初中说明文阅读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 教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 教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说明文。

(3)提高学生查找和整理相关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分析和解读说明文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说明文的逻辑关系。

(2)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提高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课堂讲解:教师对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进行讲解。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说明文的典型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说明文阅读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和结构(1课时)(1)介绍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

(2)讲解说明文的结构,如引言、本论、结论等。

2. 第二课时:分析和解读说明文的方法(1课时)(1)介绍说明文分析的方法,如关注、摘要、关键词等。

(2)讲解如何把握说明文的逻辑关系。

3. 第三课时: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技巧(1课时)(1)介绍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如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注重实证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写作心得。

4. 第四课时:阅读实践(1课时)(1)学生自主选择一篇说明文进行阅读。

(2)结合所学方法,分析和解读所阅读的说明文。

5. 第五课时:课堂交流与总结(1课时)(1)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说明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写一篇说明文,注意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说明文阅读》学案(两份)(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说明文阅读》学案(两份)(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说明文阅读》学案一
班级:姓名:组号:
学习目标
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基本答题技巧
根据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提供答题能力
学习重难点
提高说明文阅读答题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到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但在做题方面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找不准确说明方法,说明文是初二阶段主要的学习类型,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专项训练。

自主学习
一、回顾旧知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小组讨论
二、(2017•兰州)阅读下列说明文宇完成下列各题
①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也有自己的医生。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教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教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能够识别和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

2. 通过阅读说明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说明文的概念及特点教学重点:了解说明文的定义、特点及常见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2. 第二课时: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重点: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说明文内容。

3. 第三课时:举例分析说明文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说明文中的逻辑关系和说明方法。

4. 第四课时:练习阅读说明文教学重点:学生独立阅读说明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反馈教学重点:总结说明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说明文的定义、特点及常见说明方法。

3.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对说明文的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实例分析:以具体说明文为例,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阅读说明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6. 反馈与总结: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说明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2. 写一篇关于说明文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说明文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说明文的结构和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 教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 教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说明文内容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评价说明文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逻辑严密、语言简明。

2. 说明文的结构:引言、本论、结论。

3. 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说明。

4.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5.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通过阅读示例文章,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3. 分析示例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4. 进行说明文写作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写作技巧。

2. 阅读法:阅读示例文章,分析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

3. 实践法:进行说明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说明文基本特点、结构和写作技巧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说明文写作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写作成果,提高鉴赏和评价能力。

4.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 说明文的阅读策略:抓住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分析说明方法、概括说明要点。

3. 说明文的写作要点:明确说明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注意说明文的语言表达。

4. 说明文的拓展阅读:推荐阅读经典的说明文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分类,分析不同类型说明文的特点。

2. 教授说明文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3. 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说明文的写作要点进行写作。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案以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现代文阅读》作为教学依据,其主要内容涉及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语言表达与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本篇教案重点教学内容为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是一种将某一事物或概念、现象等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文体,属于实用性较强的文体之一。

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某一事物或概念的本质和相关知识,还具有启发读者思考和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能力的功能。

因此,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说明文主旨和结构,找出关键词,并根据段落结构进行分析和归纳。

2. 能够识别说明文中的例子、图表、数据等信息,并能够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3. 能够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作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4. 能够建立起对说明文所涉及领域及相关概念和知识的基本了解和认识,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导入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你知道说明文是什么吗?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举例说明说明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2. 步骤一:整体理解教师通过先读一篇说明文,并向学生询问此篇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通过引导学生确定本篇说明文的主题、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以及核心词汇。

并帮助学生理解段落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对说明文的整体理解。

3. 步骤二:重点分析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分析说明文的各个方面,包括:①理解关键词帮助学生找到关键词,并解释其含义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重点内容。

②理解段落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找到每一段的主旨句和句子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③识别例子、图表、数据等信息帮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例子、图表、数据等信息,分析其作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 提高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2.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 说明文实例分析4.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2. 讲解:讲解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3. 实例分析:分析一篇说明文,让学生实践所学阅读方法和技巧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5. 答案解析:解析练习题的答案,帮助学生理解和纠正错误四、教学资源1. 说明文阅读指导PPT2. 说明文实例文本3.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文档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情况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改进方向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增强课堂互动性。

2.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说明文案例,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和特点。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归纳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对说明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八、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介绍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

2. 第3-4课时:分析说明文实例,让学生实践阅读方法和技巧。

3. 第5-6课时: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4. 第7-8课时:解析练习题答案,帮助学生理解和纠正错误。

5. 第9-10课时:进行小组合作阅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准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难点: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准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说明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说明文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说明文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说明文,初步感知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包括: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如:平实、准确、简明等。

四、互动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读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

五、实践训练1.教师给出一篇说明文,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包括: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分析说明方法等。

2.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阅读说明文时的不足之处。

一、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1.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旨在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的特征、原理、功能等。

2.说明文的特点:客观性、准确性、条理性、通俗性。

二、说明文的阅读方法1.理解说明对象:明确说明文所介绍的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特征。

2.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总分总顺序等。

3.筛选关键信息:勾画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定义、特征、原理、功能等。

4.概括文章内容:根据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1.语言特点:平实、准确、简明。

说明文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使读者容易理解。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

初中说明文的阅读教案

初中说明文的阅读教案

初中说明文的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会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3)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培养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说明文阅读的兴趣,感受说明文的魅力;(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二、教学内容1. 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说明文的定义;(2)说明文的特点:客观性、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

2.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1)快速浏览,把握全文大意;(2)细读题目,明确阅读目标;(3)逐段阅读,理解段落大意;(4)抓住关键词,深化理解;(5)联系生活实际,提高阅读效果。

3.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1)选择恰当的说明对象;(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3)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4)准确运用说明语言;(5)注意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说明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阅读方法;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2. 难点: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的应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说明文;(2)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组织学生合作探讨,总结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技巧;(2)通过例文分析,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4.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阅读一篇课后习题中的说明文;(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创作说明文。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2)教师点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说明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阅读一篇课后习题中的说明文,并做好笔记;3. 结合课堂所学,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说明文写作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练一练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

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

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

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

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

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

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

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

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

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

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

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

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

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

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1.第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3分)1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4分)10 3 B11 3 不能去掉。

(1分)“过度”表程度,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1分)“许多”表范围,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并非全部。

(1分)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4 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⑧沙尘暴有害也有利。

④沙尘暴的发生,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每个要点1分)我们身边的辐射①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

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

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

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照射剂量(单位:毫西弗)对人体的影响小于100对人体没有危害100~500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600~1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2000~45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

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

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

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

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

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

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

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

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

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