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本科生字新词。

2. 了解诗局所描绘欢天喜地,热热闹闹节日景象。

3. 了解诗人及写作思想。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放视频,谈春节,回忆去年春节场景。

2.引入新课,解题。

(元的含义,元日的意思)二、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认清字音,辨识字形。

2.读词语,学生字,范写“爆”。

3.将词语送入诗中齐读。

三、精读理解1.再读诗句,划出难理解的词句。

2.交流词语含义,“屠苏”“新桃”“旧符”教师帮组理解。

3.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带入古诗,再读。

过度:听你们读一句句诗,我仿佛看到一幅幅图画。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那幅图画,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四、说诗意,促理解1.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放鞭炮、喝屠苏、迎红日、换桃符)。

2.过渡:一句诗一幅图像,一首诗连起就是一串美好的图画。

3.指名(整体)说诗意。

4.师总结。

(相机指读板书)5.再读,读流利,读通顺基础上,读出节奏,停顿,把握诗的韵味。

过渡:同学们读的喜气洋洋,你从元日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说一说?相机板书:欢乐祥和五、读议诗文1.你从哪句中感受到欢乐祥和气氛,指名读。

2.除,除去。

师:除去了,又迎来了。

3.暖,师:暖,真是人暖,心暖,天地暖,神州一边暖洋洋。

4.从总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5.想象练习。

过渡:深深祝福,代表人们对来年的祝福,也说明人们对来年充满希望。

6.齐读(将欢乐祥和融入文中)师:诗中有画,画中有境,境中有情。

身为丞相的王安石走在大街上会想些什么?六、了解诗人1.师:王安石在写着首诗时正在推行改革,他一心想改变国家的面貌。

(我们来了解一下)2.看诗人背景资料,师:通过改革,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让我们带上这种“豪情壮志”再读这首诗。

七、拓展王安石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流传至今。

师总结:几百年前的诗句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依然流光溢彩,诗中简短的语言,蕴含丰富内容。

原创部编本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原创部编本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9.古诗三首………………………………………………………………………… 2~3课时10.纸的发明……………………………………………………………………… 2~3课时11.赵州桥………………………………………………………………………… 2~3课时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清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8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清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8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有哪些风俗习惯?
2.学生自由汇报。二、解诗题
1.清明节是人们踏青扫墓的日子。古时候,有位叫杜牧的诗人,在清明节时写了一首诗,题目就是《清明》。
2.板书题目、作者。齐读。
过渡: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生回答: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师相机板书。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清明》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古作者杜牧。
2.收集整理传统节日的资料。
三、读诗文
1.和同桌一起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让自己读流利。2.同桌一起读古诗。
3.检查读文情况。
(1)认读生字:欲魂借酒何牧
(2)观察指导要写的字。
(3)听写词语:欲望灵魂借口喝酒为何牧童
(4)同桌对照屏幕互相批改。订正。
4.指名读古诗。
5.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一定的格式,有一定的韵律。古人读诗和我们读诗方法可不一样。读古诗要遵循“平长仄短入短促”。6.学生根据提示标注出平仄符号,试着朗读。
四、明诗意
1.吟诵古诗,我们不但要读得有节奏,还要有轻重,节奏是因为格律之美,而轻重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若要表达情感,我们必须弄懂古诗的意思。
2.四人小组合作弄懂古诗每句的意思。可借助注释,可翻阅字典,可问问老师。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诗意。

2020最新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2020最新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

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纸的发明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9.古诗三首………………………………………………………………………… 2~3课时10.纸的发明……………………………………………………………………… 2~3课时11.赵州桥………………………………………………………………………… 2~3课时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共3课时)》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共3课时)》教案
集体备课成员
三年级组语文教师
单元
第三单元
主备人
学科
语文
课题
9.古诗三首




1.认识 7个生字;会写 12个生字。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 《清明》 。
3. 通过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内容,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或美好,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让学生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② 根据交流情况,课件出示诗意: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 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三、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读通了整首诗,而且读懂了诗的意 思。下面,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诗歌,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所思、 所想。
2. 交流并用课件出示节日的及诗人的相关资料。




听到:爆竹声中一岁除
元日感到:春风送暖入屠苏
看到:千门万户曈曈日对新生活向往
总把新桃换旧符对改革的期盼
看到: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清明在外游子的孤独、寂寞
做法:借问酒家来到杏花村
教学
反思
4. 学生反复诵读全诗。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结合注释说说诗的意思。
2.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3.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全诗。
4. 教师引问:读完了这首诗,你能说出古人过年时有哪些风俗 吗?
5.逐句品味。
过渡:王安石笔下的春节和我们现在的春节是不同的,当我们 过着喜庆而热闹的春节时,看一看王安石是怎样过的吧?

2020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020春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单元我们学到了三首古诗,分别是什么呢?(生答)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

但是,你可曾想过,在这种和平宁静生活的背后,有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战。

(我们把表现这些内容的诗,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齐读三首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交流识字,轮流读词,师正音。

(2)注意区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组再次齐读三首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三首古诗,再与前面我们所学的三首关于童年的古诗相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语言比较严肃,注重环境描写。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从军行》,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吧!(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王昌龄。

(2)齐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题“从军行”,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3)(齐读古诗第一、二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边塞诗,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写了边塞之景,诗中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物呢?(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奇丽壮阔,苍凉雄浑)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讨论探究:抓住重点词“暗”“孤”)这两句诗突出了什么呢?(环境恶劣;战争惨烈;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现在我们已经抓住了这两句的主要情感,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

) (4)如果你是戍边将士,此刻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想些什么?(快点回家)那么,诗中的将士又在想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字依然是比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重要的环节,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 要 把 识 字 、 写
古诗的节奏美。
字落到实处,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因此引导学生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用多种方法识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记生字是重
(3)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
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和躲避瘟疫。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
春节这一天,全家人情?指名朗读,读出这种开
心。
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个很好的办
(4)解题: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谁知道清明节的相关知 法 , 能 够 引 导
识?(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扫墓祭祖或 学 生 在 阅 读 中
踏青游春的日子。)
捕捉敏感的词
(5)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导。因此,帮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助学生提炼学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习方法,能在
(4)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一定程度上给
3.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学 生 提 供 一 个
的另外两首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的扶手,
二、自主理解
使学生能在帮
(一)学习古诗《清明》。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 授 之 以 鱼 不 如
有什么习俗呢?查查资料。
授之以渔。学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描绘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静夜思》、《寻隐者不遇》。

2. 生字、新词的学习。

3. 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

3. 朗读与感悟:学生自读《古诗三首》,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

4. 理解与赏析:讲解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5. 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讨论诗人的情感。

6. 背诵与描绘:学生背诵《古诗三首》,描绘诗中的画面。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其他古诗。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内容:生字、新词;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韵律美。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三首》中的画面。

3. 收集其他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检查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描绘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 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 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 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9.古诗三首………………………………………………………………………… 2~3课时 10.纸的发明……………………………………………………………………… 2~3课时 11.赵州桥………………………………………………………………………… 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借重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古诗,首先是熟读古诗,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 1.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学生) 2.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师生) 3.多媒体课件。(教师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学习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学前准备 1.预习生字,自读古诗。(学生) 2.收集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师生) 3.《元日》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每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2.板书诗题:元日。

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

1.写出下面传统节日的时间。 中秋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用时:15分钟)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采用多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

2.给下列字注音。 屠( )苏( ) 欲( )魂( ) 牧( )异( ) 种形式朗读古诗。 读等方式来读。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用时:15分钟)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 (1)“除”是什么意思? (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3.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__________________ 符: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诵读感悟。(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我希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学诗题、理解诗意使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细读《清明》。(用时:15分钟)

1.学生自读古诗,互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 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思考: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他们的心情如何? 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想象路人和牧童的对话,理解“遥”的妙用。 4.用自己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关风俗。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发挥想象,写出路人和牧童的对话。 路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时:15分钟)

1.自读古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3.逐句理解诗意,想

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者。 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 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异”和“倍”。 4.小组讨论:如果你是5.选择“异”的不同意思。 ①不同的;②奇异,特别;③另外的;④奇怪。 惊异.( ) 异.口同声( ) 异.乡( ) 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诗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什么? 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诗意。 异.香( ) 三、再读悟情。(用时:8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背诵古诗。 6.默写古诗《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 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知作者—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本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诗意,在读、悟、品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