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含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含知识点总结)

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
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
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
为什么“欲断魂”?(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
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
( 5)师生交流。
教学 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 难点
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第一课时
1. 会认“屠、苏”等 2 个字,会写“旧、符”等 2 个字。
教学 目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 4.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 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 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
伸( 分钟
)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练读——指名读—— 日”,迁移学习,让学生
师生读)
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
2. 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个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内容
元日
爆竹/ 声中// 一.岁.除.,春风/ 送暖// 入.屠.苏.。 千门/ 万户// .瞳.瞳.日.,总把/ 新.桃.// 换旧符。
4. 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 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 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 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 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 意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 (课件出示 10):
元日
爆竹/ 声中// 一.岁.除.,春风/ 送暖// 入.屠.苏.。 千门/ 万户// .瞳.瞳.日.,总把/ 新.桃.// 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材: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2.读懂并朗读《古诗三首》中的每一首诗;3.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全诗;2.回答有关诗中意象和情感的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的特点;2.表达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歌朗读材料;2.制作诗歌意象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用朗读的方式给学生带入诗歌的氛围,鼓励学生跟着朗读。

教师可以选择一首短诗,例如《静夜思》,进行朗读。

呈现与讲解(15分钟):1.教师将《古诗三首》的诗歌文本给学生,同时投影在黑板上。

2.教师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如押韵、修辞、意象等。

并解释诗中常用的意象,如月亮、花朵等。

3.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意义,并用图片或实物辅助说明。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实践与练习(20分钟):1.学生跟读全诗,注意朗读语音、词语停顿和情感表达。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诗中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b.诗中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3.学生尝试将诗歌整体朗读出来,并尽可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古诗的美和价值。

2.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用朗读或创作的方式进行表达。

同时让家长参与,共同体验古诗之美。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或创作。

2.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之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与练习来拓展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三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关于春节的图片。

提问: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会见到这些画面?你们喜欢这个日子吗?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

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

教师范读。

(4)指名读。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1)学生练习读。

(2)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

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1.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2.学习第一幅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邪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3)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首先,学生们需要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标题以及诗句本身。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古诗的诵读与理解,激发学生们的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怀和意境。

让我们带着这些目标,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吧!1. 理解三首古诗的意象、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去欣赏三首充满魅力的古诗。

它们不仅有着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还蕴藏着深深的意境和情感。

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美妙的古诗之旅吧!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古诗的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用到的景物、事物,它们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是诗人的情感寄托。

比如诗中常常出现的“明月”象征着思乡之情。

接下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三首古诗,找找看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又代表了什么情感或景象。

意境是诗人的情感与外部环境融合后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氛围,它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我们要尝试通过诗人的笔触,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那种独特的氛围。

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意境是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床上,给人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感觉。

古诗的内涵是诗人的情感、思想、哲理的凝聚。

我们要通过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时代背景,以及诗中的关键词句,去探究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这样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价值,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三首古诗的内涵,看看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如理解诗意、品味语言等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

在此之前你们已经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要更深入地探究古诗的魅力。

你们准备好了吗?学习古诗就像我们交朋友一样,首先要了解它,知道它要告诉我们什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新课导入1.师述: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三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的。

请欣赏:2.〔PPT出示:春天和初夏美景的图片。

〕2.板书课题:1 古诗三首3.〔回忆学法并板书:古诗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二、目的引领知识与才能1.会认“鸳、鸯、惠、崇、豚、减”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梅、溪、泛、减”12个生字。

2.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诗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学习重点: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难点:在比拟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学法指导:〔供老师参考〕初读诗歌,模拟老师的范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前两首诗分别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后一首诗又写了初夏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感情。

最后,在理解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字词运用〔PPT出示〕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顺。

融〔róng〕燕〔yàn〕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芦〔lú〕芽〔yá〕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迟日燕子鸳鸯惠崇晚景蒌蒿〔lóu hāo〕河豚〔tún〕泛尽绿阴黄鹂2.检查字音,交流重点字词的理解。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

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二)检查预习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

(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1.指名读课文。

(读准、读熟)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5.反复吟诵。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

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附:板书《游园不值》屐齿扣潋滟亦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表格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表格版
3.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学生活动: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②语言运用: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③思维能力: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④审美创造: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思政元素: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
③思维能力: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④审美创造: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思政元素: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
2.学习重点难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教师活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2.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3.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古诗三首 教案

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读了之后,我们会从中了解古代过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师)2.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其他古诗。

(教师)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搜集一两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

(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学生交流)很多同学都最喜欢过春节,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2.板书诗题,释题。

元,是开始的意思。

元日是什么意思?(每年的第一天,这里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诗《元日》,看一看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过节的。

3.简单介绍诗人。

设计意图:通过与熟悉的生活联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拉近了文本和生活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如润物无声的春雨,赋予我们独特的气质。

你听,唐诗、宋词的深情吟咏,让我们遥想古人白马青衫的风姿;除夕、元宵的热闹团圆,让我们感受继承传统的责任;书画、建筑的无声告白,让我们叹服先人的才智……。

我们一起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无双:元日,爆竹声声,忙用新桃换旧符;清明,细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重阳,身在异乡,遥思兄弟;洁白的纸,是中国的伟大发明,造福全世界;精巧美观的赵州桥,经历千年风雨,仍然横卧洨河;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再现八九百年前北宋都城汴梁的世俗生活。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写清一段话的具体方法,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

本单元首次出现了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古诗三首三首古诗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人们过节时的情景。

1.认识37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汉字,会写30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3课时纸的发明课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讲述了从古至今记录事件方式的演变以及造纸术的发展历程。

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做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课时赵州桥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与美观,并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课时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介绍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介绍了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

1课时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通过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展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由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1课时语文园地交流平台说出对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感受。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

2课时识字加油站指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标牌识字。

词句段运用通过例句的学习,按照一定句式来巩固“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3.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4.能说出有关自然段的段式特点,并模仿写一段话。

5.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日积月累了解“文房四宝”“雅人四好”等文化常识。

9古诗三首文本分析本课由三首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组成,这三首诗都描述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

《元日》的作者是北宋诗人王安石。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写出了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望。

《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伤心情,语言平白流畅,描绘生动感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正逢重阳佳节,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十分思念家人,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三首诗描写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借助对诗歌大意的感知,真正融入诗歌意境中。

2.展开想象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课时安排3课时《元日》1.会认“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元日》,同时能够进行背诵。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元日的喜庆场面,体会诗人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1.学习古诗重在朗读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2.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风俗。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1.出示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对单元学习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吗?有没有哪位同学告诉我们,图片中分别表示的是那些节日?(学生举手发言)中国传统的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呢?为什么?哪位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三首诗,就是和我们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的。

2.板书诗题,解释题意。

过渡:今天我们首先要一起来学习的,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元日”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

)它和“元旦”有什么不同?(一为农历,一为公历。

)3.师生交流讨论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教师给出课件进行补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失败。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感知诗歌的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同桌相互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3.指名朗读诗歌,提醒“屠、苏”两个生字及“曈”字的准确读音,同时指导学生读准诗歌的节奏。

4.课件出示诗歌中的生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形,教师相机指导生字书写。

符屠苏◆书写指导:[符]上短下长。

“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

5.书写生字“符”。

预设: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生字三遍。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及时纠正并进行指导。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质疑引入。

过渡:同学们,学习一首古诗,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古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是的,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意,并体会了诗情,我们才算真正读懂了这首诗歌。

而要实现这两点目标,我们必须从理解诗歌的字词入手。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看看还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能理解,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扫清理解障碍。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新桃,旧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4.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

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在元日这一天,旭日东升的时候,当你走在路上,你会看到些什么?会听到些什么?又会闻到些什么呢?(我会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可热闹了!)(2)现在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热闹的气氛呢?(放烟花。

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漂亮的焰火呢!)(3)那你们知道,从古到今,人们为什么喜欢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放爆竹和烟花吗?(听我爷爷说,以前是为了赶走年兽,后来是为了辞旧迎新。

)(4)课件适时出示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引导学生解释诗意,教师进行简单补充。

(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5)除了听到爆竹声,我们还似乎闻到了什么呢?(屠苏酒的香味。

)(6)人们在元日那一天喝屠苏酒又有什么讲究呢?(据说可以驱除瘟疫。

喝屠苏酒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够赶走不好的运气,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好运相伴。

)(7)课件出示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指名学生说说诗意,教师适时补充。

(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8)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欢乐,充满希望。

)5.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在诗句中找找看,节日里人们除了放爆竹、饮屠苏酒以外,还有什么习俗?(新桃换旧符。

)(2)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并说一说过春节时家里贴春联的情景。

你们知道怎么诵读春联吗?(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

)(3)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怎样的意义?(按照古代的风俗,正月初一清晨人们会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避邪和祈求平安。

表达了人们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

)(4)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5)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引导学生说说诗意。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6)想象诗句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明亮,美好,喜庆,欢乐……)6.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注意在脑海中形成诗歌的画面。

7.揭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我们大胆猜想一下,诗人王安石在看到眼前这番热闹欢乐、明亮美好的情景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1)教师介绍并出示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背景资料。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20岁以前随父亲在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

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

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

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法,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他更坚信新法的实行会让老百姓每天都能像过节一样幸福。

《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所以这首诗并不只是单纯地记录北宋的春节民俗,还表达了诗人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哪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示例:·“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不仅是旧的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千门万户曈曈日”:“曈曈日”不仅仅指初升的太阳,还指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暗指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新桃”也暗指新政策、新法规。

“总把新桃换旧符”有推陈出新的意味。

(3)再读题目“元日”,它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还是什么的开始?(美好生活的开始,新政策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