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机车发展史

合集下载

《电力机车构造》教学课件—01电力机车总述

《电力机车构造》教学课件—01电力机车总述

任务二 认知我国机车发展史
前进型蒸汽机车主要用于干线客/货运,1956年生产,总生产4714台, 现已基本退役。
任务二 认知我国机车发展史
建设型蒸汽机车主要用于干线货运/小运转,1957年生产,累计生产 1921台,已基本退役。
任务二 认知我国机车发展史
制造年份:1964年,设计速度:120 km/h。 东方红1型是四方机车车辆厂1959年试制,1964年批量生产的干线 客运内燃机车,机车按双机联挂设计,也可以单机使用。
电力机车构造课程
项目一
电力机车总述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世界机车的发展 我国机车的发展 电力机车的主要组成结构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世界机车的发展 我国机车的发展 电力机车的主要组成结构
任务一 认知世界机车发展史
1804年,英国人德里维斯克改进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 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
任务一 认知世界机车发展史
1817-1825年,英国商人批司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采用机车牵引并同时 办理客货业务的铁路。
蒸汽机车
任务一 认知世界机车发展史
1879年,德国人西门子制造出一台小型电力机车,由150 V直流发电 机供电。1890年,英国的电力机车正式用于营业;美国于1895年开始将 电力机车应用于干线运输;以后德国、日本相继研制出了实用的电力机车。
轴列式是表示机车走行部结构特点的一种方法,一般用字母表示法。
2(B0-B0)
C0-C0
THANK YOUΒιβλιοθήκη 任务二 认知我国机车发展史
8K型电力机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国际 招标、按照“技贸结合”方式向欧洲五十赫兹集团订购引进的电力机车车 型,投入丰沙铁路、京包铁路使用,担当晋煤外运煤炭列车的牵引任务。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

我国电力机车发展史6Y1型电力机车1957年,中国组织了一个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铁道部以及高校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电力机车考察团,于1958年初赴前苏联考察。

考察团用半年时间,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以当时前苏联新设计试制成功的H60型铁路干线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样机为基础,结合中国铁路规范,选用单相交流工频25kV电压制,作出了机车的设计方案。

考察团回国后,组成电力机车设计处,在前苏联专家帮助下,进行了全面设计。

1958年底,湘潭电机厂在株州电力机车工厂等厂所协助下,试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即6Y1型干线电力机车。

6Y1小时功率3900kw,最高速度100km/h,6轴。

机车经环形铁道运行试验,由于作为主整流器的引燃管不能正常工作返厂整修。

1959年起,株州工厂和株州电力机车研究所(下称株洲所)等厂所联合对6Y1机车进行了多次试验,做了很多改进,到1962年共试制5台机车,并在宝凤线上试运行。

但是由于引燃管、牵引电机、调压开关等仍存在问题,6Y1型未能批量生产。

6Y2型电力机车1961年,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鸡到凤州线建成,由于6Y1型机车性能不过关,国家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进口了部分6Y2型电力机车,其功率(指持续功率)4740kw,最高速度101km/h,6轴。

SS1型电力机车SS1型电力机车是我国第一代(有级调压、交直传动)电力机车。

它是由我国1958年试制成功的第一台引燃管6Y1型电力机车(仿苏联20世纪50年代H60机车)逐步演变而来,但其三大件(引燃管、调压开关、牵引电动机)可靠性较差,而经历了三次重大技术改造。

第一次技术改造从8号车开始:首先是采用200A、600V螺栓型二极管取代引燃管组成中抽式全波整流桥;牵引电动机改为4极、有补偿绕组的高压牵引电动机;由于低压侧调压开关的级位转换电路中过渡电抗器的跨接会产生环流,使开关触头分断极为困难,调压开关经常放炮。

第二次技术改造从61号车开始:采用300A、1200V平板型二极管组成中抽式全波整流电路,利用二极管的反向截止特性组成过渡硅机组,取代过渡电抗器以消除级位转换电路中的环流,大大提高了调压开关可靠性,也使33个运行级全部成为经济运行级。

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

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

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1.引进阶段(1890-1949年):中国最早的铁路机车是由外国企业引进的,最早的机车是英国的蒸汽机车。

1903年,中国南、北铁路在天津至沈阳之间开始运营,使用了多款外国生产的蒸汽机车,如英国的诺福克蒸汽机车、美国的麦克达克蒸汽机车等。

随着铁路的发展,我国开始逐步引进和自主制造蒸汽机车。

2.自主研发阶段(1949-197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机车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1951年,我国自主研制了首台蒸汽机车“凤凰”,标志着我国铁路机车制造的新起点。

此后,我国逐渐开始自主研制各种型号的蒸汽机车,如“神华”、“小红旗”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电力化时代(1978-2000年):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铁路电气化的战略。

1978年,我国引进了日本的电力机车技术,并自主研制了首台电力机车“和谐号”。

1981年,我国生产出首批国产电力机车,标志着我国电力机车制造的起步。

此后几十年间,我国电力机车逐步取代了蒸汽机车,成为主要的铁路牵引力源。

4.高速铁路时代(2000年至今):21世纪初,中国开始迈入高速铁路时代。

2024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和谐号”动车组在京沪线上开始运营,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的代表。

2024年,我国研制并投入运营了世界上首个商用载客速度超过300 km/h的高速铁路动车组“复兴号”。

此后,我国的高速铁路机车不断更新换代,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5.创新发展阶段(未来展望):目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阶段。

磁悬浮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等新技术在我国铁路机车中得以应用,我国正朝着更高速、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国也将继续推动国产化进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铁路机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我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引进阶段、自主研发阶段、电力化时代、高速铁路时代和创新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铁路机车的技术不断创新,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电力机车的发展

世界电力机车的发展

世界电力机车的发展最早造出第一台标准轨距电力机车的是苏格兰人R·戴维森,时间是1842年。

1879年5月,德国人W·V·西门子设计制造了一台能拉乘坐18人的三辆敞开式“客车”的电力机车,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试验。

1881年,法国巴黎展出了第一条由架空导线供电的电车线路,这就为提高电压,采用大功率牵引电动机创造了条件:1895年,美国在巴尔的摩—俄亥俄间5.6 km长的隧道区段修建了直流电气化铁路。

1903年德国的三相交流电力机车创造了每小时210 km的高速记录。

气化铁道的发展。

建设具有真正意义的电气化铁路首先要解决如何提供高压电,改变供电制式的问题。

流),这就叫供电制式。

在电力车发展初期,主要是采用直流电力机车,另外也有一部分三相交流制和单相低频制电力机车,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直流制电力机车供电电压不高,三相交流制接触网设备过于复杂, 单相低频制电力机车又需要单独的供电电网,因此电力机车初期发展较慢,20世纪20年代中期,接触网电压由由过去的几百V提高到了3000V,当时世界各国电气化铁道采用的都是直流制,接触网电压为1500伏~3000伏,为了克服直流电力牵引网电压低的缺点,1904年瑞士实验成功了单相工频交流电力机车,1950年法国试制了引燃管整流器式电力机车,1960年西德制成半导体整流器式电力机车,1958年美国发明晶闸管后, 晶闸管相控机车开始问世,使制造大功率机车用逆变器成为现实,工频单相交流制推动了电气化铁道的发展。

1973年~1974年爆发石油危机之后,各国对铁路电力和内燃牵引重新进行了经济评价,电力牵引更加受到青睐。

英国原先主要是发展内燃牵引,也开始重视发展电力牵引。

连已经完全内燃化的美国,铁路电气化的呼声也很高。

这时候,半导体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推动了新型电力机车的问世。

1979年,第一台E120型大功率采用异步电动机驱动的交—直—交电力机车在德国诞生,开创了电力机车发展的新纪元。

hxd电力机车发展史

hxd电力机车发展史

hxd电力机车发展史:这款机车是由中外公司共同研发的产品之一,在被命名为“和谐”型以前,被称为DJ4。

当中DJ4共有两个款式,第一款是由株洲电力机车及德国西门子研发,编号由0001起(HXD1型);另一款则由大同电力机车及法国阿尔斯通研发,编号由6001起(HXD2型)。

两款机车均采用交流牵引电动机,使用交直交传动及双机重联,单机轴式为Bo-Bo,即前后各一个两轴转向架。

2004年12月,铁道部与株洲及西门子签约,订购180辆八轴大功率机车,合同总值73.4亿元人民币。

这款机车以EuroSprinter系列作为技术平台,采用SIBAS32控制系统、SIBAC 1800 14SP2ST01型IGBT功率模块牵引逆变器、MVB及WTB等技术。

受电弓使用株洲九方电器设备制造的TSG15型,其技术由西门子旗下的MWW公司提供。

中国铁路电力机车史(2003前)

中国铁路电力机车史(2003前)

中国铁路电力机车史(2003前)电力机车是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大陆发展起来的。

1879年,柏林博览会展出第一台可供实用的电力机车,并在德国使用。

早期的电力机车大都是直流电力机车。

1945年以后,法国开始采用单相交流电路、证明经济效益好。

美国用25千伏、50赫兹的单相交流电进行远距离输电,成本大大降低,因而被广泛采用。

迎来了电力机车大发展的新时期。

1950年代以后,法、西德、日、苏、北欧各国等发达国家都大规模发展电力机车,迅速替代蒸汽机车。

1940年代起,法、西德、日、北欧各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力机车一直是世界最先进的,这些国家的牵引动力现代化部分是靠电力机车实现的。

1970~1980年代,发达国家的交直流传动电力机车发展到了顶峰。

相控技术已经相当完善,微机控制系统已经组成了16位微机为核心的完整的控制系统;再生制动装置、功补装置、防空转/滑行装置、空心轴传动装置、列车自动安全保护装置、辅助变流器、列车供电技术等已成熟可靠;机车可靠性和耐久性指标都相当高,1991年8K型机车的机破率和临修率分别为每10万公里0.28次和3.11次,瑞士、瑞典、前苏联的大修周期为230万~240万公里,法国机车大修周期为400万~450万公里;机车速度普遍在140公里/小时~200公里/小时,甚至有270公里/小时的动力集中式电动车组。

到了199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停止研究这种电力机车。

采用三相交流传动技术,是电力机车的发展方向。

德国、瑞士、瑞典、法国等发达国家的三相交流传动技术,1970年代试制出样车,经过1970年代的技术准备期,1980年代的技术成熟期,1990年代进入了技术完善期。

1990年代,采用交直交变流器系统、微机控制系统和异步电动机已成为公认的三相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模式。

中国从1930年代开始引进电力机车。

1957年以后,在苏联帮助下中国开始发展电力机车制造业。

1962年以后,由于国家铁路牵引技术政策,“内燃电力并举,以内燃机车为主”,中国大力发展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发展缓慢。

世界电力机车的发展.

世界电力机车的发展.

世界电力机车的发展最早造出第一台标准轨距电力机车的是苏格兰人R·戴维森,时间是1842年。

1879年5月,德国人W·V·西门子设计制造了一台能拉乘坐18人的三辆敞开式“客车”的电力机车,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试验。

1881年,法国巴黎展出了第一条由架空导线供电的电车线路,这就为提高电压,采用大功率牵引电动机创造了条件:1895年,美国在巴尔的摩—俄亥俄间5.6 km长的隧道区段修建了直流电气化铁路。

1903年德国的三相交流电力机车创造了每小时210 km的高速记录。

电力机车的发展取决于电气化铁道的发展。

建设具有真正意义的电气化铁路首先要解决如何提供高压电,改变供电制式的问题。

接触网供给机车的电流制,分为直流制和交流制两种(交流制中又分单相交流、三相交流),这就叫供电制式。

在电力车发展初期,主要是采用直流电力机车,另外也有一部分三相交流制和单相低频制电力机车,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直流制电力机车供电电压不高,三相交流制接触网设备过于复杂, 单相低频制电力机车又需要单独的供电电网,因此电力机车初期发展较慢,20世纪20年代中期,接触网电压由由过去的几百V提高到了3000V,当时世界各国电气化铁道采用的都是直流制,接触网电压为1500伏~3000伏,为了克服直流电力牵引网电压低的缺点,1904年瑞士实验成功了单相工频交流电力机车,1950年法国试制了引燃管整流器式电力机车,1960年西德制成半导体整流器式电力机车,1958年美国发明晶闸管后, 晶闸管相控机车开始问世,使制造大功率机车用逆变器成为现实,工频单相交流制推动了电气化铁道的发展。

1973年~1974年爆发石油危机之后,各国对铁路电力和内燃牵引重新进行了经济评价,电力牵引更加受到青睐。

英国原先主要是发展内燃牵引,也开始重视发展电力牵引。

连已经完全内燃化的美国,铁路电气化的呼声也很高。

这时候,半导体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的突破和发展推动了新型电力机车的问世。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概况由牵引电动机驱动车轮的机车。

电力机车因为所需电能由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接触网或第三轨供运行中的电力机车给,所以是一种非自带能源的机车。

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整备作业时间短、维修量少、运营费用低、便于实现多机牵引、能采用再生制动以及节约能量等优点。

使用电力机车牵引车列,可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承载重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

电力机车起动加速快,爬坡能力强,工作不受严寒的影响,运行时没有煤烟,所以在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和隧道多、坡度陡的山区线路上更能发挥优越性。

此外,电力旅客列车,可为客车空气调节和电热取暖提供便利条件。

电力机车由于电气化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大,所以应用不如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广泛。

电力机车没有空气污染,且善于保养,牵引列车速度可达几百千米,所以高速列车都是电力机车牵引的。

电力机车另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启动和制动,这个性能比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要优秀很多。

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正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

在绿色环保的今天,电力机车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

由于我国的电气化铁路较少,所以会选择把原本无电气化的铁路经电气化改造。

电气化改造后的铁路速度将从100-120km/h提高到160-200km/h,这样不仅能缩短列车的运输时间,还能达到5000t以上的货运列车运输。

如今,走向“高铁时代”的中国,正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

电力机车-历史沿革历史简述1835年荷兰的斯特拉廷和贝克尔两人就试着制以电池供电的二轴小型铁路车辆。

1842年苏格兰人R.戴维森首先造出一台用40组电池供电的重5吨的标准轨距电力机车。

由于电动机很原始,机车只能勉强工作。

1879年德国人W.von西门子驾驶一辆他设计的小型电力机车,拖着乘坐18人的三辆车,在柏林夏季展览会上表演。

机车电源由外部150伏直流发电机供应,通过两轨道中间绝缘的第三轨向机车输电。

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机车-概况由牵引电动机驱动车轮的机车。

电力机车因为所需电能由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接触网或第三轨供运行中的电力机车给,所以是一种非自带能源的机车。

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整备作业时间短、维修量少、运营费用低、便于实现多机牵引、能采用再生制动以及节约能量等优点。

使用电力机车牵引车列,可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承载重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

电力机车起动加速快,爬坡能力强,工作不受严寒的影响,运行时没有煤烟,所以在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和隧道多、坡度陡的山区线路上更能发挥优越性。

此外,电力旅客列车,可为客车空气调节和电热取暖提供便利条件。

电力机车由于电气化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大,所以应用不如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广泛。

电力机车没有空气污染,且善于保养,牵引列车速度可达几百千米,所以高速列车都是电力机车牵引的。

电力机车另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启动和制动,这个性能比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要优秀很多。

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正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

在绿色环保的今天,电力机车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

由于我国的电气化铁路较少,所以会选择把原本无电气化的铁路经电气化改造。

电气化改造后的铁路速度将从100-120km/h提高到160-200km/h,这样不仅能缩短列车的运输时间,还能达到5000t以上的货运列车运输。

如今,走向“高铁时代”的中国,正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

电力机车-历史沿革历史简述1835年荷兰的斯特拉廷和贝克尔两人就试着制以电池供电的二轴小型铁路车辆。

1842年苏格兰人R.戴维森首先造出一台用40组电池供电的重 5吨的标准轨距电力机车。

由于电动机很原始,机车只能勉强工作。

1879年德国人 W.von西门子驾驶一辆他设计的小型电力机车,拖着乘坐18人的三辆车,在柏林夏季展览会上表演。

机车电源由外部150伏直流发电机供应,通过两轨道中间绝缘的第三轨向机车输电。

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实验。

电力机车用于营业是从地下铁道开始的。

1890年英国伦敦首先用电力机车在 5.6公里长的一段地下铁道上牵引车辆。

干线电力机车在1895年应用于美国的巴尔的摩铁路隧道区段,采用675伏直流电,自重97吨,功率1070千瓦。

19世纪末,德国对交流电力机车进行了试验,1903年德国三相交流电力机车创造了每小时210.2公里的高速纪录。

来到中国中国于1914年在抚顺煤矿使用1500伏直流电力机车。

干线铁路电力机车采用单相交流 25000伏50赫电流制。

1958年制成第一台以引燃管整流的“韶山”型电力机车。

1968年改用硅整流器成功,称“韶山1”型,持续功率为3780千瓦。

近年来干线电力机车向大功率、高速、耐用方面发展,客运电力机车速度已从每小时160公里增加到200公里,并向250公里迈进。

各国制造的电力机车电压制较复杂,不便于国际间铁路联运过轨。

近年来国际上已定出几种电力机车用标准电压。

直流电压为600伏(非优先选用)、750伏、1500伏和3000伏。

单相交流电压6250伏(非优先选用)、工频50或60赫,电压15000伏、工频赫,电压25000伏、工频50或60赫等几种。

各种类型的电力机车(19张)电力机车-构造简述电力机车由机械部分、电气部分和空气管路系统三部分组成。

机械部分包括走行部和车体。

走行部是承受车辆自重和载重在钢轨上行走的部件,由2轴或3轴转向架以及安装在其上的弹簧悬挂装置、基础制动装置、轮对和轴箱、齿轮传动装置和牵引电动机悬挂装置组成。

车体用来安放各种设备,同时也是乘务人员的工作场所,由底架、司机室、台架、侧墙和车顶等部分组成。

司机室设在车体的两端,有走廊相通。

司机室内安装控制设备,如司机控制器、制动阀、按钮开关、监测仪表和信号灯等。

两司机室之间用来安装机车的全部主要设备,有时划分成小室,分别安装辅助机组、开关设备、换流装置以及牵引变压器等。

部分电气设备如受电弓、主断路器和避雷器等则安装在车顶上。

车钩缓冲装置安装在车体底架的两端牵引梁上。

车体和设备的重量通过车体支承装置传递到转向架上,车体支承装置并起传递牵引力与制动力的作用。

电气部分机车上的各种电气设备及其连接导线。

包括主电路、辅助电路、控制电路以及它们的保护系统。

①主电路:电力机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机车的基本性能,由牵引电动机以及与之相连接的电气设备和导线共同组成。

在主电路中流过全部的牵引负载电流,其电压为牵引电动机的工作电压,或者接触网的网压,所以主电路是电力机车上的高电压大电流的动力回路。

它将接触网上的电能转变成列车牵引所电力机车制动机故障分析装置需的牵引动力。

②辅助电路:供电给电力机车上的各种辅助电机的电气回路。

辅助电机驱动多种辅助机械设备,如冷却牵引电动机和制动电阻用的通风机,供给各种气动器械所需压缩空气的压缩机等。

辅助电机可以是直流的,也可以是异步的。

③控制电路:由司机控制器和控制电器的传动线圈和联锁触头等组成的低压小功率电路。

控制电路的作用是使机车主电路和辅助电路中的各种电器按照一定的程序动作。

这样,电力机车即可按照司机的意图运行。

④保护系统:保证上述各种电路的设施。

空气管路系统按用途可分为:①供给机车和车辆制动所需压缩空气的空气制动气路系统。

②供给机车电气设备所需压缩空气的控制气路系统。

③供给机车撒砂装置、风嗽叭和刮雨器等辅助装置所需压缩空气的辅助气路系统。

高铁电力机车的车型CRH1 CRH2 CEH3 CRH380A CRH380B CRH380C CRH380D CRH6电力机车-分类简述电力机车按使用场合可分为:工矿电力机车和干线电力机车两类。

工矿电力机车多采用直流制,功率和速度一般比干线电力机车小,习惯上按机车的粘着重量分级,如150吨,100吨,85吨,70吨,60吨,50吨和更轻的等级。

较大吨位机车用于标准轨距线路,较轻型的机车多用于各种窄轨距线路。

干线电力机车按用途可分为客运电力机车,货运电力机车,客货两用电力机车和调车电力机车四种。

按照电气化铁路采用的电流制来分类,干线电力机车可分为两类。

HXD3型货运电力机车直流电力机车装有直流串励牵引电动机的机车,接触网电压为1500伏或3000伏直流电压。

直流电力机车的起动和速度调节以往是借助于调节起动电阻和牵引电动机的串联-并联转换来完成的。

但这种起动和调速方式不能作到连续平滑地调节速度,而且电能耗损大,线路转换复杂。

随着直流斩波技术的发展,逐渐为新的脉冲调压方式所代替。

在直流电力机车上通常采用牵引电动机磁场削弱的办法来提高机车速度,增加机车功率。

磁场削弱的级数一般为二至三级。

SS9型客运电力机车交流电力机车接触网电压20千伏或25千伏,单相工频为50或60赫。

在欧洲少数国家如联邦德国、瑞典、瑞士等国亦有采用单相低频交流制的,此时接触网电压为11~16千伏,单相工频为或25赫。

交流电力机车根据变流装置和牵引电动机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整流器电力机车:又称单相-直流电力机车,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交流电力机车。

在整流器电力机车上,接触网上的单相高压交流电首先通过牵引变压器降压,然后通过由硅整流元件或晶闸管组成的整流装置将单相交流电变换为直流电,供给牵引电动机。

一般采用脉流串励电动机作为牵引电动机。

这种电力机车有变压器和整流装置,因此采用改变变压器副边电压或对整流装置实行相位控制的办法均可改变整流电压,从而达到调节机车速度的目的。

改变变压器副边输出电压的方式有两种,即低压侧调压和高压侧调压。

中国的“韶山”1型电力机车即属于低压侧调压型。

为了防止动轮空转,改善机车的粘着性能,便于牵电力机车电路构造引和制动两种工况间的相互转换,整流器电力机车也可采用他励牵引电动机,如中国试制的“韶山 2”型电力机车和瑞典制造的“Rc”型电力机车即是采用他励牵引电动机。

②单相整流子电动机电力机车:又称直接式交流电力机车,采用单相整流子牵引电动机。

接触网上的高压交流电经过变压器降低电压后,就直接供电给牵引电动机。

这种机车电气设备简单,但单相整流子电动机的换相条件随交流电频率的增高而恶化,因此多用于单相低频交流制的电气化铁路上。

③交-直-交流电力机车:有时又称为单相-三相电力机车。

在这种机车上,接触网上的高压交流电首先通过牵引变压器降压、整流,使中间直流环节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或稳定的直流电流。

然后再由逆变电路将中间直流电变换为三相交流电供给三相异步牵引电动机或三相同步牵引电动机。

改变逆变装置输出的三相交流电的频率和电压即可调节机车的功率和速度。

联邦德国研制成的“E120”型电力机车即为此种机车。

接触网电力机车电力机车本身不带原动机,靠接受接触网送来的电流作为能源,由牵引电动机驱动机车的车轮。

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热效率高、速度快、过载能力强和运行可靠等主要优点,而且不污染环境,特别适用于运输繁忙的铁路干线和隧道多,坡度大的山区铁路。

电力机车是从接触网上获取电能的,接触网供给电力机车的电流有直流和交流两种。

由于电流制不同,所用的电力机车也不一样,基本上可以分为直-直流电力机车、交-直流电力机车、交-直-交流电力机车三类。

直-直流电力机车采用直流制供电,牵引变电所内设有整流装置,它将三相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后,再送到接触网上。

因此,电力机车可直接从接触网上取得直流电供给直流串励牵引电动机使用,简化了机车上的设备。

直流制的缺点是接触网的电压低,一般为l500V或3000 V,接触导线要求很粗,要消耗大量的有色金属,加大了建设投资。

交—直流电力机车在交流制中,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工频(50Hz)交流制,或25Hz低频交流制。

在这种供电制下,牵引变电所将三相交流电改变成25 kV工业频率单相交流串励电动机,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的任务因机车上完成。

由于接触网电压比直流制时提高了很多,接触导线的直径可以相对减小,减少了有色金属的消耗和建设投资。

因此,工频交流制得到了广泛采用,世界上绝大多数电力机车也是交—直流电力机车。

交—直—交电力机车采用直流串励电动机的最大优点是调速简单,只要改变电动机的端电压,就能很方便地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对机车的调速。

但是这种电机由于带有整流子,使制造和维修很复杂,体积也较大。

而交流无0整流子牵引电动机(即三相异步电动机)在制造、性能、功能、体积、重量、成本、及可靠性等方面远比整流子电机优越得多。

它之所以迟迟不能在电力机车上应用,主要原因是调速比较困难。

改变端电压不能使这种电机在较大范围内改变速度,而只有改变电流的频率才能达到目的。

因此,只有当电子技术和大功率晶闸管变流装置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才能生产出采用三相交流电机的先进电力机车。

交—直—交电力机车从接触网上引入的仍然是单相交流电,它首先把单相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然后再把直流电逆变成可以使频率变化的三相交流电供三相异步电动机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