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之间电缆与管道等间的最小净距
直埋电缆技术规范标准

.〔1 用白粉划线标出实际的电缆路线挖沟范围,以便与市政建设其他工程分工同时进行挖沟,沟的宽度普通一条电缆时0.4~0.5m,两条电缆时为0.6m 摆布。
电缆条数较多时,宽度应作相应比例的增加,弯曲处应满足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
〔2 挖沟深度为0.9~1.2m,若有规划时应满足规划要求。
〔3 挖掘时应将路面材料下面土层分别放置距沟边0.3m 以外的两旁。
〔4 挖掘时还应考虑土质和周围设施情况,土质酥松或者对建造物有影响时,应做好支撑加固措施。
〔5 挖掘时应考虑交通安全,采取设置隔离护栏、设置警告标志、夜间挂红灯等安全措施。
〔6 穿越道路的电缆路线应与市政协调确定施工方案,如采用道路开挖,可用按道路宽度分段预埋管道的施工方法或者在夜间施工的施工办法解决,以免影响交通;如无法进行路面开挖,可采用顶管的施工方法进行穿越。
当直埋电缆沟挖好、平整、夯实,打好垫层后,电缆就可放入沟中,施放电缆线的方法如下:〔1 清理电缆沟。
应在放线前清理一次电缆沟,将杂物清晰。
〔2 沟内安置滚轮。
电缆放线时,普通必须.在沟内安置好直线滚轮,每隔3-5m 放置一个滚轮,此间距与电缆单位长度的质量有关,电缆越重间距越小。
直线段的滚轮应放置在一条直线上,在转弯处应放置转角滚轮或者转角滚轮组。
〔3 架设电缆盘及牵引。
1 用专用线盘支架将电缆盘顶离地面5 ~ 10cm 即可。
2应有电缆盘紧急制动措施,简易的或者暂时安装的机械式制动装置视实际需要而定。
3>电缆线应从盘的上方引入电缆沟中,这样可使电缆引入电缆沟时的弯曲半径增大,同时又可使牵引力减小。
4>机械牵引时,牵引机械应固定稳当,电缆应装好拉线头或者套好钢丝套。
5 在接头处的电缆不应有重叠。
人工敷设时重叠长度不应大于0.5m,机械敷设时重叠长度不小于1.5m。
〔4 覆土。
电缆施放好后,取出滚轮,应沿电缆全长的上、下紧邻两侧铺以厚度不小于100mm 的软土或者砂层,在盖上水泥保护板。
管综排布原则

1、管道间距要求结合碰撞报告,优化管道碰撞,合理排布管道间距。
间距要求:外保温严格按照设计说明要求添加,以下所有管道间距为管道净距管道距墙最小50~100mm,管道之间最小间距控制在150I mn左右。
强弱电桥架间距宜控制在30Onlnl,强电与强电之间不能小于300mm。
电缆桥架与水管之间最小150Inmo电缆桥架与风管之间最小为150mm。
风管与水管之间最小为150mm o2.管综优化原则2.1电缆桥架翻弯处坡度应为30度或45度,强电桥架最大不超过45度,弱电桥架原则上不超过45度,特殊情况可翻60度。
2.2管道变径必须在三通的位置。
2.3支管管间距宜一致。
控制在50mmTooninl之间。
3.4电缆桥架上方不允许有同方向的水管。
2.5按照排布原则且电缆桥架在上,水管中间,风管在下进行排布,可以水平排布的以水平排布优先。
(参考)2.6电缆桥架距梁底高度为50-100mnio2.7需注意挡烟垂壁部分管道路由排布(挡烟垂壁地下室顶板下设置,应不低于500MMr⅛)2.8管线综合前应考虑立管定位,及设备基础定位。
(基础定位严禁工程师私自挪动)2.9排烟管道禁止向下进行翻弯。
避让原则:⑴有压管让无压管,水管让风管,小管线让大管线,施工简单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
施工时:先安装大管,后安装小管;先施工无压管,后施工有压管;先施工上层电管、桥架,后安装下层水管。
热介质管道在上,冷介质在下无腐蚀介质管道在上,腐蚀性介质管道在下气体介质管道在上,液体介质管道在下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高压管道在上,低压管道在下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管道在下不经常检修管道在上,经常检修的管道在下上述为管线排布基本原则,管线综合协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布置,管间距离以便于安装、检修为原则。
电缆沟内和电缆竖井内电缆敷设技术标准

电缆沟内和电缆竖井内电缆敷设技术标准
一、金属电缆支架、电缆导管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
二、电缆敷设严禁有绞拧、铠装压扁、护层断裂和表面严重划伤等缺陷。
三、电缆支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架最上层至竖井顶部或楼板饿距离不小于150~200mm电缆支架最下层至沟底或地面的距离不小于50~100mm;
2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架层间最小允许距离符合表1的规定;
表1电缆支架层间最小允许距离(mm)
电缆种类
支架层间最小距离
控制电缆
120
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
150-200
3支架与预埋件焊接固定时,焊缝饱满;用膨胀螺栓沟底时,选用螺栓适配,连接紧固,防松零件齐全。
四、电缆在支架上敷设,转弯处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应符合相关规定。
五、电缆敷设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垂直敷设或大于450倾斜敷设的电缆在每个支架上固定;
2交流单芯电缆或分相后的每相电缆固定用的夹具和支架,不形成闭合铁磁回路;
3电缆排列整齐,少交叉;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支持点间距,不大于表2的规定;
表2电缆支持点间距(mm)
电缆种类
敷设方式
水平
垂直
电力
电缆
全塑型
400
1000
除全塑型外的电缆
800
1500
800
1000
4当设计无要求时,电缆与管道的最小净距,符合相关的规定,且敷设在易燃易爆气体管道和热力管道的下方;
5敷设电缆的电缆沟和竖井,按设计要求位置,有防火墙堵措施。
六、电缆的首端、末端和分支处应设标志牌。
电缆敷设标准(最全绝对标准)

5 电缆敷设一般规定电缆的途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1应避免电缆蒙受机械性外力、过热、侵蚀等危害。
2 知足平安要求条件下,应保证电缆途径最短。
3 应便于敷设、保护。
4 宜躲开将要挖掘施工的地址。
5 充油电缆线路通过起伏地形时,应保证供油装置合理配置。
电缆在任何敷设方式及其全数途径条件的上下左右改变部位,均应知足电缆许诺弯曲半径要求。
电缆的许诺弯曲半径,应符合电缆绝缘及其构造特性要求。
对自容式铅包充油电缆,其许诺弯曲半径可按电缆外径的20倍计算。
同一通道内电缆数量较多时,假设在同一侧的多层支架上敷设,应符合以下规定:1 应按电压品级由高至低的电力电缆、强电至弱电的操纵和信号电缆、通信电缆“由上而下〞的顺序排列。
当水平通道中含有35kV以上高压电缆,或为知足引入柜盘的电缆符合许诺弯曲半径要求时,宜按“由下而上〞的顺序排列。
在同一工程中或电缆通道延伸于不同工程的情形,均应按一样的上下排列顺序配置。
2 支架层数受通道空间限制时,35kV及以下的相邻电压级电力电缆,可排列于同一层支架上,1kV及以下电力电缆也可与强电操纵和信号电缆配置在同一层支架上。
3 同一重要回路的工作与备用电缆实行耐火分隔时,应配置在不同层的支架上。
同一层支架上电缆排列的配置,宜符合以下规定:1 操纵和信号电缆可紧靠或多层叠置。
2 除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的同一回路可采取品字形〔三叶形〕配置外,对重要的同一回路多根电力电缆,不宜叠置。
3 除交流系统用单芯电缆情形外,电力电缆彼其间宜有1倍电缆外径的间隙。
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的相序配置及其相间距离,应同时知足电缆金属护层的正常感应电压不超过许诺值,并宜保证按持续工作电流选择电缆截面小的原那么确信。
未呈品字形配置的单芯电力电缆,有两回线及以上配置在同一通路时,应计入彼此阻碍。
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与公用通信线路相距较近时,宜维持技术经济上有利的电缆途径,必要时可采取以下抑制感应电势的方法:1 使电缆支架形成电气通路,且计入其他并行电缆抑制因素的阻碍。
电缆敷设的标准及要求

国电榆次热电有限公司电缆敷设的标准及要求批准:审批:审核:编制:设备管理部电气专业电缆敷设的标准及要求1、电缆敷设的标准1.1敷设电缆要选择最近的距离,并要考虑到总体规划,做到横看成线,纵看成片。
引出方向一致,弯度一致,余度一致,相互间距离一致,并避免交叉压叠,达到整齐美观。
1.2选择直埋电缆路径时,要尽量考虑到不穿越含有对电缆有腐蚀性杂质(如酸、碱、粪堆、炉渣等)的土质,在必须穿越时,应采取永久性的防护措施。
1.3要尽量减少和其它建筑设施的交叉,跨越和接近(特别是热力管道和火车轨道),必要时应保持规定的距离,或采取防护措施。
1.4应选择不受机械震动和不受到外力破坏较为平坦的路径。
1.5直埋电缆深度为700~1000毫米(指地表面对电缆本体表面)。
电缆的上、下均应铺有100毫米的保护砂层或软土。
砂层或软土上要加盖水泥保护板,保护宽度应延出电缆两侧各50毫米,在保护板上应回填500毫米以下的好土,余者任意填满,要求夯实。
1.6敷设电缆应略有弯曲,使电缆比沟长出0.5%~1.0%为宜。
在中间接头及终端部位除留有足够的做头用缆外,还应留有2000~3000毫米的余缆,以备做头用。
1.7电缆应进行水平敷设,要减少高差,高差不应超过电缆敷设规定值,否则应采取措施或采取用特殊结构的电缆。
1.8在敷设和做头时,电缆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25倍。
1.9直埋电缆相互交叉和平行时应符合下表规定,当不能保持规定距离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1.10穿过墙壁的电缆和穿越公路、铁路和街道的电缆,应敷于坚固的保护管或隧道内,其管长要伸出排水沟500毫米,在街道要伸出车行道,管的内径不得小于100毫米,管口应是喇叭型。
并要严加密封。
1.11电缆沿沟架,建筑物垂直地面敷设时,地面上的2000毫米和地面100毫米的一段应加装保护管或保护角铁,且固定要牢固,电缆水平敷设时,应每隔700毫米,垂直敷设时每隔1500毫米的距离要加以固定。
电缆敷设时与油管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净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电缆敷设时与油管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净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电缆敷设和油管敷设是现代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任务,它们在能源、电信、交通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电缆和油管往往需要进行平行布置或交叉布置。
然而,由于敷设空间的限制以及敷设物自身的要求,电缆和油管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净距。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电缆敷设时与油管之间的净距问题。
我们将重点探讨在平行布置和交叉布置情况下,电缆和油管之间的最小净距是多少,以及该最小净距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平行布置情况下,电缆和油管之间的最小净距是保证两者之间能够安全运行的重要指标。
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电缆和油管的布置方式以及它们对最小净距的要求。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导热、电磁等因素对最小净距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计算方法和优化措施。
在交叉布置情况下,电缆和油管之间的最小净距同样是保证两者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我们将介绍交叉布置的常见方式以及它们对最小净距的要求。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交叉布置对防腐、绝缘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优化建议。
通过对平行布置和交叉布置情况下电缆和油管之间最小净距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实际工程中的设计和敷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最终,我们将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电缆和油管敷设工程的安全高效进行。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电缆敷设与油管之间平行和交叉布置时的最小净距进行概述和介绍。
我们将解释文章的目的以及分析和讨论的范围。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平行布置和交叉布置时的最小净距。
首先,我们将对平行布置情况下的最小净距进行背景介绍,并分析影响因素。
然后,我们将转向交叉布置情况下的最小净距,同样进行背景介绍并讨论影响因素。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平行布置和交叉布置时的最小净距研究结果,并得出结论。
各种管线最小水平距离

1 顺序 道路名称 建筑物 2 给水管 3 排水管 4 热力管 5 电力电缆 6 电讯电缆 7 8 9 灌木 10 11 电讯管道 乔木(中心) 地上柱杆(中心) 道路侧石边缘
1 建筑物 — 3 3 0.6 0.6 1.5 1.5 3 — 3.0① 3.0④ ② ③ ③ ⑥ 2 给水管 3 — 1.5 0.5 1.5 1 1.5 1.0 1.0 — 1.5⑧ 3 排水管 1.5 1.5 1.5 1 1 3.0① 1.5② 1.5⑤ —⑥ 1.5⑦ 1.5⑧ ⑧ 4 热力管 1.5 1.5 — 2 1 1 2 1 1 3 1.5 ③ ⑧ 5 电力电缆 0.6 0.5 0.5 2 0.5 0.2 2 0.5 — 1.0 ③ ⑧ 6 电讯电缆 0.6 1 1 0.5 0.2 2 0.5 1.0 1.0 7 电讯管道 1.5 1 1 0.2 0.2 1.5 1 1.0③ 1.0⑧ ④ ⑤ 8 乔木(中心) 1.5 2 2 2 1.5 — 2 1 3.0 1.5 ⑥ ⑥ ⑥ 9 灌木 1.5 1 — 0.5 — — — ⑦ ⑥ 10 地上柱杆(中心) 3 1 1 0.5 0.5 1 2 0.5 1.5 — 11 道路侧石边缘 — 1 0.5 0.5 1.5⑧ 1.5⑧ 1.5⑧ 1.0⑧ 1.0⑧ 1.0⑧ 表中所列数字,除指明者外,均系管线与管线之间净距,所谓净距,系指管线与管线外壁之举例而言。 ①排水管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其净距不小于2.5m。②表中数值适用于给水管径≤200mm。③表中数值适用于给水管≤200mm。④尽可能大于3.0m。⑤与现状 大树距离为2.0m。⑥不许间距。⑦先埋管后立杆时,可减至1.0m。⑧距到路边沟的边缘或路基边坡底均应小于1.0m。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附表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注:①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就大于或等于3.0m;②大于或等于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0.1m;小于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③低压燃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压为0.005~0.3MPa,高压为0.3~0.8Mpa。
附表二: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m)附表三: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m)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③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时为2.5m,管径大于或于300mm时为3.0m,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5.0m。
附表四: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注:FAR-容积率D-建筑密度GAR-绿地率附表五:建筑离界(用地红线)距离控制表注:H指建筑高度;S指规定间距附表六: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表注:①表中H指建筑高度,W指道路红线宽度。
②高层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是指主体部分的退让,其裙房退让按多、低层建筑退让要求控制(裙房高度小于24米)。
③退让城市快速干道的距离,根据城市规划及有关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核定,原则上不得小于城市主要道路的相关标准。
④超高层建筑应相应加大退让距离,具体标准根据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文档附表七:宜春市各类建设项目自备停车位控制指标表6.2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间距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