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名将李陵的个人简介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李陵翻译

高考文言文李陵翻译

原文:李陵,字少卿,西汉名将也。

初为骑都尉,后封左将。

少卿性刚烈,才智过人,勇猛善战,深得汉武帝信任。

武帝欲北伐匈奴,以少卿为将,率精兵数万,横扫匈奴,大获全胜。

然匈奴未灭,少卿却因战功显赫,被武帝猜忌。

武帝密令李敢等诬陷少卿,少卿无辜受屈,被迫辞官归隐。

少卿归隐后,隐居山林,读书作文,以诗酒自娱。

然其心中仍怀壮志,欲为国家效力。

元封五年,武帝北伐匈奴,少卿闻讯,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再次出山。

此次北伐,武帝以少卿为将,领兵数万,与匈奴激战于漠北。

少卿英勇善战,连破匈奴数阵,威震匈奴。

然匈奴势大,终难抵挡。

在一次激战中,少卿不幸被匈奴生擒。

匈奴单于闻少卿名,欲劝其投降。

少卿坚贞不屈,誓死不降。

单于怒,欲杀少卿。

少卿曰:“吾为国捐躯,义无反顾。

纵然杀我,亦不能使我屈服!”单于见少卿如此坚贞,不禁为之动容,遂放少卿归汉。

少卿归汉后,武帝大喜,封他为右将。

然而,武帝仍对少卿心存疑虑,恐其再次背叛。

于是,武帝密令李敢等诬陷少卿,少卿再次被贬。

少卿无奈,只得再次辞官归隐。

少卿归隐后,正值汉武帝驾崩,新帝即位。

新帝对少卿十分敬重,欲任少卿为相。

然而,少卿已心灰意冷,不愿再为国家效力。

于是,少卿辞去相职,继续隐居山林。

少卿晚年,生活清苦,但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

他著书立说,传颂后世。

后世之人,皆以少卿为楷模,尊称其为“壮志未酬”的忠臣。

译文:李陵,字少卿,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

起初担任骑都尉,后来被封为左将。

少卿性格刚烈,才智过人,勇敢善战,深受汉武帝的信任。

汉武帝打算北伐匈奴,任命少卿为将领,率领数万精兵,横扫匈奴,大获全胜。

然而,在匈奴尚未被消灭之际,少卿却因战功显赫,遭到汉武帝的猜忌。

汉武帝暗中命令李敢等人诬陷少卿,少卿无辜受冤,被迫辞去官职,归隐山林。

少卿归隐后,隐居在山林之间,读书作文,以诗酒自娱。

然而,他心中仍然怀揣着壮志,渴望为国家效力。

元封五年,汉武帝再次北伐匈奴,少卿听到这个消息,毅然决然放下手中的笔,再次投身军旅,出山征战。

李陵事件

李陵事件

事件经过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 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 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却附和汉武帝,指 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 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 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 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 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 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 石,夸大其罪名。司马迁对汉武帝盛言:“陵事亲孝,与 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 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 可痛也!
• 名言 • 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史记》 •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
(释:华丽的语言是虚伪表面的,实在语言是高尚神圣 的,能当药治病的语言是苦涩的,使人得病的言语是奉 承、甜蜜的。) •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司马迁 • 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 女为悦己者容。—《报任安书》 •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焉。—司马迁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 •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 司马迁
• 这一事件对司马迁影响非常之大。 • 首先,身份另类。司马迁原来的身份本来是中央政府的一个官吏,
接受宫刑了以后,他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了,这个对于司马 迁来讲打击太大,因为他的身份变了。首先,成了一个男人的另 类,他不是男人。第二,他成了一个士大夫的另类,他不可能被 士大夫的阶层所接受。第三,他成了一个文化人的另类,也就是 说司马迁本来是个文化人,是一个士大夫,是一个读书人。但是, 他原来所归属的群体把他开除了,不承认他是男人,不承认他是 文化人,不承认他是士大夫。 • 第二点,终生羞辱。司马迁在谈到自己接受宫刑痛苦的时候,说 过几句非常沉痛的话。他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你做的最大的错事,莫过于侮辱了你的祖宗。 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你被人指责的最大的过失,莫过于你接 受了宫刑。所以司马迁后来谈到,他在一篇很有名的书信,叫做 《报任安书》,也叫做《报任少卿书》,在这个书信中间谈到他 接受宫刑以后的那个痛苦。他说是“肠一日而九回”,说肠子一 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 往”,他说坐到家里头,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后,不知道往哪里 去。“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 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后背的衣服全部 给浸湿了,湿透了。所以他觉得接受宫刑以后,这个耻辱和他的 生命是相伴的。所以司马迁感到这个耻辱是太大了。

李陵答苏武书

李陵答苏武书

李陵答苏武书古代文化1215 1827答苏武书[西汉]李陵【小传】李陵(?—前74),字少卿。

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人。

名将李广之孙。

少为侍中建章监。

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

武帝时曾率八百骑入匈奴境二千余里,观察居延(故城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地形而还。

后任骑都尉,在酒泉、张掖练兵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前99),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

武帝族灭其家。

李陵遂留匈奴,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

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李陵被认为是五言诗创始者之一:“其五言,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

”(皎然《诗式》)钟嵘《诗品》称他“文多悽怆,怨者之流。

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

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则是结合身世对其创作的评价。

杜甫称“李陵苏武是吾师”,苏轼称“苏李之天成”,对李陵作品的怨愤深沉、自然天成都有激赏。

《汉书·艺文志》所录《李陵集》二卷,新旧《唐书》仍见记载,至《宋史》则不见著录,是该集宋时方告亡佚。

今所存李陵名下之作,有文四(内有令、表各一为残句)、诗二十二(内有四篇为残句),除《汉书)所载之外,其余诗文,后世多有学者指为伪作。

宋以前评价李陵诗文,似非仅就现存之作,而是根据《李陵集》中所有作品。

【题解】天汉二年,李广利率军伐匈奴右贤王,武帝召李陵负责辎重。

李陵请求自率一军,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为其后援,而路按兵不动,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

苦战之后,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无援的军情,单于遂集中兵力围攻,李陵兵尽粮绝,北面受虏。

降匈奴后,曾与被匈奴扣留的苏武数次相见。

始元六年(前81),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这封信的主旨是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解脱。

信中战斗场面写得极有声色,显然是要说明,当时因为双方兵力悬殊,己方将帅的不顾大局,武帝处置(诛陵全家)失当,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于不得已,进而使读者产生同情;此外,屡用强烈对比,如身处异域而怀念故土,以寡兵深入众敌而浴血奋战,苏武持节荣归而自己居人篱下,确实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汉将李陵论译文

汉将李陵论译文

汉将李陵论译文摘要:一、李陵生平简介二、李陵败降匈奴的原因三、历史对李陵的评价四、李陵论的译文及解析正文:一、李陵生平简介李陵,字少卿,汉朝名将,出生在一个军事世家。

他的祖父是汉武帝时期的著名将领李广,父亲李当户也是汉朝的忠诚勇将。

李陵成年后,承袭了父亲的封号,担任骑都尉,曾随武帝出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

二、李陵败降匈奴的原因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五千精锐步兵进攻匈奴。

然而,由于情报失误和战略部署不当,李陵所部陷入匈奴重围。

在激战中,李陵兵败被俘,无奈之下选择降敌。

败降匈奴的原因除了战术失误外,还有汉军补给不足、敌我力量悬殊等因素。

三、历史对李陵的评价李陵败降匈奴后,汉武帝对李陵家族进行了严厉打压。

然而,在后世,李陵的评价却出现了分歧。

一方面,有人认为李陵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选择投降匈奴,背离了汉朝,是不忠之举。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李陵在困境中顽强抵抗,英勇不屈,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和忠诚品质。

四、李陵论的译文及解析本文以《汉将李陵论》为题,旨在通过对李陵生平事迹的分析,探讨其败降匈奴的原因及历史评价。

译文如下:“李陵,字少卿,将门之后,祖父李广,父亲李当户。

成年后,袭父爵为骑都尉。

出击匈奴,有功。

公元前99年,率五千步兵攻匈奴,兵败被俘,降敌。

”通过对李陵生平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他原本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但却因战术失误、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败降匈奴。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李陵是个背离国家、不忠不孝之人。

事实上,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李陵依然顽强抵抗,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品质。

总结起来,李陵败降匈奴是一段复杂的历史事件,不应简单地以忠孝与否来评判。

李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陵,汉朝将领。

天汉二年奉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数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纵观李陵一生,到底李陵是个怎样的人呢?对他的评价又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骁勇战士李陵纵观李陵的一生,他少年得意,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作战凶猛,是当时少有的猛将,而当时的主将李广利相比而言战功一般,根本就不能和李陵相提并论,而李陵也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不想屈居在这样的人之下,所以希望自己建功立业就自领了5000兵马去侧翼攻打匈奴,分担主将的压力。

本来这个想法还是可行的,只要有着足够的军需支援,李陵是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从史书上可以看出来李陵虽然只有5000步兵,但是面对着匈奴单于的8万大军都打得有声有色,且战且退,杀敌无数,自己也战死2000多人还不曾溃败,这样的战损还不投降的在古代的战争中已经非常难得的了,那时候往往战损超过一成军队就会溃败,而李陵率军死伤几达4成依旧是勇猛作战,井井有条,几次打得匈奴想要撤兵,要不是后来军中出了一个叛徒逃到匈奴之李陵军中粮草用尽的现状告诉了单于,说不定匈奴就撤兵了。

可见李陵作战的勇猛和用兵带兵的出色。

而且后来李陵即使投降了匈奴也不曾做过什么损害大汉的事情,要不是汉武帝听信谗言杀了李陵的全家,李陵很有可能为汉军里应外合消灭匈奴,而且后来有人劝李陵回去的时候,李陵就曾经说过回去容易,可是就怕再受侮辱,可想而知在李陵心中他作战不利被俘虏是不得已的,而全家被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让他已经再难回头,可见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名誉的人,不想背负着再次背叛匈奴的名声。

历史如何评价李陵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一直以来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有的认为李陵背叛了大汉投降匈奴而且之后还不愿回到大汉是不折不扣的叛徒汉奸,而另一种说法认为李陵当时是迫于无奈为了保住有用之身再为汉朝效力,但是因为被汉武帝杀了全家就不得不真降了匈奴,即使之后也不曾起兵和大汉交战过,可见李陵心中还是向着大汉的只是全家被杀的影响让他再也不愿回到大汉了。

将相故事-西汉大将李陵简介 李陵为何争议很大?

将相故事-西汉大将李陵简介 李陵为何争议很大?

将相故事-西汉大将李陵简介李陵为何争议很大?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力量强盛的一个朝代,自然出了不少名将。

诸如卫青、霍去病之类自不用多说,本文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西汉乃至后世争议最大的名将——李陵。

李陵,李广孙也,父亲为李广长子李当户。

李当户早死,李陵为遗腹子,因此侍母至孝。

长大之后,李陵被选拔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李陵和自己的祖父一样,擅长射箭,而对士兵真心以待,因此受到士兵效死。

天汉二年,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出征匈奴,在天山与右贤王相遇、战斗。

当时汉武帝也欣赏李陵这个年轻人,就想让他负责大军辎重。

但是李陵主动请缨,愿率领所部独立成军,为李广利率领的大军牵制敌军。

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请求,因为战马不足,所以李陵的五千人马其实相当于步兵。

而最令人敬佩的是,就是这五千兵马,面对匈奴三万精骑时,仍抵抗了十多日。

李陵率领的五千士兵从从居延北行军一个月,在浚稽山与且鞮侯单于的三万骑兵遭遇。

匈奴方见汉方人少,于是就下令进攻。

李陵从容不迫,命士兵将辎重车抵挡在外,后方士兵射箭。

当匈奴军进攻之时,箭矢飞射,硬生生打退了匈奴的进攻,同时还杀了数千人。

匈奴方大惊,而李陵率军边战边退,抵挡住了匈奴的数次进攻。

等到后来行到一大泽区,匈奴纵火烧之。

李陵抢先预判,先将己方一大圈芦苇烧掉,因此没有受到放火的影响。

如此来往抵挡十多日,因为汉军未派军增援,己方物资越用越少,最终还是败给匈奴。

战败之前,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李陵是想要殉国而亡的,但是被左右劝住。

匈奴方见李陵谋略无双,因此招降于他,李陵说:“无面目以报陛下”降之。

李陵投降的消息传来,汉武帝大怒,责问李陵妻母。

史家之父司马迁为其求情,上言李陵率五千人与匈奴数万精兵对抗,能坚持十多天不算战败。

而他既然能率军五千与匈奴战斗到最后一刻,应当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怕是另有打算。

不过当时汉武帝正在气头上,根本没有多想,反而因为司马迁求情,一怒之下判司马迁死罪。

当时汉朝死囚想要活命,可以花费巨额钱财免去,也可以选择接受腐刑。

西汉李陵的简介

西汉李陵的简介
● 起初,武帝派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只令李陵协助运输,后来李陵与单于主力战斗,李广利却少有战功。武帝认为司马迁 欺骗自己,是想诋毁李广利而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投入狱中并施以腐刑。 [61]
● 很久以后,武帝悔悟到李陵是无救援所致,说:“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诏令强弩都尉(路博德)接应,只因受了这奸诈老 将奏书的影响又改变了诏令,才使得李陵全军覆没。”于是派使者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 [9]
受诬亡宗
● 李陵兵败之处离边塞只有百余里,边塞把情况报告了朝廷,武帝料想李陵已战死,就把他母亲和妻子召来,要相面的人来 看,却说他们脸无死丧之色。后来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武帝大怒,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文武百官都骂李陵,武帝以 李陵之事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为李陵辩解道:“李陵服侍母亲孝顺,对士卒讲信义,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危 难。他长期以来养成了国士之风。如今他一次战败,那些为保全身家性命的臣下便攻其一点而不计其余,实在令人痛心! 况且李陵提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杀数万之师,敌人被打死打伤无数而自救不暇,又召集能射箭的百姓来一起围 攻。他转战千里,矢尽道穷,战士们赤手空拳,顶着敌人的箭雨仍殊死搏斗奋勇杀敌,得到部下以死效命,就是古时的名 将也不过如此。他虽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 廷。” [8]
● 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 [99],并立他为右校王,立卫律为丁灵王,使他们都成了匈奴掌权的贵族。 其中卫律很受单于宠爱,经常侍于左右;而李陵住在外边,遇到大事才被召入计议。
● 征和三年(前90年)三月,武帝命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御史大夫商丘成率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 侯莽通(马通)率四万骑出酒泉千余里。匈奴狐鹿姑单于听闻汉军重兵压境,于是将匈奴的辎重尽数徙往郅 居水(今色楞格河),同时则率精兵在姑且水(乌兰巴托西南)列阵以待。商丘成向西北方向长驱直入,一 直抵达涿邪径(大致位于涿邪山与浚稽山之间),未见匈奴军而返。单于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余骑追击商丘 成军,至浚稽山,与商丘成转战九日,汉军攻破匈奴的阵地,杀伤匈奴军很多。战至蒲奴水,匈奴军见战局 于己不利,收兵而回。

李陵碑的故事

李陵碑的故事

李陵碑的故事李陵,字少伯,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将领。

他曾在汉献帝时期效力,因其忠勇而备受赞誉。

然而,李陵最终却因为一次被误解而遭受不白之冤,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据史料记载,当时,汉献帝派遣李陵率领大军前往边疆,以抵御匈奴的入侵。

李陵奉命出征,带领着数万勇士,誓要为国捍卫边疆安宁。

然而,不幸的是,李陵的军队在一次战斗中遭遇了重大失败,导致了大量的伤亡。

这一消息传到了京城,汉献帝听闻后大为震惊,怒不可遏,认为李陵败军之罪不可饶恕。

于是,汉献帝下令将李陵罢免军职,并且将其贬斥到了边远之地。

李陵对于这样的处罚深感委屈,他知道自己并非败军之将,而是受到了冤屈。

然而,他也深知朝廷的权力无法逆转,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个不公的命运。

在贬斥之后,李陵来到了边疆的一个小镇,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李陵依然不愿放弃对国家的忠诚。

他开始在当地招募壮士,组建新军,以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洗刷自己的冤屈。

然而,命运对于李陵来说似乎并不友善。

在他组建新军的过程中,却遭遇了另一次的失败,使得他的雄心壮志再次落空。

最终,李陵在边疆的一处山谷中,孤独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李陵的故事并没有因此而被遗忘。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忠勇的将领,特地在他牺牲的地方立起了一座碑,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缅怀。

这座碑就是后世所传颂的“李陵碑”。

李陵碑上刻有“李少伯之碑”和“李将军之碑”等字样,记载了李陵的生平事迹和不幸遭遇。

这座碑不仅成为了后人缅怀李陵的标志,更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一个忠勇将领的传奇人生。

李陵碑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正义并不一定能得到公正的对待,有时甚至会遭受冤屈和不公。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像李陵一样,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

李陵碑,不仅是一块记载历史的石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永远铭记忠勇的李陵将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名将李陵的个人简介
初为西汉将领,善于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

下面是有汉朝名将李陵的个人简介,欢迎参阅。

汉朝名将李陵的个人简介李陵年纪轻轻的李陵就担任了侍中建章监一职位,他擅长于骑射,对待别人都是有礼有貌,对待下属都很谦虚,因此,他的名声特别的好。

甚得汉武帝满意,认为他具有李广大将军的风范,就让他率领八百骑兵。

李陵为人勇敢,有一次还深入到匈奴境内2千余里,他想要越过居延来侦查那边的地形,来回途中竟没有一个匈奴兵,顺利返还。

后来,李陵被任命为骑都尉,率领5千精兵,驻扎在甘肃等地,让他来教习那些士兵们箭术,用来防卫匈奴。

过了几年之后,朝廷派李广利率军队去攻打大宛,而命令李陵率领那5千兵马断后。

行军到边塞的时候,汉武帝又下命令,命李陵留下手中的5千骑兵,只允许他率领5百轻骑兵出发,去迎接李广利班师回朝,然后命他驻扎在张掖。

在公元前99年的时候,李广利率军去攻打右贤王,而令李陵去给大军护送粮食。

但是李陵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去叩见汉武帝,希望他能够让自己
率领5千兵马,就可以直逼王廷。

于是,李陵率领这些士兵孤军深入,在浚稽山的时候,却遭遇到单于的主力军队,被三万多的人围绕,虽然汉军很勇猛,奈何敌军众多,终究一败。

没办法,李陵只好投降,本来李陵还想找机会回归故里,但是汉武帝听信谗言,认为李陵在替匈奴人训练士兵,于是,诛杀了李陵的三族,这也导致了李陵跟汉朝的关系彻底决裂。

日后,汉朝还想把李陵召还回去,但是李陵觉得自己不能反复无常,倘若回去,那就意味着再一次蒙羞。

于是,他在匈奴境内待了20多年,最终病死它乡。

他的出身跟常人不一样,是将门出身,他这一家族世代传习射箭。

在公元前166年,由于匈奴大军入侵,李广就凭借自己的家族身份从军,由于他擅长骑射,常常能斩杀匈奴,并获得他们的首级,很快他就认为汉中郎。

在一次随皇帝出行的时候,他跟猛兽搏斗,获得了汉文帝的称赞,认为他生不逢时,假如生在刘邦的年代,肯定是可以获得万户侯。

在汉景帝登基之后,他就被任命为都尉。

直到汉武帝登基之后,任其为骁骑将军,令其领军去攻打匈奴,曾有一次,因为敌众我寡,打不过匈奴大军,然后李广就诈死,趁机找机会逃跑。

之后,被任命为太守,跟匈奴大军对此交锋,并取得了多次的胜
利。

由于他的勇猛,让匈奴都有点畏惧,称其为飞将军,只要是他镇守,就多年不敢来犯。

在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的时候,由于迷失道路,不能第一时间参与战斗,李广将军自认惭愧,以死谢罪。

而他死了之后,李氏一族依旧出现了一位将领,那就是李陵。

他从小就习得骑射,由于他的性格好,受到了大伙的一致好评,名声很好,甚至汉武帝还说过,认为他具备李广大将军的风范。

虽然他在日后跟匈奴的作战中,取得了不少的胜利,但都不能改变局面。

本来,他率领5千步兵想要偷袭匈奴大本营,但遭遇敌军主力,最终被歼灭,甚至自己被俘虏。

就因为他的一次战争失败,就遭到了汉武帝以及百官的唾骂,一代名将也就只好身居匈奴,从此再也没有回归故里。

汉武帝李陵分析关于李陵投降,这个消息传回长安之后,京城中的大臣深知汉武帝习性,知道他这次必然会勃然大怒,为了明哲保身,不惜趋炎附势,不断地诉说李陵的罪责。

就因为这起事件,导致司马迁受到了宫刑,还诛杀了李陵的三族,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样处置有所不公,但是合乎情理。

在这次攻打匈奴的战役中,主将是李广利,他是汉武帝的亲信,但就因为他的指挥不利,导致这次无功而返,并且没有支援李陵,导
致他被俘虏。

因此,李广利回到京城之后,就得需要替罪羊,而李陵恰恰可以称为这样的人,百官们为了讨好汉武帝,就一味的掩盖李广利战争的不力,以及掩盖李陵拼死抵抗的事实,更多的是讲诉李陵投降的事情,这样的话,汉武帝会选择相信哪一方呢?一方是自己的亲信和百官,而另一方是缥缈的事实,很明显,他会选择前一者,为了安抚百姓,他就得做出决断,那就是重罚李陵一家,将其诛杀。

而从李陵的角度看,本来他提议带5千步兵去攻打匈奴,就是为了改变这个局面。

虽然在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大将樊哙曾提议,说自己可以率领10万大军,足以扫平匈奴,但是遭到了季布的否定,认为他可以被斩首。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10万大军根本不足以扫平匈奴,未免有点以卵击石,而李陵只不过是率领5千兵力,而且还是步兵,在草原上,匈奴的众多起兵足以扫平一切。

虽然李陵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得不到汉武帝的信任,致使他缺乏补给,这也就成了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就是因为诛杀了李陵的三族,导致李陵根本就不愿回归祖国,但他在日后的余生,也没有过率领一次匈奴军去攻打汉,可见李陵还是忠心的。

猜你喜欢:1.西汉名将李陵是怎么死的2.汉初名将樊哙3.汉朝名将
飞将军李广4.汉初三大名将英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