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教案

合集下载

程立祥上交教案

程立祥上交教案
6. Let the 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heck the answers in class.
The teacher show the flash cards, the Ss read them.
7.practise: 1)read the cards
2)show some letters of the words, let the Ss say the words
2)read the words and match them
3)guessing game
2.Show the pictures of partA, let the Ss discuss them. (name,province,in the north…ofChina,famous for…)
3.Read part A, underline the direction of the places, and fill in the blanks.
3)say the direction and province of the famous places, let the Ss say the famous places there.
8.Listen to part(B)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 where is Ben from? What
3) guessing game
6.Listen to part(B) and repeat it.
7.Make a new dialogue according to part(B)
8.Act the dialogue.
9. Do a survey. ( ask and report)

张敏上交教案

张敏上交教案

教学课题:Module 11 PopulationUnit 1 It’s the biggest city in China.教案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本模块以人口为主题,涉及人口过剩以及由此产生的连带后果。

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冠词的用法和大数字的表述,提供了充足的语言实际运用机会。

通过阅读,希望能够唤起学生们的优患意识,并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It’s the biggest city in China.”通过看图讨论以及一篇介绍北京、重庆的人口的听力短文引出主题“人口问题”;通过学生们关于城市人口问题的激增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强化对主题的认识,并引出了对新词及语法知识点的学习。

对“语音与口语”的训练,对大数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并针对人口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

教学方法:“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与互联网结合教学过程:Teaching aims:1.To learn ,to understand new words: population crowd increase percent smoke minuteappointment ;New phrases: along with /thanks to 掌握基本含义及用法,准确地加以运用;2.学习、理解和掌握冠词a /an/ the的用法以及万以上大数的表达方式,并运用;3.能听懂学生日常会话以及人口问题的讨论;4.能生动、流利地看图说话,能重音准确、声调合适地阅读课文。

New Teaching:Step 1 The daily reports 每日播报T: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Ss: There are three/four/five……in my family.T: Who are they?Ss: They are my mother ,my father/my grandma/grandpa/my brother……T: Do you know what’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Ss: ……T: Do you think it’s small or large ?(师生问答,话题继续)Step 2 Leading-inT: First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 .(/i?ct=503316480&z=879380351&tn=baiduimagedetail&word=人口&in=3 )出示视频图片让学生谈论We can see a lot of people .Please use the words of Activity 1 in the box to describe it .Who can have a try ?Now can anyone try?(鼓励学生积极发言)Step 3 Pre-Listening (Read before listening )教师先让学生迅速浏览Activity 2 的问题题干,带着任务听,效果好。

六年级第六单元上交教案设计

六年级第六单元上交教案设计
让学生根据图片认读单词sad和happy。并造句:I’m…
Let’s chant。结合课件练习chant。要求学生边做动作,边用相应的表情和语调c一组看图说话。
1、听录音,跟读对话。
2、完成配套练习。
Sad happy angry worried
I’m…
个人主页
课题
Unit6 How do you feel?
课时
Period3
作者
严万莲




1、能听、说、读、写单词和词组:see a doctor,wear,more,deep,breath,take a deep breath,count,count to ten。
2、能够听、说、认读句子:What should I do?You should…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使用。
全班静听,理解课文内容。逐句跟读。
两人一组进行对话:I feel------now.What should I do?
Youshould-----------.
1、are,of,we,him,afraid
2、aunt,a,officer,his,is police
3、father,them,with,angry,their,is
3、Revision
Step2: Presentation
1、教学单词sad和happy
教师播放PPT上的资源。
教师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指正和指导,特别是单词的读音,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单词angry和afraid。
3、Say the chant:
Step3:Practice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播放课文录音。

上交教案沙漠绿洲

上交教案沙漠绿洲

沙漠绿洲
大溪四中林丹红
一、教学目标:
1.从知识技能目标:学会分析以色列的自然环境特点。

了解以色列的绿洲农业的发展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因地制宜、科技兴农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分析,绿洲农业特点。

三、教学难点: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分析,绿洲农业特点。

四、教法:“读图+点拨”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学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感知以色列(以色列飞机上走秀:让学生谈谈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如何)
过渡语:陆地上,干旱地区的面积十分广大。

大部分干旱地区降水极为稀少,沙漠连绵,曾被视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但是,炎热和干旱非但没有熄灭人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反而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以色列这个国家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沙漠。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主题,通过学习凤尾竹的种植、养护、欣赏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凤尾竹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1.2 课程目标(1)了解凤尾竹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分布区域。

(2)掌握凤尾竹的种植、养护技巧。

(3)欣赏凤尾竹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了解凤尾竹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凤尾竹的形态特征(1)竹子的结构(2)凤尾竹的叶、秆、节、根等特征2.2 凤尾竹的生长习性(1)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凤尾竹生长的影响(2)凤尾竹的繁殖方法2.3 凤尾竹的分布区域(1)我国凤尾竹的分布特点(2)世界各地凤尾竹的分布情况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凤尾竹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凤尾竹的基本知识。

3.2 演示法教师展示凤尾竹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凤尾竹。

3.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参与凤尾竹的种植、养护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凤尾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凤尾竹的美。

4.2 讲解凤尾竹的基本知识分别讲解凤尾竹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知识。

4.3 欣赏凤尾竹的美展示不同品种的凤尾竹图片,让学生欣赏凤尾竹的美。

4.4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凤尾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5.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种植、养护凤尾竹过程中的表现。

5.3 课后作业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凤尾竹的种植技巧6.1 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1)光照条件:凤尾竹喜半阴,应选择阳光充足但避免直射的地方。

(2)土壤要求:凤尾竹喜湿润土壤,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佳。

6.2 种植时间春季和秋季是种植凤尾竹的最佳时间。

人教版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上交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上交教案

学校教师个性化备课表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时间课时数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尝试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应用,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数学思考: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渗透数学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2.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一创立情景,引入课题:学校计划在校门口到教学楼的主干道一侧改种一排银杏树,要准备多少棵银杏树?(引导学生抓住解决问题的必要数学信息:路长和间隔,并接受间隔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间隔,带学生数间隔数量,感受间隔数。

)如果全长90米,每隔5米种一棵,要种多少棵树呢?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将路按路长平均分给三个班种植,让学生分配三个班的种树任务:一班先种前30米,从头种到尾;二班接着种30米,三班再接着种30米,三个班各要种植多少棵树?(一)审题:明确三个班的种树任务是从哪里中到哪里(二)观察:发现三个班种植情况不一样(三)完成学习单,研究三个班的植树数量合作要求:1、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画一画算一算2、小组交流讨论各班的种植数量三、课堂展示,师生探讨一班种树:(让学生从画图中感受到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在两端种树时,先在首端种第一棵树,然后一个间隔一棵树,后面的间隔和树的一一对应,加上首端这一棵树,所以棵树在间隔数的基础上加1。

《点彩游戏》上交的教案

《点彩游戏》上交的教案
4、课时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点彩画,让学生初步接触点彩派,知道点彩的特点及简单技巧。引导学生尝试进行点彩画的创作,通过启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制定依据:
解读文本:
本课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色彩空间混合的效果,了解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并积极运用这些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创造欲望。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目标)
导入:观察发现(1分钟)
美术书第3课,观察与以前画的画的区别。
(板书:点)
发现点。
都是彩色的点。
直接切入主题,学生发现新的绘画技法用“点”表现,为新授作铺垫。
新授:玩玩赏赏(15分钟)
1、感受、体验“点彩游戏”中三原色混合产生的色彩空间混合的视觉魅力。
课题
《点彩游戏》
教时
1
日期
李娜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感知色彩空间混合视觉效果,了解色彩空间混合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点彩画”的特性。
2、操作目标:选择合适的色彩,运用正确的点彩方法进行表现。
3、情感目标:学习点彩派画家一丝不苟的绘画精神,从游戏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
展评(4分钟)
作业展评。
针对练习要求评价。
学生互评
互相学习提高。
总结拓展(1分钟)
请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拓展:
1、点彩工具。
2、(PPT)生活中的所有画面都由彩点组成,都能用点彩来表现。
总结。
开拓视野。
拓展思维,联系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情感升华。

感恩老师上交教案

感恩老师上交教案

《感恩老师》主题班会教案县一小六(2)班甘晓兰一、班主任发言二、主持人发言甲:是谁,播下万古远点的梦幻?乙:是谁,耕耘遍野燃烧的心愿?合: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甲:您将青春融入滴滴烛泪,记下了人类永远的赞叹。

乙:流淌的汗水和心血啊,在校园里把希望浇灌。

甲:您的爱,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乙:让我们深深地向您鞠一躬,真挚地问候一声——合:老师———您辛苦了....!甲:六(2)班《感恩老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乙:有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知道:代代人的成长是您用心血浇灌培养的。

甲:有人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明白: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是您甘做基石,舍身铺路。

乙:有人说,您是小草无私奉献,把三辉回报,我说,小草只能带给我们春意,而您——却能送一个完美的春,伴随我们,一直到老。

甲:有人说你是红烛,毁灭自己照亮别人,我说,蜡烛只能给我们驱逐黑暗,而您,是用圣火点亮我们的心灵。

乙:看到您的身躯,我才明白,不论用多美的诗句形容您,都是苍白无力。

甲:因为你很普通,普通得像一座桥,躬身矗立在水流湍急的河滩之上。

乙:因为你很平凡,平凡得像一条船,在此岸与彼岸之间摆渡一生。

甲:因为你默默无闻啊!就像一名纤夫。

乙:烈日暴雨中,埋下头去一步一个脚印,把别人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甲:您工作的空间,一支粉笔三尺讲台。

乙: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灯光长明,你在漫漫的长夜里有伏案的身影,青丝之间增添华发,三尺讲台荡漾着笑声,你用友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路程。

你是阳光融化着冷漠的冰雪,你是向导,引领我们走出科学的迷宫。

三、欣赏图片甲:下面,请大家欣赏一幅名人图片这——是美国著名作家米切纳。

一次,他拒绝了总统请他去白宫参加高级宴会,为的是去看望多年不见的启蒙老师,作家米切纳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老师比总统更重要!乙:的确,尊重是一种美德!也许我们曾经因受老师的批评而抱怨,也许我们曾经不尊重过老师,但是老师教我们已经六年了,这六年的师恩之情我们不能难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移与平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2、借助实际情景,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行线的特征。

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水彩笔长方形纸方格纸
一、初步感知互相平行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汽车开过后的车轮印吗?那现在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看看。

(出示车轮印图片)
这是两条汽车行驶后留下的车轮印,你能说说是怎样的吗?
想一想,如果一直像这样,笔直的往前开,车轮印会怎样?
(这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永远相等、永远不会相交。


象这样的两条线或一组线(永不相交的直线)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叫平行线
板书:平行线
2.刚刚我们知道了汽车开过后的车轮印是平行的,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格子纸和你手中的笔,把笔在格子纸的线条上平移,看看平移前后的两根线条是怎样的?(学生动手操作)
[这一环节安排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图形的观察与分析,引出了平行线。

]
3.像车轮的两条印和铅笔平移前后的两条线条我们把他们叫做互相平行。

那怎样的线才是互相平行呢?(课件演示)
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
4.老师这里有几组线你看是平行的吗?(出示)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5.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平行线,(观察书图:象棋盘,五线谱,房子)你还能举例子说说生活中互相平行的线吗?
(强调说清楚“两条边”“一组”“互相平行”)[体现事物的美]
二、找平行线
1.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两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

(引导发现:在图中横着的都是互相平行的,竖着的也是,这两组斜的也是)2.小鱼向右平移5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的哪些的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先同桌讨论,再汇报)(注意线段的读法)
三、画平行线
1.生活中有了平行线,变得更加美丽了,你会画平行线吗?我们先看看画平行线的方法。

(课件演示)
2.你觉得画平行线最应该注意什么地方?(三角板的直角边与直尺靠紧,按住直尺)
(边总结要点,教师边在黑板上示范)
3.会画了吗?现在开始学着画一画。

(学生动手画,教师指导)
四、折平行线
1.师: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现在我们来做个折纸游戏。

请同学们在长方形纸上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根据这两条折痕你发现了什么?(重点交流延长后交叉还是平行,再次强调互相平行)
现在请同学们来汇报你们的折纸情况。

......
2.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折两条平行的折痕的方法,那么你能验证它们一定是互相平行的吗?
……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移与平行
(1)你有没有什么收获?
(2)你还想了解哪些和线有关的知识呢?
教学设计反思:
1、通过前面的移一移,找一找,这时的孩子们对平行已建立了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利用自己对平行线的认识,去创造平行线,让知识在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折一折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一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