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美术名词解释

美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彩陶: 中国古代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

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可观水平。

2、仕女画: 中国古代人物画之一种。

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

代表画家又张萱、周昉等。

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3、马踏匈奴: 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匈奴将领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这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作品。

4、画像石: 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

盛行于东汉。

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

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沂南石墓画像等。

5、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故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6、昭陵六骏: 唐太宗陵墓前浮雕。

刻划李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

7、帛画: 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

其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

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具有装饰风味。

代表有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长安马王堆汉墓帛画等。

8、唐三彩: 中国唐代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

流行于盛唐武则天至中唐开元、天宝时期。

三彩釉以白、黄、绿三种釉色为主,也有少量蓝釉或黑釉。

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9、浙派: 明代山水画流派之一。

明初至武宗嘉靖时最为盛行。

该派承继南宋院体,取法于李唐、马远、夏圭,多作斧劈皴,行笔有顿挫,形成水墨苍劲一体。

中国美术史复习名词解释 金兴版

中国美术史复习名词解释 金兴版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金兴终极版名词解释美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彩陶它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新石器时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绘有抽象几何图案的占多数。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已有表现人群体和人与动物混杂的,还有大量水波纹。

岩画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

我国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石画的国家,密集程度十分高,气势恢宏。

主要内容有传授知识的记事图画,表达宗教情感的神灵崇拜图像,寄托生活理想的生殖崇拜绘画,宣泄娱乐情绪的舞蹈图画。

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

它是一些被夸张了的或者幻想中的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

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饕餮纹凶猛庄严,结构严谨,制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金文青铜铭文即金文,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第一个里程碑,具有永久的历史价值。

多见于西周,主要用途就是祭祀典礼、征伐记功、赏赐锡命、书约剂的、训告臣下、称扬先祖。

书体庄重严谨,结构平时稳定,行距,间距错落有致。

画像石(砖)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内容有表现墓主生产活动的场景的,有表现墓主官宦经历和身份车马出行的,有表现墓主人享乐生活的场景,有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还有表现神话故事的,在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神物,还有表现天相类的场景的。

迁想妙得西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

接触到了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指作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把胸中所得到的变为艺术形象,其中不仅人物、动物是有生命的。

吴带当风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

他在宗教画上成就突出。

他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交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

美术用语名词解释

美术用语名词解释

美术用语名词解释美术用语名词解释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

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

我“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

例如鲁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释“美术”一词时写道:“美术为词……译自英之爱忒。

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

随后不久,我国另以“艺术”,一词翻译“爱忒”,“美术”一词便成为专指绘画等视觉艺术的名称了。

【造型表现手段】造型艺术中创造艺术形象的手法和手段。

如绘画借助于色彩、明暗、线条、解剖和透视;雕塑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

这些手法和手段,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这些造型艺术各自独具的特殊的艺术语言,并决定了这些艺术各不相同的表现法则,关系到塑艺术形象的成败,以及艺术作品的感染力。

艺术家对造型表现手段的规律性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是使艺术创作能够表现新的生活内容和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爱好的必要条件。

【黄金分割】亦称黄金律、黄金比例。

在一条线段上,按照最佳长短比例,将此线段分割为长段与短段,或按此最佳长短线段的比例构成一个矩形的最佳的长边与短边的比例,即构成黄金分割。

【二度空间】绘画术语。

指由长度(左右)和高度(上下)两个因素组成的平面空间。

在绘画中为了真实的再现物象,往往借助透视、明暗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造成纵深的感觉和物象的立体效果,即以二度空间造成自然对象那种三度空间的幻觉。

有些绘画,如装饰性绘画、图案画等,不要求表现强烈的纵深效果,而是有意在二度空间中追求扁平的意味,来获得艺术表现力。

【三度空间】绘画术语。

指由长度(左右)、高度(上下)、深度(纵深)三个因素构成的立体空间。

绘画中,为真实地再现物象,必须在平面上表现出三度空间的立体和纵深效果。

【质感】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表现出各种物体所具有的特质,如丝绸、肌肤、水、石等物的轻重、软硬、糙滑等各各不同的质的特征,给予人们以真实感和美感。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全部)•史前社会: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社会,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相对于文明社会都比较低下,所以又通常被称为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是根据人类生产工具的进化划分出的社会发展阶段,代表了最初的生产力水平。

它又可以细分为旧石器(约距今10000-100000年前)和新石器(约距今4000-10000年前)两个阶段。

前者以打击石器为代表,后者以磨光石器(包括玉器)和陶器为代表。

石器时代以后有青铜器、铁器等时代。

•陶器:是用陶土作为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根据陶土质地分为红陶、黑陶、白陶和灰陶。

•彩陶:在打磨光滑的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P7)•黑陶: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P7)•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刻于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大篆:又称“籀书”,是早期书体的一种,西周至春秋多数青铜器铭文采用该体,代表了官方正规书风。

秦国的石鼓所刻文字,是大篆书体的范例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龙或夔凤图案。

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

•失蜡浇铸法:是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

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用陶泥敷施其上成一外模,再加热脱去石蜡,得到中空的铸模。

它能铸造精密度较高的器物纹饰。

•错金银工艺:是战国时代流行的铜器装饰工艺。

它用金、银及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镶嵌在铜器的花纹缝隙间,产生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美术名词解释

美术名词解释

雕塑:是指使用一定的材料通过雕刻、塑造手段制作的具有三维空间体积效果的艺术作品。

常见的雕塑材料有石头、木材、金属、黏土、玻璃、石膏、水泥、纺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

临摹:是指按照一定的绘画程序,不需要学生的创意而完成美术作品的教学。

洛可可美术:亦为「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崇尚的艺术。

特征是:具有微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运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

图案:图案是个多层次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对某种器物的造型结构、色彩、纹饰进行工艺处理而事先设计的施工方案,制成图样,通称图案。

有的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等)除了造型结构,别无装饰纹样,亦属图案范畴(或称立体图案)。

狭义则指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和色彩而言。

石版画:石版画是版画的一种,属于平板,指用各种硬蜡质的解墨条、解墨铅笔和能溶于水的解墨,在印刷用的石板或锌皮、铝皮上所做的版画。

晕染:也叫渲染或烘染,中国技法的一种,将两只湿笔中的一只蘸颜色,将颜色涂染于要求范围的一部分,再用另一只清水笔沿颜色的边缘运行,同时带少许颜色,一直涂到要求的范围,使颜色产生深浅自然的过渡效果。

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以实用和陈设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美的原则设计制造的物质产品。

中国画:就是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绘出来的画,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笔墨。

笔触:是指作画过程中画笔接触画面时所留下的痕迹。

笔触虽为一种技术因素,但也传达出画家的艺术个性和修养。

插图:又名插画,绘画的一种,指插附于书报杂志中的图画,一般分为插图和图解插图。

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故地吴地,故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美术名词解释

美术名词解释

小学美术名词解释1、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

“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

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2、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4、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5、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1、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6、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7、美术媒材: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8、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9、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1、美术创作: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1、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1、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1、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1、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

该派要求从画家的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的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的组合、装配。

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

2、美术创作:美术创作是指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专业名词解释

美术专业名词解释

美术名解1.后印象派: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派之后的美术流派,代表有塞尚高更梵高等。

反对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及外光和色彩,强调艺术形象要区别于客观物象,体现艺术家主观情感。

(7)文人画:也叫“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

3.计白当黑:书法术语。

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务需有疏密虚实,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

1.速写:用简练的表现方法,迅速的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动态,生活场景及服饰道具等描绘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

(2)素描:以线条或明暗色面来描绘物体形象的单色画,统称素描。

(3)国画:以水调和,以墨为主要颜料(包括国画颜料),以毛笔为主要工具,在宣纸或绢上创作的绘画。

按艺术手法分有:工笔、写意和兼工三种。

松,竹,梅三友。

(4)油画:用易于油剂(亚麻仁油,核桃油,松节油)调和的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绘画的画种。

(5)构图:在美术创作中,围绕创作意图组织画面元素的过程。

一般指在平面物质空间中,安排处理物象位置和关系,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的预想形象与审美效果。

(6)平行透视:凡平行六面体的一个面与画面平行,而另一个面与画面成九十度,依此角度画的透视称为平行透视,一个消失点。

(7)成角透视:…两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所画透视为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8)质感:指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如固液气态)特质的感觉。

在造型艺术中,指艺术家对不同物态运用不同手法所表现出的真实感。

(9)纹样:也称模样。

即装饰器物表面的花纹。

变形手法:简化、添加、夸张、几何化。

(10)单独纹样:指一种与四周无联系,独立、完整的纹样;是纹样组织的基本单位,分对称式和均衡式。

(1)四方连续纹样:以一个单位纹,向上下左右四方反复延伸,不断连续的纹样组织形式。

美术名词解释.

美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二方连续: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一定的形式‎法则,上下或左右连‎续或重复而成‎的。

2、、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称为‎明度。

3、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述和评价。

4、工艺美术:指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有‎实用价值或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5、同类色:是指同一色相‎的颜色之间有‎深浅不同的变‎化,比如淡黄、柠檬黄、中黄、土黄等都是同‎类色。

6、农民画:农民的画。

也包括渔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画。

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农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形式上自由‎随意,经常借用民间‎美术,如剪纸、刺绣、皮影等造型方‎法,在画法上没有‎既定的框框,不求形似,不讲透视,总体上呈现出‎热烈、明朗、质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7、版画:在不同的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

从拓印方法和‎材质上可分为‎七个类别:凸版型版画、凹版型版画、平板型版画、孔版型版画、独幅版画、玻璃版画、拓篇。

8、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

专描绘人物形‎象之画。

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9、二方连续: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一定的形式‎法则,上下或左右连‎续或重复而成‎的。

10、雕塑: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是雕和塑的总‎称。

以可塑的或可‎雕刻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实‎在体积的形象‎。

11、如果物体的一‎个角与画着相‎对,这种透视称成‎角透视。

12、晕染:也叫渲染或烘‎染,中国画技法的‎异种。

将两只湿笔种‎的一只蘸颜色‎,将颜色涂染要‎求范围的一部‎分,再用另一支清‎水笔沿颜色的‎边缘运行,同时带少许颜‎色,一直涂到要求‎的范围,使颜色产生深‎浅自然的过渡‎效果。

13、接染:用渲染的方法‎,将两个在一个‎范围的颜色,用清水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

14、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成为‎明度。

15、插图:又名“插画”,绘画的一种,指插附在书报‎杂志中的图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美术:艺术的种类之一。

“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

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
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2、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

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
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审美: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4、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5、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6、形式感: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7、美术媒材: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8、感知: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9、体验: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10、美术创作: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11、美术表现: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12、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13、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14、立体主义: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之一,1907年产生于法国。

该派要求从画家的主观意念中,打破物象的自然形态,再进行重新的组合、装配。

代表人物有毕加索、勃拉克等。

15、美术创作:美术创作是指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16、审美:审美是指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17、美术批评: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18·标志:是一种视觉识别的图形符号,一种信息传递形式。

标志有是一种视觉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9、农民画:农民的画。

也包括渔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画。

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农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形式上自由随意,经常借用民间美术,
如剪纸、刺绣、皮影等造型方法,在画法上没有既定的框框,不求形似,不讲透视,总体上呈现出热烈、明朗、质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20、版画:在不同的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

从拓印方法和材质上可分为七个类别:凸版型版画、凹版型版画、
平板型版画、孔版型版画、独幅版画、玻璃版画、拓篇。

21、肖像画:人物画的一种。

专描绘人物形象之画。

可分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22、二方连续: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一定的形式法则,上下或左右连续或重复而成的。

23、雕塑:造型艺术的一种形式,是雕和塑的总称。

以可塑的或可雕刻的材料,制作出各种实在体积的形象。

24、成角透视:如果物体的一个角与画着相对,这种透视称成角透视。

25、晕染:也叫渲染或烘染,中国画技法的异种。

将两只湿笔种的一只蘸颜色,将颜色涂染要求范围的一部分,再用另一支清水笔沿颜色的边缘运行,
同时带少许颜色,一直涂到要求的范围,使颜色产生深浅自然的过渡效果。

26、接染:用渲染的方法,将两个在一个范围的颜色,用清水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

27、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成为明度。

28、插图:又名“插画”,绘画的异中,指插附在书报杂志中的图画。

一般份艺术插图和图解插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