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 概要

西方美学史 概要
西方美学史 概要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笔记

序论

1、序论重点两个,一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变成一门社会学科的经,二是美学史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编写马克思唯物主义。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美学跟逻辑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美学研究具体的感性或形象思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奠基石。

3、1)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从方法论上看,文艺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美学历来和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

2)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

3)近代自然科学蒸蒸日上,他也闯入文艺领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是文艺创作者而且还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和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自然科学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有益影响,美学不再依附于哲学与逻辑学。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此后美学又受到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的影响。

4)西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西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改换,不值一提。随着工人运动的上升,文艺和文艺理论成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

4、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萌芽

一、希腊文化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起源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也就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代。

2、希腊文化起源于地中海的爱琴海一带岛屿和亚平宁半岛,起初是奴隶制度。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奴隶制度以及土地集中形成土地贵族阶级。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美学起源的时代,由于战争以及工商业贸易的发展,新产生了进步的民主阶级。土地贵族阶级与新生的民主阶级对立。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大多是土地贵族阶级的文化。

4、希腊神话,起源:原始公社与氏族社会--口头流传--前六世纪形成荷马史诗;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之中,特别是悲剧。祭神节和文娱节的演戏是希腊人受教育的机会。三大悲剧家

5、公元前五世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也很繁荣。雕塑艺术发展到顶峰。

6、希腊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做基础的。

7、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达到了黄金时代,即伯里克利斯时代。这个时代,希腊文化从传统思想统治转化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的三个原因:

1)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带动了哲学的研究;2)新生民主阶级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的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民主阶级里的诡辩派促使希腊思想由研究自然科学向研究社会问题上转变;3)希腊的贸易以及战争与各民族的交流,外来思想的影响激发哲学的思考。

8、哲学家注意社会问题,必定就会注意文艺问题,文艺发展的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

9、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期。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盛行于公元前六世纪,由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组成。主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美学,把整个自然界看作美学的研究对象。带有神秘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色彩。

2、他们认为美是和谐,从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发现了黄金分割定律。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3、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带有神秘色彩。认为存在宇宙和谐和人体和谐的“同声相应”

三、赫拉克利特

1、(前530-470年)西方早期的唯物主义与辩证观点的代表,主要著作《论自然》。主要观点:辩证观点中的对立的斗争。认为美不能绝对永恒。

四、德谟克利特

五、

1、(前460-370年)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原子论的创始人。他肯定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原则。他指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正确关系。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五、苏格拉底

1、(前469-399年)主要观点在其门徒著作的《回忆录》中。标志着希腊美学的思想转变,由自然科学的观点看待美学,转向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替美学找社会科学认识。其次是,他提出的美的相对性。第三,他反对把临摹解释为抄袭,作品应该超越自然,表现出生命以及心灵的状态。

第二章柏拉图

1、(公元前427-347年)出身雅典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追随苏格拉底求学。人生的后41年在雅典学园授课。主要著作《理想国》。理想国大约四十余篇,主要涉及政治和社会伦理教育,基本没有关于美学的。主要形式是对话体。苏格拉底的著作基本上全是对话体的形式。

2、对话体给读者带来的困惑:1)对话主角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没出现过,很难断定柏拉图的看法。2)对话体充满苏格拉底式的幽默,很难判断哪些是真心话。3)对话体并没有做出最后结论,有些对话结论矛盾。

3、通篇考虑柏拉图的著作,主要从政治立场解决了2个方面的问题。1)文艺与客观现实的关系;2)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此外,他还涉及艺术的创作原动力即灵感问题。

4、柏拉图是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他的文艺理论是和现实紧密相连的。1)希腊社会动荡,民主党夺得政权。代表贵族党的柏拉图认为希腊文化在衰落、道德在败坏,这种转变归咎于诡辩学派所代表的民主势力的兴起;2)文艺的腐化的影响。他的老师被处死,给他带来了心里阴影,更加坚定了他与新生的民主解决的对立情绪。他试图在新的社会情况下,建立维护贵族阶级统治的思想基础和政教制度。他的一切哲学理论,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他对文艺方面提出的两大问题,也是从政治角度出发的。第三,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文艺高峰转到哲学高峰的时代,此前希腊的精神文化是神话、荷马史诗、悲剧喜剧以及与诗歌密切联系。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艺的巅峰已经过去,新生的民主阶级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辩论的思想挑战以前的精神文化。表现在诡辩学派开始瓦解神话。他们认为神是人为自然所假设的形象。一部分诡辩学派以讲诗为业,把古代诗歌比作寓言。另一种表现是诗歌开始迎合观众趣味,伤风败俗。

5、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以上现象进行了抨击,让他认为在他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和教育者应该是哲学家而不是诗人。哲学与诗的斗争,本质上是政治斗争。

一、文艺对现实世界的

1,对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柏拉图的思想存在矛盾性。一方面他认为所谓的“理式”是感性客观世界的根源,却不受感性客观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认为认识理式世界的最高美,需从感性客观世界中个别事物的美出发。因此他对艺术和美就有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是:艺术只能模仿幻相,见不到真理(理式),另一种看法是美的境界是理式世界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境界,这最高境界就是美。

2、柏拉图心中有三个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模仿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又是模仿理式世界的。理事世界可以单独存在,后两种世界不能单独存在。艺术世界依赖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赖理事世界。理事世界却不依赖与两种低级世界。也就是说,理性世界是第一位的,感性世界是第二位的,艺术世界是第三位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柏拉图的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他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分不开的。与之矛盾的是在美感教育上他认为由行为和制度的美,进到各种学问知识的美,最后到达理事世界的最高的美。这种

美食永恒的。

3、柏拉图认识论上的矛盾在于:一、以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根据,超过感性世界而独立。另一种是要认识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界进行概括化。从他的艺术模仿的例子上可以看型出矛盾性。他一方面认为艺术模仿了理性世界,也就肯定了艺术的现实基础和形象性,另一方面他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也就是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4、一等人和六等人的区别。1)希腊人认为的艺术和我们的艺术不同。柏拉图认为一等人是哲学家,六等人是诗人和其他模仿的艺术家。原因:首先柏拉图是代表贵族阶级,贵族阶级认为诗人和其他模仿家是奴隶干的工作,是底下的。其次,柏拉图认为只有灵感的人才能创造艺术。

5、爱智慧,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对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的“凝神观照”。这种真理才是最高的美。是一种不带感性形象的美。凝神观照时的“无限欢喜”便是最高的美感。这种思想有两个要点。一是:凝神观照是为审美活动的极境,美到最高境界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他也不产生实践活动。二是:凝神观照的审美对象不是艺术形象而是抽象的道理。

二、文艺的社会功用

1、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分为三种等级的人,最高的为哲学家其次是战士最后才是农工商,后两个等级的人要听命于哲学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贵族的统治。

2、对《荷马史诗》、悲剧和喜剧的看法:他认为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和喜剧影响都是坏的,他既破坏了希腊宗教的敬神和崇拜英雄的信仰,又使人失去控制,让情欲得到不应有的放纵。

3、文艺模仿式对人性格的影响。文艺模仿式有三种:一是完全直接叙述,如悲喜剧;二是完全间接叙述如颂歌;三是两种方式混合如史诗。他认为第二种最好。

4、以柏拉图的观点,理想国里只存在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这种颂师形式上比较简朴内容上经过审查。

5、综上柏拉图的观点是: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从于政治、文艺的好与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

三、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1、柏拉图的灵感有两种解释:一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他去创造。二是:不朽的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2、柏拉图的灵感解释和宗教上的神的信仰分不开,最后的根据还是希腊神话。

3、柏拉图灵感说存在的问题。一是理智在艺术中的作用问题,他把灵感跟理智对立,既形而上学有不是科学解释。二是,艺术才能与技艺修养问题。他认为单凭技艺无法创造艺术。他把天才和人力完全对立,把天才跟灵感等同,否定技艺的作用。三是艺术感染力问题。他把感染力来源摆在灵感上而没放到人民大众的实践生活上,对艺术的本质认识的错误。

四、结束语

1、柏拉图的一般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是从维护贵族统治阶级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借神权而维护贵族统治阶级的哲学。他所说的“理式”就是神,所居的地位也是贵族地位。只有贵族阶级中文化修养高的人才有福分接近理式。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人身上才能保证理智的绝对控制。意志和情欲的绝对服从。国家层面来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贵族的决定统治,其他阶级的绝对服从。

2、在这种基本立场出发,柏拉图对文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和文艺的社会功用做出明确回答。文艺与现实世界,他歪曲流行的模仿说。他承认文艺是模仿现实世界,但是他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因此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也就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文艺的社会功用他明确表示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其不正确的看法是:一、过于强调政治,抹杀艺术标准。2、使理智占控制地位,压抑情感。

3、文艺创作的原动力--灵感。灵感说抹杀了文艺的社会源泉,没有真正认识到文艺与社会的血与肉的关系。

4、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一时文艺复兴运动,二是浪漫主义运动。

第三章亚里士多德

一、亚里士多德--欧洲美学的奠基人

1、从自然科学的较发达基础上,达到了从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的统一。

2、它处在希腊文艺从高峰而转向衰落的时代,他用科学的方法对希腊文艺做了精细的分析和扼要地总结,写成了《诗学》和《修辞学》。他的著作中谈到了美学问题,成为欧洲文艺思想界具有权威。

3、亚里士多德标着着希腊思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他放弃了过去的主观的甚至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界进行冷静的客观的科学分析。

他将一些其他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文艺理论里。

哲学观点的转变,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过程中迈了一大步。他认识到了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肯定了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不是理式的的影子。

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1、对事物成因的看法。他肯定了物质是第一性的。但是将物质和形式割裂开来,没有看到两者的统一性。2、他没有看到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却认为只有神这个外因才能决定事物的目的。3、他将人类活动分为三种“认识或观照、实践行动、创造。他将这3者分立开来,既没有看出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也没看到“创造”也是认识和实践范围以内的活动。

二、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

1、摹仿:柏拉图观点:所摹仿的对象既不真实。他摹仿这种虚幻对象的外形,它本身就更不真实。“和真实隔着三层”;

亚力士多德观点:肯定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也肯定摹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并且认为艺术比现实世界更真实。艺术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内在本质和规律)

这个观点是亚里士多德对美学思想的一个最有价值的贡献。

“摹仿”它不是被动的抄袭,而是要发挥诗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是反映浮面的现象,而是揭示本质与内在联系。

2、诗具有真实性:通过与历史比较说明:

历史家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诗人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性、严肃性。因为诗所说的多半具有普遍性,因此诗更具有真实性。

3、诗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在个别事迹中见出必然性与普遍性,这就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他认为作诗有三种方式:一是照着本来的面目去模仿(简单模仿自然),二是照着想象的面目去摹仿(神话传说),三是照着事物应有的面目去摹仿(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发生的事)。他认为第三种方法最好。按照事物应用的面目去摹仿,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承认这种方式是理想化的,而这种理想不是诗人主观产物,而是按照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的。

4、必然性和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逻辑,要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得出。所以亚里士多德经常用”行动中的人物”,人物只有在行动中才见出典型性。亚里士多德在诗通过行动揭示人物事迹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这个意义上,断定“诗比历史是更哲学的、更严肃的”。诗所写的现实是通过提炼的现实,所以它比现实世界有更高一层的真实。因此艺术可以花丑为美。

5、亚里士多德论诗与其他艺术,经常着重有机整体的观念。形式上的有机整体其实就是内容上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整体是部分的组合,组合所应根据的原则就是各部分之间的内在

逻辑。“一个完善的整体之中各部分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删去或移动位置,就会拆散整体。因为一件东西既然可有可无,就不是整体的真正部分。

6、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概念是建立在有机整体的概念上的。以音乐为例。他认为音乐是最具有“摹仿力的艺术”。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是运动的,人的动作也是运动的。这就是说,音乐的节奏与和谐(形式)之所以能反映人的道德品质(内容),是因为两者是运动的。音乐的运动形式直接摹仿人的动作。所以说音乐是最富于模仿性的艺术。由此可以看到,音乐的节奏与和谐,不能但从形式上来看,要与它所表现的道德品质或心情联系在一起来看。这表现出亚里士多德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

7、亚里士多德看待文艺问题是从科学出发,要求一切都有一个理性的解释,抛开过去神秘的观点。对“灵感”的解释:他指创造活动中的思质焕发。而不是柏拉图的因神灵凭复而转入迷狂状态的意思。

三、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

1、文艺的功用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前进了一大步。

柏拉图观点:理想的人格使理智处在绝对统治地位,理智之外的如本能、欲望情感被视为人性中“卑鄙的部分”应该毫不犹豫的压下去。这些卑鄙的部分投合人性,产生快感。所以对人的影响是坏的。

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之相反,他认为理想的人格需要全面发展。本能、情感、欲望之类的心理功能是人体所固有的,就有要求满足的权利。给他们以适当的满足,对身心也很是有好处的。

文艺满足人的一些自然需求,因为使人得到健康发展,所以他对社会是有益处的。

2、文艺的心理根源;一、摹仿本能。摹仿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使人从客观事物获得知识,所以产生快感。二、爱好节奏与和谐的天性,模仿出来的东西,如果和谐也能给人带来快感。第一种是内容、第二种是形式。分析时分开的,实际上2者是不能分开的。

3、文艺的目的

柏拉图刻意强调调教益处力图扼杀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专在产生快感。

第三种:教益和快感。

4,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有能引起快感,就是因为他是善的。他是综合审美的、逻辑的、道德的范畴来考虑文艺的问题。

5、悲剧的表现力:哀怜和恐惧。

剧情要符合情感、符合道德。悲剧的最完美结构是:中等人: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但是他的遭殃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情节转变只有由喜到悲一种。结局应该是悲惨的。

6、双重情节悲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悲剧还是喜剧呢?朱光潜用的是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喜剧。

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悲剧结构:首先符合道德标准(政治标准),又要符合逻辑标准(现实标准),这才符合艺术标准。悲剧的特征是给人带来哀怜和恐惧。所以善有善报不符合悲剧的标准,也就不符合艺术标准。这里是从逻辑标准和艺术标准来考虑的。是否说明道德在艺术标准的范畴里就不那么重要呢?

这需要从“过失”说和“净化说”来解释。

7、过失说。悲剧的情节一般是好人由福转祸。结局一般是悲惨的。这种情节单从道德上是说不通的。(??)。如何解释好人由福转祸。一方面他要求:“祸不完全由自取”他说: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另一方面:他又要求祸有几分由自取。他说,悲剧主角的遭殃

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所以“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也就是说“和我们类似”,才能引起我们怕因小错而得大祸的恐惧。把这两点结合起来,辩证的说明了悲剧剧情的合理性。哀怜(不应该遭殃而遭殃)和恐惧(怕因小过失引起大祸)

因此他要求悲剧主角“跟我们自己类似”是有很深意义的。只有这样,才能叫我们同情。也只有这样,悲剧作品才能成为社会的财富。

从以上来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思考,是在道德、逻辑、审美的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进行阐述的。

8、净化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净化就是

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心理的健康。艺术种类性质不同,所激发的情绪不同,所产生的净化也不同。总之,人受到净化之后,就会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得到一种无害的快感。

10、由”过失’说和净化说来看,亚里士多德反对善恶报应的圆满收场,力持悲剧情节的转

变应须由福转祸,收场是悲惨的,并不单纯地从文艺标准出发。净化说和过失说都带有一定的社会的道德的考虑。他对悲剧的考虑是深刻的,但也有局限性。悲剧的主要道德作用不是在情绪的净化,而是通过尖锐繁荣矛盾斗争场面,认识到人生世相的深刻方面。没揭示矛盾冲突时悲剧的真正特质。

11、美感。悲剧的快感是悲剧所特有的,属于一种美感。与喜剧产生的快感不一致。他认为:

产生美感的物质不同,所产生的美感也不同。模仿中得到的快感和节奏与和谐得到的快感,这几种快感在不同的文艺作品中分量配合不同。总的美感也不同。

12、心理学。亚里士多德是心理学的祖宗。《诗学》、《修辞学》、过失说、净化说、都有涉及。

他认为事物如果显得美,一方面要靠艺术本身的特质,一方面也要靠观众的认识能力。

13、美与丑。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较差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于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

悲剧着重行动情节。西决着重人物性格的丑陋乖讹。

代表人物构成时间观点贡献对后世影响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家、天

文学、物理

学家。

公元前6世纪1,美是和谐。2.黄金分割点--

形式主义的萌芽。3.宇宙和谐。

4.艺术对人的影响,”同声相应”

从音乐中

发现对立

统一的辩

证思想萌

客观唯心主义和

神秘主义的形式

主义的美学思想

赫拉克利特《论自然》前530-470年 1.对立斗争。2,美不是绝对永

恒的,

唯物主义和辩证

观点

德谟克利特《节奏与

和谐》、

前460-370年1,原子论。他肯定物质是第一

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也指出

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正确

关系。

为唯物主

义的认识

论打下基

唯物主义代表人

物,原子论创始人

苏格拉底《回忆录》前469-399年1,把美与效应联系在一起。美

必定是有效的。2,他承袭模仿

说,但他认为模仿不是简单的抄

袭,要展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

的状态。1,之前的人都是从自然科学看美学问题。他从社会科学去看美学问题。

人物作品时间观点局限性对后

世影

柏拉图《理想国》前427-前347年1、理式世界是第一位的,

客观世界是第二位的,艺术

世界是第三位的。

1.文艺

复兴2.

浪漫

主义。

2、文艺与现实世界的关

系,他肯定了文艺模仿现实

世界。

但他认为现实世界是

不存在的,也就是否

定了文艺的存在性。

3、文艺的社会作用。他肯

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用

政治的标准来评价。

1,要强调政治标准,

抹杀了艺术标准。2,

腿残情感片面地发扬

理智。

4、文艺创作原动力:灵感。

一是来自神灵使依附,使其

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

给他,另外是不朽的灵魂从

前世带来回忆。

抹杀了文艺的社会源

泉,没有真正认识到

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血

与肉关系。

亚里士多德《诗学》、

《修辞学》

5、

6、

7、

第四章亚历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

1,公元四世纪古希腊衰落(起于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止于公元4世纪)。北方的马其顿兴起。亚历山大时期达到鼎盛,欧洲的政治中心由希腊转向罗马。罗马繁荣是从公元1世纪开始。亚历山大时期,兴建了亚历山大里亚。一批学者在此研究。

2主要学派:

学派观点共同点

伊壁鸠鲁派1,继承德谟克利特观点。物质是现实世界

的基础,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1,都反对情感的激动,都提倡个人安宁静穆。

2,认为人生最高目的在快感。

2,他们对实践行动改变世界缺乏信念,都把最高理想摆在清静无为,无忧无虑上面。 3,反映奴隶社会的开始瓦解和西方古代文化开始衰落。

斯多噶派 1,继承赫拉克里特观点。具有唯物主义观

点,后期变为唯心主义。认为人生最高目

标是静观默想,丝毫没有情感和欲望。

怀疑派 1,宣扬不可知论。对事物不下判断,才能

保持心境平静安宁。

3.文化衰退表现:1,没有新的文艺创作实践做基础,也没有结合现实生活的强大生命力的哲学思想,他们的研究从文艺对现实的关系和文艺的社会功用之类根本问题,转向对形式技巧的分析。作品主要是修辞学的分析。

4功绩:奠定了修辞学和语法学的基础。铸造了这门科学的一些术语和分类。对于古典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树立了一些典范。例如提出“想象”的概念。

4.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受到亚历山大理亚的学派影响。继承希腊文艺思想。强调模仿自然的同时更强调模仿古人。

5.古典主义:形成于罗马时代,广泛流行于文艺复兴时代,十七八世纪演变为新古典主义。

6.形成原因:一、罗马维护政权统治,没有时间发展哲学和文艺。罗马与希腊的文化以及意识形态近似,继承相对容易。二、罗马许多地方使用希腊语,文化教育也是希腊的。也便于罗马帝国使用。

7.罗马文艺对希腊文艺的继承:取法其上,仅得其中。罗马时代的文艺比希腊文艺更文雅化、精致化、也变得肤浅化、公式化。

8.代表人人物:

人物

评价 贺拉斯

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对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时代起到深刻影响。 郎吉弩斯

著作《论崇高》弥补了《诗学》的一个缺陷,把文艺的情感效果表现出来,有浪漫主义的倾向。 普洛丁

新柏拉图主义的开山鼻祖,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形成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9.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

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 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 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德谟克利特 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 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这说明美不完全在事物,与人也有关系。 艺术摹仿自然,但模仿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绘自然外貌的细节,而是应该“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另外,还应该从自然形体中选择一些要素,构成美的整体,使艺术刻画出的形象比原来更美。 PLATO 文艺对现实的关系: 理式说:理式是指最高的绝对理念,是永恒真实的,独立于人而存在。客观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至于艺术,又是客观世界的摹本,因此相对于真实的理式世界来说,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所以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与客观现实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与真实的理式世界隔了三层,从而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真实地表现现实。PLATO的这种观点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PLATO所谓的理式世界其实正是神的世界,而神权正式没落贵族阶级所利用的思想武器。PLATO强调理式世界的永恒性,实即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 鄙视艺术的根源:由于PLATO否定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见不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PLATO将人所分为的九种等级中,诗人和艺术家位列第六,而“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位列第一。这种等级区别根源于PLATO对艺术的鄙视,表现在:艺术包括手艺,一般由奴隶从事,艺术家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们所创作的只是手艺活儿。而第一等人是贵族中文化修养的最高代表,他们无需亲身创作,他们只要静观,因为PLATO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此时产生的“无限欣喜”是最高的美感,而且这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笔记 序论 1、序论重点两个,一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变成一门社会学科的经,二是美学史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编写马克思唯物主义。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美学跟逻辑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美学研究具体的感性或形象思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奠基石。 3、1)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从方法论上看,文艺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美学历来和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 2)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 3)近代自然科学蒸蒸日上,他也闯入文艺领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是文艺创作者而且还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和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自然科学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有益影响,美学不再依附于哲学与逻辑学。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此后美学又受到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的影响。 4)西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西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改换,不值一提。随着工人运动的上升,文艺和文艺理论成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 4、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萌芽 一、希腊文化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起源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也就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代。 2、希腊文化起源于地中海的爱琴海一带岛屿和亚平宁半岛,起初是奴隶制度。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奴隶制度以及土地集中形成土地贵族阶级。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美学起源的时代,由于战争以及工商业贸易的发展,新产生了进步的民主阶级。土地贵族阶级与新生的民主阶级对立。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大多是土地贵族阶级的文化。 4、希腊神话,起源:原始公社与氏族社会--口头流传--前六世纪形成荷马史诗;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之中,特别是悲剧。祭神节和文娱节的演戏是希腊人受教育的机会。三大悲剧家 5、公元前五世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也很繁荣。雕塑艺术发展到顶峰。 6、希腊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做基础的。 7、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达到了黄金时代,即伯里克利斯时代。这个时代,希腊文化从传统思想统治转化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的三个原因: 1)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带动了哲学的研究;2)新生民主阶级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的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民主阶级里的诡辩派促使希腊思想由研究自然科学向研究社会问题上转变;3)希腊的贸易以及战争与各民族的交流,外来思想的影响激发哲学的思考。 8、哲学家注意社会问题,必定就会注意文艺问题,文艺发展的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 9、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期。

西方美学史教案

第一节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目标: 知识: (1 )识记美学的基本含义; (2 )理解美学的基本知识。 能力: (1 )通过美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反思生活的能力; (2 )根据对美学发展史的概述,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的能力; (3 )对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学生欣赏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 (1 )通过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2 )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对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美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设计: 1 、通过对比、讨论、谈话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 2 、充分运用录像、投影等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情感体验,加深对美学一般特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像机、录像资料、投影仪、投影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对于美,学生并不陌生,每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

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导入注重学生参与,注重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效果好。) (二)突出重点设计: 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这就是说,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虽然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他却并不排斥艺术,而且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的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他所说的美并非一般的现实美,而是艺术美。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更确切的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根据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这种名称,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但黑格尔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为自然美是心灵美即艺术美的反映形态。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但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美,而是艺术。他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写道:“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底原则的体系吗?”在对艺术的研究时,应包括美学意义的美,但艺术不局限于美,因为美学的内容应该研究艺术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兴趣的事物。他认为美学如果只研究美,那么像崇高、伟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进去。美学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教学后记: 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讨论思考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既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课堂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西方美学史题库

1 三、名词解释 单面人 集体无意识说 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柏拉图的美育观36 灵感说 是柏拉图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论及文艺创作的动力时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和摹仿来创作的艺术家,美妙的文艺也不是人的创作,而是神的诏语,是诗人代神说话的结果。美好的作品是诗人在迷狂状态中创造出来的。这种迷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灵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灵感又通过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途征而来。这种说法虽然与柏拉图的思想造成一定的矛盾,但对西方文论仍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审美态度 38 移情说 埃斯特惕卡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普罗丁的流溢说 生命意志说 新感性 美是理念说 斯多葛派美学 stoics公元前4世纪由芝诺(基底恩的)于雅典创立的一个学派。一译画廊派、斯多亚派、斯多阿学派。因其讲学的场所在一彩色画廊而得名(希腊文stoa,意为画廊,音译斯多亚)。斯多葛派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在希腊、罗马持续了约5个世纪。斯多葛派的研究重心是伦理德行学。他们强调人生应该追求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德行,即“顺从自然”。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亦称“逻各斯”、“世界理性”,或称“上帝”、“命运”。这种普遍法则,即自然的必然性,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普遍法则的支配,这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抑制个人的一切情感和欲望,俯首贴耳地服从命运,“按照自然而生活”,才能达到德行的境界,实现人生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斯多葛派最早系统地论述了自然法。他们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是至高无上、普遍存在的,是宇宙一切事物,包括国家和个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他们认为人们共同 1

西方美学史教学大纲

《西方美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美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the Western Aesthetics 课程代码:013096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秘教育 修订人:朱寿兴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西方美学史是对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学者关于人类审美经验的学说的系统性阐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和评述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意义的美学家的思想,展现出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其教学内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西方美学史家、论著、主要学说、理论思潮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其扩展思想视野,提高人文素质。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课时分配 导论(2学时) 了解本课程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及其关系;领会西方美学史研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之缘由。 讲授内容: 1.什么是美学史?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史?如何学习美学史? 2.西方美学史的概念、历史与研究方法。 重点:什么是美学史? 难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2学时)

了解特定的文化背景对美学的催生作用;领会几种美学观点及其关系。 讲授内容: 1.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关于最早形态的西方美学思想与诗歌艺术及哲学的关系的几种观点及对其评价。 重点:文化背景中之文学艺术与哲学。 难点:观点之二——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2学时) 了解本时期各种美学观点及其联系;领会本时期美学的特点及其形成之缘由。 讲授内容: 1.毕达哥拉斯学派。 2.赫拉克利特。 3.德谟克利特。 4.智者学派。 5.苏格拉底。 6.这一时期美学的特点。 重点:各种美学观点及其联系。 难点:这一时期美学的特点形成之缘由。 第三章柏拉图美学(4学时) 了解柏拉图的思想及其特点;领会柏拉图的主要美学观点及其关系。 讲授内容: 1.柏拉图的生平、思想及其特点。 2.柏拉图的主要美学观点。 重点:观点之二——美与爱、善以及生活本身的关系。 难点:柏拉图美的本体论之实质。 第四章亚里斯多德美学(4学时) 了解亚里斯多德对科学的分类的学术意义;领会亚里斯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及其内在关系。 讲授内容: 1.亚里斯多德的学术贡献。 2.亚里斯多德对科学的分类。 3.亚里斯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

西方美学史0

读书报告 题目西方美学史 姓名:韩璐 学号: 2013300444 所在学院:西语学院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方向:美国文学 导师:姜涛

《西方美学史》读书报告 外语学院韩璐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的作品,是关于西方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作品对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这部作品的深广影响。他的些许不足几乎变成了整个西方美学史研究的不足。《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史但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 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个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作者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一、选择判断 1、《诗艺》是贺拉斯的著作。 2、《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著作。 3、古罗马时期古典主义的两部重要著作是《诗艺》和《论崇高》。 4、“趣味无争论”是维柯的观点。 5、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6、在近代欧洲,卢梭最早发现和揭露了文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维特卢威:《建筑十书》。不仅是关于建筑的专著,而且是西方古代建筑美学的权威。 8、审美趣味在伏尔泰的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9、美学史家通常都把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藤出版的第一卷Aesthetica,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标志。 10、在西方美学史上,柏克是第一个明确区分崇高与美的人。 11、康德关于天才的论述中,总结了天才的四大特征:即独创性、典范性、自燃性、不可模仿性。并对天才提出了四点总结:即天才是艺术才能不是科学才能、艺术天才以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一定关系为前提、天才的主要任务不在表现一定的概念,而在描绘或表现审美意象、在想象力和理解力规则的自由协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主观合目的性。 12、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是艺术摆在自认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13、关于形式美的讨论,荷加斯指出,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这所有的一切都参与美的创作,相互补充,有时相互制约。 14、公元前5—前4世纪,是希腊古典盛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美学思想最杰出的代表,美学在他们的手里形成了较为严密系统的思想体系,并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大达到了第一次高峰。 15、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 16、神话和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17、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的中心是把美善和有用混为一谈。他把功用或和目的性看作美的基本前提。 18、苏格拉底最早肯定了艺术概括、理想化和典型化的必要。绘画还应当模仿心灵,“描绘人的心境”,表现精神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19、达芬奇开创了对各门艺术具体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比较研究。 二、名词解释 20、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美学思想集大成者,欧洲美学的奠基人。 他的艺术模仿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艺术与技艺:艺术与技术加以区分,明确肯定了艺术的本质是模仿。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模仿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生,他把艺术模仿社会生活提到首位,艺术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描绘自然,而是模仿人、人的行为和遭遇、再现人生。 3、艺术与历史:艺术不是简单的再现事物的外形,而是应当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艺术应当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更美、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

西方美学史的阅读书目 Littyfox2002@https://www.360docs.net/doc/4b1589257.html,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门罗·C.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 *符·塔塔科维兹:《西方美学概念史》.褚朔维译学苑出版社1990年。,《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符·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杨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世纪美学》,褚朔维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 章启群:《新编西方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戴茂堂等著:《西方美学史》,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六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梯利《西方哲学史》

第一美学: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 美=审美?美=艺术?审美=艺术?学科? 第二美学史 美学家的历史?美学理论的历史?审美意识的历史? 哲学形态的审美意识史! 第三西方美学史如何学习? 1 问题意识 2 哲学思辨和感性体验 3 历史意识:情境与脉络 第四西方美学史简纲 古希腊罗马(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 中世纪美学(5—14世纪) 文艺复兴美学(14—16世纪)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 大陆理性主义 德国古典美学 19世纪美学(近代美学) 叔本华、尼采 心理学美学

中西方美术史必考重点

西方美术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拉斐尔《雅典学派》 伦勃朗《夜巡》 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 戈雅《1808年5月3日的枪杀》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着人民》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莫纳《睡莲》 凡高《星夜》《收割的麦田》 马蒂斯《舞蹈》《生活的欢乐》 康定斯基《第21号即兴作业》 毕加索《阿维农的少女》 达利《记忆的永恒》 《拉奥孔》 在这些作品中,气氛的营造,动态的组织,情感的表达以及物象的构成都是前所未有的繁复,剧烈,然而雕刻家却凭借高超的技艺,在粗犷奔放与端庄高贵中取得了和谐。 《米洛岛的阿芙罗蒂德》 她充满了清新气息和动人的风采,用“崇高”一词来表述其美丽可能比“柔媚”更为恰当。雕像在出土时虽然双臂已经损失,但是她宁静与端庄的神情及丰腴,优美的体态,予人典雅和纯洁之感,使人们对“崇高”和“永恒”这些概念获得了形象及真切的感受。 三种柱式:多立克式柱身的走向是下粗上细,但并非严格的直线,而是有着稍微外凸的弧形,从而形成某种张力和弹力。 爱奥尼式柱身比多立克柱式修长,凹槽数量更多,有柱基,柱头为两对涡卷纹饰,在视觉上比较优雅秀美。 科林斯式希腊化时期非常流行。典型的科林斯柱头用毛茛叶形装饰,比起爱奥尼式柱来,造型更加纤巧华丽。 《蒙娜丽莎》 这位披薄纱,穿深色衣服,双手搭在椅子扶手上的女性,其谜一样的微笑吸引了几个世纪的人们。《蒙娜丽莎》这件尺幅不大的作品整个沉浸在深褐色的调子里,色调虽然单纯了,细节却更为丰富,加上背景的山川,河流,意境更其深远。 拉斐尔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绘画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中绘制了大量圣母子题材的作品。拉斐尔将现实中许多美丽女性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圣母身上,从而确立了当时最为理想的圣母像典型。他的圣母形象温婉,甜美,像人间女子一样可亲可近,其母性的博爱与温柔像阳光一样弥散在画面上,抚慰着信徒或俗世中人们卑琐的心灵。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报告.doc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 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世纪美学思想 欧洲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他们从物质感性的美,一层层引向道德性的内在的美,以至达到最高的上帝的美。 西方美学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

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于希腊罗马古典的崇拜,二是对于理性和秩序的尊重。认为理性是主宰,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理性的,也就必然具有普遍性,并在这种普遍性上建立起文艺的审美标准。一切艺术作品必须从理性中获得它的价值。 西方美学史法国启蒙运动美学 启蒙运动是思想和文艺领域里反新古典主义的运动。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他还区分出“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把经验的事实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出发点。沙 西方美学史德国理性主义美学 英国经验主义强调经验,认为美丑来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经验。鲍姆嘉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满”。对于美的认识是一种感性认识,虽然是“混乱的”,却达到了“完满”的程度。当感性认识达到“完满”的时候,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和谐与秩序,使人一目了然,得到快感,因而是美的。这里预示了浪漫主义者重视个性特征的美学思想。 西方美学史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判断力。 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又都密切联系,相互阐发。康德着重研究审美判断,探讨和分析人在进行审美判断时的心意状态和心理功能以及它们在鉴赏美和崇高时的性质,所着重探讨的是符合先天理性原则的人类的“共同感觉力”。 西方美学史近现代美学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与当时的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俄国民主解放运动。 在美学的基本观点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唯心主义的美学理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美学理论与文学艺术的批评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想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但这种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缺少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而且还具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 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年) 黑格尔(1770-1831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这个定义和柏拉图的“美是理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两者都是把美的根源归于理念(精神),但黑格尔是辩证论者,他的理念不是与客观事物相对立,抽象的存在于客观事物之外,而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显现”于现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所下定义虽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是里面却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其次,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再次,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 克罗齐(1866-1952年) 克罗齐(1866-1952年)意大利人,他的美学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

《西方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美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西方美学史/History of the Western Aesthetics 课程总学时/学分:48/3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学 一、课程简介 美学史是美学研究和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各种美学思想、美学学说、美学理论与美学流派。《西方美学史》是对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学者关于人类审美经验的学说的系统性阐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和评述西方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意义的美学家的思想,展现出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目的:本课程紧扣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基本问题,力图结合美学原典,通过纵深讲述、课堂研讨,让学生认识到美学和哲学的内在关联,美学学科自身的学科性和问题性,美学在西方思想方式中产生和发展的基本面貌,从而把握西方美学的内在精神和审美风格、艺术精神和艺术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 教学任务:站在时代的高度,对西方美学史上出现的各种理论、学说进行批判性学习,以期作出科学的评价和总结,并实现“为我所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现当代各种美学和艺术学问题进行学习。 2.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西方的审美文化和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和世界观。 3.要求学生对美学史上代表人物的思想放在西方哲学、美学史上加以思考,并展开讨论。 4.要求学生在讨论课上不带框框,独立思考,敢想敢说,畅所欲言,勇于创新。 5.本课程内容较多,在讲授时,要注意系统性和科学性,要适当照顾到学生特点,给他们以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有实用价值的西方美学史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导论(2学时) 知识点:什么是西方美学史;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美学史;如何学习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的概念、历史与研究方法。 1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学史教材。自从它在1963年初次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获得了海外读书界的好评。 朱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朱先生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古希腊时代)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古罗马)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诚然,他们两个也各说各是。康德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调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黑格尔则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前者的内容是超验的理念,而后者的内蕴则是绝对精神。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是,竖起了美是生活的大纛。 朱先生在介绍不同时代及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时,做到了“史”与“论”的结合,因而相当清晰地给读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轮廓。他不是把美学史上各种流派当作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纯思想材料来加以介绍,而是把它们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尤其是阶级根源上来进行分析,同时还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承续关系。例如,朱先生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对于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论点时,不仅将其同古希腊罗马时代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及圣托马斯关于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较,相鉴别,并且还指出它对后来德国启蒙运动时代文克尔曼、莱辛以迄于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响。这样,就便于读者把了解到的有关形式美的知识串连起来,既见出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在形式美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论点及其不同的侧重面,同时又能见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学史上的一个衍化的过程。这种“史”与“论”的结合,应该说是《西方美学史》的显著特色之一。 近代和当今欧美各国的美学史著作,对于俄国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十分轻视,甚至不屑一顾,好象世界上根本就不曾有过这样的美学思想。这完全是一种阶级的偏见。而苏联近人的美学史著作,例如奥夫襄尼柯夫和斯米尔诺娃共同编写的《美学简史》(1963年)及奥夫襄尼柯夫撰写的《美学思想史》(1978年),都是两本大学文科的美学史教材,对于十九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西方影响较大的新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如鲍申葵和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也不着一词。这两种情况都是片面性的表现。既然写的是“史”,就应该有历史主义的观点。编著者可以根据他自己的学术观点对美学史上的各种有代表性的美学流派或褒或贬,只要能持之有故,都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如果基于自己的偏见,对美学史上某些不应忽视的美学流派闭起眼睛,采取不承认主义,任意宰割历史,则是不足为训的。在这方面,《西方美学史》的另一显著的特色,就是比较全面(当然也还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这一点,下文再谈)。例如,朱先生就专章介绍了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充分估计和高度评价了他们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建树,同时也分析了他们的弱点。克罗齐虽然宣称他是黑格尔的信

西方美学史

《浅谈朱光潜笔下的西方美学思想》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姓名:盛顺顺学号:2014010377 摘要:《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大师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论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本书通过对西方主要美学思想的深刻阐述和列举相关的实证来推敲其中的奥秘。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时期都文艺复兴;十七世纪到启蒙运动;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整体脉络的把握,从具体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各个代表人物主题思想和美学思想。将三大历史时期所反映的不同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环境加以分点及面论述。重点研究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发展。运用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来研究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艺美学思想。 关键词:文艺起源;美学;研究方法;创造性;局限性; (一)、朱光潜独具匠心的构思,使西方美学史研究方法探索出一条创新道路。 这是一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对朱先生的著作进行挖掘、提炼、吸取营养元素。对朱先生之所以说以“崇敬”的心情。不是说我们作为后学在面对前辈时由于诸种关系与顾忌而不敢的有所指摘,而是因为,我们必须尊重开拓者的艰辛,在此我们只就《西方美学史》来论述关于美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美学史研究的“方法论”而言,朱先生给我们开了个什么样的头呢?我以为,朱先生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美学史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奠定与应用。朱先生认为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导线索进行美学史的研究,这是时代的要求,但究竟怎么样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美学史结合起来,这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既需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在美学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找到现实的联系。朱先生首先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且不论是否成功,至少开出了一条道路,朱先生之后中国的美学界所进行的西方美学史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的。努力找出一条属于美学思想自身发展的线索,去追求历史和逻辑之间的统一,不单单把美学的历史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决定史,更是把它理解为问题史,朱先生在《西方美学史》这部著作中所找到的历史线索是美学问题的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正如朱先生所说:“每个时代都按当时的特殊需要去吸收过去文化遗产中有用的部分,把没有用处的部分扬弃掉,因此所吸收的部分往往就不是原来的真正的面貌,但也并不是和原来的真正面貌毫无联系。”[i]这就初步形成了历史和逻辑之间的统一,体现出了“史”的力量。比如朱先生在讨论柏拉图的灵感说时,一下子就牵出了普洛丁、康德、尼采、柏格森、克罗齐、萨特这样一条线。可以说全书就是由许多条这样的“起源与历史流变”之线索构成的。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导论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问题,一个基本的困惑:“美这个东西你不问本来好像是清楚,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页1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美的难的。这种对美的本质问题的困惑,在许多哲学家那里都存在,歌德甚至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第一节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三张桌子的问题。 康德:《判断力批判》。教材观点:“批判”的原文的字义是考察、分析、清理。简单说来:就是划界。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一个目的,是外在的目的;第二个目的,是内在的目的。“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纯然为一切人所喜爱。”(页19页) 黑格尔:《美学》(四卷,朱光潜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里的“理念”,在黑格尔那里,就是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不过这里的“理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并非像柏拉图的理念那样,自有永有。 “显现”的意思,是放光辉。“美就是理念借感性形式放出的光辉。”(页23) 克罗齐:直觉说。“美的根源在于心灵”。“自然无所谓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 第二节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诗学》(艾柯:《玫瑰之名》)。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页24) “中世纪的一些美学家认为美来自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美来自人,肯定尘世的美。”(页25)达·芬奇,《画论》,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重视比例和谐。 英国的荷迦兹,《美的分析》。“美正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蛇形线最美。

西方美学史 期末复习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绪论一 西方美学史重要名著: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彭锋:《西方美学与艺术》 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 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 鲍桑葵:《美学史》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 克罗齐:《美学史》 彼得·基维:《美学指南》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 汤森编:《美学经典选读》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亚理士多德:《诗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美学》 绪论二 西方美学史思想的发展 1.本质论——认识论——语言论 2.历史发展:古希腊——中世纪——启蒙运动(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哲学 重点掌握: (1)文艺复兴 首先,文艺复兴时代是“近代”历史的开端,其中最为重要的时代特点是,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

其次,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哲学按照它们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泉源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主义或经验主义。 最后,美学概况: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家包括笛卡尔、布瓦罗,这些都是古典主义也即唯理主义一派,还有霍布士、培根、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博克等经验主义美学家。 (2)启蒙运动 首先,“启蒙”(enlightenment)的意思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启蒙理性的 另一特点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启蒙的任务就是消除一切非理性、反理性的东西;理性的光芒一旦照耀世界,理想的人就能代替全能的上帝,黑暗的人家就会变成光明的天堂。 其次,启蒙理性是评判的标准,也是时代的标志,它宣告了理性时代的正式开始。现在人们把启蒙运动开启的现代理性称为“工具理性”。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要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的名义,对自然、社会、人的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 最后,这一时期主要的美学家是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等人,也成为整个西方美学史发展的顶峰。 第一章第一节 西方美学起源的文化土壤 1、希腊人将表象与现实,将意象与它所代表之物的关系这一深刻的问题提了出来 (1)关于人和世界关系的思考 希腊人在他们的观念和偏爱中,以及他们的艺术和科学中,保留了某些古老成分——其他信仰和血缘关系的残余。希腊宗教并不是一个整体。它是一种崇高的、幸运的、如神一般的超人的宗教;它是有人性的拟人的,充满着光明和生机,而没有魔法、迷信、对鬼神的信仰与神秘感。 (2)模仿 模仿是随着酒神祭祀的礼拜和神秘一齐产生出来的,在它的最初的意义之中,“模仿”的代表着由祭司所从事的礼拜活动,主要是为了显示内心的意象,并不表示复制心外的现实,因此主要用来指舞蹈、哑剧和音乐。到了公元前5世纪,“模仿”一词,从宗教转为哲学意涵,开始指示对外界的仿造,主要包括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前者说,在艺术中我们模仿自然,在纺织时我们模仿蜘蛛;后者主张,绘画和雕塑制作出事物的形影,模仿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认为模仿乃是绘画和雕塑这类艺术的基本功。 2、希腊人给荷马与赫西俄德打上智者与教师的印记,并将诗人的伟大与认识的价值联系起来 公元前六世纪以前希腊文学的历史揭示了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发展,个人开始分析和品评人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他不再满足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 3、艺术家创造力的性质与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