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0

合集下载

西方美学史资料

西方美学史资料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思想(朱光潜)毕达哥拉斯学派盛行于公元前六世纪,他们都是些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当时希腊哲学的主要对象还是自然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稍后的赫拉克利特都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

在自然科学中当时哲学家们有一个普遍的企图,就是在自然界杂多现象之中,找出统摄一切的原则或原素。

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半都是数学家,便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绝对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

这个基本观点也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

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

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见声音的质的差别(如长短,高低,轻重等)都是由发音体方面数量的差别所决定的。

例如发音体(如琴弦)长,声音就长,震动速度快,声音就高,震动速度慢,声音就低。

因此,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的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上的比例所组成的。

这派学者是用数的比例来表示不同音程的创始人,例如第八音程是1:2,第四音程是3:4,第五音程是2:3。

从音乐里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找到了一个辩证的原则,这个原则由这派门徒波里克勒特在他的《论法规》里这样加以转述:毕达哥拉斯学派说(柏拉图往往采用这派的话),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的萌芽,也是文艺思想中“寓整齐于变化”原则的最早的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范。

波里克勒特在前已提到的《论法规》里就记载了一些这样的规范。

例如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最美的线形为长与宽成一定比例的长方形)就是这派发见的。

他们也有时认为圆球形最美。

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赏析《西方美学史》

赏析《西方美学史》

赏析《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是一本由朱光潜先生所著的关于西方美学的学术专著,该书系统地梳理了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时期的美学思想一直到20世纪的现代美学。

在这部著作中,朱光潜先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精湛的语言技巧,对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流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朱光潜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将中国的审美理念与西方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对比和融合。

他认为,中国和西方的美学思想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如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等。

通过这种对比和融合,朱光潜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的西方美学史视角。

此外,《西方美学史》还对西方美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流派和思想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例如,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时期的但丁和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莎士比亚,现代主义时期的弗洛伊德和萨特等。

这些思想家和流派的美学思想对西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西方美学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

总之,《西方美学史》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西方美学史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的主要内容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的主要内容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学者撰写的首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20世纪克罗齐等西方美学流派与美学大家的思想。

《西方美学史》由序论和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二部分是17、18世纪和启蒙运动;第三部分是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

最后,作者对全书四个关键性美学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朱光潜选取了各个美学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并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

[整理版]西方美学史(摘要)

[整理版]西方美学史(摘要)

西方美学史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西方美学的直接源头是在古希腊。

.观点1:美学思想最早包含在艺术之中。

(塔塔凯维奇)观点2: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于原始宗教向哲学的过渡阶段。

(鲍桑奎)观点3:哲学孕育了美学。

(吉尔伯特和库恩)观点4:美学问题只能出现于哲学问题之后。

(克罗齐)(作者赞同)第二章前苏格拉底美学一毕达哥拉斯学派1和谐(harmony)是宇宙的本质特征。

神秘的和谐现象是由比例、尺度和数造成的,而和谐本身则是以各个组成部分的数学关系为基础的。

和谐是一种宇宙内在的规律和本质,音乐通过声音与音调表现了这种和谐,而哲学(数学被包括在哲学之中)则是对事物之间和谐关系的思索,美因此成为宇宙和人的最终目的。

2音乐可以净化(cathartic)灵魂。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以音乐和哲学为修养手段,用音乐来净化人的灵魂,似乎与奥尔弗斯教派的酗酒、癫狂的神秘体验不同,但是,实质上,平静的哲学与和谐的音乐亦可产生精神上的迷狂感。

在这种迷狂中,灵魂亦能够摆脱肉体,进入神秘境界。

————这种思想也是希腊非理性精神的一个来源。

3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和谐的构成。

最聪明的事物是数,最有力量的事物是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是幸福,最优美的事物是和谐。

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

二赫拉克利特1和谐产生于对立和斗争。

“看不见的和谐(hidden harmony)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实质上是对于自然中一种和谐的模仿,因而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对自然界内在和谐的把握和认识。

2美具有相对性。

美学家们总是不断的讨论美的概念与具体的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面实质上就是美的永恒性与相对性的问题,也就是哲学上的概念的相对性与真理的具体性问题。

三德谟克利特1模仿说。

艺术是模仿的观点,是古希腊人们的普遍看法。

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同时也指出了艺术的模仿性质,提出了一种艺术本体论的看法(包括艺术的创作论)。

《西方美学史》课件

《西方美学史》课件

西方美学史1. 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件将带领大家了解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从古希腊开始,穿越时空,探索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和理论。

2.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西方美学的起源,其对美学理论的贡献是无可忽视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不同的美学观点。

2.1 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感官的理念美。

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通过对理念世界的追求,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

2.2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则强调艺术的模仿性质。

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通过模仿来展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他将艺术分为戏剧、音乐和诗歌等不同形式,并详细讨论了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3.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潮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和文化复兴的时期,也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发掘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和哲学思想,开启了人文主义的浪潮。

3.1 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强调心灵的纯净和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

他们认为艺术是灵魂的表达,通过审美经验可以达到超越肉体的境界。

3.2 尼采的美学观点尼采的美学观点颠覆了传统的美学思想。

他批判了现代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提出了“艺术即是生命”的观点,主张将美学从纯粹的理论分析转变为直接的生命体验。

4.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思潮。

在这个时期,艺术革命不断涌现,对于传统美学的挑战也愈发明显。

4.1 现代主义的特点现代主义强调个体和创新,追求对形式和材料的表达自由。

他们试图打破传统的限制,不拘一格地创作新颖的艺术品。

4.2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所提出的概念进行了批判,强调相对主义和文化多样性。

他们拒绝任何形式的固化和规范,鼓励不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5. 结语通过对西方美学史的概览,我们可以看到美学思想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不同的时期和学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有着不同的视角和重点。

西方美学史课件

西方美学史课件

(三)伊壁鸠鲁派
1、伊壁鸠鲁认为,只有给我们带来快 乐的事物才是美的。 2、卢克莱修的美学具有反神学的唯物 主义特征,另一个特征就是感觉主义。 3、艺术起源于模仿和需要。
(四)怀疑派
怀疑派哲学的基本特色是否定知识的可能性
(五)折中主义
1、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 的颜色。 2、对美作了多方面的分类 3、提出了美感的内在感觉说,内在感觉即判 断力。
3、艺术模仿论的新发展
(1)艺术与技艺的区分 他最早把一般技艺称作实用的艺术,而把我们今天所讲的艺术称作模仿或 模仿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这是他整个美学体系的基础。 (2)艺术与人生 艺术和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模仿的对象主要不是自然而是人生,他把 艺术模仿社会生活提到了首位。 (3)史与诗 把诗(艺术)和历史加以比较。“诗人的职责不再描写已发生的事。而在 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二者的 区别在于一个叙述已发生的事,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是他全部美 学思想的精华。 这实际上提出了最早的典型理论。是对美学史的一个 重大贡献。对于艺术真实的见解很深刻、辩证。列举三种模仿方式,照事物 本来的样子、照人们所想的样子,和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第三种最 好。 (4)艺术的根源 模仿能力从哪里来?天性或本能。 (5)艺术的审美作用 艺术能给人知识,也能给人快感。
五、希腊化和古罗马时期的美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二)斯多葛派 1、基本主张是:审美价值完全从属于道德价值,一切与道 德无关的美都是毫无价值的。 2、此派的美学所注意的另一个中心,是关于自然和艺术的 关系问题。首先肯定了世界的美,其次认为自然高于艺术, 对称、适度、比例是美的基础与本质。 3、给“得体”这个概念加上审美意义,是对美学史的一大 贡献。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着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着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

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

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

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

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世纪美学思想欧洲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他们从物质感性的美,一层层引向道德性的内在的美,以至达到最高的上帝的美。

西方美学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于希腊罗马古典的崇拜,二是对于理性和秩序的尊重。

认为理性是主宰,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理性的,也就必然具有普遍性,并在这种普遍性上建立起文艺的审美标准。

一切艺术作品必须从理性中获得它的价值。

西方美学史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启蒙运动是思想和文艺领域里反新古典主义的运动。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目录第一章古希腊时期的美学 (1)一、古希腊文明概况 (1)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2)三、赫拉克利特 (2)四、苏格拉底 (3)五.柏拉图 (3)六、亚里士多德 (4)第二章文艺复兴美学时期 (6)一、人文主义的美学思潮 (6)二、但丁 (6)三、薄伽丘 (7)四、文艺复兴时期探讨的问题 (8)第三章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和启蒙运动时期 (10)一、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产生的背景 (10)二、笛卡尔 (10)三、布瓦洛 (11)四、法国启蒙运动的背景 (12)五、伏尔泰 (12)六、卢梭 (13)七、狄德罗 (13)第四章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14)一、英国经验主义产生的背景 (14)二、经验主义哲学概述 (14)三、培根 (14)四、霍布斯 (15)五、夏夫兹博里 (15)六、哈奇生 (16)七、休谟 (17)八、伯克 (17)第五章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美学 (18)一、德国启蒙运动的背景 (18)二、鲍姆嘉通 (18)三、莱辛 (19)第六章德国古典美学 (21)一、意义 (21)二、康德 (21)三、歌德 (22)四、席勒 (23)五、黑格尔 (23)第一章古希腊时期的美学一、古希腊文明概况1.文化简介中国和古印度奠定了现在亚洲的文化基础,古埃及奠定了中东一带的文化基础,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起源,古希腊、罗马式整个西方精神的发源地。

西方古文明艺术,最早的文明形态式美索不达米亚、埃及。

两种文明在地中海上相遇,形成了希腊文明,罗马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在文化中被希腊征服。

古希腊时间跨度从BC800到BC146,古希腊是一个地区概念而非国家概念古希腊地区气候温和、海湾众多,海上交通十分便利,这些优良条件使得其经济迅速发展。

在农业方面,犁耕农业和畜牧业繁荣,农民开始使用铁农具。

在经济方面,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商业行为和私有财产的分化,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奴隶的使用也日益广泛。

古希腊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希腊人的民族性格和崇尚个人自由独立,重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鼓励人的创造和探索精神,向往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题目西方美学史姓名:韩璐学号: 2013300444 所在学院:西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美国文学导师:姜涛《西方美学史》读书报告外语学院韩璐《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的作品,是关于西方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这部作品对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由于这部作品的深广影响。

他的些许不足几乎变成了整个西方美学史研究的不足。

《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美学史但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搏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

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

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

”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

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个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

作者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

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

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

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

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

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

诚然,他们两个也各说各是。

康德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调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黑格尔则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前者的内容是超验的理念,而后者的内蕴则是绝对精神。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是,竖起了美是生活的重点。

作者在介绍不同时代及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时,做到了“史”与“论”的结合,因而相当清晰地给读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轮廓。

他不是把美学史上各种流派当作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纯粹的思想材料来加以介绍,而是把它们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尤其是阶级根源上来进行分析,同时还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承续关系。

例如,作者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对于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论点时,不仅将其同古希腊罗马时代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及圣托马斯关于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较,相鉴别,并且还指出它对后来德国启蒙运动时代文克尔曼、莱辛以迄于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响。

这样,就便于我们把了解到的有关形式美的知识串连起来,既见出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在形式美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论点及其不同的侧重面,同时又能见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学史上的一个衍化的过程。

这种“史”与“论”的结合,应该说是《西方美学史》的显著特色之一。

近代和当今欧美各国的美学史著作,对于俄国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十分轻视,甚至不屑一顾,好像世界上根本就不曾有过这样的美学思想。

这完全是一种阶级的偏见。

编著者可以根据他自己的学术观点对美学史上的各种有代表性的美学流派或褒或贬,只要能持之有故,都是可以允许的。

但是,如果基于自己的偏见,对美学史上某些不应忽视的美学流派闭起眼睛,采取不承认主义,任意宰割历史,则是不足为训的。

在这方面,《西方美学史》的另一显著的特色,就是比较全面。

例如,朱先生就专章介绍了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充分估计和高度评价了他们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建树,同时也分析了他们的弱点。

克罗齐虽然宣称他是黑格尔的信徒,但他的“直觉”说不膏是从黑格尔所达到的地方倒退了回去,也大大落后于康德的某些成就。

克罗齐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了近代西方颓废主义的文艺思想。

作者早年受过克罗齐“直觉”说的影响,宣传过他的美学思想。

解放后,他曾著文进行了公开的自我批评,今又在《西方美学史》里对克罗齐的直觉主义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批判。

美学史著作和美学论文的语言都比较艰涩,兼以所研究的问题又相当抽象,因此,一般读者或初学者往往望而怯步,不敢问津,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也总是感到味同嚼蜡,兴味索然。

《西方美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用浅显明白的语言来说明非常复杂、抽象的问题。

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这不仅要求对美学史有相当高的造诣之外还需要具备善于深入浅出地说理和驾驭语言的才能。

《西方美学史》援引了相当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在《序论》里告诉我们说,他在搜集和翻译原始资料方面所花的功夫比起编写本身至少要多两三倍。

用意是要有史有据,不要凭空杜撰或道听途说。

须要在这里略加说明的是:西方古代及近代重要的美学著作,解放后虽然也出版了几种,但为数有限。

而《西方美学史》所涉及的美学家和美学流派又比较多,为了尽可能使读者在所接触的范围内直接了解到古代和近代许多美学家的思想,作者在编写的过程中用大量的劳动来翻译原始资料。

就是对于已经有了汉文译本的美学著作,朱先生在引用时还对照原著进行了一番校订。

这种严肃的治学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所以,《西方美学史》的第四个特色,就是文字平易,说理透彻,材料丰富。

作者认为,新古典主义者之“自然”,还不是感性现实世界,而是人性。

新古典主义坚信“艺术模仿自然”,把自然等同于真理,在自然与文艺的关系上,站在现实主义立场。

他们强调亚里士多德的“尽情尽理”,即所谓“逼真”,并认为做到逼真的唯一途径是刻画典型,而他们对典型的理解仍局限于贺拉斯的定型与类型的看法。

但他们并未真正理解“逼真”的含义。

从后来康德的观点看,康德关于典型的看法相对进了一步,他提出“理想美”、“审美意象”的观点,正是“典型”。

特别是有关审美意象的讨论,第一,就成因说,审美意象是由想象力形成的,但也要根据理性观念;第二,就性质说,审美意象是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第三,审美意象因其具有高度概括性,因而在作用上能以有尽之言表达无穷之意,从感性到超感性,使人感觉到超越自然限制的自由。

因此,康德强调审美意象尽管与逻辑概念对立,但在最具高度概括性上也“力求接近理性概念”,是一般与特殊的统一,带普遍性。

总之,康德认为艺术典型在表现能力上表现为概括性与暗示性,达到可能的最高度,即根据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第二自然”,这就是“逼真”,并非单纯模仿自然,而是在一般的特殊化、个性化中,从有限见出无限,从个别见出一般,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这就对布瓦罗的观点进行了较有力的驳斥。

然而,康德尽管看到理性派单纯强调理性的片面性,并在“天才”(艺术创造)中指出天才的独创性和自然性,反对理性派新古典主义单纯的模仿和呆板的正确性,却因其自身立足于理性主义立场来试图调和理性主义美学与经验主义美学,造成了处处看到对立,在将必然归于物质,将自由归于心灵而造成分裂后又来设法将二者重新嵌合。

从这点来看,后来的歌德又进了一大步。

典型实质上就是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这个大原则之下的一个特殊事例。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明确提出,诗虽是写个别事物,却要同时见出一般或普遍性。

贺拉斯把典型窄狭化为“类型”的看法,把典型看成同类事物的共同性或“常态”,模糊了事物本质与偶然性的区别,造成文艺抽象化与公式化,为一般而牺牲特殊。

“理想与特征的对立,其实也就是文艺应从主观概念还是应从客观现实出发的问题,是典型应被理解为抽象化和普遍化,还是应理解为具体化和个性化的问题,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艺理想的分歧也在此见出。

”在早年的判断中,歌德曾把特征和有生命的整体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多少见出点特征与本质的关系,但当时仍以主观情感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对于特征和美的关系尚未明确提出。

及至后来游历意大利回来后,歌德把特征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考察,触及了内容与形式的联系,表达了“类型不能表现出本质”的观点,说明了个别的东西不抛弃有意蕴的崇高的东西,就是既要显出特征,又要保持古典的理想。

这作为一个矛盾只能由美来解决,因为美“使抽象的本质获得具体感性的形象,是理想不只是冷静而严峻的抽象形式,而变成有血有肉的东西”,这也就是理性与感性、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这正是歌德心中的美的典型。

歌德的观点是建立在他的创作基础上而非静思玄想上的,总的来说,他对典型的辩证统一的看法是唯物主义的。

而席勒借游戏冲动,以一种文化教养的“第三种冲动”的姿态来消除强迫,恢复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自然状态的统一。

不同于英国经验派把美和生活等同,亦不同于形式派把美和形式等同,他指出“活的形象”作为最广义的美,这种游戏冲动的对象,在我看,应当是美的最完满的典型了。

到了黑格尔,他强调“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美学》中,认为美学应当是“艺术哲学”,直接轻视、排除自然美,认为艺术美当然的高于自然美。

这一轻视是来源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认为美是显现理念即绝对精神的,当然是无限、自由、独立自在的,而自然是相对的、没有自由和独立自在性的。

理念作为绝对精神,特点就在“自在自为”,也即“自由自觉”,而自然是不具备这一特点的。

黑格尔以为美是“寓杂多于整一”,而自然美的缺陷在于动物只“自在”而非“自为”的,没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即还不能自觉美。

由于自然美的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

另外,黑格尔轻视自然美的另一重要原因与其反对崇拜自然的浪漫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倾向有关。

黑格尔将美局限于艺术美固然有其理由,也起到了对萌芽的自然主义倾向的批判作用,基本符合现实主义的文艺观点。

黑格尔认为应当是自在自为的人才能体现理念,因此也应当是典型的人物性格。

他认为艺术理想中的性格应当具有丰富性、明确性、坚定性,反对抽象化,也反对感伤的颓废的浪漫主义倾向。

《西方美学史》是一部经典的著作。

纵观对于典型以及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大体就是理性与感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证实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