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3 溶液 3.1 溶液的形成练习题 鲁教版

合集下载

鲁教版_九年级化学__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_溶液的形成(上课用)

鲁教版_九年级化学__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_溶液的形成(上课用)

想象溶解过程
粒子的分散过程
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的 间隔之中。
蔗糖分散到水中
形成
蔗糖溶液
食盐分散到水中
形成
食盐溶液
Na+和Cl- 扩散到水分子的 间隔之中。
电离:
许多像氯化钠这样的物质,溶解在水 中(或受热熔化)时能够产生自由移 动的离子,这样的过程叫电离
电离和通电有关系吗?
达标检测:
1.说出下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糖水
溶质: 蔗糖 白酒 溶剂: 水 酒精 溶质: 溶剂: 水
氢氧化钠溶液
碘酒
溶质: 碘 溶剂: 酒精
溶质:氢氧化钠 溶剂:水
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不相同 3、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①、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 ②、在氯化钠溶液中各部分密度相等( ) ③、凡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 ④、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 ⑤、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 ⑥、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 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
1. 右侧 U 形管中液面未发生明显 变化,该物质是 ( C ) A.氢氧化钠固体 B.硝酸铵晶体 C.氯化钠晶体 2.若右侧U形管中液面左高右低,该物质是 (B )
水 红墨水
3.若右侧U形管中液面左低右高,该物质是 (A )
溶液的用途
洗涤剂为什么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呢?
活动天地1-2
观察乳化现象
无水
液+液 有水
非水物

1.溶质可以是 固体 、 液体 、 气体 。 2.当两种液体互相混合时,量多的为 溶剂 ,量少的 为 溶质 ,但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 水 叫做 溶剂,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 水 溶液。 3. 水 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酒精 、 汽油 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1节溶液的形成 同步测试题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1节溶液的形成  同步测试题

第1节溶液的形成同步测试题一、选择(本题包括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花生油 B.泥土 C.汽油 D.蔗糖2.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①食醋、②面粉加入水中振荡后的液体、③牛奶、④冰溶于水、⑤豆油滴入水中振荡后得到的液体、⑥澄清的海水、⑦液态氧、⑧啤酒A. ①③⑥B. ③④C. ②⑧D. ①⑥⑧3.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溶液是()A.植物油溶液B.汽油溶液C.酒精溶液D.水溶液4.阳阳在家中自制汽水,可是家里没有冰箱,为了使自制的汽水变得冰凉可口,他想到可以购买一种商品来产生制冷效果,这种商品可能是()A.硝酸铵 B.蔗糖 C.氢氧化钠 D.食盐5. 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 溶液中一定含有水C.气体也能作溶质D. 物质溶于水,溶液温度一定升高6.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用加了洗涤剂的水清洗,这是因为洗涤剂()A.可以除去水中杂质 B.具有乳化功能C.溶于水时吸热 D.溶于水时放热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相同,但是密度不同B. 冰水共存物可形成溶液C. 溶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分层D. 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后还是溶液8.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B.饱和溶液升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C.溶液只有达到饱和后才有可能析出晶体 D.溶液不达到饱和状态也能析出晶体9.下述方法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A. 加水B.加硝酸钾C.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D.加入饱和硝酸钾溶液10.只用水不能区分各组物质(物质均为固体)的是()A.氯化钠和生石灰B. 碳酸钙和氢氧化钠C.苏打和小苏打D.硝酸钾和硝酸铵11.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温度(℃) 使用的溶质使用的溶剂观察到的实验结果20 碘2 g 酒精10g 全部溶解20 碘2 g 水10g 部分溶解从上表中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B.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与溶剂的性质有关C.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D.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与溶质的质量有关二、我会填空 (本题包括5小题,共54分)12.(12分)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液3.1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4)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液3.1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4)

章节测试题1.【答题】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能最快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且对人体无害的是()A.水B.酒精C.汽油D.苯【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形成。

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是不同的,一般遵循“相似相溶”的原则。

【解答】由题中信息可得知,碘在酒精中可溶,在汽油和苯中易溶,但汽油和苯对人健康不利,故应该选择酒精来洗净衣服上的碘。

故选B。

2.【答题】下列常见的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蒸馏水B.矿泉水C.碘酒D.盐酸【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形成。

【解答】溶液是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A、蒸馏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溶液;B、矿泉水、碘酒、盐酸含有多种溶质,是均一稳定的,所以是溶液。

故选A。

3.【答题】下列有关水溶液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B.向路面上的积雪中撒些食盐,能加快冰雪的融化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能自由移动的电子D.冬天在汽车水箱内常加入少量乙二醇,其目的是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混合物的沸点比纯净物的高,混合物的凝固点比纯净物低。

【解答】A、由于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的沸点高,所以温度高,正确;B、由于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低,所以向积雪撒盐,冰雪可以很快融化,正确;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是电子,错误;D、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溶解后液体的凝固点降低,可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正确。

故选C。

4.【答题】以下物质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悬浊液的是()A.白醋B.冰块C.淀粉D.牛奶【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悬浊液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三单元 溶液

第三单元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二、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1.溶液的外观:澄清透明。

(溶质是以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的,所以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是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3.溶质、溶剂的判断:①固体、气体溶解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②液体溶解于液体:少的是溶质,多的是溶剂;如果有水,无论多少,水是溶剂。

4.溶液的命名:“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如果溶剂是水,可以不说溶剂水。

氯化钠溶于水所得溶液的全称为“氯化钠的水溶液”,又可以叫做“氯化钠溶液”。

5.一些常见溶液的俗称:氯化钠溶液——食盐水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碘的酒精溶液——碘酒三、溶解时吸热、放热现象1.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2.溶解时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

3.①溶解放热,所得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有: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氧化钙、浓硫酸②溶解吸热,所得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有:硝酸铵晶体③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四、溶液的性质①常见的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原因是它们溶于水要发生电离,产生能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NaCl=Na++Cl-;硫酸溶解发生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H2SO4=2H++SO42-②少量溶质溶于水中,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③常见的有色溶液:蓝色溶液(含Cu 2+):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 2+):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含Fe 3+):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鲁教版九年级溶液组成定量表示典型习题

鲁教版九年级溶液组成定量表示典型习题

鲁教版18年九年级【溶液构成的定量表示】典型习题第二节溶液构成的定量表示---------相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典型习题一、对溶质质量分数含义理解及直接利用观点的计算1、关于“10%”的食盐溶液”的含义解说不正确的选项是()A.100g水中溶解了10g食盐B.食盐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1:9.C.将10g食盐溶解于90g水中获得的溶液D.100g食盐溶液中溶有10g食盐2、以下相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将植物油与水混淆,获得的是溶液B.配制溶液时,搅拌溶液能够增大溶质的溶解度C.将2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节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D.将25gKCl溶液蒸干获得25gK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3、蒸干40g某氯化钠溶液获得8g氯化钠。

求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在农业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现配制15%的食盐溶液200kg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二、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稀释)5、向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KNO3溶液中加入10g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6、用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

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7、用6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可稀释成12%的食盐溶液的质量是多少?;三、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增浓)8、要使含水99%的NaCl溶液a克,含水量降为98%,应蒸发掉_________克水9、将2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增至20%,需蒸发水多少克?10、向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再加入10g食盐,计算溶质的质量为多少?11、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若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添一倍,加入多少克食盐?四、两个不一样质量分数的溶液互混12、将60g20%的食盐溶液和30g5%的食盐溶液相混淆,求所得混淆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13、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若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添一倍,)则需加入多少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食盐溶液?14、某花卉基地需要配制 100kg10%的硝酸铵溶液,基地的实验室中现有200kg5%的硝酸铵溶液和50kg30%的硝酸铵溶液,若采用这两种溶液混淆配制,应各取多少千克?五、体积与质量的换算1/2鲁教版18年九年级【溶液构成的定量表示】典型习题15、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成25%的稀硫酸500g,需浓硫酸和水多少毫升?16、把5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2%的浓硝酸(密度为l.38g/cm3)和20mL水混淆,计算稀释后硝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液3.1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3)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液3.1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3)

章节测试题【答题】(3)针对(2)题中李佳的问题,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究,下表列出了从探究实验中获取的部分数据,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_____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因素之一。

【答案】温度【分析】本题考查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因素。

【解答】A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的质量增大;B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的质量也增大;C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的质量减小。

故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因素。

【答题】(4)针对(2)题中陈军的问题,老师以食盐溶于水为例,设计如下方案:变量:是否搅拌。

方案: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的食盐;搅拌甲烧杯,乙烧杯静置。

现象:甲烧杯中的食盐先溶解完。

结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

请你模仿老师的方案,再探究一种影响因素: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答案】溶剂的温度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的食盐,甲、乙两烧杯都静置温度高的烧杯中的食盐先溶解完温度越高溶解越快【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解答】影响溶质的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搅拌、溶剂的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探究时需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若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是溶剂的温度,则需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即水的体积、溶质的质量、颗粒大小、溶解时不搅拌,故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不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的食盐,甲、乙两烧杯都静置,温度高的烧杯中的食盐先溶解。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温度越高溶质溶解越快。

【答题】(5)请再探究一种因素并填在下面表格相应的空格处: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答案】颗粒的大小向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同温度等体积的水,再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粉末状和颗粒状的食盐,甲、乙两烧杯都静置粉末状的食盐先溶解完颗粒越小溶解越快【分析】本题考查探究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制)全一册—溶液的形成习题含答案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五四制)全一册—溶液的形成习题含答案

2021-2022学年化学鲁教版(五四制)—溶液的形成1.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 )A.芒果汁B.蒸馏水C.玉米粥D.糖水2.下列过程中,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碘C.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脂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3.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物质后,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该物质是( )A.氢氧化钠B.二氧化锰C.硝酸铵D.氯化钠4.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

其中并列关系是由于分类依据的相同而把事物截然分开并列,而交叉关系是对事物分类时,由于采用不同的分类依据,则必然出现交叉关系。

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包含浓溶液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5.室温下,向一定量的NaCl溶液中加入10gNaCl固体,充分搅拌后,还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前,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6.能证明硝酸钾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是( )A.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B.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质量不变C.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有硝酸钾晶体析出7.下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溶质可能是固体、液体、气体B.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C.水溶液都能导电D.均一、稳定的物质可能不是溶液8.室温下,将盛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的小烧杯放在盛水的大烧杯中,如图所示,欲使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向大烧杯中加入的固体物质是( )A.蔗糖B.氯化钠C.硝酸铵D.氢氧化钠9.一杯20℃的硝酸钾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蒸发掉10g水有晶体析出B.温度降低到10℃,有硝酸钾晶体析出C.在该温度下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晶体不减少D.以上三种方法均可以10.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③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④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⑤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会分层;⑦由水和酒精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液3.1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1)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溶液3.1  溶液的形成-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列有关蔗糖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蔗糖水中的溶剂是水B.各部分一样甜体现了溶液的均一性C.蔗糖溶于水体现了分子不断运动D.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答】A、固体溶于液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所以蔗糖水中的溶剂是水,故A正确;B、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所以各部分一样甜体现了溶液的均一性,故B正确;C、蔗糖溶于水的过程是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而消失的过程,故C正确;D、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并不放热,故D错误。

故选D。

2.【答题】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欲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温度越高,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量越大),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A.蒸发溶剂B.升高温度C.降低温度D.加入KNO3固体【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答】温度越高,硝酸钾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量越大,则降低温度可以使水中溶解硝酸钾的量变小,即可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因此,可采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的方法把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B。

3.【答题】变量控制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设计方法。

在探究影响不同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时,不需要控制的变量是()A.烧杯的体积B.溶剂种类C.溶剂的质量D.温度【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解答】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外因是温度;所以在探究影响不同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限量的因素时,需要控制的因素主要有①溶剂种类,②溶剂的质量,③温度,而烧杯的体积对固体物质的溶解量并无直接影响。

4.【答题】温度不变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不饱和溶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溶液的形成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1.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 番茄汁B. 矿泉水 C. 牛奶 D. 蒸馏水2.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在饱和溶液中悬浮着一只塑料木块,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则烧杯中的木块会()A. 上浮B. 下降 C. 位置不变 D. 无法确定3.将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加入足量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面粉B. 植物油 C. 白糖 D. 沙土4.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是()A. 氢氧化钠B. 氯化钠 C. 浓硫酸 D. 硝酸铵5.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 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C. 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 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6.(xx•常州)下列饮品中,属于溶液的是()A. 牛奶B. 白酒C. 豆浆 D. 咖啡二、填空题(共3题;共9分)7.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按要求回答问题:温度/℃20 30 40 50 60溶解度/gNaCl36.36.336.637.37.3KNO331.645.863.985.5110(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

(2)在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50g NaCl和KNO3的烧杯中,各加入100 g的水,充分溶解后,成为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 溶液,该饱和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 g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溶质的质量不变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溶液的质量增大 D.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8.某温度下,有一种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的方法使之成为饱和溶液。

9.(2分)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KNO3的质量;③KNO3的质量分数;④溶液的质量。

用序号填空:Ⅰ.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少量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__ ;Ⅱ.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3分)10.某温度下,向盛有几小粒KNO3晶体的试管中,加入10g、10% KNO3的饱和溶液甲,并固定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所示).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得到KNO3的溶液乙.(1)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a、硝酸铵b、氯化钠c、生石灰d、冰(2)经测溶液乙中 KNO3的质量分数为 20%,原试管中KNO3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g,乙溶液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四、解答题(共1题;共10分)11.如图,装置的气密性良好.(1)若胶头滴管内是水,锥形瓶内是固体氢氧化钠,挤压胶头滴管后,U形管内会有什么现象?要得到同样现象,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物质的组合还有哪些?(至少答两类组合)(2)要明显的观察到和上述相反的现象,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的物质应分别是哪两种物质?五、综合题(共2题;共5分)12.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吃春饼是立春时中国民间饮食风俗之一.制作春饼的主要原料有面粉、食盐、鸡蛋、水、植物油、蔬菜等.(1)上述原料加水后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2)下列量杯中,最适于量取400mL水的是________(填字母).13.根据下列实验报告回答问题:活动与探究: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探究目的了解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学校测量液体温度变化的方法实验用品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氢氧化钠固体、水操作过程(如图所示)(1)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________;(2)图示③中错误操作改正后,上述实验________(填能、否)测得氢氧化钠固体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理由是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来判断本题: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知道溶液的特点,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解答】A、番茄汁中含有许多固体颗粒分散在水里,不稳定,会出现沉淀,属于悬浊液B、矿泉水是均一、稳定的,属溶液C、牛奶是蛋白质油状液滴分散在水里,不稳定,会分层,是乳浊液.D、蒸馏水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B【点评】解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性,同时对日常生活的物质要有所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2.【答案】A【解析】【解答】解: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烧杯中硝酸钾饱和溶液会继续溶解指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增大.F浮=ρ液gV排,溶液的密度增大,则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故烧杯中的木块会上浮.故选:A.【分析】根据题意,烧杯中盛有一定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并有少量固体存在),现向水中加入少量的NaOH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则烧杯中硝酸钾饱和溶液会继续溶解指硝酸钾,溶液的密度增大,据此结合F浮=ρ液gV排,进行分析判断.3.【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A、面粉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待一段时间会有沉淀产生,属于悬浊液,故A错误;B、植物油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待一段时间会分层,属于乳浊液,故B错误;C、白糖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也是均一、稳定的,故C正确;D、泥土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待一段时间会有沉淀产生,属于悬浊液,故D错误.故选C【点评】明确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和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是解答本题关键.4.【答案】D【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A不符合题意;B、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B不符合题意;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C不符合题意;D、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溶于水分为两个过程,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的过程放出热量,如果吸收热量大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吸热,如果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就表现为放热,如果相等就表现为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5.【答案】D【解析】【解答】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错;B、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溶剂只有一种,故B错;C、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密度相同,故C错;D、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性质相同,故D正确.故选D.【分析】A、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B、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种数考虑;C、根据溶液均一的特点考虑;D、根据溶液的特点考虑.6.【答案】B【解析】【解答】解:A、牛奶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白酒是乙醇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C、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D、咖啡中一些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B.【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二、填空题7.【答案】硝酸钾;NaCl;136.6;B、C【解析】【解答】(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钾;(2)在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故在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50g NaCl和KNO3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的水,充分溶解后,成为饱和溶液的是氯化钠溶液,该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00+36.6=136.6g;若采用一种操作方法,将上述烧杯中的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溶液的质量增大,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分析】溶液是溶质和容积组成的混合物;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不宜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将氯化钠全部溶解。

8.【答案】蒸发溶剂;增加溶质;降低温度【解析】【解答】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故答案为蒸发溶剂;增加溶质;降低温度。

【分析】根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方法分析,一般的固体不饱和溶液变饱和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加溶质、降温,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加水或升高温度。

9.【答案】①;②【解析】【解答】Ⅰ.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硝酸钾,硝酸钾会继续溶解至饱和,此时所得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溶液的质量也随之增加,但由于溶液中溶剂水的质量不变,故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大。

故选①。

Ⅱ.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即蒸发溶剂水至饱和,所以溶剂水减少,溶液的质量也随之减小,但由于溶液中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故选②【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10.【答案】(1)c(2)1.25;不一定【解析】【解答】(1)向烧杯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并搅拌,试管中的晶体消失了,得到KNO3的溶液乙,说明加入该物质后溶液的温度升高.A、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C、生石灰溶于水,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D、冰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故选C;(2)经测溶液乙中KNO3的质量分数为20%,则设原试管中KNO3晶体的质量为x,则×100%=20%,解得x=1.25g;乙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因此乙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四、解答题11.【答案】(1)U形管内左面下降右面升高;水和氧化钙(或浓硫酸和水、或稀盐酸和石灰石、或稀硫酸和锌粒等)(2)水和硝酸铵、(或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等)【解析】【解答】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中的空气膨胀,压强变大,U形管内左面下降右面升高.要使U形管内左面下降右面升高,就要使锥形瓶中受热膨胀,或气体增多,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物质的组合还可以是水和氧化钙(或浓硫酸和水、或稀盐酸和石灰石、或稀硫酸和锌粒等).②要使使U形管内左面升高右面下降,就要使锥形瓶中遇冷收缩,或气体减少,胶头滴管和锥形瓶中的物质应分别是水和硝酸铵、(或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等).故答案为:①U形管内左面下降右面升高;水和氧化钙(或浓硫酸和水、或稀盐酸和石灰石、或稀硫酸和锌粒等).②水和硝酸铵、(或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等).【分析】可以根据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判断实验现象,主要从气体压强的变化考虑相关问题.五、综合题12.【答案】(1)食盐(2)C【解析】【解答】解:(1)食盐可以溶于水中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是面粉、鸡蛋和植物油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故不能形成溶液.故填:食盐.(2)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400mL液体,500mL量筒能保证量取一次,且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所以误差最小.故选:C.【分析】(1)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溶液的定义来进行解答,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2)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保证测量一次,二是量程要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13.【答案】(1)用玻璃棒搅拌(2)不能;因为没有测量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解析】【解答】解:(1)温度计不能用来搅拌,这样可能使水银球破裂,应用玻璃棒搅拌.(2)实验目的是测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需要测出溶解前水的温度,然后再测定氢氧化钠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故答案为:(1)用玻璃棒搅拌.(2)不能;因为没有测量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前水的温度.【分析】(1)根据温度计的用途和溶解的操作进行分析.(2)实验目的是测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液体温度的变化,需要测出溶解前后的温度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