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眼部肿瘤1
儿童眼眶肿瘤课件

2/16/2021
儿童眼眶肿瘤
2
眼球正常解剖和生理
眼球壁:外、中、内三层。 外层由前1/6的角膜和后5/6的巩膜。 中层,脉络膜,睫状体,虹膜。 内层,分为两层,即色素部和神经部。 眼球的内容物: 晶状体、玻璃体和房 水。
2/16/2021
儿童眼眶肿瘤
3
MRI检查要点
MRI 为 直接多断面成像,对眶内容、视神经及 视交叉等软组织的分辨优于CT。但MRI对骨及 钙化显示不尽人意。CT和MRI对眼眶疾病诊断 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MRI略优。
临床上,常引起视力障碍,有时有疼痛和闪 光,也可引起视野缺损。眼底镜可见:灰黄或 黄白色扁平病灶,不平或波浪状。有18%的患 者原发灶不明。
2/16/2021
儿童眼眶肿瘤
21
MRI 表 现
转移瘤各加权图像上均为较高信号。 MRI的敏感性高于CT。
MRI增强是诊断本病最佳方法,除病变 本身明显强化外,常可在周围组织和脑内 发现其它转移灶,对诊断意义很大。
多数病灶信号均匀,瘤内出血、钙化和血栓形 成使肿瘤信号不均匀。血肿在T1和T2加权上均成 高信号。出血率约为10-20%。Gd-DTPA增强,肿 瘤呈均匀和明显强化。
2/16/2021
儿童眼眶肿瘤
39
海绵状血管瘤MRI
2/16/2021
儿童眼眶肿瘤
40
海绵状血管瘤MRI
2/16/2021
儿童眼眶肿瘤
肿瘤较大可沿视神经管进入颅内,累及视交 叉或视交叉后脑组织。此时MRI显示病变范围明 显优于CT,尤其是T2加权上病灶的高信号以及 Gd-DTPA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使平扫时等信 号的病灶构划出清晰的轮廓。
2/16/2021
眼部肿瘤健康教育

如何诊断眼部肿瘤?
如何诊断眼部肿瘤?
诊断方法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眼部检查、超声波扫描、CT 和MRI等影像学检查。
有时需要进行活检以确认肿瘤的性质。
如何诊断眼部肿瘤?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 和是否扩散。
这些信息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症状
眼部肿瘤的常见症状包括视力模糊、眼球突出、 眼睑肿块等。
如出现以上症状,应尽快就医。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体检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应每年接 受检查。
早期发现眼部肿瘤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专业咨询
针对眼部不适,及时咨询眼科医生或肿瘤专科医 生。
什么是眼部肿瘤?
类型
常见的眼部肿瘤类型包括黑色素瘤、淋巴瘤和视 网膜母细胞瘤。
不同类型的肿瘤有不同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什么是眼部肿瘤?
流行病学
眼部肿瘤相对较少见,但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有特 定的高发群体。
早期发现和诊断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为什么会发生眼部肿瘤?
为什么会发生眼部肿瘤?
风险因素
一些已知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紫外线暴露 和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手术后可能需要定期随访以监测复发情况。
如何治疗眼部肿瘤?
随访与复
治疗后患者需进行定期随访,评估视力和肿瘤复 发风险。
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也很重要,有助于患者的全 面恢复。
谢谢观看
眼部肿瘤健康教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眼部肿瘤? 2. 为什么会发生眼部肿瘤?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诊断眼部肿瘤? 5. 如何治疗眼部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护理业务学习PPT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视网膜母细胞瘤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如何进行护理 5. 为什么进行护理
什么是视网膜母细胞瘤
什么是视网膜母细胞瘤
定义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眼部肿瘤,通 常在幼儿期被诊断。
该病主要影响眼睛的视网膜,是最常见的眼部恶 性肿瘤。
早期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何时进行护理
治疗期间
在化疗、放疗及手术后的恢复阶段,提供持续的 护理。
注意观察副作用及并发症,及时处理。
何时进行护理
随访阶段
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以检测复发风险。
长期观察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身体护理
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提供营养支持,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如何进行护理 心理支持
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和情感支持。
情绪管理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如何进行护理
教育与指导
对患者家庭进行疾病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训 。
增强家庭的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 水平。
为什么进行护理
为什么进行护理
改善预后
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护理者需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谁需要护理 护理人员
包括护士、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等多专业团队 。
团队合作能够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
谁需要护理 家庭支持
患者家庭成员需要参与护理过程,提供情感 支持。
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对于患者康复非常重要。
何时进行护理
何时进行护理
诊断后
在确诊后,应立即制定护理计划。
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什么进行护理Fra bibliotek支持家庭
常见眼睑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1.多数在出生时即存在。
2.为扁平稍隆起的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可有毛,肿块有黑色素,呈灰黑、淡黑或深黑色,色素于青春期或妊娠期可加深。
位于眦部者,有时上下眼睑各占一部分,闭睑时则合为一体,称分裂痣。
3.多静止不长或极缓慢增大。
外来刺激(如烧灼、搔抓)有时可致恶变。
若黑痣在短期内突然迅速增大,边界不整齐,浅层出现出血、溃烂等情况,应怀疑恶变。
【治疗】1.对静止性痣,不必处理,但需随访观察。
2.禁忌局部烧灼或不彻底切除(如活检),以免因刺激而发生恶变。
3.如影响外观或疑有恶变,可手术完全切除,并作病理检查。
血管瘤【诊断】1.毛细血管瘤:(1)多数位于真皮内,为扩大的毛细血管所组成,多在出生时睑皮肤浅层出现鲜红色或紫红色斑块隆起,或呈草莓状结节,边界清楚,质软。
(2)病变可随年龄而增大,亦有部分病例于5~7岁时自然消退。
(3)血管瘤沿三叉神经一支或各支分布,伴同侧青光眼或脉络膜血管瘤,则构成Sturge-Weber综合征。
如同时伴有脑膜血管瘤,可发生癫痫。
2.海绵状血管瘤:(1)位于皮下,由扩大的静脉网组成,多在出生时睑皮肤深层出现紫蓝色局限性扁平包块或结节,质软,有压缩性,边界不清。
(2)低头、咳嗽或哭喊时,包块可增大,颜色可加深。
(3)可随年龄而增大。
【治疗】1.生长缓慢,不影响眼睑功能的小血管瘤,可不处理,作定期随访。
亦可用电凝、冷冻、注射硬化剂天津眼科医院网上预约(鱼肝油酸钠)或激光治疗。
治疗时注意剂量,勿过分损伤皮肤,以免引起明显瘢痕。
2.大面积毛细血管瘤可任其存在,也可行X线或镭照射治疗。
3.海绵状血管瘤可作手术切除。
乳头状瘤【诊断】1.多见于中老年人。
2.好发于皮肤与粘膜移行部位之睑缘。
3.肿物初为针头大,淡红色隆起,逐渐形成乳头状或草莓状,可带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常有痒感,抓破易出血,生长一般较快。
•【治疗】1.手术切除。
2. 冷冻或激光治疗。
0~6岁儿童常见眼部疾病

0~6岁儿童常见眼部疾病作者:刘荣春来源:《家庭医学》2021年第10期近几年,我国自上而下都很重视儿童及青少年的视力保健,定期组织眼健康筛查,家长拿到视力筛查报告,发现孩子视力低下后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近视了,不停地责怪孩子的不良用眼习惯,家长之间也互相抱怨放纵孩子玩电子产品……其实,孩子视力下降除了近视外,还有更严重的情况需要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常见的儿童眼病。
弱视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双眼近视或远视度数差别太大)、未矫正的高度屈光不正(高度近视、远视或散光)、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为弱视;或双眼矫正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
根据儿童视力发育规律,年龄 3~5 岁儿童视力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少儿的视力下限为0.7。
该视力指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后矫正的远视力。
如果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同年龄组的下限,就是弱视了。
弱视根据病因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弱视的治疗方法⒈消除形觉剥夺的原因。
如尽早治疗致密性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戴眼镜进行光学矫正,尽早手术治疗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的重度上睑下垂,等。
⒉矫正屈光不正。
对存在屈光不正的患者而言是首选治疗方法。
73%的3~7岁儿童可在光学矫正一年后视力达到0.8;基线视力越好,治疗效果越佳。
⒊遮盖疗法。
重度弱视遮盖6小时/天,中度弱视遮盖2小时/天。
“前期光学矫正+遮盖治疗”后残余弱视改善不佳者,可考虑提高遮盖时间,即初期治疗可先进行短暂时间遮盖治疗,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再提高遮盖时间。
⒋压抑疗法。
阿托品压抑治疗可代替遮盖疗法,对弱视的治疗同样有效。
阿托品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更小、依从性更高,但是要密切观察,及时随访,避免并发症。
针对弱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早筛查早诊断;②尽可能矫正/消除弱视病因;③尽早干预治疗,随着年龄增加,神经系统可塑性下降,弱视治疗的效果也随之下降;④依从性是决定弱视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眼科学病种特点:眼睑肿瘤

眼睑毛细血管瘤定义:眼睑最常见先天性血管性肿瘤。
肿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组成,常可发现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病因:眼睑血管组织先天性发育异常。
临床表现:自出生及出现眼睑皮下或结膜下丛状、桑意状蓝色或紫红色隆起。
一般无刺激症状。
肿瘤较大可压迫引起散光而继发屈光参差、屈光性弱视、斜视。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可诊断,必要时病理检查以确诊。
鉴别诊断:炎症性色素痣。
治疗:有自行退缩趋势,一般不需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病灶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冷冻、手术。
色素痣定义:眼睑先天性扁平或隆起病变,边界清,由痣细胞构成。
病因:自幼或青年时期就开始出现的一种组织构成缺陷。
临床表现:组织学将色素痣分为以下类型。
1.交界痣,来自表皮的深层,不侵犯真皮。
临床表现为扁平、色素斑疹、圆形或椭圆形,生长缓慢,直径可达6mπι.2.真皮内痣,最常见,黑色素细胞存在于真皮内,呈不连续巢状分布或单层立方细胞。
外观呈穹隆形、无蒂、疣状,或息肉状。
可伴有毛发。
3.混合痣,有交界痣和真皮内痣的特征。
可在表皮和真皮内发现痣细胞群落。
常累及大龄儿童及年轻人。
有发展成黑色素瘤的可能。
4.蓝痣,来源于真皮深层的黑色素细胞,并在抵达表皮前滞留在真皮内。
蓝紫色丘疹或结节。
无恶变倾向。
5.太田痣,表现为眼险和眶周皮肤的淡蓝色污点。
皮肤病变的恶化极少。
诊断: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诊断,必要时需病理检查以确诊。
鉴别诊断: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一般不需治疗。
有恶变倾向或美容要求者可切除,必须完整、彻底,否则残留的痣细胞可能受手术刺激而恶变。
黄色瘤定义:位于上嗡内侧的双侧病损,老年人好发,外观呈软的扁平黄色斑。
病因:脂质物质沉积在眼睑皮下。
1/3患者可有高脂血症。
临床表现:双眼上睑内侧扁平黄色斑块,质软,边界清,无压痛。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可诊断。
治疗:有美容要求者可行手术切除、冷冻或激光。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定义:眼睑最常见良性肿瘤。
在增生的上皮周围有血管化结缔组织,呈乳头状外观。
儿童眼睛出现白瞳警惕恶性肿瘤

儿童眼睛出现白瞳警惕恶性肿瘤
*导读: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排名第二的儿童恶性肿瘤,近年
来发病率有所增加,儿童眼内出现白瞳就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先兆,家长要警惕。
……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排名第二的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15000至1∶20000,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我国每年新增病患千余例,约占全球新发患儿的20%。
专家提醒,儿童眼内出现白
瞳就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先兆,家长平日要多留心孩子的异常变化。
据专家介绍,由于不少家长没有及时察觉患儿眼睛的变化,太晚发现,导致许多肿瘤出现转移。
其实,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眼内生长期,表现为瞳孔散大
和出现白瞳。
第二阶段是青光眼期,会出现“牛眼”,并伴有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分别为眼
外期和全身转移期,此时肿瘤已出现体内转移。
这种情况会威胁生命,一般很难治好。
除了发现晚,不少患儿还因为治疗不当被摘除眼球。
在中国,70%的医生都以为只有摘眼才能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但实际上,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应尽量保眼,失败时才使用手术治疗(包
括眼球摘除、眼眶内容物剜除)。
眼眶病简介

眼眶病简介婴儿型血管瘤也称毛细血管瘤、草莓痣。
主要侵及眼睑皮肤,也可侵及眼眶,或同时侵及口腔。
这是婴儿时期最见的皮肤病变。
眼眶肿瘤的发病年龄与肿瘤类型有一定关系。
儿童时期常见眼部肿瘤为婴儿型血管瘤、横纹肌肉瘤、组织细胞病、血液病等。
临床表现为患儿多在出生后不久或数月内眼睑皮肤出现血管瘤,开始体积较小,逐渐增大,速度较快,色鲜红,如病变位置较深皮肤色泽可正常。
局部隆起,哭闹时病变增大,病变主要发生在上眼睑内侧,侵及眶内时出现眼球突出。
患儿年龄愈小,病变增长愈快,病变也可波及颜面部。
多数患儿1岁后自行停止增长,7岁时76%自行消退,所以婴儿型血管瘤是一种自愈性病变。
病变消退过程中颜色变淡,病变变薄,后逐渐接近正常皮肤。
眼眶击出性骨折临床诊断容易,但应和发生于眼眶内上方的脑膜脑膨出,眼眶横纹肌肉瘤区别。
如病变侵及眶内,超声、CT或MRI可显示不规则占位病变,增强明显。
眼眶击出性骨折自愈性疾病,治疗的目的是防止出现并发症,如上睑下垂、弱视和斜视,否则可观察。
婴儿型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如药物治疗、硬化剂注射、冷冻、激光、放射治疗和手术切除等。
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一般无明显副作用,深受患者欢迎。
眼眶病引起的主要原因是炎症。
眼眶的炎症它不仅危害视力,有时尚可造成对生命的威协。
炎症的血管性反应一方面引起眼球突出,重者可以发生暴露性角膜炎;另一方面造成眶?内压力的增加,可压迫视神经以致发生萎缩。
因此对于眶部炎症应及时作出正确诊断,早期彻底给予治疗。
眼眶疾病大致可分为炎症、肿瘤、外伤、先天性疾病、代谢和内分泌性疾病及寄生虫类疾病等。
从部位来分主要有:眶壁病变和眶内容的病变两大类。
眼球突出可分为单侧性和双侧性。
双侧性突出多为全身性疾病所致。
如内分泌性眼球突出。
单侧突出者则常为眶内和颅内疾病所致。
但全身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也可引起。
眼眶寄生虫病本症为全身寄生虫病的一部分,亦可单独出现。
临床少见,据国内外报告有包虫病、豚囊虫病、肺吸虫病,狷裂头蚴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部血管瘤
眼睑及睑周围皮肤血管瘤好发于婴幼儿, 是由血管组织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 是由扩张、增生的血管或充满血液内壁衬 覆以内皮细胞的间隙和腔窦所构成。
临床表现: 眼睑及睑周围皮肤血管瘤大多数出生后1 个 月内可发现。儿童期的血管瘤具有快速生长的特 点,特别是在出生后第1 年。绝大多数血管瘤的 诊断并不困难,约2/3 的血管瘤出生后就可发 现,所以正确的诊治时间应该是从新生儿期开始 。 血管瘤在婴幼儿时期发展迅速,尤以海绵状 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为甚。虽然多数小儿的血 管瘤有一定的自然消退率,但仍有部分的血管瘤 持续生长,最后导致眼睑功能障碍或瘤体溃破, 合并感染而致瘢痕形成,影响眼睑功能或毁损面 容。因此,积极及早治疗完全必要。
2.治疗方法:目前发达国家已较少采取摘除眼球 治疗,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范围,应用化学治 疗及局部治疗(激光、经瞳孔温热治疗、冷冻治 疗和放射性核素敷贴器)等保眼疗法,力争保存 有用视力。 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只有当肿瘤体积超过眼的一 半时才考虑眼球摘除。化学治疗目前已成为保守 治疗RB 主要手段之一,但单一的化学治疗尚不 能治愈RB,需待肿瘤缩小至一定大小时采取如 温热、冷冻以及放射治疗等。温热疗法操作简单 ,可重复治疗,很少影响眼的正常结构,适用于 体积小、厚度<1 mm,位于赤道部以后的病变 。冷冻治疗适用于位于眼球周边部及赤道部、厚 度≤2 mm 的肿瘤。
RB
RB 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仅次于白血病) ,约25%是双眼患者,可致盲致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 沉重负担。在存活的儿童中的发病率,国外报道为1∶2 8 000 ~1∶15 000,我国沈福民在上海的调查 发病率为1∶23 160。近年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 病率呈上升趋势。
1.分型与分期方法:自从1809 年苏格 兰医生James Wardrop 开创手 术治疗RB 的先河,人类对RB 进行治疗 的历史已有200 年,也成为19 ~20 世纪世界上治疗RB 的唯一和标准方法,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延续这 种方法。1921 年美国Verhoef f 医师把放射治疗引入RB 的治疗,并获 得成功。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两种治疗方 法(眼球摘除和外部放射治疗)成为世界 上RB 治疗的主流方法。
对RB 的放射治疗,则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巩 膜贴敷法)两种方法。前者适用于体积较大或多 发的、复发的肿瘤,常采用60 Co 和电子加速 器等,但由于并发症较多(主要导致面部畸形和 第二恶性肿瘤发生),现已少用。 局部放射治疗则是将放射性125 I、106 R u 等制成贴敷膜,放置于肿瘤对应的巩膜表面, 适用于肿瘤体积较小或中等大小的病例,以及外 照射失败者。近年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如γ刀 、X 刀,也取得一定疗效,有待今后完善。 对于单眼RB 者,国际上主流的治疗方法是先通 过化学治疗减少肿瘤的体积,而后进行局部治疗 ,然后再进行化学治疗,以巩固疗效。对于双眼 者,可摘除严重一侧,保留另一侧眼。三侧性R B,颅内肿瘤外放射仍有必要。
但是,鉴于化学治疗的全身性副作用,临床耐药以及导致 继发性白血病等问题,日本的肿瘤工作者最先对局部化学 治疗(介入治疗)做了积极的探索,他们发展了一种局部 化学治疗的介入技术,即使用球囊导管阻碍颈内动脉穹隆 上大脑供血,再经导管于球囊近端灌注化学治疗药,迫使 化学治疗药大部分直接进入眼动脉,起到局部化学治疗的 作用。该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因颅内血管大量分支 及侧支的存在,大脑以及周围血管分支仍接受了高浓度化 学治疗药物。 2006 年始,美国学者开始探索能否直接将微导管插入 眼动脉进行局部灌注化学治疗,这样可以使肿瘤局部达到 极高的化学治疗药量,而全身所接受的化学治疗药物则极 少。2008 年他们报道了令人振奋的疗效。国内广州市 儿童医院已经成功开展几例类似的局部介入治疗,并获得 良好的效果。RB 介入治疗将是一项极有前途的治疗,尤 其对于眼内期患儿,有望取代传统全身化学治疗。
儿童先天性眼睑皮样囊肿手术不复杂,手术中要 注意完整切除囊肿,注意避免发生囊膜破裂,防 止复发。位于内眦部者,一方面因其周围有眶上 切迹、泪小点及泪囊、内眦韧带等组织,手术动 作应小心谨慎,防止损伤以上组织;另一方面, 因为囊肿活动度小,质硬,骨膜往往结合紧密, 很多情况囊肿所在部位已形成骨性凹陷,术中易 伤及,发生囊膜破裂,完整切除囊肿困难,此时 应注意辨别囊膜,并完整切除。 眶内囊肿特别是肌锥内囊肿易与血管瘤相混淆, 超声、CT 有助于鉴别诊断。超声表现可以是均 质或囊性改变,中央可出现光点、暗区,但当囊 内物质较为致密时,亦可表现为不均质甚至实质 性改变。除X 线、CT显示眼眶扩大受压,骨质 破坏外,CT 值可出现负值区。
角结膜皮样瘤
角结膜皮样瘤是发生于儿童眼表的常见肿物。实际上,它 是一种类似肿瘤的先天性异常,在组织学上并非真正的肿 瘤,而属典型的迷芽瘤。其来源于胚胎性皮肤,肿物表面 覆盖上皮,肿物内由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也可含有 毛囊、毛发及皮脂腺、汗腺。病变一般侵及角膜实质浅层 ,偶尔可达角膜全层甚至前房内。 角结膜皮样瘤的肿物多位于颞下方球结膜及角膜缘处,为 圆形淡黄色实性,表面有纤细的毛发,肿物的角膜区前缘 可见弧形的脂质沉着带。少数病例角膜缘处可出现多个皮 样瘤,甚至相互融合,形成环形皮样瘤。有时肿物可位于 角膜中央,仅遗留周边角膜。有的角膜皮样瘤在角膜表面 的只是其“冰山一角”,肿瘤有可能埋藏于球结膜下延伸 至穹隆部数厘米。
血管瘤的治疗:治疗血管瘤的方法有多种,鉴于 眼睑及周围皮肤细嫩,易于溃破感染、血运丰富 的特点,手术难以彻底切除,留有瘢痕,易于复 发。非手术方式如口服激素 、激光、冷冻、放疗 等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副作用而限制临 床的应用。 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霉素产生的博莱类抗肿 瘤抗生素,能抑制肿瘤细胞DNA 的合成,影响 肿瘤细胞代谢功能,促进肿瘤细胞变性、坏死。 做血管瘤局部注射后能有效抑制其过度生长的内 皮细胞,使血管瘤变性、坏死,管腔纤维化、堵 塞、枯萎和消退。平阳霉素是国产合成药,在同 类药物中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只要在治疗操 作过程中严格控制适应证、剂量、浓度及方法, 即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免除不必要的痛苦,加 之操作简便、经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单纯手术切除可能留下白色云翳或
斑翳。幼年期儿童的角结膜皮样瘤,多数比较表浅,肿瘤 组织与眼表的结合也不牢固,因此肿瘤组织与眼表正常组 织的分离比较容易。对于角膜边缘的小肿瘤,若能掌握好 手术技巧,仔细分离肿瘤组织,也不会造成明显散光。部 分年长的儿童中,则可能因为病程较长,有的肿瘤组织深 入角膜实质层,需再手术切除及施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常 用半月形,带角膜缘的板层移植片修复。近年也有学者报 道采用羊膜移植以减少眼表瘢痕形成。位于角膜中央者要 在6 个月前手术切除,并做板层角膜移植术,以防弱视 。手术时如果见皮样瘤组织已侵入全层角膜,则改做穿透 性角膜移植。
在1963 年,在美国的Reese 和Ells worth教授主持下,制订了被广泛应用的眼 内期RB 的Reese和Ellsworth( RE)分级标准。 但是,化学治疗效果的预测性较差,主要用于评 价外放射治疗RB 的效果的RE 分级方法,不适 合用于评价化学治疗结合多次积极的局部治疗的 效果,因此2001 年美国的Linn Murp hree 在第10 届国际RB 会议上提出了R B 的ABC 分级。不再是将肿瘤的位置、数量和 大小作为主要观察目标,而主要是玻璃体和视网 膜下腔RB 细胞的播散种植,该方法在2003 年被各国专家确立为眼内期RB 的国际分级标准 (ICRB)。该方法将病变共分五级,分别以 A、B、C、D、E 表示。
儿童先天性眼睑皮样囊肿诊断不难,有肿物 缓慢生长的病史。位于内眦者由于解剖部位 狭窄,囊肿长期压迫造成骨质发育受限易形 成骨性凹陷,触之质地坚硬,易误诊为骨性 病变,可术前做X 线摄片或超声检查予以鉴 别。 目前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术中注意清除囊 壁,特别是骨凹及骨缝处,并用大量生理盐 水冲洗,以防止囊壁细胞残留而复发。位于 上眼睑正中者少见,需与睑板腺囊肿鉴别, 要注意询问病史,检查时注意翻转眼睑,检 查结膜面。
Beauvieux 和Pesme 将结膜脂肪瘤 分为两型:(1)肥胖人的结膜脂肪,常为双侧 对称,位于上穹隆部,与眶脂肪相接续;(2) 非肥胖人的球结膜脂肪瘤,为真正的脂肪瘤,位 于结膜颞侧,紧贴眼球,呈淡黄色或粉红色,质 软,有弹性,能在结膜下移动,不影响视力,多 不影响眼球运动,外观上不十分明显。 本病需与原发性结膜下脂肪疝相鉴别,原发性结 膜下脂肪疝是Jordan 等于1987 年首次 报道并命名的,系指眶内脂肪组织无明确诱因向 前突出,于眼球外上方结膜下形成的脂肪性肿块 ,有一定可复性,卧位时变小,文献报道老年人 多发,常双侧发病。二者临床表现均为结膜下黄 色肿块,但脂肪瘤为非可复性,CT 及MRI 示 包膜完整(因瘤体包膜较薄,易穿破,也可不完 整),应注意鉴别,以指导治疗方案。
2.治疗:脂肪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 除。亦有文献报道因瘤体常与结膜及正常 眼眶内脂肪组织紧密相连,不易切除干净 ,易复发,并可发生睑球黏连,影响眼球 运动,故建议勿行手术。
手术方法:首先可用结膜缝线固定眼球。然后, 剪开瘤体表面或者周边部结膜,仔细分离结膜与 肿瘤瘤体,分离到穹隆部与正常眼眶脂肪组织连 接部位,对于连接紧密难于分离之处,结扎剪断 ,烧灼断端,检查有无肿物残留,缝合结膜切口 。术后切除肿物常规送病理检查。 结膜下脂肪瘤多发生于颞侧,多由颞上颞下方延 伸而来,其基底部与穹隆部眶脂相连,应仔细分 离,基底部难与正常脂肪组织区分时,不宜过度 深挖,过分追求彻底,以免伤及眼外肌、泪腺、 神经等组织器官。结膜下脂肪瘤可缓慢生长,时 间太长、瘤体太大时可影响眼球转动,建议早期 手术。只要手术时能做到仔细分离,缝扎并烧灼 基底部断端,便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