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手余功拳谱

合集下载

十八种咏春拳手部防御动作「附咏春木人桩实用功法」

十八种咏春拳手部防御动作「附咏春木人桩实用功法」

十八种咏春拳手部防御动作「附咏春木人桩实用功法」十八种咏春拳手部防御动作(图解)
咏春木人桩实用功法一百六十五法
咏春《木人桩法》创自峨眉派五梅大师,它是咏春门高级搏击拳术,对此桩的练习法,最重要的是得
到相当时日的学习才能奏效,练桩的目的,能使练习者身手灵敏,桥手坚实,此中包括拳法中的擒、拿、
挂、捎、插、抛、挤、标、顶、撞、七字。

穿桥、伏手、搭手、摊手、偷漏、撩阴虎尾,勾脚等法。

下列
为咏春木人桩实用功法一百六十五法的扫描版,点击即可放大察看。

•注:下图为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的116式木人桩法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香港版,从右往左看)。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太极拳拳谱一、起势1、双脚并拢,身体自然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手指向下。

头部正直,目光平视前方。

2、左脚向左轻轻迈出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

同时,两臂慢慢向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高。

3、两臂屈肘内收,两掌下按至腹前,掌心向下,手指向前。

二、左右野马分鬃1、身体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抱球,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

2、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右手向后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3、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下落,掌心向下;右手向前上方划弧至胸前,掌心向上。

4、上体左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踏实,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向前分出,掌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左手向后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向左上方划弧,掌心向内;右手向左下方划弧,掌心向下。

2、上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跟提起。

同时,右手向上抬起,掌心向上,高于头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左脚向前半步踏实,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成左虚步。

同时,左手向前上方抬起,掌心向外,与右手相对,两臂成弧形。

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经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

同时,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

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2、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左手向下划弧至左胯旁,掌心向下。

3、上体右转,右脚向前迈出一步,成右弓步。

同时,右手由右胯旁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耳旁,掌心向前;左手由左胯旁向前上方搂膝,掌心向下。

4、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外撇。

同时,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手向下划弧至右胯旁,掌心向下。

五、手挥琵琶1、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进半步,脚前掌着地,成右虚步。

【功夫秘籍】三大内家拳之八卦掌行功全谱 (下)

【功夫秘籍】三大内家拳之八卦掌行功全谱 (下)

【功夫秘籍】三大内家拳之八卦掌行功全谱(下)八卦掌行功全谱八卦掌是内外双修的拳术,它结合了道家的导引吐纳术,融技击、养生、健身于一体,讲内外相合、上下相随、以意领气、以气领力。

八卦掌的练功方法是非常独特的,以走圈为主,于走转之中外练筋骨劲力,内练浑圆之气。

八卦奥妙圈中找,练好八卦掌必须了解、掌握其练功的理法精髓要义。

下面谨将师传的手抄拳谱及多年闻师口授而记录的八卦掌练功窍要歌诀整理誊写成谱,与广大内家八卦掌拳友共研同参,以期在传统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进一步提高八卦掌的锻炼水平。

四十、八反说八反者,与寻常拳家不同,反其道而行之,独到专具之法也。

第一反:进步先进前步,退步先退后步。

第二反:入则直步,出则弯步,跨则横步,回则倒步。

第三反:人则五花八门,我则以静待动。

第四反:人则拳打脚踢,我则穿掌掩肘。

第五反:人则使梢击人,我则使梢先使根。

第六反:人则用拳变之掌,我则用直伸出掌。

第七反:人则回拳回身方能对后,我则动步便对八方。

第八反:人则挺身直进,我则掌到步随。

四十一、作战三法说人来我解,而后还击,叫互进法;人来我接,同时还击,叫堵截法;人来我脱身化之,化中有打,叫脱身化影法。

三法这中,一法胜一法。

只有第三种最为深奥,需功夫练到炉火纯青之时,方可用好此法。

四十二、五行阴阳变化说五行者,相生相克也。

生者发也,克者卸也;阴阳者,发手为阳,起腿为阴;动静者,出手发招为动,闭门紧守为静;变化者,沾粘连随变也,闪转吸躲化也。

取其八字为纲,诸法显而易见。

四十三、四正四隅八卦说出手里裹,外开,上穿,下立为四正也;上截,下拦,里领,外领为四隅。

四正四隅合为八卦。

出手有四正四隅,动手有四阴四阳。

出手如牛舌,打来入虎口,手去如钢锉,回手如钩杆。

神出鬼没,奥妙无穷。

四十四、九宫说(一)九字诀九宫者,顺勇直巧妙连狠急功九字也。

顺者,自然也;勇者,果决也;直者,发必中也;巧者,千斤不费力也;妙者,出手不见形也;连者,沾连不停也;狠者,动手不容情也;急者,紧捷也;功者,心一动由内发出也。

武派太极推手要怎样练

武派太极推手要怎样练

武派太极推手要怎样练武派太极推手的练习方法武式太极拳练习打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活步打手和定步打手。

武禹襄、李亦畬二人传授下来的仅有活步流氓一种。

其步法就是进步三步半,倒退三步半:第一步、第二步行进时,进步的蹲坐都挥在对方较阔的外侧;向前安第三步时,则必须挥在对方裆步的中间;第四步则后足移往前足跟旁边,以足趾虚点地,称作半步,行进之肢无论挥在对方的外侧或裆步中间,都应略切合对方的较阔。

在一条直线上我入彼脱,彼进我退,上边运用“掤、搓、挤到、按”四手展开周而复始的活步流氓练。

为什么只采取活步打手,而不用定步呢?原因是活步打手可以灵活运用而没有呆滞之弊;既可以通过步法的虚实变换而掌握劲由内换的方法,又可以培养“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打手基本功。

由于活步打手在运动时经常得以保持中正稳定的姿势产所以在运动中既能做到用“沾、连、粘、随”控制对方,还可寻机发劲。

待练熟之后,便能达到古人所说的:“行、止、坐、卧都是练拳”的境界。

习者已经开始自学活步流氓时,既必须迁就手法的运动,又必须迁就步法的运动和身法的建议,常常顾上而顾不了下,顾下又顾不了上,深感身不由己,容易学、难练。

为易于习练者逐步掌控踢手法,我教授了定步流氓。

定步流氓的方法仍运用“掤、搓、挤到、按”四手,惟不动步而已。

等待上边这四手练熟之后,再逐渐转为活步流氓的练。

绷式粘着,精神贯注,松静沉着,以静待动,外柔内刚,犹如蓄劲张弓,伺机待放之势。

搓势甲之绷手斜持于乙面前,乙右掌柔托化甲之右肘中节。

甲急抽腰胯以左手接塌乙左掌腕部,右掌顺势插花于左腋下扎掌,向里旋臂腕,由甲肩部进行裹捋,右掌塌梢节,以掌腕捋乙根节,以肘锁乙大臂肘部,使乙身向前倾,失去重心。

挤势甲用插花由乙方左腋下滚旋臂腕,右掌顺势由乙肩部裹捋,左手塌其梢节。

右掌捋乙根节,从臂肘锁乙根节,从臂肘锁乙大臂肘,使乙失去重心。

乙在不得力时身与臂欲向回抽撤,甲乘势借力,以右臂肘下沉,翻右掌挤乙胸部,掌心向面部,左掌扶按于右按手掌心于腕部。

花拳三十六手套路与实战(下),出手似百花顿开,使人眼花缭乱

花拳三十六手套路与实战(下),出手似百花顿开,使人眼花缭乱

花拳三⼗六⼿套路与实战(下),出⼿似百花顿开,使⼈眼花缭乱提起武术,⼀般⼈都知道“查、花、炮、洪”四⼤名拳。

花拳,是中华武术中的⼀枝奇葩,属少林拳派,相传为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江南⼤侠”⽢凤池所创。

花拳原名叫“快拳”,⼜称为花拳。

花者,化也。

花⾮华⽽不实之谓。

谱云“花⽽不花环中觅,巧打连环⽆形中。

”出⼿之速如百花顿开,令⼈眼花缭乱;变化莫测如神出⿁没,令敌难以招架。

其拳法精于内⽽神于外,动静相间,长短互⽤,巧打硬进,刚健朴实,开合适当,紧凑连贯,环中套打,⽆影⽆形。

花拳的风格特点是“硬如铁,软如绵,⾝似杨柳臂如鞭”,动作舒展、快慢相间、有刚有柔、形神兼备,歌诀中道:“花卷飞舞乾坤转,快慢虚实有阴阳。

缠绕旋花吞与吐,开合收放柔寓刚。

指上打下防左右,前进后退护中堂。

”花拳对功法的要求讲五要四求。

即⼀要筋长,⼆要⽓促,三要劲活,四要招固,五要完整;四求是指:⼀求⾝法似游左,求步法快如风,三求⼿法如穿梭,四求眼法如闪电。

谚⽈“四求五要⼼头记,功⾃精进法⾃通。

”就是对此⽽⾔。

(接上篇)第⼆⼗五⼿并步甩袖左后转体,右⾜并于左⾜侧,双腿屈膝半蹲,右拳变掌经⽿侧向前劈出,左拳变掌由肋间向后插出与右⼩臂相击后⽴掌护肩(图72A、与背⾯72B)。

图72A、背⾯72B要领与⽤法】对⽅从我⾝后以左拳击我左肋,我以左肘后顶格开对⽅来⼿,左掌后插其档腹;对⽅收腹后躲,我转⾝跟步劈其头⾯。

第⼆⼗六⼿喜鹊蹬枝1.左⾜退步成左⼸步,同时左掌经肋侧向后插出,掌⼼朝上,右掌向上架于头顶上⽅(图73)。

图732.左后转体,左是外掰,右腿同膝成半跪步;左掌外旋⽴掌,右掌向下随转体向前与左掌交叉(图74)。

图743.左腿挺膝直⽴,右腿侧蹬,⾜尖⾥勾;同时两掌经头顶上⽅分开;⽬视右⾜(图75)。

图75【要领与⽤法】分掌与蹬腿要同时进⾏。

双掌上.分对⽅来⼿,下蹬踢对⽅膝盖⾻。

第⼆⼗七⼿劈⾯锤有⾜向左前落步成右可步,同时左掌向前盖掌收于右腋下.右掌变拳外旋经胸前以⼩臂向前弹出,拳⼼朝上,⽬视右拳(图76)。

杨氏养生太级拳拳谱(18式)

杨氏养生太级拳拳谱(18式)

杨氏养生太级拳拳谱(18式)
杨氏养生太极拳拳谱(18式)
一、起式 1、屈蹲开步 2、坠骶掤臂
二、揽雀尾 1、左弓步按 2、虚步双掤 3、右弓步按 4、弓虚捋挤
三、单鞭 1、转体掤臂2、并步收掌3、上步掤臂4、弓步推掤
四、提手上势 1、转体合臂 2、虚步合掌
五、白鹤亮翅 1、撤步採挒 2、倒桩换势 3、虚步托按
六、手挥琵琶 1、转体摆掌 2、弓步搂推 3、虚步穿掌 4、落坐合掌
七、搂膝拗步 1、转体摆掌 2、弓步搂推 3、跟步摆掌 4、右弓搂推
八、搬拦捶 1、跟步分掌 2、弓步冲拳
九、高探马 1、跟步冲拳 2、垫步掤分 3、虚步採挒 4、落坐拍按
十、右左分脚 1、跨步抹带 2、弓步捋挒 3、仆步双分 4、提膝分脚
5、摆脚分掌(右式)左势同右势
十一、倒卷肱 1、落步坠肘 2、虚步採挒 3、转体展臂 4、落胯坠刁 5、虚步採挒
十二、斜飞式 1、并步抱球 2、撤步裹抱 3、弓步分掌
十三、海底针 1、撤步分掌 2、虚步插掌
十四、闪通背 1、上步挑掌 2、弓步架推
十五、抱虎归山1、转体托掌 2、弓步推掌 3、虚步採挒 4、弓步按掌
十六、右左蹬脚1、跨步抹带 2、弓步採挒 3、仆步双分 4、提膝合抱
5、蹬脚分掌(右式)左势同右势
十七、十字手 1、转体掤分 2、屈蹲落掌 3、伸膝合十十八、收势 1、松沉落掌 2、并步收掌。

老拳谱杨班侯杨式太极拳《太极九诀》详解

老拳谱杨班侯杨式太极拳《太极九诀》详解

老拳谱杨班侯杨式太极拳《太极九诀》详解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掤的姿势两臂要圆撑,高度与肩平,作一圆形。

分单掤与双掤。

单掤是左臂或右臂抬高与肩平,作半圆形,手指与肩头平;双掤是左右臂同时动作如上述。

撑的主要意义,是在两肩下腋部有如放了两个弹簧,两臂如在弹簧之上,被弹簧力支撑起来,按之则落,抬之即起,随高则高,随低就低,攻时能发出弹簧性的弹力。

即以机警的动力,向外抖发出去,这叫做弹力。

这种弹劲在静时要含而不露,动的时候就要发出去,要做到得机即发,不得机则守。

待劲路运用演变得手后,与敌角斗,随时都有力的反射作用。

俗云:劲在不发时,似棉裹铁,软中有硬,做到软而能刚和刚柔相济。

这种弹簧性的支撑活力,能在静动虚实里应用出来。

搭手捋开挤掌使敌欲还着势难逞此句说的是挤的手法。

如与对方互搭右手时,就用右手按住对方的右腕,同时左手按住对方的肘部,顺着对方的来势,向着横侧方捋之,使对方的掤式失去作用。

到这时急反出左手,用左手背向对方的右肩下击去,并且以右手按住左手腕,加以辅助之力发击之。

也就是用两手之合力发出,令对方难以还手。

按手用着似倾倒二把采住不放松按手用着似倾倒。

用双手向外齐推,在太极拳中叫做按。

用法是双手向对方的腹上胸下,或在已将对方的掤式封开后来使用。

用的时候,双手按去,急进步向对方的裆中冲进,同时用身子倾扑的式子,来倍加推力。

也就是用全身的力量加在对方的身上。

二把采住不放松。

是说与对方搭手时,如果把对方的手臂抓捋住,就不放松,使对方的手腕脱不开,好使用自己的手法进取。

来势凶猛挒手用肘靠随时任意行来势凶猛挒手用。

挒的手法是,如果对方进击之势过猛,我就急用一手找对方的腕,一手找对方的肘。

若是得手,就立即用力向侧后方猛带之。

肘靠随时任意行。

就是说,如果我使用捌法,把对方身子捋带过来,可是对方趁着我的捋带力量,用肩部向我撞靠而来。

我就急用采住对方肘部的手,顺对方靠击之势,用屈肘的着法向外横击,并且转侧身体来增加横肘的力量,使对方被肘靠跌出。

武穆易筋经大操功之打练手足法

武穆易筋经大操功之打练手足法

王之力,失道寡助,以至死无葬身之 树,其信由德立。为国为民,利家利己。 不胜于拳脚相加之际。
两手的协调配合,一手进攻,一手防 御。逐步养成能运用全力迅速发拳和 一旦击空即能迅疾回防、应变的良好 习惯。
2. 活动性打法 活动性打法除了具有与定点打法 相同的训练作用外,还可以进行拳法 组合和自由选择的模拟性实战锻炼。 可以使拳术套路和实战技术得到进一 步完善、全面和熟练,通过沙袋训练 可使自己所掌握的技击方法得到进一 步提高。活动性打法,可采取前后的
三、练习要诀
1. 定点打法 多为马步、跟步、半站立姿势和 侧身(左右轮换)姿势。可根据自己 所掌握的简单的基本技击动作进行 拳、腿等功法的单一练习,或根据自 己所需要的锻炼部位和专项技术进行 反复的专门练习。可在沙袋上标上记 号,针对目标进行锻炼。初习者,一 定要以基本的拳法(如冲拳、勾拳、 摆拳、鞭拳等)和腿法(如蹬腿、踹腿、 鞭踢等)来练习,应锻炼出拳的速度, 体会力量的运用,还要同时注意左右
沙袋的功法练习比较常用的有: 1. 冲 拳。2. 崩 拳。3. 撩 拳。4. 撞 拳。5. 正 撞 掌。6. 侧 撞 掌。7. 横 撞 掌。8. 侧扫掌。9. 反扇掌。10. 掌指 戳。11. 掌指点。12. 平顶肘。13. 横 击 肘。14. 挑 肘。15. 撩 肘。16. 头 撞。17. 侧 头 撞。18. 胸 撞。19. 肩 撞。20. 腹撞。21. 胯撞。22. 背靠。 23. 上顶膝。24. 侧撞膝。25. 正蹬腿。 26. 正弹腿。27. 侧踹腿。28. 侧弹腿。 29. 后扫腿。30. 侧弹腿。31. 反抽腿。
进退、左右的闪击和环绕式的回环转 身进击练习。在进行活动性打法过程 中,每发出一拳、一腿,都要有意识 提高以“腰为轴”,运用全身的协调 的爆发力量,不能单凭手臂、腿足的 局部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手余功拳谱》解说(上)一、源流考证练手余功,是岳武穆王岳飞专门教授文人弱土抵御刚猛勇汉欺侮的一种巧取之术。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生于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1103年3月24日)的相州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

父亲岳和,母亲姚氏。

岳飞因家境贫寒,童年时代白天辅助家务劳动,晚上从父习字读书。

少时沉默寡言,素有大志,而且“生有神力”,还未成年,就能拉开三百斤(约合180公斤)的劲弓,能引发八石(约合440公斤)的腰弩。

初随汤阴陈广学“刀技”,无所不精,后随同乡人周侗学骑射,攻读《孙子兵法》,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少年,深受乡人赞赏。

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应募从军,并背负着母亲所刺的“精忠报国”四字嘱托,挥舞着绣有“精忠岳飞”的军旗,于军中屡建奇功,被称为抗金英雄。

但南宋统治者一心求和,并在内奸秦桧的迫害下,岳飞被捕人大理寺狱。

此后,秦桧又罗织了“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杀害于大理寺狱。

时年仅三十九岁。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孝宗即位后下诏追复岳飞的原官衔,以礼改葬,并谥武穆、忠武,追封鄂王。

练手余功很可能就是岳飞在江南一带驻防时编创,并教授文人弱士学练的一套拳术。

现存于世的一本《练手余功拳谱》手抄本为武当山下的一位已作古的中医世家——周万钟所抄写。

周万钟生前在收拾家中藏书时,偶尔发现一位叫徐德馨的人所书写的《练手余功拳谱》残卷一册,已经无法保存,其中一些内容已经很难辨认。

于是周万钟于民国二十五年季春月,即1936年的农历三月,将其抄写到自己的药方抄本中,一直保存到现在,历时六十一年。

徐德馨生卒年代不详。

手抄本中所称徐德馨是在新昌县跟随一个叫陈博如的老拳师学练了练手余功绝技,并在学成之后记录成册的。

新昌县,据《历代郡县地名考》记载:“新昌,县名,有二:一今县,五代时吴越置。

明清皆属浙江绍兴府,今属会稽道;一宋置,明清皆属江西瑞州府,民国改为宜丰县。

”那么练手余功是源自浙江绍兴府的新昌县,还是源自江西瑞州府的新昌县?两种可能都有。

但我们认为后一种说法的理由更为充分:一是民国时期虽然改“新昌县”为“宜丰县”,但因旧时信息不通,很多人仍沿用旧名也是常见的事情;二是江西与江浙接壤,亦为江南水乡,流传练手余功也是很自然的事;三是“宋置县”,很可能是因为岳飞的缘故,于宋代在江西的瑞州府设置了新昌县;四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在浙江绍兴府的新昌县查不到一点岳武穆王和练手余功的线索,而在江西瑞州府的新昌县却查到了岳飞昔日在此活动的记载和文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岳王庙。

岳王庙原坐落于宜丰县城东郊、今新昌大道街心花园北侧。

始建于南宋,后历经明清年间重修。

庙内有明正德三年“精忠祠”石香炉和云南按察司佥事、邑人陈怀经所撰《新昌县新建宋岳鄂武穆王庙之碑记》,及新昌教喻姚世菜所撰《重建岳王庙上梁文》碑刻。

进人庙门,一大影壁上狂书着岳飞《题骡马岗》诗:立马林岗豁战眸,阵云开处一溪流。

机舂水址犹传晋,黍秀宫庭孰悯周。

南服只今歼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

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此诗岳飞自题“四都碓上追曹成至此感吟”,“碓上”即今宜丰桥西乡湾里村附近。

上述种种,都说明练手余功源自江西瑞州府的新昌县。

那么,新昌县的陈博如是何其人也,无从查考。

但周万钟的手抄本记载说,陈博如真正学得的练手余功秘法,是他的那位“姻翁”大人,采用心传口授的方法教授于他的。

可见,周万钟所记陈博如、新昌县、徐德馨等等,无非是他所收藏的徐德馨记录的《练手余功拳谱》中所载内容。

所以此手功法的来历及源流,恐怕已经随着《练手余功拳谱》的损毁和遗失而变得不那么确切了。

但周万钟的这个手抄本毕竟弥足珍贵,它所抄录的练手余功很可能与张三丰太极十三势有关系,因为它的十八字技法与太极十三势中的“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字实体技法和“进、退、顾、盼、定”五字辅助技法十分接近。

另据歙县吴志青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出版的《太极正宗源流》记述,我国武术宗派,六朝以前没有划分,后有达摩之少林拳,宋太祖之赵家拳、岳武穆之岳家拳、张三丰之太极拳依次出现。

“长拳至岳武穆乃创为双推手,及形意联成拳法,递演至明初,遂有张三丰太极拳。

”而且在此书的附图中也将岳门拳归之于“武当宗”,足以说明岳家拳和武当拳的渊源。

从而,从传承关系、技法特点等方面看,在武当山发现的这个手抄本拳谱,说明了武当山早期就有丰富的拳种流传。

我国清末民初之际有一位十分著名的武术家——扬州的金一明先生,他在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的《武当拳术秘诀》一书中称:“少林派以五拳为精髓,以十八式为骨络。

张三丰始学拳术于少林派,即得其精微奥诣,复从而翻之,变十八式为十八字,变五拳之形为十段锦之长拳,统纳五拳十八式,及十八字精义于十段锦之中。

故学内家者,得其一二,已足胜少林。

”这段话实际是说,张三丰首创“十八字”及“十段锦之长拳”。

进一步考察金一明先生的《武当拳术秘诀》一书,金一明认为,张三丰就是宋代的张三峰,宋之技击家,本武当丹士,“张三丰欲另树一帜,以示与少林有所区别,故自称其拳曰内家”。

这说明宋代流传于武当山地区的与“十八字”类似的练手余功是与张三丰有关系的。

从史料记载看,岳武穆王生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

而据《宁波府志》记载,此时张三丰已得到“宋徽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神授拳法”。

因此在金一明的说法中,可以推测出张三丰创“十八字”和“十段锦之长拳”又似乎早于岳武穆王的《练手余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最保守的结论也应当是:练手余功与张三丰太极拳都是我国宋、元、明、清时期流传于武当山下的拳术,同为武当宗内家派。

二、原谱此手功,乃岳武穆王教演文人弱士练习,以备刚强欺侮之不虞,护身防匪,大有奇功之妙,不可定视。

切不可妄教奸匪之流。

切慎,切记。

捡得缠篇一卷,系徐德馨书。

伊从新昌县城内陈博如为师录此,予得遇蔽藏。

戚周姻翁,以肉口教法,始得其中之奥。

练手余功虚实论夫人身体质弱,秉自先天之不足耳。

既先天之不足,即以后天之滋培。

其后天培补之功,诸不离养其精神,壮其筋骨,补其气血。

精神气血充满躯而延年益寿、强筋壮骨,岂不由后天之滋培。

平手所以能欲壮者,无出乎易筋坚劲之功。

若能使周身精气血充,筋劲联络通行流畅,毫无闭滞,其身方能健壮,而百病不染。

变弱为强者何也?易筋联劲也。

即人之通身四肢百髓,力之强弱。

若筋不活泼,则强瘼痿挛,盖百病易药何也?皆因筋劲不能相联。

有筋无劲,则体虚力弱;有劲无筋,则血络无用。

所以精神强壮,筋劲联络之功也。

经曰:筋壮者强,筋舒者长,筋劲者刚,筋和者康,如能紧劲筋舒,此利身劲强之方也。

筋既合劲,以劲贴骨,紧骨合节,使气血充满,流行不滞。

再以圆镯带(戴)在两蹄之间,日长摆晃,务至手直坚紧,筋劲联络,斯有征验。

岂非不立赢弱之躯为强体也。

筋劲俱紧,须识虚实之意。

欲知虚实之道,亦在吾身中,动则虚,静则实;劳则虚,逸则实;偏则虚,正则实。

自于吾身揣度。

行移坐立,举止动静之间,思意其所有,而其来者亦然。

知己知彼,有力用力,无力用志。

以吾紧劲内实之躯,敢敌其刚猛之来勇者。

知其虚实之义。

虚实之道即已明,须按其歌中之字义,日时演习熟练,以明其意,方为有得。

其中:残字者,以吾手紧直,探其虚实,即以推字粘联其虚,接以暗隐;疾字紧推,无有不去者,此以实推虚也;援字者,乃演吾手活泼如猿猴之捷,劲取其虚之意也;夺字者,乃夺其来力,为吾所用也;牵吸者,以近吾身,取其身为实,为我紧劲伸缩之用也;捺字者,须周身练熟,取其力猛,急扱联推去其速;逼字者,逼其力强身大,使其虚为实,为我展施之用也,其紧近抛托之意,演其逆顺远近,施展便宜,不致周章足怯之谓也;插字者,以促吾之实,能去彼之实也,于中吞吐紧吸。

乃吾功内,更须熟习其十八字义,务要紧者。

捺、投、推、疾,相联运用,方为得宜。

一十八字须日演时习,周而复始,循还(环)相联,使筋劲坚实,骨节合逢,不至弯曲软弱。

再按其周身穴道,粘残虚实,能以弱躯去强。

吾之一技,在于其中矣。

习练者秘之慎之,勿妄授奸匪,其害生命不浅。

授者切慎,切记。

练手余功此手精奇弱人须习其中妙趣潇洒自逸按上中下坚心学习功练能成大有裨益入门演手出乎紧直子午定向逐字分拆残推援夺牵捺逼吸手中八字步莫乱移抛托插圾紧劲顺疾随手所化勿轻努力吞吐粘取循还(环)莫离逼捺存心时刻勿遗逆求顺取观其虚实彼有七虚吾占七实以实取虚以虚取实实匕虚匕虚匕实匕周身穴道三分借力手到其身粘吸莫离任其千变我心归一上中宜紧下步紧曲彼来虽猛吾手紧抑以柔克刚以疾克急任彼闪挪彼劳我逸以长迎短以直迎曲力求口身以捺紧敌来有踪影去无形迹进生退死切勿畏怯勤演习练护身自益不害吾身何方两释功练既成本手须识□□□远一能克一尔我俱成尚观虚实勿务勿狂勿练勿遗若变吾授莫谓不奇丈人弱士尽可学习奸匪莫教切记不宜歌诀出手残推紧劲直逼捺三分借彼力抛托插扱随手化牵吸援夺下所宜紧疾能克来者猛吞吐粘捺跌更奇余功妙用授文士潇洒夺离君须识功练既成上有枝教尔勤习须演记狮子抖毛鹏展翅蝴蝶扑跌牛耕地吕门左右曲身紧翻腾舒展膝落地手似猿猴足似猕任彼刚强可畏惧。

(待续)(责任编辑柯超)摘自:《武当》2006年07期作者:陈永霞陈凌三、全文释义练手余功虚实论拳术无有不讲虚实的,练手余功尤其如此。

这里先讲身体的虚实,再谈拳术的虚实。

那些身体虚弱的人,一般说来都是先天性的。

那么这种先天之虚,亦即先天之不足,就应当用后天的方法来培补。

培补的方法有许多,无外乎保养精神、强壮筋骨、滋补气血,这些精神气血充满身体,也就是变虚为实了,自然就会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可见,强壮人的筋骨,最后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的确可以通过后天滋补的方法来实现。

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交手,胜者只所以能够强于对方,无非是靠“易筋联劲”练出来的功夫。

若能通过训练,使周身充满精神气血,筋劲联络通行无阻,毫无闭滞,那么这人必然身体健壮,百病不生。

所以说,变弱为强有何秘诀吗?回答就四个字“易筋联劲”。

有些人看起来全身四肢强壮,百髓有力,但是他的筋如果不活泼,那么他就会表现出僵劲、病态、萎缩、惊挛的症状,而且很容易染上各种各样的疾病。

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筋劲不能相联。

有筋无劲,则体虚力弱;有劲无筋,则血络无用。

所以精神强壮,都是筋劲联络带来的好处。

《易筋经·总论》云:筋骨粗壮,必然力量强大;筋腱舒张,必然手足伸长;筋肉有劲,必然出招刚猛;气血和畅,必然身体健康。

这正是有利于身体健康,能够帮助文人弱士强壮起来的好方法。

筋腱肌肉既然与劲力相合了,接下来就是将劲力不断地贴紧骨骼,并且尽量地把骨头与骨头之间连接的更紧,以便体内气血充足,并且畅通无阻。

再加上长期负重训练,功力必会大增。

如同用两副金属的圆镯戴在手足上,长期负重训练或吊在手足上摆来荡去,必然导致臂直而有力,筋坚而劲疾。

这样才能对筋劲联络有所体悟、有所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