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

合集下载

第4课《乡愁》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1、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现代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六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2、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一朗读一品味一迁移”。

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由此,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尝试模仿创作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借助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情感的写法,并理解这首诗中的几个意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由于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尝试模仿创作诗歌。

【基于同学们年龄尚小,很少离家,所以对乡愁这种情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计如下】教学重点: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尝试模仿创作诗歌。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工具1.教法: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我设置了以下学法】2.学法:圈点勾画法,动笔练习法3.工具: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共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乡愁》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象的象征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乡愁表达,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乡愁在现代社会的表现”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一段表达乡愁的文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手法。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乡愁》这首诗的基本概念。乡愁是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是一种普遍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它是我们民族情感的一部分,体现了对家国的热爱和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意象和韵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我们将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手法,理解其艺术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乡愁》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韵律和意象,增强学生对诗歌形式美的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情感的理解,培育家国情怀;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文化理解、审美鉴赏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理解《乡愁》的文本内容,感悟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情感。
(2)掌握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分析诗歌的韵脚,理解韵律对诗歌美感的作用。
(3)识别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例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4)培养对乡愁情感的深刻理解,联系实际生活体验。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文学鉴赏的方法: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如何从字里行间读出诗人的情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教师应提供具体的鉴赏方法,如反复朗读、细品词句、联系背景等,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中乡愁的主题、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日常生活,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短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乡愁》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和诗歌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学习的古诗,谈谈自己对古诗中“乡愁”的理解;2. 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乡愁》诗歌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乡愁》,理解诗歌大意;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3.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情况;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思乡之情。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3.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乡愁》;2. 写一篇关于《乡愁》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乡愁》诗歌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作业布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情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九年级语文教案《乡愁》六、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集体朗读《乡愁》,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朗诵展示,点评其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增进大家对乡愁情感的理解。

七、拓展学习(10分钟)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诗人笔下的乡愁主题诗歌;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乡愁主题诗歌,进行朗读和简要解析;3.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和解析,给予鼓励和建议。

八、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乡愁主题诗歌,进行集体朗读和讨论;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介绍诗歌的内容和情感;3.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总结乡愁主题诗歌的特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精品教案

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

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欣赏,学会自由诵读,尝试创作。

在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乡愁》是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名篇,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它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

这首诗写于1972 年,是诗人余光中离开大陆整整20 年之时,当时正是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致,一挥而就,用了20 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

他抒写的不是一般的游子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

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有关诗歌的基本常识2. 积累诗中名句能力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理解和掌握诗人将抽象感情化作具体形象的艺术构思。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通过仿写学会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 透过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乡愁》中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余光中,了解现代诗歌。

2.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生字词。

3.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

或许是一朵浮云、一幅画面,或许是一段乐曲、一句乡音,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去倾听一下诗人内心的呼唤吧。

二、诵读悟情【教师引导】首先请听一遍录音,听读的时候标注出重音和停顿。

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体味作者的情感。

【播放音频】(课文录音)……【学生自读】……【学生回答】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作者满怀愁绪。

【投影展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诗人、散文家。

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9年迁往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

余光中是一位锐进诗人,有着浓浓的恋国之思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教师小结】乡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原来余光中先生有这样的经历,难怪他有如此愁绪。

三、细读寻“愁”【教师引导】小小的一首诗,承载了作者如此多的愁绪,每一节背后都有一颗“愁”心。

接下来,我们仔细研读每一节,看看作者愁在何处,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愁绪的。

请自选一节诗进行赏析。

【学生自读,讨论】……【学生回答】我来说第一节:小时候与母亲分开,外出求学,借书信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借邮票来代指乡愁很形象。

【教师引导】有亲人离别就有一份挂念,家信成了寄托深情的地方,贴上邮票就是贴上思念,邮票上寄托的是深深的母子之情。

余光中曾作过一首诗《邮票》,更加说明了这枚小小的邮票的重量,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歌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

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基于以上原因,《乡愁》的教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第4课《乡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4课《乡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现代诗诵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2.掌握本诗的诗歌特点:结构美、音律美。

3.品味诗歌的感情,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以及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诗歌意象的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难点:(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2)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乡愁是游子心底酝酿许久的一份清醇的思念,乡愁是旅人心中泛起的柔柔的眷恋。

一脉情丝萦绕的梦境必是那让人归心似箭、望眼欲穿的故乡。

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是乡愁。

乡愁,是一个永恒主题,晋朝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唐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无不体现着思乡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台湾诗人余光中,去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乡愁》。

二、介绍作家,了解背景余光中,中国台湾当代著名诗人。

以诗与散文驰名文坛,游子思乡之情是他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天狼星》、《莲的联想》、《在冷战的年代》、《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隔水观音》及散文集《逍遥游》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3.教师作示范朗读。

4.集体诵读。

示例如下: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案
文本探究
1.诗人把乡愁分作了几个阶段?他是怎样一步
步加深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少年时期,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
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青年时候,为生活而奔
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中年时候,—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
分开了!老年时候,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
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
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体会诗歌中“母亲”“新娘”这两个意象,
想一想,他们仅指诗人的母亲和新娘吗?
点拨:不是。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这种植思乡
情结,不只是诗人一个人才有的,是千千万万台湾
人民共同的心声。

对“母亲”“新娘”的思念绝
不只是诗人一个,而千千万万的台湾人民。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
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
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
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
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
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理解诗歌的构想
技巧。

体会诗歌的象征
意义。

对重点词语的品
味理解。

把握结尾句(段)
的作用。

并体会
诗歌主题思想。

语言品析这首诗具有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

就诗的每一节来看,
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

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
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

根据抒情需
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

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
——”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

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

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选择性笔记。

了解这首诗的语
言特色。

拓展延伸
课后读席慕容的《乡愁》一诗,与余光中的《乡
愁》作一比较,看看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课后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
读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