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面积分摊如何计算
面积分摊比例怎么计算公式

面积分摊比例怎么计算公式在房地产交易中,面积分摊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用于确定共有建筑物或土地的使用权分配比例。
这个比例通常是根据各个单位的面积来确定的。
因此,了解如何计算面积分摊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面积分摊比例的计算公式是:面积分摊比例 = 单位面积 / 总面积。
其中,单位面积指的是某个单位(如公寓、商铺等)的实际使用面积,总面积则是整个共有建筑物或土地的总面积。
在实际应用中,面积分摊比例通常是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因此计算出的比例需要乘以100。
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计算面积分摊比例。
假设有一栋共有建筑物,总面积为1000平方米。
其中有两个单位,A单位的面积为200平方米,B单位的面积为300平方米。
那么,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公式来计算它们的面积分摊比例。
A单位的面积分摊比例 = 200 / 1000 = 0.2 = 20%。
B单位的面积分摊比例 = 300 / 1000 = 0.3 = 30%。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A单位和B单位的面积分摊比例分别为20%和30%。
面积分摊比例的计算对于共有建筑物或土地的管理和使用非常重要。
它可以用来确定各个单位的共有权益,比如物业费的分摊、共有设施的使用权等。
因此,在房地产交易中,买卖双方需要了解清楚面积分摊比例,以避免日后产生纠纷。
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计算公式外,面积分摊比例的计算还可能涉及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不同楼层的面积分摊比例可能不同,或者共有建筑物中存在一些特殊用途的面积(如公共走道、电梯间等),这些情况下的面积分摊比例计算可能会更加复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计算。
总之,面积分摊比例的计算是房地产交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计算和确定面积分摊比例,可以有效地管理共有建筑物或土地的使用权益,避免产生纠纷,保障各个单位的权益。
因此,对于房地产从业者和购房者来说,了解面积分摊比例的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土增税清算土地成本分摊的七种方式(含10个案例)

土增税清算土地成本分摊的七种方式(含10个案例)在选择成本分摊方法中,我们计算成本分摊比例的重要依据是项目的面积数据指标,面积数据指标的变动导致分摊比例的变动,最终会导致整体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结果有所差异。
所以,正确选择面积数据来源对于我们的土地增值税预清算和清算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是成本分摊不可忽视的条件。
针对这个主题,我们梳理了7大类成本分摊方法、10个实战案例分享给大家,由于篇幅有限,本文重点介绍成本分摊方法、成本分配及分摊步骤和适用范围等内容,实战案例将放在下期分享内容中,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内容。
一、面积数据来源01 修建性详细规划图及相关规划文件修建性详细规划图是整体项目规划最完整最直观的数据来源,是整体项目的平面规划图,有整体项目各方面的面积数据,是未取得最终房产测绘报告前重要的预清算工作计算依据。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修详规”中注意观察一些重要信息,例如是否存在红线外成本支出、红线内是否存在多个项目或多个分期项目,是否存在应分配的跨项目或跨期公共配套成本支出等等。
02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报告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报告系由当地房管所出具的测绘报告,也是税局认定的土地增值税清算建筑面积数据来源,包含了清算单位内不同类型开发产品的面积数据,主要关注的是其中普通住宅、非普通住宅、商业、地下车库及公共配套设施建筑面积数据。
房屋建筑面积测绘报告包含了清算单位内各类型房产或公共配套设施的建筑面积数据,系土地增值税清算面积数据来源;修建性详细规划图及相关规划文件则是针对整体项目从总体到局部各方面规划面积数据的直观数据来源,对于整体项目的开发情况了解和掌握十分重要,为土地增值税预清算面积数据来源。
在确定面积数据的同时,为保证最终使用的分摊方法对企业最合理、最有利,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不可偏颇,要综合使用,并采取全排列(有可能的话)的方式逐一排查,选择一种最适合本企业的分摊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分摊方法,不可以简单地复制,每个企业开发项目不同,具体的规划差异,不能套用一样的模式。
土地增值税清算土地成本分摊方法

土地增值税清算土地成本分摊方法房地产企业住宅开发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如果清算项目中包括普通住宅、商铺、地下车库时,关于土地成本分摊方法,税企意见分歧很大。
一、法规依据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第四条第(五)款:属于多个房地产项目共同的成本费用,应按清算项目可售建筑面积占多个项目可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计算确定清算项目的扣除金额。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09〕91号”第二十一条第(五)款:纳税人分期开发项目或者同时开发多个项目的,或者同一项目中建造不同类型房地产的,应按照受益对象,采用合理的分配方法,分摊共同的成本费用。
3、四川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单位等有关问题的公告(2015年第5 号)第三条:关于共同成本费用的分摊:纳税人分期分批开发房地产项目或同时开发多个房地产项目,各清算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按照占地面积法(即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面积占可转让土地使用权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分摊;其他共同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建筑面积法(即转让的建筑面积占可转让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分摊。
同一清算单位内包含不同类型房地产的,其共同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建筑面积法进行分摊。
4、其他地方规定土地成本分摊方法为不同清算单位按占地面积法,同一清算单位不同类型按建筑面积法。
如天津。
分两步分摊土地成本,第一步,先将占地相对独立(一般是指有道路、围墙等分隔)的不同类型房地产,按该类型房地产实际占地面积占该项目房地产总占地面积的比例计算分摊土地成本。
第二步,对于剩余混建的不同类型房地产,应当首先确定混建房屋占地的总土地成本,然后根据混建房屋中某一类型房地产建筑面积占该项目混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土地成本。
如江苏。
建造既有住宅又有非住宅的综合楼,土地成本按不同类型房地产的销售收入分摊,其他费用按单位建筑面积分摊。
会计实务: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土地成本、公共配套的分摊方法

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土地成本、公共配套的分摊方法一、不能够直接认定的土地成本分摊、开发成本分摊、公共配套设施费分摊等三个问题作如下分析说明扣除项目不能够直接认定的,审核当期扣除项目分配标准和口径是否一致,是否按照下列顺序合理分摊:1.将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按照实际占用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在可售与不可售的房地产之间进行分配。
2.将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用、房地产开发费用、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国家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按照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在可售与不可售的房地产之间进行分配。
3.属于全体业主共有或者无偿移交给政府、公共事业单位用于非营利性社会公共事业的公共配套设施费,一般按照可售面积分摊各期、各项目应负担的成本。
二、土地成本分摊,分配方法(一)交易情况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一块10000 平方米的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其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出让金为1000 万元。
该房地产公司在这块土地上建了两幢楼,一幢为写字楼,占地面积(包括周围的道路及绿地等)4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 平方米;一幢为公寓,占地面积(包括周围的道路及绿地等)6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16000 平方米。
公寓的公共配套设施当中有游泳池占地面积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的 500 平方米,开发商改变为对外开放的经营性质的设施。
公寓已出售90%,写字楼尚未转让。
(二)按占地面积分摊土地出让金1.公寓应分摊的土地出让金为:按转让土地使用权的面积分摊,公寓应分摊的土地出让金的计算方法如下:公寓应分摊的土地出让金600 万元=公寓占地面积6000 平方米 x(项目支付土地出让金总额 1000 万元 ÷ 项目总占地面积10000 平方米)。
2.按可售与不可售面积确认应分摊的土地出让金:(1)公寓不可售占地面积应负担的出让金。
公寓总占地面积6000 平方米,其中不可售面积的游泳也占地100 平方米,应负担土地出让金计算方法如下:不可售面积应负担的土地出让金1O万元=不可售占地面积100 平方米 x(项目支付土地出让金总额1000 万元 ÷ 项目总占地面积10000 平方米)。
土地面积分摊说明

土地面积分摊说明
土地面积分摊是指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在共有土地面积中所分摊的面积,标注于土地证上。
分摊土地使用权面积的计算公式为:分摊土地使用权面积=房屋建筑面积/楼房总建筑面积×楼房占地面积。
一般来说,根据楼层高度和楼层数量,分摊的土地使用权面积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具体如下:
1. 多层住宅的公摊面积大约会在10%-13%左右。
2. 18层以下的点式或者板式住宅,其住房公摊面积大约会在13%-17%左右。
3. 30层以上住宅,其住房公摊面积大约会在25%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公摊面积的范围包括电梯井、楼道、消防通道、小区园林规划、小区专用配电室、公共大堂、楼道、以及户与户之间的共有墙体等等,这些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区域属于公摊范围。
相反,仓库、停车位以及售楼部等等个人使用,或者售楼单位自营自用的部位,则不再公摊范围之内。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房地产开发商或律师。
土地面积分摊如何计算

土地面积分摊如何计算1.单位土地面积分摊法:单位土地面积分摊法适用于规划用地的土地面积,将土地总面积除以规划用地总面积,得到单位土地面积的分摊比例。
然后根据每个业主或使用者所拥有的规划用地面积,按照该比例计算其应分摊的土地面积。
2.楼层面积分摊法:楼层面积分摊法适用于多层建筑物或公寓楼。
该方法根据每层的使用面积比例,按照业主或使用者所在楼层的使用面积计算其应分摊的土地面积。
3.属性面积分摊法:属性面积分摊法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比如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根据土地用途的重要性和市场价值,结合土地性质和用途,给予不同属性的土地面积不同的权重,然后根据每个业主或使用者所占有的属性面积比例,按照权重计算其应分摊的土地面积。
4.费用面积分摊法:费用面积分摊法适用于土地开发项目或物业管理中的土地管理费用。
首先确定各项费用的计算基础,比如土地租金、土地管理费等,然后根据每个业主或使用者所占有的可分摊面积比例,按照基础计算其应分摊的费用。
在土地面积分摊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清晰的土地权属:在进行面积分摊前,需要明确土地的权属情况,确定分配的对象,以免发生争议。
2.准确的土地面积测算:对于土地的面积计算,需要仔细进行测量,采用准确的测量方法,确保分摊的结果准确无误。
3.具体的分摊比例:在不同的分摊方法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分配的目的,确定合理的分摊比例,以确保分摊的结果公平合理。
4.完善的分摊规定:在土地使用权的合同或规定中,需要明确土地面积分摊的具体方法和计算方式,以便各方有依据地进行分摊。
总之,土地面积分摊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计算,以确保分摊结果公平合理。
同时,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土地面积分摊规定,以便各方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可以依据规定进行分摊。
地下空间土地面积的三种分摊方法

地下空间土地面积的三种分摊方法2012-02-27 15:57:58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杜金表王冬昱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城等设施已日益成为现代城市拓展空间资源、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交通的重要手段。
土地使用空间的发展给土地估价带来一系列难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关于地表和地下建筑物土地面积分摊的问题。
笔者以商业服务设施为例,探讨以下三种关于地下建筑物土地面积分摊的技术方法。
比例分摊法即将地上地下建筑物视为一个整体,地表土地面积为土地总面积,以地上地下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为依据进行分摊。
例如,某地块地表土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A公司拟在此地块上建设一栋综合办公楼,地上建筑面积为6500平方米,地下计划建设150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作为办公楼的配套服务设施。
进行该地块面积分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比例分摊法,即地上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13/16,则地上建筑物分摊土地面积应为812.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3/16,则地下建筑物分摊土地面积应为187.5平方米。
应用比例分摊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容易理解,也容易被公众接受,适合土地用途单一、土地使用权利人唯一的土地评估,但是对于地上地下土地用途不一致,使用权利人为多人的土地估价则不适用。
地下从属法即以地上建筑物分摊总的地表面积,地下建筑物不占用土地分摊面积,在核定地下土地的使用权时,只利用地上土地面积的楼面地价(楼面地价=土地面积/容积率)乘以地下总建筑面积确定地下土地使用权的价值。
例如,经计算,某地块土地单价为每平方米12000元,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4000元,地下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则利用地下从属法计算该土地地下空间的土地使用权价值为:地下使用权价格=该土地楼面地价×地下建筑面积=4000×450=180万元。
该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快速核定地下建筑物的资产价值,充分考虑了地上建筑物所带来的区位和环境优势,适合收益性较强的地下商业设施用地的评估,但是不适合收益性较差的地下停车场用地评估;对于地上为广场或者停车场,地下为商业设施的评估案例也不适用,也给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权属登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商品房土地分摊面积计算公式

商品房土地分摊面积计算公式商品房土地分摊面积的计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有点头疼的问题。
但别怕,咱们今天就来把它给捋清楚!咱先来说说啥是商品房土地分摊面积。
简单点说,就是你买的那套商品房所分摊到的土地面积。
这可不是随便瞎算的,是有一套严格的计算公式的。
比如说,在一个小区里,总的土地面积是 10000 平方米,总的建筑面积是 50000 平方米。
你买的那套房子建筑面积是 100 平方米。
那计算公式就是:(小区总的土地面积÷小区总的建筑面积)×你房子的建筑面积。
按照上面的数据,就是(10000÷50000)×100 = 20 平方米,这 20 平方米就是你这套房子分摊到的土地面积啦。
我之前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有个朋友买了套商品房,交房的时候,他对合同上的土地分摊面积那一项是一头雾水。
他就跑来问我,我给他解释了半天,他还是有点懵。
后来我就拿着纸笔,按照上面说的那种方式,一步一步给他算,边算边给他解释,他这才恍然大悟。
其实,商品房土地分摊面积的计算,关键就在于要清楚小区总的土地面积和总的建筑面积。
这里面可不能有一点马虎,因为这关系到咱们业主的权益。
有的开发商可能会在这上面做些手脚,故意把数据弄得含糊不清,或者用一些复杂的计算方式来迷惑业主。
所以咱们自己得心里有数,知道怎么去算,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还有啊,不同的地区,可能在计算方法上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但总体的原则是不变的,就是按照房子的建筑面积在小区总建筑面积中所占的比例来分摊土地面积。
总之,了解商品房土地分摊面积的计算公式,对于咱们买房的人来说,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可别等到出了问题,才后悔自己当初没弄明白。
希望大家在买房的时候,都能明明白白,顺顺利利地拥有自己心仪的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面积分摊如何计算
搜狐房产 2002年01月11日09:56 国土资源报发表评论
土地面积分摊在土地有偿使用过程中是经常可见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土地面积分摊计算能否公平合理、易被人接受,显得更为重要。
土地分摊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
平面土地使用权分摊。
这种类型分摊较简单,可按独自面积在共有使用权面积中的比例确定。
多层建筑物土地面积分摊。
其中包括多层多用途和多层单一用途土地面积分摊,在这种情况中土地只作为建筑物的附属形态出现,但由于用途不同,地价不同,土地使用者应分摊的税费就不同,享有的土地面积也不相同。
由于土地使用情况复杂,以下几种土地面积分摊的计算方法可供参考:
平均分摊法。
这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适用于平面使用土地分摊和划拨用地分摊,其分摊面积一般按共有使用者之间各自在该宗地内拥有的地上附着物的占地面积或建
筑面积来确定。
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土地共有使用权分摊面积=使用者独立拥有的占地面积或建筑面积-在共有土地上全部使用者的占地面积或建筑面积总和×土地共有使用权面积
土地价值最大化分摊法。
适用于底层为商业、二层以上为住宅的楼房。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底层,住宅层分摊院内土地面积,土地只作为附属形式存在,体现了土地价值最大化。
因为在地价中,商业用地地价最高,底层用户是土地的直接使用者,又是土地的直接受益者,这就决定了底层作为商业用地的土地收益实际上完全归底层土地使用者所有,而用作住宅的楼层却无此收费,如果将底层面积同二层以上用户进行分摊,就会造成:征收土地税费时,只收取部分商业用地的税费,造成土地资产流失。
如果对住宅楼的分摊面积也按商业用地同样平均分摊收取税费,就有失公平。
土地用途分摊法。
或称地价分摊法,适用于对多层多用途建筑物进行土地分摊。
在土地利用当中,由于土地用途不同,层数不同,土地产生的价值就不同,按照不同用途地价在土地所有用途地价中的比例对土地进行分摊,确定使用者拥有多少土地面积,应承担多少税费,可以说是比较公平合理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可用以下公式:
土地分摊面积=底层土地面积×(某一用途地价-不同用途地价之和)×某一使用者拥有的层数
其中相同用途的地价累加,这一公式也适用于同一层有多种用途的建筑物。
楼价分摊法。
适用于对不同用途相同层数的建筑物土地进行分摊。
如果不同用途相同层数的建筑物需要交同样的税费,就不太合理,所以还应利用楼价对同一用途不同楼层的土地进行分摊修正。
由于不同层数的楼价是受市场因素影响的,楼的地价则不变,所以用楼价来修正地价可以说是一种操作简单的办法。
计算公式为:
修正后的土地分摊面积=某一层楼价÷所有层楼价之和×修正前土地分摊面积
上述的土地面积分摊计算方法应该各有千秋,平均分摊法操作比较简单,但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地面积平均分摊产生的利弊不同,这种方法只注重权利的分配,而造成地价不合理分摊,对于多层商业网点和商业住宅综合楼来说,如果平均分摊,让土地使用者都承担相同的税费是不合理、不公正的,而且平均分摊会造成无偿使用的土地在出让、转让过程中难以确定收取有关税费。
土地价值最大化分摊法较实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对只适用于底层为商业、二层以上为住宅的建筑物,仍是一种可在小城镇推广应用的方法。
土地用途分摊法与楼价分摊法理论上较合理,尤其是随着土地有偿使用范围的扩大,土地转让行为、改变用途行为发生频繁,这种方法就显得更加公平、合理。
笔者建议应将现有土地证书中使用权面积一栏改为土地权利面积和有偿使用面积,或者在原有土地使用证基础上,颁发有偿土地使用证,注明有偿使用土地面积。
这样就能够明确土地使用者的权利和应承担的税费,更有利于对经常性的变更行为进行管理。
(岳振江高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