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社会自治
专题二:社会自治制度与方法创新

二、基层自治方法创新
1、原则
基层群众自治是使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 己依法去办的直接民主制度,所以一切基层 群众自治的方法都要贯彻下列两条原则:
(1)切实保障居民的民主权利
在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中,一定要以保障居民的 民主权利为核心,也就是说,基层群众自治应当建 立在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凡是非民主的 工作方式都是与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的。
对于第三类工作(私人物品),政府应当将 其交给其他相应的社会组织,让他们依法独立行 使职权,将其管住管好。
显然,基层自治组织正是为开展好第二和第 三类工作而构建的,同时在需要时他们也可受政 府委托,协助政府做好第一类工作。
(2)实行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住 房、养老等方面的许多公共服务责任的履行,在城市 是通过“单位”,在农村则是通过“生产队”来具体 实现的。只是对城市中那些极少数没有单位的失业人 员和孤寡老人的救助服务,才由民政部门通过社区居 委会来进行。
·残疾人就业
·消防
·剧院、体育场、图书馆
·警察巡逻
·电力
·国家公园
·防疫
·电话、自来水
·对度量衡、建筑物、电梯的监控 ·灯塔
·监狱
·天气预报
·群众娱乐活动 ·国防和广播电视
可收费物品
集体物品
对于第一类工作(公共物品),政府应当责 无旁贷地将其管好;
对于第二类工作(准公共物品),政府应当 在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动员和指导各类社会组 织齐抓共管;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 立,劳动合同关系使得单位仅仅成为了人们的工作场 所,人们逐渐从“单位人” 转变成了“社会人”。 “单位办社会”的传统公共服务模式被打破了,过去 可以从“单位”和“生产队”得到的公共物品和准公 共物品,现在只能从社会中获取了,这就使得今天的 城乡社区在公共服务中不得不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农村管理制度的群众自治与社会管理创新

农村管理制度的群众自治与社会管理创新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管理制度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传统的集体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村的需求,因此,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农村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管理制度下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农村群众自治的意义与状况群众自治是指农村居民自主管理和参与农村事务决策的能力和权益。
近年来,农村群众自治的意义日益凸显。
然而,目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农村群众自治意识淡薄,缺乏主动参与。
其次,群众自治的决策机制不完善,导致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不畅。
最后,群众自治在实践中存在执行不到位和结果不可控等问题。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形式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农村管理体制与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在当前形势下,需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社会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需要创新满足居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解决新的问题。
社会管理创新的形式包括便民服务、网格化管理、社会参与等。
三、群众自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群众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群众自治的发展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引领,而社会管理创新则需借力群众自治来凝聚社会共识。
群众自治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可以调动居民参与热情,而社会管理创新则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机制来保障群众自治的权益。
四、农村群众自治的推动因素农村群众自治的发展需要得到有效的推动因素。
其中,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
此外,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民主法治意识的树立以及科技发展的推动也是推动农村群众自治发展的关键因素。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案例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
一方面,可以引入高新技术,如人脸识别、智能化设备等,提高社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如居民自治委员会的成立、社区志愿者的参与等,提供更多元化的社会服务。
村委会如何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村委会如何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为基层组织,村委会在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村委会如何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一、加强村民自治意识,促进农民参与社会治理村民自治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村委会应鼓励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首先,村委会可通过设立“村民议事会”等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的民主主体地位,让村民在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村委会应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执行,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促进村庄内部的社会秩序和公共事务的有序进行。
最后,村委会应积极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提高民生福祉,增强村民自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建设科学的村务管理体系,提升农村治理效能村委会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织,必须建设科学的村务管理体系,提升农村治理效能。
首先,村委会应制定农村治理规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以规划引领村庄的发展。
其次,村委会应加强对村民组织的建设与管理,提升村委会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此外,村委会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村务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多元化村委会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各地村庄的特点和需求。
村委会可以积极引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工作。
同时,村委会还可以鼓励村民组织自愿服务队伍,参与社区治理,强化社会共治的理念。
通过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还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
四、加强村庄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软实力村庄文化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村委会应加强村庄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软实力。
首先,村委会要注重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民俗,培育和发展村庄的独特文化。
其次,村委会应引入现代文化元素,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村庄居民的文化生活。
2024年社会管理创新亮点工作总结

2024年社会管理创新亮点工作总结2024年,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亮点的成绩,下面对此进行总结。
首先是在基层治理方面的创新。
2024年,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新型政党制度,实行选举产生的基层自治组织在社区层面展开工作,形成了群众自治、政府支持、社工协助的“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模式。
通过社区议会的成立和运行,居民能够直接参与到基层政务决策中,民主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政府也为社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帮助社区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和文化活动。
此外,社工的角色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困难和问题,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能。
第二是在数字化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
2024年,我国政府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技术在社会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政府在重要领域建设了智能化监控系统,提升了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同时,政府也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提高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此外,数字化社会管理还包括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政府通过分析大数据,更加准确地了解社会状况和民生需求,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第三是在法治化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
2024年,我国进一步推进了法治化社会管理的进程,法律法规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强化。
政府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政府也完善了法律服务体系,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和法律咨询热线,为民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法律服务。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第四是在参与式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
2024年,我国政府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的参与式模式,提高了民众的参与度和自治能力。
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管理立法和决策的公众参与活动,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社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建设,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此外,政府还鼓励社区居民自组织,通过居民议事会等途径,让居民直接参与到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
新疆社会治理创新总结汇报

新疆社会治理创新总结汇报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
近年来,新疆社会治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新疆社会治理创新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新疆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新疆地理位置靠近中亚和东欧等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同时,新疆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融合与社会稳定成为新疆社会治理的关键问题。
加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疆面临着社会稳定的重大挑战。
因此,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新疆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二、新疆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内容1. 源头管理:新疆从根本上治理社会问题,大力加强源头管理。
通过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依托居民自治、社区自治、社会自治等方式,有效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主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2. 信息化管理:新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智慧社会治理体系。
通过建设公共安全监控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实现对社会治理各个环节的精确监控和数据化管理。
3. 法治化管理:新疆坚持依法治理,推动社会治理更加法治化。
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强执法力量建设,严格执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4. 多元参与:新疆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智慧。
通过组建各类志愿者队伍、设立社会组织等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
5. 增进民生:新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民生水平。
加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增进人民的福祉。
三、新疆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效1. 社会稳定:新疆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这为新疆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 经济繁荣:新疆社会治理创新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新疆各个行业迅速崛起,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3. 民族和谐:新疆社会治理创新在促进民族融合和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指社会中各种治理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进步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与治理行为。
中国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体系经历了长期实践和不断完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一、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国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完善。
社会管理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了多级负责、协同合作的管理体系。
1.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中国政府在社会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对社会进行规范和引导。
政府负责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等职责。
2.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等通过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和社会监督,弥补了政府管理的不足,起到了补充和支持的作用。
3.基层群众自治的推进中国注重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力量,通过设立和发展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加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推动社会管理工作的参与和共建。
二、社会治理模式的完善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完善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建设和完善制度机制,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效能,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1.依法治理中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积极构建法治社会。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构,推进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2.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的特色之一。
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治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教育、文化等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3.网络治理网络治理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中国加强网络空间规则建设,推动网络科技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
三、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措施。
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治理中的自治与法治

社会组织多元社会治理中的自治与法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组织在多元社会治理格局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特别是在实现自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独特价值与挑战。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社会组织作为连接政府、市场与公众的重要桥梁,其在推动社会事务的自我管理、促进公共政策的民主协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厘清社会组织如何在尊重个体自主性的同时,遵循法治原则,构建有序且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剖析社会组织自治与法治的内在逻辑及其相互关系。
自治强调社会组织基于成员共识与自我规则,独立开展活动并解决内部事务的能力,体现了社会活力与创新精神而法治则是社会治理的基石,要求社会组织在法律框架内运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政府监管,确保其行为合法、透明、可问责。
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经纬线。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在自治与法治实践中的现状进行详尽梳理与评析。
一方面,考察各类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组织、社区组织等在自治方面的成功案例、创新模式及存在问题,如章程制定与执行、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成员权益保障等另一方面,分析法治环境下社会组织面临的法律环境、监管机制、合规要求等,评估其在遵法守法、权利救济、与政府部门互动等方面的状况。
再者,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如过度行政干预与自治空间不足、法律法规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组织法治意识薄弱等,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这包括倡导适度监管、培育法治文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等措施,旨在构建一个既尊重社会组织自治特性,又能有效实施法治监管的社会治理环境。
展望未来,本文将探讨在数字化、网络化趋势下,如何借助新技术手段赋能社会组织自治,提升法治实施效率,并预判可能出现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为构建适应新时代特征的多元社会治理模式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2023年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2023年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1. 引言2023年,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节点,各地区纷纷探索创新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
本文将针对2023年的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评估和探讨,以期能够深入理解当下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2. 案例一:数字化社区治理在2023年,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化社区治理成为一种新模式。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社区管理能够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地进行。
在某地区,政府与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了智能社区管理评台,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了解社区安全、环境等情况,并且可以参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这种数字化社区治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增强了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
3. 案例二:跨部门协同治理2023年,跨部门协同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某城市为例,针对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交通、城管、规划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治理行动。
他们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等方式,形成了一个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这种跨部门协同治理模式不仅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也实现了政府治理的现代化和协同化。
4. 案例三:社区自治和共建共治另外一个典型案例是社区自治和共建共治机制的建立。
某个社区在2023年通过推行居民自治委员会、邻里共建共治等制度,让居民更多地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这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使得社区内部的公共事务更加民主化、透明化,也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责任意识,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5. 总结和个人观点2023年的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反映了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现代化的趋势。
数字化社区治理、跨部门协同治理以及社区自治和共建共治,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形成的新模式,对于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管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个人认为,未来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元化、平等化、参与性的,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和创新这些典型案例,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4期
公 共行 政与营理 2 1 0 1年 ’ 2目
“ 来” 倒转”“ 转回 的“ 、逆转” 现象。因此, 党和政府必须扩大 公民自 治的领域, 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使其承担 起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 填补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撤除后
造成的“ 真空”与政府形成互补互助的关系。 , ( 社会自治是缓解政府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中间带 二) 古代的政府权力只达州县一级, 因而政府与民间有一
[ ]俞可平. 3 社会 良序更多依 靠社会 自治与 自律[ B OLI E/ ' . [0 一O —1] t :/ ww cia n vt n . r/ 21 1 4 .ht / w .hn i o ai sog 9 p n o
I m/ 9 0 . s x t 2 20 ap  ̄ e
记办法, 探索公益慈善类、 社会服务类、 工商经济类等社会
组织直接申请登记制; 有组织、 有计划地开展社团业务知识 培训、 外出考察、 联谊交流, 通过学习、 交流, 让社团真正承
[ ] 昊 勇 俐 , 扬 . 展 社 会 组 织 促 进 社 会 自治 加 强 和 改 4 王 发 善 社 会 管 理口] 社 团管 理 研 究 ,0 1 1 ) . 2 1 (0 .
府来调整的可能性。而在 14 年后的中国大陆, 99 进行了数 十年的社会改造工程, 通过一系列经济、 文化、 政治的运动,
完成了对城市社会、 乡村社会的渗透和控制以及组织化建 构, 将政府和社会严整地结合在一个系统中, 从而使政府的 影响深入、 渗透到私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政府把一切事务 泛公共化, 形成政府包揽一切事务的治理模式。即使经过 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 依然是一种“ 强政府弱社会” 的政治 社会结构模式。而与此同时, 中国正在从原来封闭的社会 转向开放的社会, 在社会和体制的转型期, 产生了各种各样 的矛盾, 同时也形成了代表不同利益的多元的社会结构, 他 们必然要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 发出不同的声音, 并在宪
华大学、 中央编译局和北京大学等单位所做的调查, 未经民
政部门登记的维权组织和临时社会组织应该有 30万个。 0
这些组织没有得到权力的认可, 但却在勃然生长, 尤其是最 近十余年。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 劳动、 民政、 体育、 环境保护、 法律服务、 社会中介服
Ab ta t S ca u o o n s ca n g me ti n v to s t e i e ia l e ur me t o h s r c : o ila t n my i o ilma a e n n o a in i h n vt b e r q ie n f t e
a t n my og nzt n a de tbi h ee a ts se n a . u o o r a i i n sa l h t erlv n y tmsa d lws ao s
无组织的, 而是有组织的实现的。社会 自 治的组织载体, 主 要就是各种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的 地位日 显重要, 尤其在发达国家中更是如此。它们在“ 市场 失灵” 政府失灵” 和“ 的状态下, 可以在“ 中间” 层为百姓解决
1 信奉政府是“ . 全能” 善” 和“ 的基本假设。中国政府包
—
[ ]用安平. 6 社会 自治与 国 家公权 [ ] 法学 ,0 2 1 ) 6 J. 2 0 (0 :
1 3.
[ ]唐民擎. 7 浅析社会组 织与社会 管理创新 [] 社 团管 理 J.
研 究 ,0 1 O ) 2 1 ( 9.
S c a t n m y i o i lM a a e ntI o a i n o i lAu o o n S c a n g me nn v to
尖锐的今天, 具有直面社会需求、 均衡群体利益、 协调社会 关系、 参与社会管理、 化解各种危机、 加强沟通交流等重要 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发展、 充实和完善尤其显得重要。
( 社会组织的发展为社会 自治提供 了 三) 社会条件
二、社会 自治面临的障碍
( 对社会 自治认识的局限性 一)
社会 自 治是人民群众的自治管理 , 这种 自 我管理不是
方, 政府的角色由保护者变成了对立方。其次, 政府与社会
间没有了中间地带, 政府就作为了矛盾的一方直接面对矛
盾的另一方——社会, 处在 了一种很不利于消解矛盾的境 地, 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因此, 在中国社会矛盾比较
求政府全面承担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各项公共职责, 而且 在诸如征地、 拆迁、 国企改革等利益纠纷上据理力争、 寸土 不让。因此, 改革开放以来, 民意识、 公 权利意识和法治意 识大大觉醒既为社会 自治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也对政 府还权于民、 扩大社会自治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 制度和法制建设 三)
随着社会自治的推进, 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社会 自
治制度, 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国家法律。第一, 建立健全民
意沟通表达机制。要完善听证制度, 民意收集渠道方面的 回应、 办理、 公示及监督问责机制也要建立起来。第二, 建 立公众参与志愿活动体制机制, 保护志愿者的切身利益和 服务热情。第三, 建立政务公开制度,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 群众的知情权、 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第四, 尽快出台
u d r t n i g t o il a t n my 2 d i n r i f t i k n n t e ln — e m ln e o o n e s a dn o s ca u o o . n s i e t o hn i g i h o g tr pa c n my a
社团法。
职能。支持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养老助残、 慈善帮困、 就业
援助等服务。三是在政府预算等社会管理领域引导公众参 与, 将预算审核权、 监督权等交给社会公众。
( 培育、 二) 扶持社会组织
一
直以来, 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确实忽视了对社
会组织的支持与扶持。 在今后培育社会组织发育过程中, 党
揽了一切公共事务和一切非公共事务, 源于信奉政府是“ 全 能” 善” 和“ 的基本假设。长久以来, 一方面, 我们以为有着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的党是伟大、 光荣、 正确
的, 是元所不能的。另一方面, 我们认为我们的政府是为人
民服务的, 政府只行善不行恶, 是不可能干出损害人民的事 情的。正是这种基本假设使得我们以为无须社会组织的存 在, 只靠政府就能把社会治理好。
Wa g Q u o g n ih n
( h at col fC. CG i nMu i p l o mi e , ul , u n x ,5 0 ) T e r S ho P. ul nc a m t e G i n G a g i 4 3 P y o i i C理、 社会 自治与合作 治理[] 行政 论 J.
坛 ,0 8 O ) l . 2 0 (6 : 1
地资助; 在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中增加社团扶持经费, 并逐步
减少社团的年检费、 审计费等费用; 在社团提供公共服务方 面, 给予纳税等优惠政策。 2 .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方面。降低准入门槛, 简化登
和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支持给社会组织, 鼓励社会组织成长。 【 考文献】 参
El俞可平.更加重视社会 自治[ ] 学习时报 ,0 1—1 l N. 21 O
一
1 在应对社会组织资金困难方面。政府在社会管理中 . 应充分考虑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增加资助社会组织这个项 目。如对有能力、 有影响、 工作卓有成效的社团进行有选择
务、 工商服务、 农业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 的社会组织的存在也就为社会自治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
的社会条件。
( 公 民权利意识 的觉醒 四)
公民的意识和素质决定着人类的政治发展进程, 对于 社会自治来说就更是这样, 因为社会自治的主体就是公民 自己。在解决温饱之后, 老百姓的需求多元化, 一些公民有 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和被尊重的需求, 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 在不断增强。对于政府, 老百姓正在从“ 相信型” 转向“ 质疑
市场和政府都解决不了的事情。在美 国, 其社会 自治组织
所支配的资金量, 远超过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可见其在整 个社会地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角色” 。
40
中共桂 林市姜党 校学报
第 4期
公 共行政 s管理 2 1 0 1年 1 2月
会组织转移。一是城市社区建设的基层民生事务。诸如宠 物管理、 治安防范、 家庭矛盾化解、 文化建设、 计生服务等原 本由居委会承担的职能均可向居民选举组成的“ 自治协会” 转移。二是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服务, 让渡部分社会管理
d v lp n f c n mya ds cey o ca a tn myfc streo sa ls mi t no e e e me to o o n o i .S il u o o e e b t c .1 t S1 t i f h o e t a h e si i ao t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 基本上是个单一部门的体制。
市场不存在, 也没有正式民间组织。工会、 共青团、 妇联、 科 协、 文联等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政治团体是被纳入了国家编
制的。在高度统一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下, 每一个人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生活都融人到政府组织体系, 社会组织实无生 存的空间。改革开放后,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 松绑” 放权” “
c n io f t e o en e t o dt n o h g v r m n ma a e n s se i n g me t y tm. 3 d s wn eet o s c l u o o r i o d fcs f o i a tn my a
o g nz to S T r mo es ca u o o r a ia in’ . o p o t o il t n my,t eg v r me tn e st u tv t n u p r o il a h o e n n e d O c lia ea d s p o ts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