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席慕蓉作业
王霞《乡愁的味道》席慕容《乡愁》阅读答案

王霞《乡愁的味道》席慕容《乡愁》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乡愁的味道王霞母亲故去,不管我有多么不舍,终还是在第四个年头,把母亲送回河北,同父亲合葬。
三十五年前,母亲把故去的父亲安葬在他日思夜想的故土上了。
那是清明前,晴冷的一天。
我在殡仪馆的骨灰堂里,爬上高高的梯子,把母亲抱了下来。
一路无语,只看高速两旁的景色变幻:由如烟的垂柳转至延绵的山岭,再呈现笔直的白杨……这,提示着我:出江苏,过母亲的故乡——山东,进入父亲的祖籍——河北境内。
路边是辽阔的冀中平原,裸露的黄沙土地,嵌着一块块返青的冬麦。
这是我的故乡,是父亲曾魂牵梦绕的地方。
父亲在这里,静静沉睡,等待了三十余年。
父亲少时北上学艺,离家千里,落脚在煤都——辽宁省抚顺市。
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孤身在东北打拼的父亲,年过三十才娶了母亲。
在能干母亲的操持下,家里渐渐有了积蓄。
日子好过了,父亲开始谋划回乡。
他变卖了家当,买了台照相机,准备一路上帮人拍照挣钱,再加上积蓄,足够回乡买块地,从此就可以在故土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稳日子了。
母亲回忆说,谁想到那一路上风险迭出:先是照相机被没收,还差点儿被当成间谍抓起来;接着身上的钱被国民党兵抢劫一空;过大河时,还遇到了飞机轰炸……历尽风险,一贫如洗地回到了老家。
然而,母亲在城市长大,干起农活笨手笨脚,父亲也不擅长务农,苦争苦熬仍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又一次背井离乡,返回东北。
这样的回乡有过两三次,直到我上小学。
母亲坚决要让我在城里读书,父亲自此不再提归乡。
1976年秋,父亲中风。
缠绵病榻的他神志常处于混沌状态,可却常趁人不备爬起来,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门口,目光专注地凝视着远方。
你问他,口齿不清的简短话语中,只听得清两个字:回家。
父亲去世后,母亲满足了他的心愿,把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
父亲的一缕思乡魂魄终于借着肃杀的秋风回到了那个名叫北高蓬的小村庄,那是父亲归乡梦的栖息地……母亲的葬礼简单而隆重。
乡亲们淳朴热情,高声大嗓的乡音是那么亲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导学案+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第一单元_《乡愁》_主备人:审核人:学生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4课:《乡愁》答案:【预习导航】A作家档案余光中,台湾诗人。
席慕容,台湾女作家。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
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
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
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
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
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
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自主学习:1分析余光中的《乡愁》(1)本诗采用了什么顺序表现乡愁?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分别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场景?你觉得作者最终表现的是什么愁?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母子分别)给母亲寄信;(夫妻分别)乘船去看新娘;(母子死别)祭拜母亲;(游子与大陆分离)遥望祖国作为诗歌,前三种离别都不是实写,都是隐喻和铺垫,最后所表现的背井离乡之愁才是中心。
(3)作者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分别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来形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有限的时空里蕴涵了无限的深厚的思乡情感。
2 分析席慕容的《乡愁》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
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用了哪三种意象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3乡愁》同步练习及答案

3乡愁【课前学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邮.票(yóu) 窄窄.(zhǎi) 揣摩.(mó) 乡愁.(chóu)B.海峡.(xiá) 矮矮.(ǎi) 弦.乐(xián) 一枚.(méi)C.坟墓.(mù) 掠.夺(luè) 一湾.(wān) 浅浅.(qiǎn)D.颠簸.(bǒ) 倾.听(qīng) 承载.(zài) 大陆.(1ù)2.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B.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C.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D.大陆/在那头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具体所指.(1)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邮票:(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船票:(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坟墓:4.诗中有四处表示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对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表示时间的推移,诗人年岁的增长。
B.表示诗人在不同的时间对于乡愁有不同的理解。
C.前三个时间段写诗人思念母亲、妻子的儿女之情,第四个时间段感情升华到思念祖国大陆,渴望祖国统一的高度。
D.表时间的词与主题关系不大,与主题关系密切的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所以表时间的词语可以删掉。
【课堂检测】(二)阅读《乡愁》,完成1~4题。
(共12分)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4分)1.诗中的四个物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2分)3.诗歌所选取的一组意象之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4分)4.对《乡愁》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节是说作者小时离家,只凭书信宽解乡愁。
小学语课文《乡愁》的阅读答案(精选17篇)

小学语课文《乡愁》的阅读答案(精选17篇)学校语课文《乡愁》的阅读答案篇1《乡愁》是闻名诗人余光中写的一首诗,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在做这个阅读题的时候,你知道答案吗?下面是第一我为您整理的学校语文课文《乡愁》的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祝福同学们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人简介:余光中,1928 年诞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高校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高校( LOWA )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高校、中国台湾师范高校、中国台湾高校、中国台湾政治高校。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高校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中国台湾政治高校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高校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中国台湾中山高校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讨论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同学涯悠远、宽阔、肤浅,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闻名批判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乡愁》阅读题目及答案: 1.在诗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喜爱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2.为什么把乡愁比方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答: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坟墓(矮)生死哀思(巨大)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3.你知道诗的最终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哪个海峡吗?答:诗的最终一节中提到的"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中国台湾海峡。
席慕容《乡愁》习题答案

席慕容《乡愁》习题答案
①故土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②故土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③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上面的这首诗是如何把抽象的乡愁详细化的?
2、详细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
3、诗中运用“一支”“一种”“一棵”等数量词,说一说它的表达作用。
1.写了故土的三种事物,故土的歌、故土的面貌、乡愁。
分别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的对这三种事物进展描述,从而抽象的乡愁详细化.
2.三幅。
一、儿时回忆:月光笼罩笛声悠扬
二、少年离家:雾里送别渐行渐远
三、永远的牵挂:乡愁化作树扎根在心里
3.都是为了起到深化情感色彩并有衔接比照的作用。
因为写的都是故土,所以用“一”,又因为对于故土的情愫变迁而用支种棵三个字。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
席慕蓉《乡愁》原文及赏析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席慕容乡愁阅读答案

席慕容乡愁阅读答案【篇一: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情深深愁绵绵-----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
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
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
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
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
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
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
席慕容《乡愁》阅读及答案

席慕容《乡愁》阅读及答案《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妁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阅读题目:1、这首诗用于哪些形象表现诗人的乡愁?阅读答案:1、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2、由月亮的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或月明之夜会引起人们的思乡愁绪;以明月寄情传意。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能公开往来。
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却身在海外,心系大陆。
而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这首《乡愁》。
文学赏析写乡愁的诗很多,而席慕蓉的这首《乡愁》写得清爽缠绵,清爽缠绵中又透着淳厚。
远离家乡的人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正像思念中的亲人的音容最容易出现在眼前一样,故乡的声音、故乡的容貌时时萦绕在游子的脑际。
诗人将诗意赋予这种最普通也是最深切的思念。
诗中写故乡的声音是清远的笛音,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月是故乡明。
在古诗月夜思乡的意象中增添了牵魂摄魄的清丽悠远的笛音。
与清远的乡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乡的容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这正是诗人对人们情感的准确把握,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愈是熟悉的、了解的、亲近的,往往愈不容易一下子说出其容貌来。
那种仿佛在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更牵动人们的情思。
最精彩的是最后一节。
看到月亮,就仿佛听到故乡的声音;想在记忆的屏幕上看清楚故乡的容貌,故乡却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这就是乡愁,这就是被声音和容貌牵动起来的、梦萦魂绕的乡愁,不离不散的乡愁。
把这种飘忽无定的乡愁,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多少人找不到方法,但多少人表达不出来的,被诗人表达出来了,一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一比喻抒发了情深似海的愁绪和怀念怅惘的情感,充分表现“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具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
——没
有十字架, 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 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
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
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 远离尘嚣, 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
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 便到了墓冢前;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 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 她的外孙女跟我讲, 这些高大挺拔、 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
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 小的时候, 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
。
9. 阅读全文后理解这座坟墓最大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最能突出
这 一 特 点 的 描 写 分 别 是 ( 写 出 两 个 即 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0. 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人们怀着 “敬畏 ”之情的句子。
12. 本文多处用了衬托的写法,请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3. 文 章 开 头 和 结 尾 写 法 上 的 特 点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的诗作运用 ________ 化的 ________ 诗体,抒发思想感情,语言朴素清新。
2.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 ________ 年春天,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华
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 ________ 。
3. 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树》的开头 “一棵树,一棵树 ”,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 “树 ”的形
传说时, 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 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
株树苗, 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 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 许诺, 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 更美好的启示。 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 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2)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
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 阒然无人。 我边走边想, 比较着几次来香
山的收获。 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 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 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 冬天
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 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 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 只留下这锋锋
枝上挂着束束松
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 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 像壮汉的脸。 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 看看这红日绿松, 心中澄清安闲如
在涅磐,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
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
《乡愁》习题及答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基础题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
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
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
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
享受安宁。 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 苏武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 感觉到寺之明静
如处积水之中,我今天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 4)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
直通天宇。 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道劲的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象。
B.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段,由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的形象,进行相反联想,慧眼独具, “在看不见
的深处 ”,看到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
D.“根须纠缠在一起 ”象征中华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的力量。
E.这首诗采用的是 “比 ”的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物相比。
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 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 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 看上去都
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 甚至全无人语声, 庄严肃穆, 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
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8.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冬日香山
( 1)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
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 2)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
净的世界。
( 3)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
下灰褐色的劲枝,头上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
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 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
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寸厚的绿草,绒绒地
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
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1. 作者说这座墓是 “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提高题 5。余光中的《乡愁》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其乡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 诗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
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
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 罐头盒, 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 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
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
7.用 “乡愁是 ……”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四、阅读理解:
世间最美的坟墓
( 1)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
更感人的了。 这将被后代怀
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全诗用具体可感的形象, 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 给人以多方位。 多层次
的启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二、阅读诗歌《新月》 ,完成习题。
新月
何其芳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5. 诗中写到的 “我乘船归去 ”, “花香。夜暖 ”;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像之事?
[ 延伸拓展 ] 一、阅读《树》 ,然后答题。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 1940 年春)
1. 作者艾青,原名 _____ ,现代著名 ______ ,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 ________ 》。他
4. 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