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参考值

合集下载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3 样点灌区选择 ...................................................................................................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4.1典型田块选择................................................................................................................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 附录 .........................................................................................................................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一、引言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消耗,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可以为农田灌溉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和意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农田实际利用的灌溉水量与其需水量之比,它反映了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通常情况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数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高表示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越有效。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对于评价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情况,指导农民合理使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对于农田灌溉水的规划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灌溉水需求计算农田灌溉水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生长期水分需求来计算。

通常采用灌溉制度系数法或水分平衡法来计算农田灌溉水需求。

灌溉制度系数法一般是指根据土壤水分蒸发量和作物蒸腾蒸发量来计算农田灌溉水需求;水分平衡法则是指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来计算作物的生长期间需水总量。

2. 实际灌溉水量测算实际灌溉水量通过灌溉设备的测量和田间水文测定来获得,通常需要结合实地观测和气象数据来确定。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实际灌溉水量 / 灌溉水需求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和案例,我们以某农田的玉米种植为例进行测算分析。

该农田的具体情况如下:1. 玉米作物生长期为120天,生长期水分需求为600mm。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计算该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500mm / 600mm = 0.83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该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83,说明该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在水土平衡和渠道设计流量分析中使用一、用模式分析法计算渠道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1计算公式 (1) 灌溉水利用系数:n =n n式中:n ――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连 乘求得。

n ――田间水利用系数。

(2) 渠道水利用系数在无实测资料时按下式计算:式中:(T ——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 )L —渠道长度(kmK ――土壤透水性系数,可从表 3.1.9-1查得 m――土壤透水性指数,可从表 3.1.9-1查得£ ――衬砌渠道渗水修正系数,可从表 3.1.9-3查 得2参数选择(1) 设计净流量:1 )干渠:Q 净二q s A 干=0.368 2.46=0.972m 3/s 2) 支渠:Q 净二—= ------------- m/s3) 斗渠:Q 净二n Q 农净=2 0.091=0.182 m 3/s4) --------------------------- 农渠: Q 净二 = =0.091 m 3/s(2) 渠道长度:1 )干渠:1条,长12.6km 砼板防渗结构,灌溉面积2.64万亩。

标准条田规格:长 宽=700 250=262.5亩拆合标准条田100块2 )支渠:4条,总长7.6km ,平均长1.9km ,平均灌溉面积0.66 万亩,拆和标准条田25块3 )斗渠:14条,总长21km 平均长1.5km ,平均灌溉面积0.1886 亩,拆和标准条田7块4 )农渠:100条,总长0.65km ,平均长度0.65km (3) m k 、£的选择查表 3.1.9-1 沙壤土: K=3.4, m=0.5查表3.1.9-3 干渠砼板衬砌:£ =0.15-0.05,取£=0.10土渠:(T --净衬砌渠:C =£(T支渠浆砌石衬砌:£=0.20-0.10 取£ =0.153. 渠道水利用系数计算利用渠道净流量、渠道长度及选择的参数计算各渠道水利用系数,考虑到蒸发损失,管理损失及衬砌渠道在使用期防渗性能降低等因素, 并结合现场调查,对计算值作适当调整作为采用值。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在水土平衡和渠道设计流量分析中使用;一、用模式分析法计算渠道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1计算公式(1)灌溉水利用系数:η=式中:——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连乘求得;——田间水利用系数;(2)渠道水利用系数在无实测资料时按下式计算:=1-土渠:=衬砌渠:=式中:——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L——渠道长度kmK——土壤透水性系数,可从表查得m——土壤透水性指数,可从表查得——衬砌渠道渗水修正系数,可从表查得2 参数选择1设计净流量:1干渠:Q净=q s A干=支渠:Q净==m3/s3斗渠:Q净=n Q农净== m3/s4农渠:Q净= == m3/s2渠道长度:1干渠:1条,长砼板防渗结构,灌溉面积万亩;标准条田规格:长宽=700250=亩拆合标准条田100块2支渠:4条,总长,平均长,平均灌溉面积万亩,拆和标准条田25块3斗渠:14条,总长21km,平均长,平均灌溉面积亩,拆和标准条田7块4农渠:100条,总长,平均长度3m、k、的选择查表沙壤土:K=,m=查表干渠砼板衬砌:=,取=支渠浆砌石衬砌:=取=3.渠道水利用系数计算利用渠道净流量、渠道长度及选择的参数计算各渠道水利用系数,考虑到蒸发损失,管理损失及衬砌渠道在使用期防渗性能降低等因素,并结合现场调查,对计算值作适当调整作为采用值;渠道水利用系数渠道Q净Lm3/s km 计算值采用值干渠支渠斗渠农渠4.田间水利用系数渠田间水利用系数为5.灌溉水利用系数干渠至田间:η干田=支渠至田间:η支田=斗渠至田间:η斗田=农渠至田间:η农田=二、各种水源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及拆算系数以渠道水利用系数为依据,各种水流按照进入田间的途径,分别计算灌溉水利用系数及拆算平衡断面的拆算系数;1.井水水源机井通常在条田边,经农渠进入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按下式计算:η井=η农η田=拆算到平衡断面干渠首端,拆算系数为:K井===井水量折算值:W干= K井W井=m3/h =h2.水库水利用系数平原引水注入式水库通常经支渠、斗渠、农渠进入田间,灌溉利用系数按下式计算:η库=η支η斗η农η田=拆算到平衡断面干渠首端,折算系数按下式计算:K井==库容拆算:v干库=k v库==万m3出口水量拆算:w干库=k w库==704万m33.泉水灌溉水利用系数泉水通过斗渠进入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按下式计:η泉=η斗η农η田=拆算到平衡断面干渠首端,拆算系数:K泉===泉水水量拆算:w干泉=K w泉==万m3三、高效灌水方式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当平衡断面为干渠首端时,高效节水灌溉的用水量应拆算到平衡断面,其灌溉水利用系数除计列该种节水灌溉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之外,还应计入相应的渠道水利用系数;1滴灌、涌泉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滴灌、涌泉灌管网溉水利用系数为,如果以井水为水源,机井在条田边,管网替代的是农渠、田间、则灌溉水利用系数按下式计算:η=η干η支η斗η滴=如果以渠水为水源,从支渠引水,管网替代斗渠、农渠、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算:η=η干η支η滴= 2喷灌灌溉水利用系数喷灌身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为,如果以渠水为水源,在斗渠上引水,管网替代农渠、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按下式计算:η=η干η支η斗η喷=如果从支渠引水,管网替代斗渠、农渠、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按下式计算:η=η干η支η喷=各种灌溉方法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余此类推;。

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农业的持续性发展将取决于农民如何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灌溉是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部分,而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农田灌溉的重要指标。

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可以帮助农民确定他们的灌溉水量,从而实现有效的灌溉管理。

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定义为灌溉后农田所吸收的水分比总灌溉水量的比例。

在一般情况下,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一般在0.80~0.90之间,其中0.78被认为是低效的,0.90被认为是高效的。

此外,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也可以用来评估农民的灌溉方式和水分管理能力,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作物特性,灌溉方式,土壤质地,地表和地下水位等。

其中,作物特性和灌溉方式是影响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的主要因素。

传统灌溉方式,如浇灌和滴灌,有效利用系数较低,平均在0.75以下,无法满足农田需要的水分。

相比之下,新兴的灌溉技术,如微喷灌溉和层流灌溉,具有较高的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农田的水分浪费。

另外,土壤的结构也是影响灌溉有效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结构特征会影响土壤对水的吸收能力,从而影响灌溉有效利用系数。

一般来说,多孔土壤具有更高的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厚壤土和砂壤土具有较低的灌溉有效利用系数。

同时,土壤的pH值也可能影响灌溉有效利用系数。

通常,碱性土壤具有更高的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而酸性土壤则会降低有效利用系数,导致水分浪费。

此外,地表水位和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影响农田的水分利用情况。

地表水位高,灌溉水量减少,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也会相应降低;而地表水位低,灌溉水量增加,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也会相应上升。

此外,地下水位也会影响灌溉有效利用系数。

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地表渗漏的水量增加,从而降低灌溉有效利用系数。

根据以上,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农田灌溉效率的重要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作物特性,灌溉方式,土壤质地,地表和地下水位等。

总的来说,农民可通过改进灌溉方式,土壤施肥,有效地管理地表和地下水位等措施,来提高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农业灌溉时,实际达到农田用水和灌溉用水之间的比值,反映了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高低,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水资源管理指标。

正确地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有助于科学管理农业水资源,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测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作物蒸散量法、土壤水分平衡法、气象水分利用系数法、水量平衡法等。

其中,作物蒸散量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下面就以作物蒸散量法为例,进行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算。

作物蒸散量法是利用作物的蒸散蒸发量和降水量进行测算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测量降雨量:使用雨量计或其他降雨量测量仪器,测量降雨量。

3.计算农田用水:利用降水量减去逸失水分和地下水,得到农田用水量。

5.计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将灌溉用水除以农田用水,得到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理论值为1,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实际值往往远小于1。

然而,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可以逐步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一、工作的意义
5.政策举措
为跟踪测算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科学评 价节水灌溉发展成效与节水潜力,根据水利部的要求,自 2006年起,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 持下,连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 析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 供了依据。
一、工作的意义
4 .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 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 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 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以上。
注: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唯一的一项水利行业的指标。
序号 省(区、市) 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国 全省灌溉用水有效 利用系数 0.510 0.694 0.657 0.648 0.511 0.482 0.564 0.540 0.559 0.703 0.566 0.566 0.498 0.512 0.463 0.606 0.576 0.481 0.468 0.452 0.424 0.548 0.466 0.421 0.428 0.409 0.392 0.542 0.518 0.409 0.440 0.491 0.539 0.427 0.460 0.531 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大型 0.463 0.580 0.584 0.470 0.431 0.383 0.503 0.482 0.426 0.715 0.517 0.503 0.453 0.446 0.433 0.481 0.454 0.471 0.470 0.402 0.456 0.478 0.491 0.415 0.411 0.516 0.388 0.526 0.504 0.546 0.551 0.482 0.501 0.451 0.502 0.453 0.474 0.453 0.431 0.411 0.544 0.488 0.425 0.425 0.401 0.412 0.520 0.505 0.429 0.468 0.514 0.552 中型 0.476 0.570 0.605 0.573 0.460 0.428 0.510 0.467 0.429 小型 0.507 0.581 0.701 0.632 0.438 0.478 0.646 0.528 0.525 0.699 0.596 0.606 0.550 0.527 0.478 0.544 0.554 0.519 0.483 0.478 0.425 0.646 0.456 0.431 0.441 0.342 0.360 0.538 0.508 0.384 0.693 0.592 0.697 0.790 0.764 0.674 0.621 0.837 0.691 0.638 0.724 0.674 纯井 0.700 0.737 0.798 0.692 0.598 0.772 0.745 0.660 0.662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近十几年来,随着水文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区域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已成为水文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而在水资源评价和论证工作中,往往要用到渠道、渠系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使有关技术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现根据有关书籍及有关水资源评价细则中的规定,对渠道、渠系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简介如下:1、渠系的组成完整的输配水灌溉渠道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

其中,农渠以上输配水量称为渠系水,农渠以下输配水量称为田间水。

2、渠道水利用系数某渠道的出口流量(净流量)与入口流量(毛流量)的比值,称为渠道水利用系数。

换言之,某渠道下断面的流量与上断面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段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也就是说,渠道水利用系数反映的是单一的某级渠道的输水损失,公式表示如下:η渠道=Q净/Q毛=Q下/Q上3、渠系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反映了从渠道到农渠的各级输配水渠道的输水损失,表示了整个渠系的水的利用率,其值等于同时工作的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公式表示如下:η渠系=η干渠×η支渠×η斗渠×η农渠4、田间水利用系数是指农渠以下(包括临时毛渠直至田间)的水的利用系数η田间。

若在田间工程配套齐全,质量良好,灌水技术合理的情况下,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到0.90,而水田可达到0.90~0.95.5、灌溉水利用系数全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η灌溉水)为田间所需的净水量与渠首引入水量之比,或等于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

公式表示如下:η灌溉水=Q田间净/Q渠首引=η渠系水×η田间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effective coefficient of irrigative water utilization)灌溉期内,灌溉面积上不包括深层渗漏与田间流失的实际有效利用水量与渠道头进水总量之比,以η水表示.它由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两部分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陕西省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中有关参数的确定1、毛灌溉用水总量确定灌溉用水总量是指灌区全年用于农田灌溉的从水源地引入(取用)的总水量,其等于从水源地取水总量扣除由于工程保护、防洪除险等需要的渠道(管路)弃水量。

当农田灌溉输水与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使用同一渠道或管路时,还应扣除相应的城市、工业或农村生活供水量。

年毛灌溉用水总量是根据灌区从水源地实际取水测量值统计取得,而非其它如计收水费等目的收费计量水量数值。

存在有塘堰坝灌区,塘堰坝与骨干灌溉水源联合对灌区进行灌溉供水。

塘堰坝的蓄水一部分来自拦蓄当地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同时可能还有一部分来自渠道的补水。

因此在统计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时,应考虑将塘堰坝拦蓄降雨径流增加的供水量或其它水源灌溉供水量加进来。

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量按以下要求测算:①如果有实际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量统计资料,则以统计资料为准,需要说明的是供水量中不包括灌区渠系引水蓄入塘堰坝的水量。

②如果没有统计资料,应对2012年塘堰坝或其它供水水源灌溉供水情况进行代表性典型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估算。

2、净灌溉用水量确定不同灌区种植结构、灌溉水源、灌溉方式等均有不同,本技术方案中只针对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水稻灌区等几种主要灌溉情况,提出相应的净灌溉用水量测算方法。

如果灌区范围较大,不同区域气候气象条件、灌溉用水实际情况差异明显,则应在灌区内分区域进行典型分析测算,再以分区结果为依据汇总分析整个灌区净灌溉用水量。

7.1旱作充分灌溉情况(1)若样点灌区有2012年各类种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的试验观测或统计资料,则可直接采用其进行净灌溉用水量的计算。

(2)若样点灌区缺乏2012年各类种植作物净灌溉用水量的试验观测或统计资料,可依据2012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各类作物的净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并对当年实际灌溉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净灌溉定额进行适当调整,以此为依据测算实际净灌溉用水量(在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实际净灌溉用水量应能充分满足净灌溉需水量的要求)。

对于各类旱作物,其生育期净灌溉定额分析计算采用水量平衡原理确定,平衡方程式如下:W G Pe ET M eicii∆+--=式中:M i-为第i 种作物净灌溉定额,mm ;ET ci-为第i 种作物的蒸发蒸腾量,mm ;Pe -为作物生育期内的有效降雨量,mm ;G ei-为第i 种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利用量,mm ;W ∆-为生育期始末土壤储水量的变化值,mm 。

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时段以2012年日历年为准,有的作物不是全生育期。

作物净灌溉需水量和净灌溉定额的具体计算方法见《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

2.2旱作非充分灌溉情况旱作非充分灌溉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每次灌水期间都达不到作物的净灌水定额;二是减少灌水次数,保证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充分灌溉,即减少了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大的灌水。

应通过对作物灌水情况的典型调查,有条件的灌区可以对某次典型灌水进行实测,估算进入田间(毛渠)的实际灌水量,与根据气象条件分析计算的净灌水定额和灌溉制度进行比较,依此确定作物的净灌水定额和净灌溉定额。

(1) 当进入田间的实际亩均灌水量小于分析计算的净灌溉定额时,认为进入田间(毛渠)的实际灌水量就是净灌溉水量,可对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实际灌水次数进行典型样点调查,统计得到相应生育期的净灌溉水量。

若无观测条件,则可利用实验资料或气象资料,计算得出非充分灌溉时的亩均净灌溉用水量。

(2) 当进入田间的实际亩均灌水量大于分析计算的净灌水定额时,以分析计算的净灌水定额作为田间亩均实际净灌水定额,典型调查相应作物生育阶段实际灌水次数,据此计算作物的亩均净灌溉用水量。

2.3水稻灌溉净灌溉定额从理论上讲,水稻净灌溉需水量包括泡田期灌溉用水量、生育期蒸腾蒸发量以及必要的渗漏水量、育秧需水量等四部分,但由于育秧需水量计算较复杂,且用水量很小,因此,在实际计算水稻全生育期净灌溉定额时往往忽略不计。

如有资料,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估算育秧需水量,计入净灌溉定额中。

不考虑育秧需水量时,水稻全生育期(包括泡田)净灌溉定额计算公式为:ee o d c G P M F ET M --++=式中 M ——水稻净灌溉定额,mm ;cET ——水稻蒸腾蒸发量,mm ;eP ——水稻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mm ;d F ——水稻全生育期渗漏量,mm ;o M ——插秧前的泡田定额,mm ,可根据当地灌溉试验或灌溉经验确定;e G ——水稻全生育期地下水的利用量,mm 。

对于采用水稻节水灌溉制度的区域,可以水稻节水灌溉制度设计的净灌溉定额为基础推算净灌溉用水量;有观测资料的灌区可以根据实际观测值计算净灌溉用水量,或者采用相近灌溉试验站资料进行估算。

2.4 综合净灌溉用水量计算根据以上方法,分析得到的作物净灌溉定额即作为作物亩均净灌溉用水量,灌区净灌溉用水总量用下式计算:⎪⎭⎫⎝⎛⨯⨯=∑=N i i i jA M w1667.0式中: M i -灌区第i 种作物亩均净灌溉用水量,mm ; A i-灌区第i 种作物实灌面积,亩;N -灌区播种作物种类总数。

2.5有效降雨量确定(1) 根据各月降雨量估算,采用下列简化方法,即i i i e P σp ⋅=式中:P ei 为i 月降雨的有效降雨量(mm ); P i 为某i 月降雨的降雨总量(mm );σi 为i 月降雨的有效降雨系数,根据每次降雨量取值:当 P i ≤5(mm ) σ=05<P i ≤50 σ=1 50<P i <100 σ=1.0~0.8 100<P i <150 σ=0.8~0.7 P i >150 σ=0.7进行概化后:当 P i ≤5(mm ) σ=05<P i ≤100 σ=1 100<P i <200 σ=0.9 200<P i <300 σ=0.8 P i >300 σ=0.7对于土壤水分利用资料无法核实的情况下,利用土壤水分平衡原理进行分析时,有效降雨量按以下方法进行调整:在作物生长后期,如果降雨大于作物需水量,对于作物来说,超过的降雨量是无效的,因此,采用由后向前递推法调整各月的有效降雨量。

即如果P ei >()ci i nj ej cj ET P ET ∑+=+-1,则采用P ei =()ci i nj ej cj ET P ET ∑+=+-1初始条件:P en >ET cn ,则P en =ET cn n 为生育期最末月序数;i ,j 为计算生育期月序数,i =n -1,…,1,j =n ,…,i +1; P ei 为计算生育期第i 月有效降雨量; P ej 为计算生育期第j 月有效降雨量;ET ci 为计算的i 月作物需水量; ET cj 为计算的j 月作物需水量。

则作物生育期有效降雨量为:∑=i e P p e(2) 根据全生育期降雨量估算,采用下列简化方法,即Pσp e ⋅=式中:Pe 为全生育期降雨的总有效降雨量(mm);P 为全生育期降雨总量(mm);σ为全生育期降雨的有效降雨系数,陕西省一般按下表取:小麦:陕北和关中大部分地区:σ=1.0渭河南岸至秦岭北麓(蓝天、户县、长安、周至、宝鸡市/县、凤县、太白等)和汉中盆地:σ=0.9商洛地区:σ=1.0陕南秦巴山区大部分地区:σ=0.85夏玉米:不同地区参照以上取值,可按以下对应地区进行参照。

商洛:陕南各县;宝鸡峡:宝鸡地区(除太白、凤县)和咸阳地区长武、彬县、旬邑、永寿、淳化、乾县、兴平等16县市;交口:渭南市、华县、华阴、潼关、蓝田等;洛惠渠:铜川地区、渭南地区(白水、大荔、澄城、韩城、合阳、蒲城、富平等县);泾惠渠:武功、周至、户县、礼泉、咸阳市、泾阳、三原、高陵、西安市、临潼、长安等11县(市)。

春玉米、棉花:不同地区参照以上取值,可按以下对应地区进行参照。

交口:渭南、蓝田、华县、潼关、华阴等;洛惠渠:大荔、澄城、合阳、韩城、耀县、铜川、蒲城、白水、富平等;泾惠渠:长安、咸阳、西安、礼泉、三原、泾阳、临潼、周至、户县、高陵等;宝鸡峡:乾县、兴平、扶风、武功、宝鸡县(市)、岐山、眉县、凤翔、永寿、淳化等。

水稻:σ=1.0。

2.6 土壤有效储水量【1】ASWASW =W t -W 0Wt 、W0分别为收获和播种时土壤计划湿润层中的储水量(mm )。

据此作物利用土壤储水量一般为:冬小麦:陕北——56.94mm ;关中——62.64mm ;陕南——56.07mm 。

夏玉米:关中——57.78mm 。

(增加蓄水)春玉米:陕北——0mm 左右;陕南——22mm 左右。

棉花:0mm 左右。

注:【1】作物利用土壤储水量根据“陕西省作物需水量及分区灌溉模式”平均资料确定。

已知初始土壤含水量利用下式推求作物利用土壤储水量()mm G Hr ASW x FC ⎪⎭⎫ ⎝⎛⋅-⋅=100100θθ式中:H 为作物根系活动层深度(m ); γ 为土壤干容量(t/ m 3);θFC 、θ0分别为土壤田间持水率与初始含水量(占干土重%计);G X 为作物适宜灌溉的土壤水分下限指标,按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数计(%)。

其值的确定与作物类型及作物生长阶段有关。

几种主要作物节水灌溉的的土壤水分上、下限控制指标可参见下表。

陕西省主要作物节水灌溉的土壤水分上、下限控制指标(占田间持水率%)主要土壤水分特征参考值2.7 陕西省各区县作物系数确定参考值表宝鸡峡灌区各主要作物的作物系数(Kc)作物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油菜 1.248 0.941 1.255 1.113 0.81 1.301 1.206 1.282 1.605 冬小麦 1.325 1.016 1.106 1.335 0.938 0.565 1.213 1.725 1.729 玉米0.81 1.154 1.447 1.384棉花0.664 0.732 0.695 1.23 1.296 1.248 1.648果树0.234 0.354 0.579 0.51 0.67 1.13 1.04 1.02 0.81 0.59 0.452 0.58 其它区县等我收集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