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2.通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展开联想和想像,感悟文章的意境。
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体会范仲淹守边御敌的决心和将士思乡忧国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赏析和体悟守边将士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描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导入法)分别展示江南秋天和边塞秋天的图片,让同学们讲讲印像中的两种秋天的景色是怎么样的,让同学们用语言描绘出来。
通过对比,说说与江南的秋相比,塞外的秋天景色又“异”在哪里?。
渔家傲,词牌名。
这首词开边塞之风,格调苍凉悲壮,感情真挚,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吟风弄月的词风,后来成为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秋思”为全词的题目,“思”体现的是忧思之情。
公元1041年,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负责抵抗西夏。
在此期间,看到了边防将士的生活困苦,内心苦闷,浓浓的忧国思乡之情让他们头发苍白,哀伤落泪,于是写下了这一首词。
二、借助注释,翻译课文1.学生自由大声读,教师正音。
2.集体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来。
3.小组合作,参考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教师检查。
三、赏景1.播放悲凉的配乐,让学生读词的上片。
2.让学生说说你刚才看到了怎么样的边塞秋景?(寒冷,荒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苍凉壮阔的塞外风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用你想到的词来形容一样当时的气氛是怎么样的?(萧瑟,肃杀,警戒)四、品句再次朗读课文,结合下列句子,请同学们说说词的下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浊酒一杯家万里。
(思乡想家)2.燕然未勒归无计。
(为国戍边,建功立业)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因功业未立,难以归家而哀伤流泪)五、体悟1.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像,选一个角色代入(如将军、将士)动笔写一写他们在戍边时的心里活动是怎么样的。
2.请各个小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李清照《渔家傲》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李清照《渔家傲》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激趣导入:请依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闻名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怪,富有浪漫主义颜色,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2、他,唐代闻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4、他,北宋闻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
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今日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闻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训练。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头开阔起来。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2、读出节奏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四、观赏意境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用原句回答)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看到了一幅宽阔、壮丽的海天一色图:师: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生: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生:瑰奇宏伟师:在这两句中找出四个动词来。
第12课《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纵然身处暗流,仍要提灯远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家傲·秋思》是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的第一首,是一首苍凉悲壮的边塞词,体现了作者范仲淹在思家与报国的矛盾中毅然选择为国坚守边塞、杀敌护国的崇高情怀。
范仲淹首次把边塞风光写入词中,一扫五代以来的绮丽词风,成为开启宋代豪放词风的先驱。
二、学情分析面对范仲淹,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在文言文拓展练习中学生了解到的是勤奋苦学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学生们认识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者范仲淹,再学《渔家傲·秋思》,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应该没有难度,对文本的意象以及体会意象所表达的词情,应该也没有难度,但是学习古诗的最终目的,除了积累基本的知识之外,还在于了解一个人,明白一个人,并最终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借助必要的背景知识,我们会在短短的64个字的词中了解范仲淹,感知他坚守边塞、为国杀敌、志在家国的拳拳之心。
三、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词风,理解词意。
2.品读感悟,读出词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3.拓展延伸,感受词人志存天下家国的崇高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2.抓住词中的意象,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难点:结合背景资料,从词中的典故中读出范仲淹的志在家国的高尚品格。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1.方法:朗读法、讲授法2.PPT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起范仲淹,同学们的耳边一定会回荡一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宣言,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人生抱负,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来看一看词人是否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而忧愁的?(二)朗读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词意1.析题:明确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秋思是这一首词的题目。
(1)朗读感知,明确韵脚,读出兀傲凄壮,铿锵有力的词调。
第12课 《词四首》之《渔家傲 秋思》(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渔家傲•秋思》【教材解读】《渔家傲•秋思》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将士们身处边塞的忧国思乡之情。
本课这首诗,简短而精美,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
可结合作者的际遇及写作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首词的精髓。
【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和主旨。
2.反复阅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词作,培养对词作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作品,理解词的内容;反复阅读,把握作者的感情,品味语音,熟读成诵,揣摩词人融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
难点:理解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高远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教法:1.朗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在读中体会词的内涵和词人的情感。
2.多媒体辅助法。
运用多媒体呈现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画面,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学法:1.批注法。
在阅读中圈点勾画,简要批注自己探究的成果,对语言、人物、情感、思想和主旨进行分析与探究,加深理解。
2.合作法。
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CAI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词作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词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一、导入新课两大流派1、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柳永、李煜。
2、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
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二、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了文体,晓背景】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
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1、品词的上阕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
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
2024最新-最新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

最新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这里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6篇渔家傲秋思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教学过程: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放音频),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一)读1、注意听范读(放音频):点评好在哪里?注意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二)品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完整)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
主备
张玉公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8
325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词语,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提高诵读和欣赏词的能力。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词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此词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一、揭题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要与大家一起学习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1:一首词怎么会有两个题目?(词牌名题目,真正与内容有关) 2:秋思,在秋天引发的思绪。
公元1040年, 52岁的范仲淹应急召远离风景如画的故土苏州,来到千里之外黄沙漫天的边塞,开始了多年的戍边生涯,在一个夜不成寐的晚上,听着悠悠羌管,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秋思》。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词作。
二、初读感奇景:
1、请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2、学读
读得准确流利,很有诗味,我们扬长避短一起学着读一读。
这首词的味道来自于情,来自于景,词人首先给我们呈现了塞外奇景:塞下秋来风景异,我们用组词法去解?(惊异、奇异)一个异字传递了词人对塞下季节变换的敏感,究竟异在何处呢?我们快速地找一找、说一说。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向南方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奇寒:胡天八月即飞雪……风掣红旗冻不番以诗解诗,将以前学过的诗相映照、比对,可以更快地了解诗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夜不能寐,侧耳远听,寒风呼啸,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
这一切对于身处江南的词人以及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何等神奇。
长烟落日孤城闭: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之下,竟是孤单小城的城门紧锁。
充满了萧条肃杀之气。
广袤天底下,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孤城了,跟繁华的江南自然有着天地之差。
羌管悠悠霜满地:特有乐器,唐代边塞诗常出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发出凄切之声。
深夜里传来了如泣如诉、凄切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
耳闻目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听乐音)
千嶂里:凉秋九月,衰草连天,原是儿孙绕膝,饮酒赋诗的日子,如今竟然身处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之中,离家万里、归期遥遥,怎不心生悲凉?
三、细读明情怀。
这些新奇的景象实在是太独特了,我们来把写景的句子联起来读一遍。
雄壮、奇异的塞外景色成了边塞诗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评论家说:边塞诗歌的一大特色及价值就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
岑参如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雪绚烂)
王维亦是如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人们称颂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的词人,范仲淹也是这样在歌颂着的吗?那他此刻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悲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人早生华发,有人黯然落泪。
这是多么凄凉的情景。
除此之外,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他拉悲凉之情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再把词句吟诵一遍,仔细体会体会。
呆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
敢于挑战的同学,可以发挥想象,描绘场景。
比如:老师在刚才的边声里听出了悲凉之意。
(示例)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愁更愁,两个数词用得很有意味。
一杯万里呈现鲜明的反差。
杯杯浊酒家万里。
原本想借酒舒解思乡念家之情,然而曲曲一怀怎抵得过千里万里的浓重乡愁。
浓得化也化不开。
直抒胸臆
景中含情(见上文)
闭口音
四、深读究缘由:
什么原因让他如此悲苦?(还有一句,非常特殊,被同学们漠视,这里面有没有悲情在里边?)
燕然未勒归无计:
A 明意典故的反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既便对家乡亲人魂牵梦萦,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B 如果有旨命其归,你看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效法窦宪建立功勋许多边塞将士就是怀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目的而去的。
壮志未酬既便可归不能归也不愿归。
C 有没有可能“燕然有勒”、荣归故里呢?看一则材料:
材料补充:宋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驰。
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
(生念)诗句: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闭字就点出了战事吃紧,国家危亡的情景。
你有答案了吗?君王的治国之策如此,既便他有雄心万丈,既便他才华横溢,然而实现抱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眼看着进犯少数民族军队步步进逼,国家危难而又无能为力。
壮志难酬,悲怆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范仲淹他很努力,他到任后,一而加强军队训练,一面构筑防御工事,努力使延州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他也很有能力: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
数年,名重一时,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
原本他可以坦然,他尽力了,但是仍旧忧国居民,作着家国之思。
将军范仲淹岂只白了发,还流着泪,同理,白了发、流着泪的又何只范,还有那些同样离家千里万里的征人们,所以,末句要把它表述完整,应该是:将军征夫白发将军征夫泪,互文的用法(板书)。
词人的情怀原来是那么复杂那么深重。
现在就让我们感觉自已是那位集万千感慨于一身,作着深重家国之思的词人,和着音乐来演绎一下这首词:
配乐朗读。
(跟读:将军白发征夫泪)
板书: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睹有家壮以诗解诗
物家国志典故
伤难之未互文
怀回思酬泪泣
(寒、壮)(悲)
气概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