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通过引入病原体的部分或全体,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提供对特定病原体的保护。
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以下将详细介绍疫苗的发展过程。
1. 疫苗的起源疫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96年,当时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牛痘病)可以预防人类天花。
他将牛痘病毒接种到一个8岁的男孩身上,成功地使其产生了免疫力。
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疫苗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疫苗的早期发展在詹纳的发现之后,人们开始研究其他病原体的疫苗。
1818年,法国医生路易·巴斯德成功制备出狂犬病疫苗。
随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破伤风、白喉、百日咳等疫苗。
3. 疫苗的现代化发展20世纪初,随着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步,疫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21年,阿尔伯特·卡尔曼和吕特·施特尔曼合成了首个流感疫苗。
随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麻疹、腮腺炎、风疹等疫苗。
4. 疫苗的改良和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改良和创新疫苗的制备方法。
例如,传统的灭活疫苗(使用灭活的病原体)被改良为亚单位疫苗(使用病原体的部分成分),从而减少了副作用的风险。
此外,还出现了重组疫苗(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病原体成分)和DNA疫苗(使用病原体的基因片段)等新型疫苗。
5. 疫苗的全球推广与成功案例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麻疹消除计划,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活动,麻疹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下降。
此外,疫苗也在消灭天花、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
6. 疫苗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一方面,人们将继续改良和创新疫苗的制备方法,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人们还将研究新型疫苗,如基因编辑疫苗、纳米颗粒疫苗等,以应对新兴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当时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首次成功使用牛痘病毒来预防天花。
这一重大发现开创了疫苗的先河,为后来的疫苗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是疫苗发展的主要里程碑:1. 19世纪:在詹纳之后,许多疫苗相继问世。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发现炭疽疫苗,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白喉疫苗,这些疫苗的问世使得人类能够有效预防这些传染病。
2. 20世纪:疫苗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珀特发现了白喉疫苗的制备方法,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全球。
此后,破伤风、白喉、百日咳等疫苗相继问世。
3. 20世纪50年代:疫苗研究迎来了新的突破。
1954年,美国医生乔纳斯·索尔克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第一个使用灭活病毒制备的疫苗,为疫苗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4. 20世纪60年代:疫苗研究进入了黄金时期。
1963年,麻疹疫苗问世,随后又有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相继研制成功。
这些疫苗的问世大大减少了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5. 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疫苗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1986年,世界上第一种基因工程疫苗——乙肝疫苗被批准上市。
这一突破性的发展标志着疫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6. 21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疫苗研究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果。
2022年,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有效预防宫颈癌。
随后,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水痘疫苗等相继问世,为人类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总结起来,疫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制备方法到基因工程技术的转变。
疫苗的问世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为人类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疫苗问世,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引入微生物抗原或者其部份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疫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试错探索到现代科技的应用,不断推动着疫苗的研发和改进。
一、早期试错探索1.1 中国古代疫苗实践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尝试使用疫苗来预防疾病。
例如,明朝时期的李时中通过将天花患者的痘疱液接种到健康人体内,成功地实现了人为感染天花,从而引起免疫反应,进而预防天花的发生。
1.2 伏法和牛痘的发现18世纪末,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他观察到,奶牛饲养员患有牛痘的人不易患天花,于是他将牛痘病毒接种到一个小男孩身上,成功地使他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
这一发现被视为疫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3 鸡胆疫苗和其他早期疫苗在19世纪,研究者们陆续发现了其他疫苗,如鸡胆疫苗、炭疽疫苗等。
这些早期疫苗的发现为后来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疫苗的制备和改进2.1 疫苗的制备方法现代疫苗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
灭活疫苗是通过杀死病原体制备而成,减毒疫苗则是通过将病原体的毒力降低制备而成,亚单位疫苗则是利用病原体的一部份制备而成。
2.2 疫苗的改进与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疫苗的制备和改进也在不断进行。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疫苗的制备更加精确和高效,新型载体疫苗的研发使得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更加方便,纳米颗粒疫苗的浮现则提高了疫苗的稳定性和免疫效果。
2.3 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估是疫苗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监测,科研人员可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并及时调整疫苗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案,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疫苗的推广和应用3.1 疫苗的推广与普及疫苗的推广和普及是保护公众健康的关键环节。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投入,疫苗可以被广泛推广和应用,从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引入病原体或者其部份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疫苗的发展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和创新。
本文将详细介绍疫苗的发展历程。
1. 古代疫苗的发展古代人们对疾病的理解相对有限,但他们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疫苗来预防某些传染病。
例如,古代中国人使用“天花痘苗”来预防天花,他们将天花病人的痘苗涂抹在健康人的皮肤上,以期通过接触传播疫苗并产生免疫力。
2. 疫苗的先驱者——爱德华·詹纳现代疫苗的发展始于18世纪末,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被公认为疫苗的先驱者。
1796年,詹纳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实验,他将牛痘病毒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手臂上,成功地使该男孩免疫天花。
这个实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疫苗接种实验,也奠定了现代疫苗学的基础。
3. 疫苗接种的推广随着詹纳的实验成功,疫苗接种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开来。
1801年,英国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天花疫苗接种计划。
这个计划的成功使得天花在英国迅速得到控制,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范例。
4. 疫苗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不断改进疫苗的制备方法和疫苗的类型。
1885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成功地制备出狂犬病疫苗,这是第一个病毒疫苗。
此后,疫苗的研究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 疫苗的分类根据制备方法和疫苗类型的不同,疫苗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疫苗类型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和核酸疫苗等。
每种类型的疫苗都有其独特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6. 疫苗的现代化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的生产过程也得到了现代化的改进。
现代疫苗生产通常包括病原体培养、病原体灭活或者减毒、抗原提取和纯化、辅助成份添加、疫苗制剂和灌装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严格控制和质量检测确保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 疫苗的应用和效果疫苗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预防多种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感、肺炎球菌感染等。
疫苗研发的发展历程

疫苗研发的发展历程疫苗的研发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牛痘疫苗发现。
以下是疫苗研发的主要发展历程:1. 牛痘疫苗: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他将牛痘病毒接种到一个小男孩身上,成功预防了天花的发作。
这个发现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疫苗的发现,为现代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 减毒疫苗:1885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利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狂犬病病毒,并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方法,使病毒失去致病性但仍能引起免疫反应。
这种被称为减毒疫苗的技术成为其他疫苗研发的基础,包括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等疫苗的研制。
3. 细胞培养技术:20世纪中叶,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疫苗的研发。
科学家们发现,可以利用细胞培养来生产病毒疫苗。
这种方法避免了使用实际病原体或动物实验,提高了疫苗的生产速度和安全性。
4. 基因工程技术:1970年代末,重组DNA技术的出现使得疫苗研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科学家可以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微生物或其他生物体中,从而生产特定的抗原,以制备疫苗。
这一技术开创了疫苗研发的革命,并催生了许多成功的疫苗,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和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
5. mRNA疫苗:2020年,mRNA疫苗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其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中的成功应用而备受瞩目。
这种疫苗使用mRNA来传递病毒的遗传信息,诱导人体产生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
mRNA疫苗不需要使用活毒或减毒病毒,具有安全性高、生产周期短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疫苗的研发速度和效果也将不断提高。
疫苗的研制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积极的效果。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当时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人类天花。
这一发现开创了疫苗的先河,也为后来的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的研发和应用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疫苗的发展历程。
1. 第一代疫苗(18世纪末-19世纪初)18世纪末,詹纳使用牛痘病毒接种人类,成功预防了天花。
这一发现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研究。
随后,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其他动物病毒来制备疫苗,如狂犬病疫苗和霍乱疫苗。
这些早期疫苗的制备方法相对简单,主要通过将病毒注射到人体或者动物体内来诱导免疫反应。
2. 第二代疫苗(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并利用细菌来制备疫苗。
最著名的例子是百日咳疫苗和麻疹疫苗。
这些疫苗使用杀死或者削弱的细菌来激活免疫系统,从而产生免疫反应。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使用病毒的部份成份,如蛋白质或者多糖,也可以制备疫苗。
这些疫苗被称为亚单位疫苗,如流感疫苗和乙肝疫苗。
3. 第三代疫苗(20世纪中期至今)随着份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第三代疫苗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这些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的基因插入无害的载体中,如细菌或者病毒。
这些载体被称为表达载体,它们可以在人体内产生病原体的蛋白质,从而激活免疫系统。
这种疫苗被称为基因工程疫苗,如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和新冠疫苗。
4. 新冠疫苗的发展新冠疫苗的发展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
自2022年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全球各国的科学家和制药公司积极开展疫苗研发工作。
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估,多种新冠疫苗已获得紧急使用授权或者正式批准,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接种。
目前,新冠疫苗主要有mRNA疫苗、载体病毒疫苗和蛋白亚单位疫苗等类型。
其中,mRNA疫苗利用mRNA份子将新冠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人体细胞,使细胞产生病毒的蛋白质,从而激活免疫系统。
载体病毒疫苗则将新冠病毒的基因插入无害的病毒中,通过感染人体细胞来产生病毒蛋白质。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工具,它通过引入病原体的部分或者衍生物来激发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使人体能够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近代才取得了重大突破。
以下是疫苗发展的主要里程碑:1. 古代疫苗实践古代的中国、印度和中东国家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开始使用疫苗来预防天花。
他们采用一种称为“接种”的方法,将痘疱液从病人体内取出,通过划破健康人的皮肤来传播病毒,从而引发轻微的感染,进而让人体产生免疫力。
2. 牛痘疫苗的发现18世纪末,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牛痘疫苗,这是疫苗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詹纳观察到,农民在患上牛痘后,不会感染天花。
于是他将牛痘病毒接种到人体上,成功地实现了对天花的预防。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疫苗的基础。
3. 疫苗的工业化生产20世纪初,疫苗的工业化生产开始兴起。
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在1880年代开创了疫苗的大规模生产方法,他使用培养皿和试管培养细菌,使得疫苗的生产变得更加可靠和高效。
4. 灭活疫苗的研制20世纪20年代,灭活疫苗的研制取得了突破。
灭活疫苗是指通过杀死病原体或者失活其毒性,然后将其注射到人体中,以激发免疫反应。
最著名的例子是葡萄牙科学家卡尔洛斯·费雷拉斯的破伤风疫苗研制成功,这是第一个灭活疫苗。
5. 疫苗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疫苗的研制和应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第一个使用培养细胞制备的疫苗。
此外,乙型肝炎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也相继问世,有效预防了这些疾病的传播。
6. 基因工程疫苗的崛起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疫苗的研制更加精确和高效。
基因工程疫苗通过将病原体的基因片段插入载体细胞中,使其产生病原体的抗原,从而激发免疫反应。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成功,如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和新冠疫苗,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
总结:疫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的试验性实践、牛痘疫苗的发现、工业化生产、灭活疫苗的研制以及基因工程疫苗的崛起。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通过引入病原体或其部分,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提供免疫保护。
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的中国,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痘苗来预防天花。
以下是疫苗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公元前10世纪:中国人开始使用痘苗预防天花。
他们从天花患者身上取得痘疱液,通过划破健康人的皮肤,将痘疱液涂抹在伤口上,以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
2. 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首次成功使用牛痘病毒来预防天花。
他从牛痘患者身上取得病毒,将其接种到一个健康人的手臂上,这个人后来没有感染天花。
3. 1885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开发了狂犬病疫苗。
他使用病毒培养物制备了疫苗,并将其注射给一名狂犬病患者,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4. 1921年:阿尔伯特·卡尔门和乔治·米纳克发现了第一种流感疫苗。
他们从猪流感病人身上取得病毒,并通过传代培养制备了疫苗。
5. 1954年:美国医生约翰·萨尔克开发了脊髓灰质炎疫苗。
他通过培养病毒并灭活它们,制备了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
6. 1963年:美国医生托马斯·弗朗西斯开发了麻疹、腮腺炎和风疹联合疫苗。
这是第一种联合疫苗,可以同时预防多种传染病。
7. 1977年: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成功研制了乙肝疫苗。
这是世界上第一种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疫苗。
8. 1998年: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开始研发。
这种疫苗可以预防引起宫颈癌等疾病的HPV感染。
9. 2020年: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
面对全球新冠疫情,科学家们迅速展开研究,历经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估,成功研制出多种新冠疫苗,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工具。
总结:疫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和研究。
从最早的痘苗到现代的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不断的创新和科技进步将为我们提供更多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手段,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健康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苗的发展摘要:疫苗的发展过程和疫苗的发展前景关键词:疫苗前景发展1、生物制品与疫苗定义:1.1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防治和诊断用的制剂。
预防接种用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
其中,由细菌制成的为菌苗;由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制成的为疫苗。
1.2疫苗是生物制品中的重要一员,它是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和治疗用的制剂,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用于人或动物体的预防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免除众多传染病对人和动物生命群体的威胁。
2、疫苗的抗病原理2.1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
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
和人类的过敏反应的原理类似。
3、疫苗的诞生与发展3.1疫苗的诞生疫苗的诞生最早要追溯到中国古代时期。
18世纪早期的中国,就已出现以接种天花患者的脓液-这种接种人痘的独创性方法来预防天花。
虽然这种不经任何处理就对人的活体进行接种人痘的医疗手段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该方法却为利用疫苗的手段预防高危恶性传染病开创了先河。
1921年,人痘接种法传入了英国,英国乡村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也发现接种牛痘病牛的挤奶牛女工不会患天花,琴纳在1976年从一挤奶女工感染的痘胞中取出胞浆,接种于8岁男孩的手臂上,然后让其产生天花脓胞液,结果该男孩并未感染天花,证明其对天花确实有免疫力。
这也是人类通过有意识预防接种来控制传染病的首次科学实验。
而Vaccine,其意为疫苗、菌苗,泛指所有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来源于当时最大规模应用的用牛制备的疫苗-牛痘苗(vaccine),拉丁文中Vacca是指牛的意思。
3.2疫苗的发展史和研究技术的发展3.2.1疫苗的发展史疫苗的发展可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为古典疫苗时期,即在病原体发现前,根据反复观察和摸索经验而制出疫苗的时期。
第二为传统疫苗时期,即利用病变组织、鸡胚或细胞增殖病毒来制备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用培养基培养完整的细菌制备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
第三为工程疫苗时期,即采用DNA 重组技术生产疫苗。
1796年,史上第一剂疫苗,本质为牛痘疫苗,用以对抗天花1879年,首支抗霍乱疫苗1881年,首支抗炭疽疫苗1882年,首支抗狂犬病疫苗1890年,首支抗破伤风、白喉疫苗1896年,首支抗伤寒热疫苗(typhoid fever)1897年,首支抗鼠疫疫苗1921年,首支抗结核病疫苗(卡介苗)1926年,首支抗百日咳疫苗1927年,首支抗结核疫苗1932年,首支抗黄热病疫苗1937年,首支抗伤寒(typhus)疫苗1945年,首支抗流行性感冒疫苗1952年,首支抗小儿麻痹疫苗1954年,首支抗日本脑炎疫苗1957年,首支抗腺病毒疫苗1962年,首支抗小儿麻痹口服疫苗1964年,首支抗德国麻疹疫苗(Rubella)1967年,首支抗腮腺炎疫苗(Mumps)1970年,首支抗玫瑰疹疫苗(roséole)1974年,首支抗水痘疫苗1977年,首支抗肺炎疫苗(肺炎双球菌)1978年,首支抗脑膜炎疫苗(脑膜炎双球菌)1981年,首支抗乙型肝炎疫苗1985年,首支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1992年,首支抗甲型肝炎疫苗1998年,首支抗莱姆病、轮状病毒疫苗2006年,首支抗子宫颈癌(乳突病毒)疫苗2009年4月23日,中国宣布成功研发出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3.2.2疫苗研究技术的发展第一次疫苗革命以疫苗之父Pasteur于19世纪末研究的鸡霍乱疫苗、炭疽疫苗和狂犬病疫苗为标志的。
第二次疫苗革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分子生物学技术迅速发展,以重组DNA技术为代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肝炎,脑膜炎和流感嗜血杆菌的多糖和多糖耦联疫苗,以及无细胞百日咳和回归热的纯化的蛋白质组分疫苗通过临床试验,形成第二次疫苗革命。
第三次疫苗革命20世纪90年代,又诞生了一种新的疫苗-基因疫苗,或称和核酸疫苗或者DNA疫苗。
基因疫苗因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而有效的免疫反应,尤其是能诱导产生具有细胞毒杀性功能的T淋巴细胞,可有效地预防病毒、胞内细菌和寄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从而引起第三次疫苗革命。
4、疫苗的发展前景4.1疫苗的优势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是目前人类唯一可以有预测地消灭某一疾病的武器,随着治疗技术和疾病预防的进步,接种疫苗已取得显著的成效并有可能扩展到防癌的目标。
还有可能预防动脉粥硬化的疫苗。
4.2疫苗面临的挑战4.2.1疫苗研发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疫苗发展到今天,已经能预防绝大多数的传染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疫苗的研究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如病原的变异、抗原的提呈方式以及内源性疾病疫苗的研制等。
4.2.1.1疫苗自身的局限性,也就是说细菌或病毒一旦发生变异,那原有的疫苗则失去了作用。
4.2.1.2 抗原如何更有效地提呈给免疫系统。
减活疫苗存在致病性和回复致病性的危险,不适合免疫缺陷者使用,且活疫苗生产可能造成污染。
灭活疫苗虽然安全性较好,但诱导的长期免疫反应效果较差,且对细胞内感染为主的多种疾病的防治效果也较差。
所以传统疫苗对一些较复杂的微生物就比较无能为力。
4.2.1.3 是否可以用疫苗来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内源性疾病4.3疫苗的未来发展方向4.3.1疫苗研究前沿:流感疫苗、轮状病毒疫苗、肺炎结合疫苗、4价流脑结合疫苗以及带状疱疹病毒疫苗等是近些年来疫苗研发的前沿。
抗生素耐药、医院感染和生殖器疱疹等疾病则是今后疫苗研究的重点。
4.3.2癌症疫苗正在崛起人类乳头瘤病毒(HPV)融合蛋白疫苗是世界上首支可以预防癌症的疫苗,而据美国化学学会糖类化学分会贺拉斯贝尔奖得主海尔特·简·布恩斯(Geer Jan Boons)曾在与中国药科大学师生交流时透露,目前除了宫颈癌疫苗多年前在美国上市,肾癌疫苗多年前在俄罗斯上市外,还有多个癌症疫苗已经进入临床阶段。
最快1年,这些癌症疫苗就将上市。
但是癌症疫苗的研发却频频遭遇困境,很多肿瘤疫苗的研发纷纷卡在临床试验三期,从而失败。
理想的疫苗应具有以下的特点:①促进有效的人体免疫力②提供生命周期(长期)的保护③安全,没有副作用④效果稳定,价格便宜⑤被公众普遍的接受4.4疫苗可能造成的危害4.4.1疫苗有可能催生出更致命的病原体许多病原体并不会具有很强的致命性或毒力,因为一旦它们过早地杀死宿主,就无法在感染者之间相互传播。
然而,有些疫苗不能阻止病原体感染,却能帮助减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14年前,Read在Nature杂志上首次发文指出,这些“不完美”或“有缺陷”的疫苗通过延长宿主寿命,事实上加剧了致命病原体的扩散。
正常情况下,病原体的毒力越强,其在宿主体内存活的时间就越短。
近期,Read发文指出,这一现象似乎在马立克氏病(一种鸡病毒性疾病)中有所体现。
马立克氏病原通常潜伏在易感禽类的羽毛囊中,并随皮屑的分泌而被其他禽类吸入,导致扩散感染。
养殖户定期为家禽注射抗病疫苗能保证鸡群健康,却无法阻断病毒传播及禽类感染。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马立克氏病的毒力不断在强化,研究人员猜测这很可能是接种疫苗导致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1)Kai Kupferschmidt.疫苗有可能催生出更致命的病原体[J].science,2015,13(8)⑵袁一雪,从癌症疫苗到治疗性疫苗,越来越多的疫苗走进生活[J].中国科学报,2016.29(4)⑶朱向军,张之伦.新疫苗的发展和应用展望[J].口岸卫生控制,2002,7(4):32-34⑷沈心亮,蒋韬.中国疫苗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微生物免疫学进展,2003.31(4)60-66⑸秦刚.疫苗技术的发展与传染病的免疫预防[J].山东畜牧兽医,2004,4:37,37-37⑹赵晓东,等.新型疫苗的发展趋势[J].口岸卫生控制,2001,6(1):45-46⑺程军波.国内疫苗生产现状[J].中国禽业导刊,2007.24(19):6⑻Martin S J.疫苗设计:未来的可能性和潜力[J].赵宜为,译.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5,23(2):125-128⑼Kelly Servick.一针HPV疫苗便可长久保护[J].science,2015,12(6)⑽姜平.兽医生物制品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⑾董德祥.疫苗技术基础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96-98⑿李忠明.当代新疫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3-260⒀庾莉萍.我国新型疫苗的开发现状[J].养生月刊,2007,28(7):613-615⒁张延龄,张晖.疫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⒂赵晓东,聂维忠.新型疫苗的发展趋势[J].口岸卫生控制,2001,6(1);45-50⒃盛秋菊,王洪涛,宋永喜.治疗性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84-2286⒄Kurstak E.Vaccine,1999,17(13-14):1583-1586⒅百度百科,疫苗的发展历程⒆卢锦汉,章以浩,赵凯.医学生物制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⒇万雪,王磊,宁官保.高新技术在疫苗生产上的应用[J].畜禽业,2005,1:38-40(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