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研讨课教案_1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示范教学PPT课件【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新词导入
浣溪沙
整体感知
成德, 字容若。
●纳兰出身显赫,是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 长子,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 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 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
整体感知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 性德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赴觇(chān) 梭(suō)龙打虎山巡查边境,十二月返 京。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这首词 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诗词吟诵
整体感知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描绘的画面
整体感知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 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 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 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 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赏析探究
赏析词句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他生性孤傲,淡泊名利,不愿受社会种种森严礼法的束缚,但又 无力反抗。纳兰性德出身显赫,仕途生涯顺畅无阻,没有一丝一毫被 挤压被贬谪的经历。他作为康熙的贴身侍卫,经常随驾陪皇上狩猎、 去各地巡察。见多了官场的阿谀逢承,见多了虚伪、龌龊和尔欺虞诈 ,官场的许多暗道机关和潜规则为他所不齿,故而他从厌倦到为无法 摆脱官场的捧场作戏而苦恼,他将这些视为精神枷锁,欲罢不能。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自主选择一首纳兰词背诵,尝试诵出感情, 通过经典吟诵的方式读给全班同学听。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佳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性和韵律美。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古典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往往注重表面的字词理解,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对清代诗词的了解相对较少,对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领略诗词之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了解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解读诗词内容,品味诗词语言,感受诗词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浣溪沙》;理解诗词的语言、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感悟诗人的故乡之情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感悟诗词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人纳兰性德的画像、创作背景和相关资料;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情感。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研讨课教案_0

《浣溪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婉约的风格特点。
2、在品读中感受边塞词的意象和画意。
3、结合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理解纳兰性德借景抒发的情感。
4、在经典诵读和积累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讨论、点拨、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浩如烟海的诗坛,有一类诗人,他们有PPT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放旷达,PPT2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浑悲壮,PPT3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磅礴瑰丽,PPT4也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思乡思亲,他们就是边塞诗人。
其实,边塞诗人也不乏缠绵细腻、清丽婉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PPT5领略他笔下边塞的景象,领略我国经典古词的魅力。
(板书《浣溪沙》纳兰性德)二、美词我来读。
1、遇见诗词,便是遇见美好!美美的一天,美好的一课,让我们从美美的读词开始吧!2、PPT6活动一:美词我来读。
(1)听读该词。
轻声跟读,注意字音,体会停顿、节奏、重音、语气、语速。
(2)模仿朗读。
一读,读准字音,读响韵脚。
PPT8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PPT8读准字音,PPT9划出韵脚。
二读,读清节奏,读准重音。
PPT10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3)PPT11反馈朗读。
组内交流,朗读表演。
三、美词我来绘。
1、诗词,美在意境。
读诗词,我们常常感觉到扑面而来的诗情画意。
(板书:画意诗情)。
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品读纳兰性德的《浣溪沙》,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的画意。
(1)PPT12默读词,借助注释和学案疏通词句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PPT13检查学案中的基础达标——解释词义。
(3)学生疏通词句。
出示PPT14-15疏通词句2、PPT16活动二:美词我来绘读纳兰性德的词,我看到了(意象),感受到(画面)。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教学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
☆
☆
结句画龙点睛,这“幽恨”既不同于被遣关外的流人凄楚
☆ 悲苦的呻吟,又不同于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词人对浩
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豪迈真挚。
下阕赏析
☆
☆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任务四:认真朗读,问题探究
1、结合画面,你从上阙中读到一个怎样的纳兰性德?请简要分析。
板书设计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上片:云山 北风 马嘶 深秋 描写行程,点明时令与心情。
下片:晚烟 荒戍垒 斜日 旧关城 抒发感情
——愁绪纷乱
凄
惘 (孤独、不安、思乡) 之
——古今幽恨 情
(体察百姓疾苦、厌恨战争)
布置作业
以组为单位,查找纳兰性 德其他主题的词,赏读或 创意性诵读,可拍成短视 频在班级内分享。
那边。
凛冽的北风吹断了 骏马的嘶鸣。
若,怎。若为,怎样的。
我向着苍茫云山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断了骏马的嘶鸣。在深秋 的偏远边塞里,应该是怎样的情怀呢!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荒凉萧瑟的营垒。
破旧的关塞城堡。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升起在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破旧的关 塞城堡。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幽恨难平!
《饮水词》等。
背
景
链 接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
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
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
出塞的凄惘之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任务二: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读准字音
读准字音 浣( huàn ) 畔( pàn ) 嘶( sī ) 塞( sài ) 抹( mǒ ) 戍( shù )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研讨课教案_0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
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疏通这首词的大意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相同之处:婉约含蓄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配套练习 2022年部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2.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3.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4.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假设为情! (纳兰性德《浣溪沙》)二、根据提示,完成以下诗句的填空.5.《定风波》中,表达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旷达洒脱的超然情怀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6.《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作者与朋友尽情游乐的句子是“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7.《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奇妙想象的句子是“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8.《浣溪沙》中,作者以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的句子是“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三、古诗词阅读.(一)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答复以下问题.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把夕阳人格化,通过夕阳“相迎〞的热情态度,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带给他的无限喜悦之情.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人生感悟:自然界的晴雨既属寻常,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人生中的宦海浮沉、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性格特征: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答复以下问题.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长沟流月去无声〞的画面.作者和朋友在洛阳午桥桥头畅饮,桥上欢声笑语,而月光照着桥下的流水,长长的流水静静地流去寂静无声.2.细吟全词,可知“闲〞字笼罩全文,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孑然一身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答复以下问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等词句,表现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忠贞爱国之情.(四)阅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答复以下问题.1.词中共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意象:北风、晚烟、营垒、城堡、落日. 特点:萧瑟、冷清、破败.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中“断〞字的妙处.“断〞字生动地描绘了马鸣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情景,突出了寒风的凛冽,同时也从侧面衬托出人被隔绝在荒野的凄凉之感.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赏析词句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 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让人想 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 试卷、课件 7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 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 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听闻如此强劲, 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浣溪沙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2
走近作者
【纳兰性德】(1655— 1685),叶赫那拉氏,字 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
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 试卷、课件
3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 试卷、课件
8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
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
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
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 试卷、课件
9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 试卷、课件
10
古今幽恨几时平!
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 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 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 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 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
诚,其感不胜拳挚。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下片写“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 的感受。末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表面写雨过天晴, 一切归于平静,实则蕴含深刻道理:无论遭遇多少苦难, 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将过去。这里一语双关,表现了词 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主旨情感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 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的第三个春天。本词通过野外 出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 的小事,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 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
下片,前两句以简练的文字描写了荒凉的戍垒、半落的 夕阳、古旧的关城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 地风光图,营造了一种萧索冷清的氛围。结句点明主旨,极 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表达了词人对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主旨情感
《浣溪沙》描写了词人奉使出塞所见的深 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寄寓了悠悠苍 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幽恨难平”的凄惘之 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统编版初中语文在新教材的设置中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每册 安排2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次4首。
2.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能够熟读背诵。 3. 了解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
的知识与技能。 4. 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作为中华民
族一员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主旨情感
这首词是其晚年追忆二十多年前宋徽宗年间,在洛 阳的安定、快乐的生活所作。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 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通过上 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 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 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 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善用典 故,托古喻今,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 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1、出示《题西林壁》,读后问学生: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苏轼)
出示作者的资料。
(课件)《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苏轼的蕴含另一人生哲理的词《浣溪沙》。
这首词的词牌名叫什么?
师:“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
二、初读正音。
1、孩子们,你们先自己读一读。
2、检查朗读。
出示“蕲”,正音。
蕲水是一个地名,今湖北浠水县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这是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3、孩子们,我们读词亦可以像读古诗一样,有停有连,读出韵
味。
(课件出示词,停顿处用斜线断开。
)再读。
检查。
三、学习上阕。
1、孩子们,一首词是由上阕和下阕组成的。
你能说说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是哪一句?(学生回答)
2、(课件出示上阕)指名读。
想想上阕写了些什么景物?先用笔在书中圈画(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杜鹃(布谷)。
)你能结合书中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一写作者看到的美景和作者的心情吗?
3、学生动笔写。
(生汇报)
4、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你已创作了一首《浣溪沙》的上阕了,把你写的文字美美地读一读,估计自己写了多少字?但苏轼描写这些美景仅用了21个字。
对比你的和苏轼的词,你有什么发现?这就是宋词的特点“言简意丰”,真可谓“语有境、意有情”
5、简洁、“意有尽而情无尽”。
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词。
(全班读)
6、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出示幻灯片)
四、学习下阕。
1、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苏轼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课件出示背景)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幻
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
2、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课件出示)(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幻灯片提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
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阕的内容。
4、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所以,在读这句词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生读)
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却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于是,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读)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正如他在词中所写到。
(生读)
五、朗读整首词,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理解或所受启发。
孩子们,你从这首词中,明白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苏轼作为杰出的北宋词人的佼佼者,开辟了豪放词风。
(课件出示全诗句)
2、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上阙写景,描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再读。
)
3、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