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技术十年发展

集成电路技术十年发展
集成电路技术十年发展

集成电路技术十年发展

2012-11-27 17:06:17

清华大学教授、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

一、总体情况

集成电路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国防建设极其重要的基础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间经济和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先进技术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集成电路科技与产业在国务院国发2000(18号)文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持续支持下,获得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集成电路产业链格局日渐完善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逐步由小而全的综合制造模式逐步走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业并举,各自相对独立发展的格局。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了集

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配套业共同发展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格局。

(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及以深圳为中

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分布的区域。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制造和封装产业90%以上的销售收入集中于以上三个地区。其中,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有重要

地位

(三)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水平显着提高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技术开发实力也有显着的提高,已经取得多项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2000年以来,“申威”高性能CPU、“龙芯”和“众志”桌面计算机用CPU、苏州国芯C*Core和杭州中天CK-Core嵌入式CPUIP核、智能卡集成电路芯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专用芯片、自主高清电视(HDTV)标准和自主音视频标准AVS芯片、华为网络通讯交换装备核心系统芯片、大唐电信COMIPTM和展讯移动通信终端SoC、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智能卡芯片专用工艺及高压特色工艺等技术和产品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大部分成果取得了产品化和产业化的重大进展,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

(四)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始显现成果

集成电路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但是,人才匮乏,人员流失严重却一直是困扰我国集成电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扭转这一局面,加大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2003年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批准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成电路与软件重大专项,并实施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计划。随后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二、集成电路设计

集成电路设计业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中最为活跃的部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新兴产品的开发上扮演着关键作用。在中央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系统芯片(SoC)等主流产品领域,都可以发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身影。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在CPU、智能卡专用芯片、3G通信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芯片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自主知识产权CPU

CPU被誉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心脏,是集成电路产品的制高点。十年间,我国在超级计算机用高性能CPU、桌面计算机/服务器CPU和嵌入式CPU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部分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CPU领域的科技水平和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能力。

在超级计算机用高性能CPU领域,我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历史跨越。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掌握了高性能CPU体系架构设计的核心技术,突破了微结构设计、Cache

设计、核间通信、总线设计、存储器接口设计、低功耗设计、可靠性及安全性设计等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在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8月创建,主要从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性能CPU开发并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该中心积极响应国家“自主可控、自主创新”的总体战略要求,坚持“全定制自主设计、全流程可控生产”的技术路线,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突破高性能CPU研制关键技术,瞄准高性能计算和信息安全应用需求,立足国内条件,深度研发国产高性能CPU。目前,该中心已完成两代“申威”系列高性能CPU研制,同时建立了完整的高端处理器研发技术体系,具备了从架构研究、逻辑设计到物理实现全过程的自主研发能力。

2006年,该中心在国家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国产高性能SOC 芯片”课题支持下,成功研制出第一代国产64位通用处理器——“申威1”。该处理器为RISC结构,采用微米CMOS代工工艺,集成近5700万只晶体管,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50亿次浮点运算。具有高性能、高可靠、高频率等特点,是我国第一款从结构设计、电路设计、版图设计、正确性验证到流片生产和测试完全在国内完成的高性能通用CPU,成功实现了高频率、大尺寸、全定制芯片的全自主设计和全国内生产,创造了当时单核最高工作频率和最高运算速度的全国纪录,获当年集成电路领域唯一一个“Aa”级评价。

2010年,该中心在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高性能多核CPU研发与应用”课题支持下,成功研制出第二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16核处理器——“申威1600”。该处理器采用自主指令集,65纳米代工工艺,最高核心工作频率达,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1408亿次双精度浮点结果,是我国第一款自主研制的64位通用多核处理器,也是世界上首款投入实用的16核处理器,在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整体技术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初,该中心成功完成“申威1600”改进型——“申威1610”处理器研制。该处理器已通过测试和系统验证。“申威1610”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款自主设计的频率突破的高端通用多核处理器。该芯片采用多项新技术提高频率、提升性能、增强功能、降

低功耗。测试结果表明,该处理器核心工作频率能稳定超过,最高达到,最高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2048亿次浮点运算,运行功耗在50W以内,能效比提升近一倍,在计算能力、磁盘访问、网络处理等方面已达到了国际主流处理器的同等水平。

上述两代“申威”处理器已在国家相关领域的关键项目中成功应用85000片以上。其中,“申威1”处理器于2008年实现批量生产并全部应用于国产百万亿次计算机系统;“申威1600”处理器于2010年开始批量生产并于2011年应用于科技部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神威蓝光”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该系统全部采用“申威1600”处理器,仅用8704颗处理器芯片即达到每秒千万亿次峰值性能,是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实现速度超过千万亿次的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申威1600”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成功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能够使用自主设计的处理器构建千万亿次级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对实现重大信息系统自主可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申威1600”还成功应用于国产服务器、桌面终端、千兆防火墙、工控机等产品中,部分产品已在国家核心部门和重点项目中进行了重要示范应用。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还联合国内知名软件厂商,围绕“申威”处理器构建了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在产品化和产业化方面,该中心已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等大型国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安全服务器办公计算机千兆防火墙国产数控主机

在桌面计算机/服务器CPU领域,中科龙芯和北大众志等单位开展了以“龙芯”、“众志”为代表的国产桌面和服务器CPU技术研发。以“龙芯”CPU为例,中科龙芯于2002年8月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款32位通用CPU“龙芯1号”,2003年10月研发成功国内第一款64位通用CPU“龙芯2号”(“龙芯2B”);在此基础上,中科龙芯又在CPU 体系结构、物理设计、测试验证等CPU设计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步,分别于2004年9月和2006年3月研制成功“龙芯2号”系列的后续型号“龙芯2C”和“龙芯2E”。其中,代表我国“十五”期间处理器研制最高水平的“龙芯2E”处理器使用90nm工艺,最高主频达到1GHz,实测性能与中低档PentiumIV相当,标志着我国在自主CPU设计技术上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期间,自主CPU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并进行了从实验室样品到面向市场的产品的有益尝试。以“龙芯”CPU为例,一方面,开展了四核“龙芯3号”的研制,并于2009年9月研制成功我国首款64位四核CPU“龙芯3A”。“龙芯3A”采用65纳米CMOS工艺设计,片内集成了4个四发射64位处理器核和4MB二级Cache,主频达到1GHz,功耗小于15瓦,峰值性能达到每秒160亿次浮点运算,片上包含亿只晶体管。另一方面,中科龙芯在科技部的安排和部署下,与欧洲的意法半导体公司合作,在“十五”期间取得的“龙芯2E”技术成果上,通过质量、成本和成熟度等的优化设计,研制了首款龙芯系列的CPU产品“龙芯2F”,随后又对“龙芯3A”进行了产品化。同时,中科龙芯于2006年初在江苏省常熟市建立了“龙芯”产业化基地进行“龙芯”系列CPU的应用推广,完成了基于“龙芯”CPU的桌面整机产品中试。2010年初,在科学院和北京市的支持下,中科院计算所在北京成立了“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并使龙芯团队逐步向企业转型,实现了“龙芯”CPU的企业化运做。

“十一五”后期,桌面CPU和服务器CPU进一步提升了技术水平并进行了初步应用,如“十一五”末研发完成的“龙芯3C”采用32nm工艺设计,片内集成8个64位超标量向量处理器核,共有十多亿只晶体管;“龙芯2号”最新产品“龙芯2H”采用65nm 工艺,片内集成四发射64位处理器核、流媒体处理、图形图像处理以及南桥、北桥等配套芯片组功能,为低成本电脑提供了单片解决方案。从“十二五”开始,“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从产业链的全程支持自主桌面和服务器CPU的发展,联合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中间介、ODM/OEM、整机、系统集成等企业,基于自主CPU构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下决心在部分重要领域大力推广自主可控软硬件系统的应用。软硬件协同发展、整机与应用带动芯片和软件发展已经成为广泛共识。到2011年底,基于国产CPU的桌面计算机和服务器推广应用达到了十万套的量级。

在嵌入式CPU领域,浙江大学、苏州国芯和杭州中天致力于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嵌入式CPU,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Core(含苏州国芯C*Core和杭州中天

CK-Core)系列嵌入式CPU,性能与当时国际先进的同类嵌入式CPU相当。上述嵌入式CPU 均在国际主流先进集成电路代工线(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实现了IP核硬化,客户可以方便地在上述工艺线研发SoC。目前,国产嵌入式CPU已经形成了每年千万颗级的产业化规模。相关成果在2009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C*300、CK500和CK600系列嵌入式CPU面向嵌入式系统和终端SoC应用领域,具有可扩展指令、可配置硬件资源、可重新综合、易于集成等优点,可以通过静态设计、动态电源管理和低电压供电来减少功耗,也可以通过进入省电模式来节省功耗,还可以实时地关断内部功能模块。于此同时,相关单位还研制成功了基于C*300、CK500和CK600系列嵌入式CPU的SoC应用开发平台,完善与优化了C*300、CK500和CK600系列嵌入式CPU的应用环境,推动了产业化进程。C*300、CK500和CK600系列嵌入式CPU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开发验证平台和集成开发环境,形成了从高端到低端多款微控制器芯片,可满足频率300M以下的SoC应用需求,形成了完整的软件工具链,破解了国产嵌入式CPUIP 核产业化应用的难题。C*300、CK500和CK600系列嵌入式CPU的应用领域包括:数字音视频类:包括数字电视及机顶盒、安防监控等;信息安全类:包括加密网络、商用金融设备、信息安全终端;消费类电子产品及医疗电子;工业控制类、通讯类的多种应用。

CK500系列和CK600系列嵌入式CPU是基于M*Core指令自主研发的嵌入式CPU。CK500微体系结构包括: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结构(RISC);16位高代码密度指令集;32位地址与数据通路;单发射,乱序执行,按序退休,具有7级流水线;大部分指令在一个CPU时钟内完成;高度硬件可配置;两级转移预测;AMBA内部总线与接口;支持大端(BigEndian)与小端(LittleEndian);支持3种低功耗模式;支持硬件调试模块;支持普通中断和快速中断;CPU性能达到MHz。

CK600是一款具备较高性能的嵌入式CPU,采用双发射超标量架构,主要面向中高端嵌入式应用,具有高性能、低功耗和高代码密度等特征。CK600系列处理器主要包括CK610、CK610E、CK610S、CK610M、CK610-F、CK620和CK610ESM-F等多种配置型号。CK600和CK500在指令和工作环境上全兼容。CK600的微体系结构包括:RISC体系架构;16比特指令,32比特地址与数据通路;8级流水线,双发射架构;2个ALU,2个Shifter,1个MAD和1个LSU;哈佛结构两路组相连指令和数据Cache;两级转移预测,2Kb分支历史表(BHT);非阻塞指令发射和数据Cache访问机制;数据Cache写回和写通动态可配置;乱序随机执行和硬件保留栈;返回地址预测,4入口硬件返回地址栈;内部双通用数据总线(CDB);数据宽度可配置的AHB/AXI内部总线接口(32/64/128);可扩展的协处理器接口;CPU性能:MHz。

CK500与CK600系列嵌入式CPU形成了完整的开发工具链和软硬件环境,以支持基于各系列嵌入式CPU核的SoC产品开发。主要包括CKCoreCPU软件开发套件、CKCore 编译、链接和调试工具链及开发板、硬件仿真器等。CK系列CPU软件开发套件涵盖了从启动代码和内核移植到应用程序开发调试的所有阶段。主要包含组件有:基于Eclipse 的IDE;编译工具;全功能图形调试器;软件仿真器;代码示例项目。

根据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对高水平嵌入式CPU的应用需求,同时体现自主创新、重点突破的战略思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不失时机地部署了面向产业化应用国产自主创新指令体系CPU的研发。杭州中天微系统公司与浙江大学协同创新,在执行2010-201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任务中成功研发了自主创新指令集系统的32位高性能嵌入式CK800系列CPU。这是一款基于CKCore自主创新指令架构与16/32位混合指令编码系统,同时设计有高性能矢量DSP运算指令与单精度、双精度浮点指令,CK800系列CPU以先进的指令架构与流水线技术在性能和频率等方面达到业界领先水平。面向嵌入式

系统产品设计的自主创新指令集CPU,将为我国自主创新指令集CPU参与国际竞争开创新的局面。

CK800系列嵌入式CPU采用CKCore自主指令系统,具有高性能、高代码密度、低功耗和可扩展等特点。CKCORE自主指令系统面向未来高性能需求而设计,采用32/16混合指令编码技术,其中:32位指令功能完善用于提升指令集的综合性能;16位指令是32位指令的子集,功能相对简单用于提升指令代码密度和降低功耗。

CK810基于CKCoreV2自主指令架构与16/32位混合指令编码系统。硬件上采用先进的10级流水线技术与乱序猜测执行框架,具有高主频、高单位性能、高代码密度、高功耗效率等优点。CK810可应用于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下一代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汽车电子等高性能嵌入式应用领域。CK810系列嵌入式CPU包括针对浮点加强的CK810F、针对DSP运算加强的CK810D及针对多核的CK810MP,CK810性能大体与国际主流的同档次嵌入式CPU相当。

CK803是一款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CPU核,可应用于低功耗、高性能、高实时性的嵌入式领域,如微控制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无线网络及各种便携式应用。CK803采取取指、解码、执行回写3级流水线。取指阶段设计专用指令预取缓存器,消除32位指令非对齐顺序预取产生的流水线气泡。设计低成本的分支预测机制,并通过编译器与硬件共同作用提高分支预测的准确率。精简解码阶段的逻辑与地址计算的优化,实现存储/载入指令的全流水运行。低成本硬件乘法与除法单元满足简单的算法运算,可配置的多媒体处理增强单元可以处理乘法、乘累加与乘累减DSP运算。

CK802具备极低成本、极低功耗和高代码密度等优点。它以8位CPU的成本获得32位嵌入式CPU的运行效率与性能。CK802主要针对智能卡、智能电网、低成本微控制器、无线传感网络等嵌入式应用。CK802处理器采用2级流水线结构。指令取指阶段主要负责从内存中获取指令,并对16/32位变长指令进行译码、复杂指令拆解和调度指令发射到下一级流水线;指令执行阶段主要负责指令的执行和结果的回写。CK802中内存数据的存取划分为两个步骤,分别为地址的产生和内存的访问,最快支持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存储器的访问。CK802可配置的内存管理单元支持超级用户自定义内存空间的访问权限,权限划分为:不可读写/只读/可读写,也可以设置为安全区与非安全区。CK802的硬

件辅助调试单元支持各种调试方式,包括软件设置断点方式、内存断点方式、单步和多步指令跟踪等7种方式,可在线调试CPU、通用寄存器(GPR)、协处理器0(CP0)和内存。CK802同时设计有针对信息安全应用的可配置模块。

截至目前,国产嵌入式CPU产业化累计已经实现7000万颗以上的应用。更可喜的是浙江大学和杭州中天协同创新研发了自主创新的嵌入式CPU指令体系,并已开始支持整机用户研发新一代的SoC,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将为我国自主创新嵌入式CPU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写下历史性的一笔。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芯片

近年来,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通信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十年中,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大唐电信和展讯通信等通信专用集成电路企业不断取得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的突破,成功研制了我国自主的移动通信终端SoC芯片,并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近期展讯通信采用40nm工艺研制成功移动通信终端专用芯片,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终端SoC迈进国际先进水平,总体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十五”中期,国家“十五”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重大专项首次部署了自主SoC的研发和攻关课题,由大唐电信牵头,联合展讯通信,根据当时的技术发展条件,针对移动通信终端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通信SoC芯片。2004年,大唐电信率先在国内推出面向通信的综合信息处理器芯片COMIPTM,并由科技部在当年的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上正式发布。

COMIPTM是国内最早实现多处理器架构的SoC芯片,采用?mCMOS工艺制造,内含高性能32位嵌入式中央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具备可编程总线和UART、GPIO、SSI、JTAG等丰富的接口,支持SRAM、SDRAM和Flash等多种大容量外部存储器,集成了语音Codec、辅助AD/DA和带I/Q通道的高速AD/DA,能够提供每秒5亿条指令(500MIPS)的运算能力,支持SCDMA和GSM通信协议,具备卓越的低功耗特性,是一款可以用于多种复杂通信终端的核心处理芯片。

COMIPTM是我国第一颗具备现代通信终端SoC特征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它的成功商用对改变我国通信产品缺“芯”的被动局面和促进通信终端整机的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COMIPTM的诞生打破了国外少数厂家在该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美国着名的新思科技公司(SynopsysInc)宣布COMIPTM入选该公司“GreatChip”全球宣传计划。COMIPTM先后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铝业杯”首届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等。

COMIPTM研制之后,已经成功应用于包括SCDMA手机、VoIP、可视电话、数字家电在内的多个领域。其中,北京信威通信有限公司的“大灵通”手机采用COMIPTM作为终端处理器,在“村村通”工程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COMIPTM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了300万片,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数亿元,间接拉动了数十亿元的SCDMA终端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2008年展讯通信承担了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计划”—TD-SCDMAHSUPA终端基带芯片和参考设计方案研究开发项目。并于2011年在人民大会堂发布了全球首款40nm 低功耗商用TD-HSPA/TD-SCDMA多模手机通信芯片SC8800G。

SC8800G的研发过程中,展讯通信突破了40nm工艺、高性能芯片低功耗控制、高集成度单芯片实现多模解决方案、系统优化与硬件加速器设计、高速数据业务中的多模处理策略等关键技术。在充分研究TD-HSUPA标准前提下,设计了HSUPA传输流程的软硬件实现,并建立算法模型进行仿真以保证其性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基带芯片的技术积累,有效缩短了芯片流片返回后的测试和集成时间。在工作频率提升,漏电流控制,成品率控制等方面组织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在软硬件集成中,尝试了软硬件同步设计,互相验证的新型开发流程,并为此专门开发了自动化测试工具,对系统功能进行大数据量的覆盖测试,在有效节省人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的效率,使得芯片从流片返回到测试完成的周期缩短了3/4以上。

SC8800G作为世界首款采用40nm先进工艺的低功耗商用TD-HSPA/TD-SCDMA多模手机通信芯片,实现了单芯片支持TD-HSUPA/HSDPA/EDGE/GPRS/GSM多模通信,具有高集成度、低功耗、低成本的优势。40nm工艺作为一种国际先进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展讯通信在缺乏相关设计生产经验的情况下,努力攻关,成功实现了一次性流片成功,为日

后40nm甚至更高的超深亚微米工艺芯片设计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SC8800G的研制成功,是我国乃至亚洲当期第一次在半导体商用手机基带芯片设计水平上超过欧美公司,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实现了展讯通信从行业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式发展。SC8800G在40nm工艺流片成功,对使用同样工艺的“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TDD-LTE基带芯片项目提供了的宝贵经验积累,为TDD-LTE基带芯片一次性流片成功和大规模量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化基础。

一直以来,终端都是制约我国自主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发展的瓶颈。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市场,面对WCDMA、CDMA2000两大通信制式的竞争,采用SC8800G开发的TD-SCDMA手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接近到GSM/EDGE手机的成本水平,使得采用

TD-SCDMA标准的终端产品在与WCDMA和CDMA2000的竞争中获得了优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TD-SCDMA产业的发展。SC8800G已于2011年第一季度正式推向市场,使用此芯片产品的手机已经量产上市。目前包括华为、三星、金立、联想、天宇、海信在内的数十家国内外知名终端厂商采用了SC8800G,有力地推动了国内TD-SCDMA终端市场的繁荣和多样化发展。现在已有数十款采用SC8800G设计的终端产品上市,形成了达到了数十亿元的新增产值。

采用SC8800G的TD终端在成本、功耗、性能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为灵活多样的TD特色业务的承载提供了更坚实的平台,为TD产业形成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TD产业的繁荣,也使得产业链上下游在研发、市场等方面投入均大幅增加,创造了良好的产业整体发展环境,帮助和促进TD产业走向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TD 产业的竞争力。

(三)数字电视芯片

自主高清晰度电视(HDTV)标准的芯片开发,为自主HDTV标准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成为通过标准制订推动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健康发展最重要的产品支撑。

2002年国家“十五”863计划设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重大专项,明确支持符合国家标准的高清晰度电视和数字音视频集成电路的开发。在该专项“高清晰度电视SOC平台”课题的支持下,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于2004年同时推出国产首款卫星数字

电视解调芯片、国产首款有线数字电视解调芯片和国产首款数字视频后处理芯片。这一成果奠定了我国在数字电视领域具备进行系列关键芯片设计开发和产业化产品开发的基础和能力。

2005年3月,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会同联合信源、芯晟科技、上广电中央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制的“AVS101高清解码芯片”通过北京市科委主持的鉴定,标志着我国在高清晰度编解码标准和芯片实现方面站在了世界前列,初步形成了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AVS标准的SoC开发平台,包括编解码器IP核、系统验证模型、AVS符合性测试规范及符合性测试码流。

2006年正式发布GB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简称DTMB标准)和GB/《信息技术先进音视频编码第2部分:视频》(简称AVS标准)。2007年杭州地面电视广播系统正式运营,该系统是国内第一个采用地面国标和AVS信源标准开始运营的地面运营网络,支持车载、便携、机顶盒等多种类型终端

的移动接收和固定接收。同年,“AVS视频编码标准关键支撑技术”荣获信息产业部重大技术发明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2009年数字电视SoC芯片列入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支持采用国产高性能嵌入式CPU进行数字电视SoC芯片的开发。同年7月,国际电信联盟ITU-T发布《ITUTechnicalPaperHSTP-MCTBMediacodingtoolboxforIPTV:Audioandvideocodecs》,将AVS、和VC-1并列为三个视频编码标准。2011年12月,国际电信联盟通过中国DTMB 标准为国际电联的第四个地面数字电视标准。

2011年6月《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通用规范》和《地面数字电视接收器通用规范》等6项地面数字电视接收终端国家标准发布,并于201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采用GB20600-2006(DTMB)标准,自规范标准实施之日起,其终端产品应支持GB/(AVS)或GB/(MPEG-2),规范标准出台1年之后,应支持AVS标准。即从2012年11月起,所有地面数字电视终端产品必须支持DTMB解调和AVS解码。

由杭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内嵌C*Core/CKCore系列国产CPU的数字电视SoC芯片出货量已超过5000万片,带动国内机顶盒厂商实现新增产值超过100亿元(以每台机顶盒200元计算),创造了我国高性能32位嵌入式CPU技术产业化推广应用的最佳业绩。相关产品荣获2008年度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0年度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

目前DTMB作为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的强制性标准,已经完成300个地级以上的城市的全覆盖,并同时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应用,目前市场上能够提供DTMB

国标地面解调芯片的主要供应商包括:高拓讯达、上海高清、杭州国芯、北京海尔等。AVS芯片开发商也有20多家(我国大陆9家、台湾4家,美、欧、日、韩共10家),其中杭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海尔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均已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并已形成系列产品。AVS已经在浙江、湖南、河南、辽宁、河北、江苏等地及斯里兰卡、老挝、古巴等多国实现了大规模应用,全球范围内采用AVS标准播出的数字电视频道数已经超过600套。

(四)动态随机存储器

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与中央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可编程逻辑阵列器件(FPGA)并称四大高端通用芯片,是计算机系统的两大核心部件之一,是电子信息领域的重大战略性支柱产品。长期以来,我国的DRAM产品全部依赖国外,中国市场每年对DRAM的需求超过130亿美元,且在以每年两位数快速增长,市场主要由韩、日、美三国企业所垄断。研发中国自己的高性能、大容量DRAM对于发展自主可控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但是,DRAM产业对制造技术要求高,设计复杂,生产线投资巨大,知识产权壁垒高,我国企业在过去20多年中虽然不断努力,但终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有所突破。2008年,山东华芯半导体公司抓住全球DRAM的主要生产商——德国奇梦达公司破产清算的有利时机,收购了奇梦达在中国西安的研发中心,并通过授权等方式获得了奇梦达公司基于65nmBWL工艺平台的芯片与模组设计,晶圆、颗粒及模组测试等相关的专利、Knowhow等知识产权和开发工具,以及上万件专利的使用权,扫清了自主发展DRAM产品的知识产权障碍,拥有了优秀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等,具备了发展自主DRAM 产品的基础条件。

2009年,“核高基”重大专项抓住机遇大力支持山东华芯半导体研发DRAM产品。经过2年多的努力,山东华芯半导体公司推出了DDR2产品,经过测试完全达到了奇梦达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开始进入市场,产品销往国内和欧洲市场。到2011年底,山东华芯的DDR2产品已经累计出货超过400万颗,实现了我国DRAM产品零的突破。更为可贵的是,山东华芯在引进消化吸收奇梦达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在产品设计技术、低功耗

等方面有所突破,积累了良好的存储器设计、测试、量产、方案构建及推广应用等研发和产业化经验,成长为全球重要的DRAM研发企业。

山东华芯的DDR2产品采用掩埋字线(BWL)技术,使用65nm工艺制造,单芯片容量2Gb,速度达到800Mbps以上,符合国际JEDEC规定的DDR2标准。该芯片的激活电流(正常工作电流)明显低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与国际同类产品14个电流指标的对比测试结果表明,芯片电流消耗低将近10-20%,具有明显的低功耗特性。批量生产过程中,山东华芯的DDR2产品成品率大约为81%,比国际同行平均水平高16%,有力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测试结果显示完全符合掩埋字线技术和理论上的特点:相对于传统的深沟槽(Trench)和堆栈(Stack)技术,山东华芯半导体所采用的掩埋字线(BWL)技术具有两个最显着的优点:即更少的关键工艺和更小的字线位线耦合电容。

山东华芯的DDR2产品主要面向计算机、服务器等主流应用,在计算机、服务器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除此之外,在数字电视机顶盒等流域,也由于其低功耗特性,赢得了市场准入。图12-图13是山东华芯半导体的DDR2产品及部分应用情况。

(五)智能卡专用芯片

上世纪80年代,法国人罗兰德?莫雷诺(RolandMoreno)发明了集成电路卡(以下简称IC卡)。经过20多年的发展,IC卡已经演进为具备信息处理功能和承载电信业务的智能卡(SmartCard),并在电信、身份证明和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98年,清华大学微电子所与大唐微电子合作开发的公用电话IC卡芯片通过信息产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并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面部署以GSM为代表的移动通信系统,SIM 卡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产品。遗憾的是,当时我国每年发行的数千万张SIM卡全部为国外产品所垄断。鉴于以SIM卡为代表的电信智能卡在信息安全、国民经济发展、个人隐私保护和金融安全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设立了包括移动通信专项、产业研发资金、国家科技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科技和产业化项目,支持自

主电信智能卡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经过产学研结合及参研单位的共同努力,在电信智能卡技术上不断进步,形成了深厚的智能卡芯片专有技术积累,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基于闪存的电信智能卡芯片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原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大唐微电子、清华大学和华虹NEC等单位联合攻关,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全球率先采用闪烁存储器(Flash,简称闪存)替代传统IC卡的只读存储器(ROM)和电擦除可编程存储器(EEPROM),并突破了芯片设计、可靠性、安全防护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通过不断的努力,站到了国际前沿,引领了电信智能卡芯片的发展潮流,取得了丰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于闪存的电信智能卡技术推动了IC卡向智能卡的战略转变。“基于闪存的智能卡”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专利金奖。

华虹NEC致力于自主工艺的研发,在嵌入式闪存制造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工艺和技术,为基于闪存的SIM卡研发和大批量生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华虹NEC在智能卡存储器IP核上形成了系列化产品,强有力地支撑了国产智能卡芯片的发展。华虹NEC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有优势的智能卡芯片制造商。

在基于闪存的智能卡集成电路的攻关过程中,清华大学、大唐微电子和华虹NEC 三家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先后攻克了闪存型智能卡集成电路芯片总体架构、低功耗控制、可靠性、芯片级和应用级安全防护、新型智能卡片上操作系统(COS)、存储空间动态划分与应用部署、非挥发存储单元浮栅关键技术、芯片抗静电冲击等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形成了全产业链的配套生产能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成绩。包括:

1.基于闪存的智能卡集成电路芯片创新架构。闪存型智能卡芯片是对采用ROM 和EEPROM存储器的传统IC卡技术的革命性创新,是使IC卡成为智能卡的关键。这首先体现在传统的IC卡由于ROM的不可更改性,无法实现应用程序的更新和升级;其次,由于操作系统代码必须交给芯片制造厂用于ROM制备,无法保证代码的安全;第三,由于EEPROM的结构,决定了单元面积很难进一步缩小,无法实现大容量存储。而使用闪存则完全避免上述问题,是一个创新的智能卡芯片架构。但是,闪存的引入也引发了可靠性、

存储器内容防护等新课题。在攻关过程中,这些由闪存引发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攻关得到了彻底解决,实现了闪存型智能卡的实用化和产业化;

2.闪存型智能卡芯片的可靠性技术。采用闪存实现的智能卡芯片尽管提供了COS 和数据的后期写入,防止了COS代码和数据的前期泄露,但是对闪存的可靠性要求大幅度提高。鉴于闪存的可靠性要低于ROM和EEPROM,承研单位在硬件的可靠性保障设计、COS的闪存操作控制、软硬件容错控制等方面进行专门设计,开发了高可靠的制造工艺,保证了COS运行和数据存贮的可靠性。闪存型智能卡芯片的数据有效存储时间超过10年,反复擦写次数超过30万次,均达到和超过了传统IC卡的芯片;

3.闪存型智能卡安全防护技术。采用闪存提高了灵活性,但也为后期的恶意篡改提供了可能。为了提高闪存型智能卡芯片的安全性,硬件系统采用了多用户分级、分区存储、下载控制等机制,保证了不同用户对闪存的操作被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智能卡软件采用了注册表管理、数据断点续传、动态划分与存储回收等技术,保证了动态更新的安全性;

4.闪存型智能卡存储空间动态分配和管理技术。基于硬件的存储器操作权限管理控制和基于软件的地址配置相结合,实现了可控粒度的存储器功能划分,实现了可执行代码的安全写入和执行切换;

5.闪存型智能卡业务动态管理技术。通过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协同设计,成功实现了SIM卡增值业务的在线修改和更新。在硬件方面,以闪存取代了ROM和EEPROM,为智能卡程序代码的在线修改和升级提供了可能。闪存的采用也使得存储空间的动态分配和管理成为可能。在软件方面,承研单位发明了基于SIM卡应用工具箱(STK)技术的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空中下载技术(简称OTA技术)。利用该项技术,实现了电信业务的下载管理、业务安装、业务注册和存储更新等以往无法实现的功能。运营商或用户可以对卡内增值业务进行在线变更,有效提高了用户黏性和数据业务的运营收益。基于闪存的SIM卡技术有力地支持了电信运营商在SIM卡上开发全球领先的创新型技术和服务,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电信业在该领域领先全球、引领国际同行的新业务发展;

6.闪存型智能卡芯片工艺平台。在本项目实施之初,尽管闪存技术已有相对成熟的制造工艺平台,但应用于智能卡的嵌入式闪存工艺还是空白。项目实施过程中,攻

克和解决了工艺设计、工艺流程、可靠性、成品率和规模化生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解决了闪存的编程控制、电荷泵、数据保持、单元面积、芯片抗静电能力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工艺平台的产出良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高效、稳定、可靠的工艺平台,工艺水平也从早期的逐步升级到130/90nm。经过大规模生产的检验,证明了工艺平台的先进性;

7.闪存型智能卡IP核库。IP核是SoC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托自主的嵌入式闪存工艺,形成了系列化的闪存IP核,极大地方便了智能卡芯片研制过程,缩短了研制周期。所实现的IP核的容量从2KB-6MB,均经过了大规模生产的检验;

8.一系列基于闪存智能卡集成电路和工艺专利。通过本项目产出了一大批知识产权,包括共申请发明专利132项,已授权116项;

9.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闪存的智能卡集成电路技术和工艺平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11年,仅大唐微电子就利用这一技术累计生产智能卡约9亿张,其中SIM卡亿张,社保卡3000万张,产值累积约60亿元;华虹NEC生产SIM

卡芯片35亿张,产值30亿元,成为全球智能卡芯片最重要的供应商。这项技术使得中国的智能卡技术一步跨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目前中国企业生产的SIM卡芯片占全球的30%,中国市场上销售的SIM卡芯片60%为中国企业所生产。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崛起正是起步于智能卡领域的突破。基于闪存的智能卡技术也被国际大厂所采用,德国的英飞凌,美国的爱特梅尔,日本的瑞萨半导体和韩国的三星公司均采用这项技术生产智能卡芯片。在SIM卡领域,全球超过80%的产品采用闪存技术生产智能卡。基于闪存的智能卡技术为全球智能卡的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基于闪存的智能卡集成电路和工艺平台是一个整体,首次在产业链上形成了完整的链条,创新的分布涵盖了芯片架构、芯片设计、软件、工艺所有链条,是一项产学研结合、系统攻关、协同创新的典范。这一技术的诞生不仅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填补了空白,其技术的先进性带动了全球智能卡芯片的战略转型,也推动了我国智能卡企业的群体突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六)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芯片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曰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DA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集成电路的加工水平为5微米,其后,经历了3、1、0.8、0.5、0.35微米的发展,目前达到了0.18 微米的水平,而当前国际水平为0.09微米(90纳米),我国与之相差约为2-3代。 (1)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随着集成电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容纳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其设计工具也由最初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应的设计工具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EDA工具供应商。目前,EDA主要市场份额为美国的Cadence、Synopsys和Mentor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EDA开发和产品供应商。 由于整机系统不断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集成电路结构也由简单功能转向具备更多和更为复杂的功能,如彩电由5片机到3片机直到现在的单片机,手机用集成电路也经历了由多片到单片的变化。目前,SoC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能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PU、MCU、DSP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它的制造主要涉及深亚微米技术,特殊电路的工艺兼容技术,设计方法的研究,嵌入式IP核设计技术,测试策略和可测性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SoC以IP复用为基础,把已有优化的子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第4次飞跃。

论集成电路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论集成电路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集成电路的发展史就是微电子技术生成史,从晶体管到微处理器和光刻技术等,集成电路技术以尺寸缩小、集成度提高为发展路径,必然受到材料、工艺和物理理论等挑战。但集成电路正面临产业调整与市场的双重机遇。 关键词:集成电路;挑战;机遇 目前,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渗透和改造着各产业和行业,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领域。信息技术根源于集成电路技术的巨大发展,把人类社会在21世纪定格为信息社会。 一、集成电路与摩尔预测 集成电路就是将晶体管等有源元件和电阻、电容等无源元件,按电路”集成”,完成特定电路或功能的系统,集成电路体积不断减小,制造工艺技术日益精细,可一次加工完成。集成电路的学科基础是微电子学,微电子学脱胎于电子学和固体物理学的交叉技术学科,主要研究在半导体材料上构成微型电子电路、子系统及系统。以微电子学发展起来集成电路技术,包括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原理和技术,芯片加工工艺、功能和特性测试技术等。当下,集成电路技术已成信息社会发展基石,集成电路将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存储、交换等功能集成于芯片,芯片可低成本大批量生产,且功耗低体积小,迅速成为各产业、国防的技术基础。摩尔于1964年总结集成电路发展历程,对未来集成电路发展趋势

做出预测。即:集成电路单个芯片上集成元件数,一般称为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增加一倍,即集成度每三年翻两番,尺寸缩小2倍,集成电路芯片需求量也以相同速度增加,集成电路性能提高,价格下降。几十年来,集成电路技术居然一直按摩尔定律指数增长规律发展壮大。 二、集成电路高速发展 集成电路技术伴随物理、材料和技术成果而实现各阶段的飞速发展。晶体管之前,电子管和电阻、电容等元件靠焊装构成电路系统。第一台计算机连线和焊接点很多,电路系统体积大,可靠性差。电子装备可靠性和小型化使”集成”成为需求。人们开始将电阻、电容等无源元件和有源元件制做在同一块半导体材料上。1958年9月实现第一个集成电路震荡器演示实验,标志着集成电路诞生,当时该实验在锗晶体管基础上完成。第一块集成电路发明是一个技术创新,对物理学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平面技术发明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化的关键。包括氧化、扩散、薄膜生长和光刻刻蚀等在内的平面技术,论重要性首推二氧化硅绝缘层的发现。早期晶体管基区宽度不好控制,不易做薄,频率提高受限制。1956年,科学家发现二氧化硅不仅具掩蔽作用,还是高频损耗小、击穿电场强度高的良好绝缘体。直到今天,二氧化硅仍是集成电路主要绝缘层材料。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器件是目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基本电路形式。平面工艺的光刻技术是另一关键,光刻是一种精密表面加工技术。1957年首次引入到半导体工艺技术,将光刻技术和二氧化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 1 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 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DA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集成电路的加工水平为5微米,其后,经历了3、1、0.8、0.5、0.35微米的发展,目前达到了0.18微米的水平,而当前国际水平为0.09微米(90纳米),我国与之相差约为2-3代。 (1)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随着集成电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容纳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其设计工具也由最初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应的设计工具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EDA工具供应商。目前,EDA主要市场份额为美国的Cadence、Synopsys和Mentor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EDA开发和产品供应商。 由于整机系统不断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集成电路结构也由简单功能转向具备更多和更为复杂的功能,如彩电由5片机到3片机直到现在的单片机,手机用集成电路也经历了由多片到单片的变化。目前,SoC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能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PU、MCU、DSP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它的制造主要涉及深亚微米技术,特殊电路的工艺兼容技术,设计方法的研究,嵌入式IP核设计技术,测试策略和可测性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SoC以IP 复用为基础,把已有优化的子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第4次飞跃。 (2)制造工艺与相关设备。集成电路加工制造是一项与专用设备密切相关的技术,俗称"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中,最关键的是薄膜生成技术和光刻技术。光刻技术的主要设备是曝光机和刻蚀机,目前在130nm的节点是以193nmDUV(Deep Ultraviolet Lithography)或是以光学延展的248nmDUV为主要技术,而在l00nm的节点上则有多种选择:157nm

集成电路封装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集成电路封装的发展现 状及趋势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序号:39 集成电路封装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姓名:张荣辰 学号: 班级:电科本1303 科目:微电子学概论 二〇一五年 12 月13 日

集成电路封装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 随着全球集成电路行业的不断发展,集成度越来越高,芯片的尺寸不断缩小,集成电路封装技术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封装产业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我国集成电路行业起步较晚,国家大力促进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重点扶持科学技术改革和创新,集成电路行业发展迅猛。而集成电路芯片的封装作为集成电路制造的重要环节,集成电路芯片封装业同样发展迅猛。得益于我国的地缘和成本优势,依靠广大市场潜力和人才发展,集成电路封装在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已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优先发展的就是集成电路封装。近年来国外半导体公司也向中国转移封装测试产能,我国的集成电路封装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下面就集成电路封装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关键词:集成电路封装、封装产业发展现状、集成电路封装发展趋势。 一、引言 晶体管的问世和集成电路芯片的出现,改写了电子工程的历史。这些半导体元器件的性能高,并且多功能、多规格。但是这些元器件也有细小易碎的缺点。为了充分发挥半导体元器件的功能,需要对其进行密封、扩大,以实现与外电路可靠的电气连接并得到有效的机械、绝缘等

方面的保护,防止外力或环境因素导致的破坏。“封装”的概念正事在此基础上出现的。 二、集成电路封装的概述 集成电路芯片封装(Packaging,PKG)是指利用膜技术及微细加工技术,将芯片及其他要素在框架或基板上布置、粘贴固定及连线,引出接线端并通过可塑性绝缘介质灌封固定,构成整体立体结构的工艺。此概念称为狭义的封装。 集成电路封装的目的,在于保护芯片不受或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为之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以使集成电路具有稳定、正常的功能。封装为芯片提供了一种保护,人们平时所看到的电子设备如计算机、家用电器、通信设备等中的集成电路芯片都是封装好的,没有封装的集成电路芯片一般是不能直接使用的。 集成电路封装的种类按照外形、尺寸、结构分类可分为引脚插入型、贴片型和高级封装。 引脚插入型有DIP、SIP、S-DIP、SK-DIP、PGA DIP:双列直插式封装;引脚在芯片两侧排列,引脚节距,有利于散热,电气性好。 SIP:单列直插式封装;引脚在芯片单侧排列,引脚节距等特征与DIP基本相同。

集成电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产业已超过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作为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关键词集成电路系统集成晶体管数字技术

第一章绪论 1947年12月16日,基于John Bardeen提出的表面态理论、Willianm Shockley给出的放大器基本设想以及Walter Brattain设计的实验,美国贝尔实验室第一次观测到具有放大作用的晶体管。1958年12月12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Jack 发明了全世界第一片集成电路。这两项发明为微电子技术奠定了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集成电路为根本的信息时代。50多年来,集成电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民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各种电子设备中,如计算机、手机、DVD、电视、汽车、医疗设备、办公电器、太空飞船、武器装备等。集成电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 现代社会是高度电子化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小到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大到航空航天、星际飞行、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大型设备,几乎都离不开电路系统的应用。构成电路系统的基本元素为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元器件。早期的电路系统是将分立的元器件按照电路要求,在印刷电路板上通过导线连接实现的。由于分立元件的尺寸限制,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有限。因此,由分立元器件在印刷电路板上构成的电路系统的规模受到限制。同时,这种电路还存在体积大、可靠性低及功耗高等问题。 半导体集成电路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加工工艺,将晶体管、二极管等有源器件和电阻、电容等无源器件,按照一定的电路规则,互连“集成”在一块半导体单晶片上。封装在一个外壳内,执行特定的电路或系统功能。与印刷电路板上电路系统的集成不同,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中,构成电路系统的所有元器件及其连线是制作在同一块半导体材料上的,材料、工艺、器件、电路、系统、算法等知识的有机“集成”,使得电路系统在规模、速度、可靠性和功耗等性能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推动了电子产品的小型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成为支撑现代化发展的基石[2]。 1959年,英特尔(Intel)的始创人,Jean Hoerni 和Robert Noyce,在Fairchild Semiconductor开发出一种崭新的平面科技,令人们能在硅威化表面铺上不同的物料来制作晶体管,以及在连接处铺上一层氧化物作保护。这项技术上的突破取代了以往的人手焊接。而以硅取代锗使集成电路的成本大为下降,令

集成电路技术十年发展报告【精编版】

集成电路技术十年发展报告【精编版】

集成电路技术十年发展2012-11-27 17:06:17

清华大学教授、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 一、总体情况 集成电路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国防建设极其重要的基础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间经济和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先进技术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集成电路科技与产业在国务院国发2000(18号)文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持续支持下,获得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集成电路产业链格局日渐完善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逐步由小而全的综合制造模式逐步走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业并举,各自相对独立发展的格局。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配套业共同发展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格局。 (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及以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分布的区域。全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装产业90%以上的销售收入集中于以上三个地区。其中,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技术开发实力也有显著的提高,已经取得多项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2000年以来,“申威”高性能CPU、“龙芯”和“众志”桌面计算机用CPU、苏州国芯C*Core和杭州中天CK-Core嵌入式CPUIP核、智能卡集成电路芯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专用芯片、自主高清电视(HDTV)标准和自主音视频标准AVS芯片、华为网络通讯交换装备核心系统芯片、大唐电信COMIPTM和展讯移动通信终端SoC、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智能卡芯片专用工艺及高压特色工艺等技术和产品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大部分成果取得了产品化和产业化的重大进展,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 (四)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始显现成果 集成电路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但是,人才匮乏,人员流失严重却一直是困扰我国集成电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扭转这一局面,加大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2003年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批准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成电路与软件重大专项,并实施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计划。随后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二、集成电路设计 集成电路设计业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中最为活跃的部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新兴产品的开发上扮演着关键作用。在中央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系统芯片(SoC)等主流产品领域,都可以发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身影。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在

集成电路的发展与应用

粉体(1)班学号:1003011020 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及布线互连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小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内,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其中所有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整体,这样,整个电路的体积大大缩小,且引出线和焊接点的数目也大为减少,从而使电子元件向着微小型化、低功耗和高可靠性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在电路中用字母“IC”(也有用文字符号“N”等)表示。 关键词: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电子元件晶体管发展应用集成电路对一般人来说也许会有陌生感,但其实我们和它打交道的机会很多。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网站、取款机等等,数不胜数。除此之外在航空航天、星际飞行、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武器装备等许多领域,几乎都离不开集成电路的应用,当今世界,说它无孔不入并不过分。 在当今这信息化的社会中,集成电路已成为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民用上,它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集成电路的定义、特点及分类介绍 1、什么是集成电路:所谓集成电路(IC),就是在一块极小的硅单晶片上,利用半导体 工艺制作上许多晶体二极管、三极管及电阻、电容等元件,并连接成完成特定电子技术功能的电子电路。从外观上看,它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器件,集成电路在体积、重量、耗电、寿命、可靠性及电性能方面远远优于晶体管元件组成的电路,目前为止已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电视机、录像机等电子设备中。[1] 2、集成电路的特点:集成电路或称微电路(microcircuit)、微芯片(microchip)、 芯片(chip)在电子学中是一种把电路(主要包括半导体装置,也包括被动元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通常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前述将电路制造在半导体芯片表面上的集成电路又称薄膜(thin-film)集成电路。另有一种厚膜(thick-film)混成集成电路(hybrid integrated circuit)是由独立半导体设备和被动元件,集成到衬底或线路板所构成的小型化电路。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它不仅在工、民用电子设备如收录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军事、通讯、遥控等方面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用集成电路来装配电子设备,其装配密度比晶体管可提高几十倍至几千倍,设备的稳定工作时间也可大大提高。 3、集成电路的分类: (1)按功能结构分类:集成电路,又称为IC,按其功能、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三大系。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一、概念介绍 集成电路,英文为Integrated Circuit,缩写为IC;顾名思义,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常用电子元件,如电阻、电容、晶体管等,以及这些元件之间的连线,通过半导体工艺集成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 为什么会产生集成电路?我们知道任何发明创造背后都是有驱动力的,而驱动力往往来源于问题。那么集成电路产生之前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1942年在美国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是一个占地150平方米、重达30吨的庞然大物,里面的电路使用了17468只电子管、72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50万条线,耗电量150千瓦。 显然,占用面积大、无法移动是它最直观和突出的问题;如果能把这些电子元件和连线集成在一小块载体上该有多好!我们相信,有很多人思考过这个问题,也提出过各种想法。典型的如英国雷达研究所的科学家达默,他在1952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可以把电子线路中的分立元器件,集中制作在一块半导体晶片上,一小块晶片就是一个完整电路,这样一来,电子线路的体积就可大大缩小,可靠性大幅提高。 这就是初期集成电路的构想,晶体管的发明使这种想法成为了可能,1947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制造出来了第一个晶体管,而在此之前要实现电流放大功能只能依靠体积大、耗电量大、结构脆弱的电子管。晶体管具有电子管的主要功能,并且克服了电子管的上述缺点,因此在晶体管发明后,很快就出现了基于半导体的集成电路的构想,也就很快发明出来了集成电路。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在1958~1959期间分别发明了锗集成电路和硅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又称芯片,是工业生产的“心脏”,其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集成电路产业分类 集成电路,又称为IC,按其功能、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模拟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三大类。 集成电路按制作工艺可分为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膜集成电路,膜集成电路又分类厚膜集成电路和薄膜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按用途可分为电视机用集成电路、音响用集成电路、影碟机用集成电路、录像机用集成电路、电脑用集成电路、电子琴用集成电路、通信用集成电路、照相机用集成电路、遥控集成电路、语言集成电路、报警器用集成电路及各种专用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论文

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状况 摘要 集成电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异常迅速,技术进步门新月异。虽然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说都不算发达,但伴随着全球产业东移的大潮,中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巨大的内需市场,以及充裕的各类人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尽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将会崛起成为新的世界集成电路制造中心。 首先,本文介绍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在介绍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并给出了发展我国集成电路的策略。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战略产业,其已成为一些国家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相比于其它地区,中国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后来者,但新世纪集成电路产业的变迁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蚓起带来了机遇,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中国不仅能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新兴地区,更能成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强国。 关键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Integrated circuit(IC) industry is of a knowledge,technology and capital concentrated nature. IC industry in the world develops extremely fast and the technology improves everyday.Although currently China’s IC industry is not fully developed,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either quality or quantity of the products.with the shifting of the global industry centre to the east and with the stable economic growth,enormous market demands and abundant human and nature resources available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C industry has favourable conditions in all aspects.and it is expected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China will become tire new IC manufacturing centre in the world.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IC , and analysis the important points of it. Second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s of IC in the word especially in China. In the end, this paper gives some advices of the developments of IC in our country. The IC is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modern manufacturing strategic industries. IT has become some national top prior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the latter of the China's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but the changes of the IC industry in the new century for China's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vermis creates opportunity, if we can seize the favorable opportunity, China can not only a new reg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more can become the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in the world powers. Key words: IC current situations tendency 前言

集成电路技术十年发展

集成电路技术十年发展 2012-11-27 17:06:17 清华大学教授、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魏少军 一、总体情况 集成电路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国防建设极其重要的基础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间经济和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世界各先进技术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集成电路科技与产业在国务院国发2000(18号)文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持续支持下,获得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一)集成电路产业链格局日渐完善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逐步由小而全的综合制造模式逐步走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三业并举,各自相对独立发展的格局。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了集 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配套业共同发展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格局。 (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以及以深圳为中 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分布的区域。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制造和封装产业90%以上的销售收入集中于以上三个地区。其中,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有重要 地位 (三)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水平显着提高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技术开发实力也有显着的提高,已经取得多项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果。2000年以来,“申威”高性能CPU、“龙芯”和“众志”桌面计算机用CPU、苏州国芯C*Core和杭州中天CK-Core嵌入式CPUIP核、智能卡集成电路芯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专用芯片、自主高清电视(HDTV)标准和自主音视频标准AVS芯片、华为网络通讯交换装备核心系统芯片、大唐电信COMIPTM和展讯移动通信终端SoC、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智能卡芯片专用工艺及高压特色工艺等技术和产品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大部分成果取得了产品化和产业化的重大进展,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 (四)人才培养和引进开始显现成果 集成电路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其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但是,人才匮乏,人员流失严重却一直是困扰我国集成电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扭转这一局面,加大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2003年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批准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成电路与软件重大专项,并实施了“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计划。随后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二、集成电路设计 集成电路设计业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中最为活跃的部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新兴产品的开发上扮演着关键作用。在中央处理器(C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系统芯片(SoC)等主流产品领域,都可以发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身影。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在CPU、智能卡专用芯片、3G通信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芯片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自主知识产权CPU CPU被誉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心脏,是集成电路产品的制高点。十年间,我国在超级计算机用高性能CPU、桌面计算机/服务器CPU和嵌入式CPU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部分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CPU领域的科技水平和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能力。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趋势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发展趋势;摘要:随着信息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尤其通过通信、;关键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趋势SOCIP复用技;1引言;集成电路是采用半导体制作工艺,在一块较小的单晶硅;2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概述;集成电路之所以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与数据处理系统;1.改进性能;在计算机中采用高密度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是减少信号传;2.降低成本;用Lsl替换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信息产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尤其通过通信、计算机与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视听等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世界集成电路市场在其带动下高速增长。本文主要从半导体电子学与计算技术工程方面进行进行的诸多研究成果以及国际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反映其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趋势 SOC IP复用技术 1 引言 集成电路是采用半导体制作工艺,在一块较小的单晶硅片上制作许多晶体管及电阻器、电容器等元器件,并按照多层布线或隧道布线的方法将元器件组合成完整的电子电路,通常用IC(Integrated Circuit)表示。近廿多年来,半导体电子学的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从分离元件发展为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发展为现代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性能差不多提高了3个数量级,而其成本却下降了同样的数量级。 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概述 集成电路之所以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与数据处理系统日益增长的各种要求是分不开的,也是半导体电子学与计算技术工程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的结果。这些工作可以概括为:(l)改进性能一尽可能减少信号处理的传递时间。(2)降低成本一从设计、制造、组装、冷却等各方而降低成本。(3)提高可靠性一减少失效率,增加检测与诊断的手段。(4)缩短研制/生产周期一加快从确定研制产品到产品可用之间的时间,使产品保持领先地位。(5)结构上的改进一半导体存储器的进展,推动了计算机体系的发展。 1.改进性能 在计算机中采用高密度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是减少信号传递时间,提高机器性能的重要环节。因为在普通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551)或中规模集成电路(MSI)的硬件结构中,信号传输与负载引起的延迟,与插件上的门的有效组装密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如图(1.1.1)。也就是说,组装延迟与每个门所需的有效面积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将组装延迟减少一半的话,必须提高组装密度4倍。从 ssl/Msl发展为LSI/VLsl标志着芯片上元件的集成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

集成电路基础知识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 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DA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集成电路的加工水平为5微米,其后,经历了3、1、0.8、0.5、0.35微米的发展,目前达到了0.18微米的水平,而当前国际水平为0.09微米(90纳米),我国与之相差约为2-3代。 (1)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随着集成电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容纳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其设计工具也由最初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应的设计工具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EDA 工具供应商。目前,EDA主要市场份额为美国的Cadence、Synopsys和Mentor 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EDA开发和产品供应商。 由于整机系统不断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集成电路结构也由简单功能转向具备更多和更为复杂的功能,如彩电由5片机到3片机直到现在的单片机,手机用集成电路也经历了由多片到单片的变化。目前,SoC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能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PU、MCU、DSP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一

集成电路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集成电路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影响 集成电路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功耗的降低、计算方法的进步,都是集成电路发展的结果。 因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才导致 计算机的体积逐渐缩小,性能得到飞跃, 随后才是网络的普及,多媒体的需求,人 工智能方面。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VLSI) 在芯片上容纳了几十万个元件,后来的甚 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上将数量扩充到 百万级。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和主存储器都 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因而可以 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 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 这使得计算机发展到了微型化、耗电极少、 可靠性很高的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使军事工业、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得到发展,这些领域的蓬勃发展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空前大发展。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除了向巨型机方向发展外,还朝着超小型机和微型机方向飞越前进。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在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应运而生,它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此后各种各样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如雨后春笋般地研制出来,潮水般地涌向市场,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畅销品。这种势头直至今天仍然方兴未艾。特别是IBM-PC系列机诞生以后,几乎一统世 界微型机市场,各种各样的兼容机也 相继问世。第四代计算机的另一个重 要分支是以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 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 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用集 成电路的集成度迅速从中小规模发展 到大规模、超大规模的水平,微处理 器和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各类计算 机的性能迅速提高。随着字长4位、8 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计算 机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对小型计算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了。 总而言之,集成电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石、助推器,正是在硬件上的改进使得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好。

集成电路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集成电路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微型电子器件或部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把一个电路中所需的晶体管、二极管、电容和电感等元件以及连线互连在一起,制作在一小块或几块半导体晶片或介质基片上,然后封装在一个管壳中,成为具有所需电路功能的微型结构。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集成电路广泛的运用于工、民用电子设备如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等,同时在军事、通信、遥感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早在1830年,科学家就已经展开对半导体的研究。不过最初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加热后电阻值会增加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些物质有个共同点,就是当他们被光照射时,会允许电流单向通过,这使科学家有了二极管单向导电的概念,这个现象也就是光电导效应。德国的Ferdinand Braun利用半导体方铅矿,制作了世上第一台整流侦测器,后被称为猫胡子的侦测器,在无线电接收器中,负责侦测讯息的整流器。 到了1874年,电报机、电话和无线电的发明,使店里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单单的能源一种,开始步入信息传播的领域,称为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而此时电报机、电话和无线电的面世也造就了一项新兴的工业---电子工业的诞生。但是在二十实际的前半段,电子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真空管的约束,难以有更大的突破。 真空管,顾名思义就是抽走了空气的玻璃管,内有阴、阳两极,电子会由阴极流向阳极。为了增加电流,我们将阴极加热至高温(摄氏数百度),令电子更活跃而“跳”出,再加上另一个比阴极电势略低的电极—栅极,我们通过控制栅极的电势以控制电流的目的。真空管本身具有许多缺点:脆而易碎、体积庞大、可靠性差、功耗大、效率低和运作时释放大量热量。与真空管相比,晶体管体积细小、可靠、耐用、耗电量少而且效率高。晶体管的出现,令工程师能设计出更多更复杂的电路,这些电路包括了成千上万件不同的组件:晶体管、二极管、整流器和电容。但是,体积细小的电子零件却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以人手焊接把这些组件接驳起,但人手焊接始终不是绝对可靠,令电路中成千上万的焊接点都有机会出现问题。因此,电子业接下来所面对的问题,就是要找出一种既可靠又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以生产和焊接电子零件。 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使集成电路的出现有了动力。美国军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尝试解决的方法。其中有项计划就是将所有不同类型的电子零件制成划一的大小和形状,并在生产时加上电线。这样,在组装零件时,便可将大小划一的电阻、电容和晶体管等像砌积木般组装成设计的电路,免去焊接的烦恼。 1958年9月德州仪器的工程师Kilby成功的将一组电路安装在一片半导体上,并且在高层职员面前启动了该电路,产生了一条正弦曲线,实现了一个简单的振荡电路功能。他的成功将电子业一直以来的所面对的问题解决了,电子业从此踏上了一个新的领域。Jack Kilby 因此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Kilby的集成电路面世初期,没有人能想象到这一片微细的芯片能对社会做成多大的冲击。可是,如果没有了集成电路的发明,今时今日许多的电子产品根本没有可能面世。集成电路衍生出整个现代计算机工业,四、五十年代那些动辄用上整个房间的计算机已被现今的桌面计算机、电子手账所淘汰;集成电路亦将通讯科技重新定位,为人与人、公司与公司、国与国之间的通讯提供全新的实时数据传送方法。事实上,若缺少了集成电路,人类今天可能还未能冲出地球去探索太空和登陆月球。集成电路的应用层面已达至教育、运输、生产及娱乐,可谓现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 1959年,英特尔(Intel)的始创人,Jean Hoerni 和Robert Noyce,在Fairchild Semiconductor 开发出一种崭新的平面科技,令人们能在硅威化表面铺上不同的物料来制作晶体管,与及在连接处铺上一层氧化物作保护。这项技术上的突破取代了以往的人手焊接。而以硅取代锗使

国内外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

集成电路技术已经进入纳米时代,世界上多条90nm/12英寸的生产线已进入规模化生产; 65nm的生产技术已经基本成型,采用65nm技术的产品已经出产。 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中,EDA工具已成为必备基础手段,一系列设计方法学的研究成果在其中得以体现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IP核复用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相关产业即将成熟,系统级芯片(SOC)的设计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处于逐渐丰富和完善之中:芯片制造技术得益于光刻技术、SOI(Silicon on Insulator)技术、铜互连等技术的突破,目前已经达到90nm的水平并且正向65nm工艺节点前进I封装技术中,封装形式的主流已经转变,新型封装技术的应用正在增多,以Sp(System in Package)封装为代表的下一代封装形式已经出现,封装与组装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测试技术从相关领域中的分离已经成为定局,测试系统向高速、多管脚、多器件并行同测、SOC测试的方向发展明确。 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随着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的人工设计已逐步被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所取代,目前已进入超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SOC设计阶段。在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中最重要的设计方法、EDA工具及IP核三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半定制正向设计成为世界集成电路设计的主流技术,而全定制一般应用在CPU(Central Process Unit)等设计要求较高的产品中,逆向设计多应用于特定的集成电路设计过程中,当今世界领先的EDA工具基本掌握在世界专业EDA公司手中,如益华计算机(Cadence)、新思科技(Synopsys)、明导科技(Mentor Graphics)和近年发展迅猛的迈格玛(Magma),它们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高达60%以上,世界上IP专营公司日见增多,目前自主开发和经营IP核的公司有英国的ARM和美国的DeSOC等,世界IP核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在我国,近年来集成电路设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大唐微电子、杭州士兰、珠海炬力、华大等专业设计公司已经崭露头角,年销售额已经达到几亿元人民币。其设计能力达到 0.25-0.18μm,高端设计达到0.13μm。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已从逆向设计过渡到正向设计, 全定制的设计方法也在某些电路设计中得到体现。但值得指出的是,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基本上都是依赖国际先进的设计工具。 在EDA工具方面,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足我国大陆唯一研发EDA工具的科研机构。 该设计中心已经成功开发出全套EDA工具软件包——熊猫九天系列(Zeni系列)。虽然我国在EDA工具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产品仍未达到普及的水平,还不能与世界顶尖厂家在高层次、高水平上竞争。 在IP核方面,我国IP核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研发总量不大,未能形成规模市场,而且还存在着接口标准不统一、复用机制不健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加之国际大型IP公司纷纷以各种合作的方式向国内企业以低价甚至免费方式授权使用其IP核产品,对我国IP核产品的市场化形成非常大的阻力。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