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鞍区解剖

合集下载

蝶鞍区解剖及常见病

蝶鞍区解剖及常见病

化学治疗适应证与方案制定
适应证
对于某些蝶鞍区恶性肿瘤,如生殖细胞瘤、淋巴瘤等,化学治疗可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化学治 疗主要目的是杀灭肿瘤细胞、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方案制定
化学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变性质来制定。一般来说,需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化疗药 物,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同时,需要注意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和患者的耐受性。
脊索瘤
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的肿瘤,生长缓慢,低 度恶性,对放疗不敏感。
PART 04
蝶鞍区病变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
蝶鞍区病变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胀 痛或跳痛,可阵发性加剧。
呕吐
颅内压增高还可刺激延髓呕吐中枢,导致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 。
视乳头水肿
颅内压增高可导致视乳头水肿,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
REPORTING
部分疾病可导致脑组织密度异常,如脑水肿、脑 梗死等。
3
脑室系统扩张
部分疾病可导致脑室系统扩张,如脑积水等。
MRI检查表现
软组织分辨率高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 清晰显示蝶鞍区内的脑组织、脑
脊液等结构。
信号异常
部分疾病可导致脑组织信号异常, 如肿瘤、炎症等。
血流信号
MRI可显示蝶鞍区内的血流信号, 有助于判断血管性病变。
生理功能
容纳垂体
01
蝶鞍区是垂体的容纳部位,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
,分泌多种激素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保护重要结构
02
蝶鞍区及其周围结构对大脑、视神经等重要结构起保护作用。
参与脑脊液循环
03
蝶鞍区与脑室系统相通,参与脑脊液的循环和代谢。

医学影像-蝶鞍区断层解剖与影像对照

医学影像-蝶鞍区断层解剖与影像对照

(二)鞍隔 diaphragm sellae
Ⅰ型(鞍隔完整) 41.9%
分型 Ⅱ型(鞍隔不完整) 37.6%
Ⅲ型(2mm硬膜环)20.5%
蝶鞍区解剖
蝶鞍区解剖
(三)鞍底 base of sella turcica
下凹型(46%);平直型(49%); 上凸型(5%)(87%≤2mm)
鞍结节
垂体窝 鞍背 蝶窦
一、蝶鞍区的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of sella region
范围与界限:
蝶鞍区解剖
蝶鞍区解剖
蝶鞍区主要结构:
蝶鞍、鞍隔、蝶窦、垂体、鞍上池、 海绵窦、鞍周血管、鞍周神经和下丘脑等
前床突 上颌神经 三叉神经
半月节
基底动脉
面神经
视神经 颈内动脉 视交叉
视束
动眼神经 展神经
视交叉 动眼神经
鞍桥(6%)#
额窦 蝶窦口
鞍结节
垂体窝 鞍背 蝶窦
颈动脉床突孔(10%)
前床突缺如
前后床突侧移
#内分泌障碍、白痴和癫痫患者达15%~30%
(二)鞍隔 diaphragm sellae 蝶鞍区解剖
鞍隔:前后经12.8±1.5 mm,左右径22.1±2.5 mm, 厚度0.58±0.09 mm
隔孔:圆形60%; 椭圆形40% 圆形直径7.0±1.9 mm; 椭圆形左右径9.5±1.8 mm,前后经7.2±1.4 mm
100 (20) 30 (6)
2.26±1.02 2.01±0.80 15.67±4.54 3.35±1.93
(七)鞍周血管
蝶鞍区解剖
蝶鞍区解剖
1.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鞍区解剖

鞍区解剖

蝶鞍的形态变异
• ①鞍桥,为前、后床突间的骨性桥连接, 多为双侧性,有时不完整,此桥多见于内 分泌障碍、白痴及癫痫患者;②颈动脉床 突孔,为前、中床突之间的韧带连结, 孔内有颈内动脉经过,如此孔过小,可 影响颈内动脉的血液循环,须手术切断 韧带;③前床突缺如;④前、后床突侧移。
鞍膈
• 鞍隔构成蝶鞍的顶壁,覆盖垂体,是硬 膜水平折叠而成,覆盖于前方鞍结节和 后方的鞍背及后床突间。中央有孔,称 膈孔,垂体柄和垂体动脉由此通过。较 大的膈孔是形成空蝶鞍的解剖学基础。 大口径的膈孔在经鼻蝶手术后易产生脑 脊液漏。
下丘脑
• 主要功能: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和这种稳 态机构与行为的调节。 • 大小:长约12mm,前部宽约6mm,后部 宽约10mm,最大高度15mm,体积4ml。 • 血供:来自Willis环,包括颈内动脉和 前后交通动脉。
右蝶骨脊脑膜瘤
视交叉:一字形 胶质瘤 脱髓鞘 水肿
下丘脑:三脑室外侧壁和下 壁 胶质瘤 错构瘤 生殖细胞瘤 嗜酸性肉芽肿
蝶鞍区解剖
蝶鞍区是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区 域,前界为前床突外侧缘和前交叉沟的前缘 , 后界是后床突和鞍背,两侧为颈动脉沟,面积 约 5.5cm2 。该区的主要结构有:蝶鞍、 蝶窦、垂体、海绵窦、鞍周血管、神经等。 蝶鞍区范围小、结构多、毗邻关系复杂, 是疾病的多发部位。
脑膜瘤的发病率:
脑膜瘤的人群发病率为2/10万, 在原发脑肿瘤中,仅次于胶质瘤,
居于第二位。
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
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化有关 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
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听神经瘤 等因素有关。
蝶鞍的形态
蝶鞍位于颅中窝底中部,形似马鞍,蝶鞍的 中部凹陷为垂体窝,窝的前方隆起为鞍结 节,鞍结节前方的浅沟称交叉前沟,沟的 两侧有视神经管及前床突;窝的后方为鞍 背,其两侧角向上突起为后床突。其前后 径为11~12mm,鞍底横径为14~ 15mm,深度为6~9mm。垂体肿瘤时, X线片、CT、MRI扫描可见蝶鞍扩大变形。

鞍区解剖ppt课件

鞍区解剖ppt课件

鞍上池
1.颈动脉池:上界游离于前床突硬膜和额 叶眶面,下界游离于海绵窦。内侧与视 神经共壁,外侧游离于颞叶内侧和小脑 幕缘游离缘。
2.视交叉池:环绕视神经和视交叉。头侧 贴附于视神经和视交叉的上表面,尾侧 与终板向连续。
YY
16
• 3.终板池:前下界为视交叉,上表面并被胼 胝体嘴覆盖。
• 4.嗅池:由覆盖嗅束的蛛网膜构成。
• 7.胼胝体池前部:即大脑纵裂池,池内 无分隔,前纯属人为划分。
• 8.大脑脚池:位于海马与大脑脚之间。
• 9.环池:环绕中脑的外侧面。
YY
18
鞍周神经
YY
19
垂体
• 垂体解剖学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 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期颅颊囊的向上移行。
• 神经垂体来源于脑向下延伸,与腺垂体在发育中 整合,其间可有中间部。
YY
27
YY
28
YY
29
下丘脑
• 主要功能: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和这种稳 态机构与行为的调节。
• 大小:长约12mm,前部宽约6mm,后部 宽约10mm,最大高度15mm,体积4ml。
• 血供:来自Willis环,包括颈内动脉和 前后交通动:PRL、GH为主 中间部:TSH、ACTH 为主
YY
21
大脑凸面脑膜瘤
额叶脑膜瘤
垂体解剖学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期颅颊囊的向上移行。 神经垂体来源于脑向下延伸,与腺垂体在发育中整合,其间可有中间部
YY
22
YY
23
YY
24
YY
25
垂体腺:蝶鞍内,两侧对称 垂体腺瘤 Rathke囊肿 颅咽管瘤
YY
7
鞍膈分型

蝶鞍区解剖及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蝶鞍区解剖及常见病影像学表现

蝶鞍区解剖及常见病影像学表现蝶鞍区是位于颅底中部的一个区域,由蝶骨和鞍背围成。

这个区域在解剖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包含了垂体和视神经等重要结构。

在医学影像学中,蝶鞍区的解剖结构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蝶鞍区的解剖以及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一、蝶鞍区解剖蝶鞍区是一个相对脆弱的区域,其中包含了垂体和视神经等重要结构。

垂体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核心,控制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视神经是视觉信号从眼睛传到大脑的神经通路。

在蝶鞍区内,垂体和视神经之间有一层蛛网膜下腔。

这个腔隙在影像学上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容纳脑脊液,从而对垂体和视神经起到保护作用。

然而,当这个腔隙内的压力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导致头痛和其他症状。

二、蝶鞍区常见病影像学表现1、垂体瘤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蝶鞍区肿瘤,通常发生在垂体上。

这种肿瘤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如MRI和CT等。

在MRI图像上,垂体瘤通常表现为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而CT图像上则可以观察到肿瘤的钙化情况。

2、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病变是蝶鞍区的另一种常见病。

这种病变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炎症、压迫或缺血等。

在影像学上,视神经病变通常表现为视神经萎缩或视神经鞘膜炎等。

MRI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原因和位置。

3、蛛网膜下腔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是指蝶鞍区内蛛网膜下腔的宽度增加。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脑脊液循环不畅或脑积水等原因引起的。

在影像学上,蛛网膜下腔增宽通常表现为鞍背和鞍结节的骨质变薄和变形。

这种表现可能会引发头痛和其他症状。

4、颅底畸形颅底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通常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引起的。

在蝶鞍区,颅底畸形可能会导致视神经受压或脑脊液循环不畅等问题。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畸形的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蝶鞍区解剖及常见病影像学表现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蝶鞍区的解剖结构和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医生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鞍区解剖结构以及常见病变

鞍区解剖结构以及常见病变
注:绿色表示视交叉区核团,红色表示漏斗区核团,黄色表示乳头体区核团
1.2.2.2 下丘脑纤维联系示意图。传入下丘脑的纤维主要来源于边缘叶,丘脑, 底丘脑,基底节,脑干网状结构,视网膜,也有可能来源于新皮质。传入纤维 主要终止于外侧核团。在下丘脑核团中,主要的传出纤维由室周和内侧核团发 出,而从哺乳动物下丘脑发出的纤维主要抵达前后垂体,丘脑,边缘叶,网状 结构,脑干,底丘脑,基底节,上丘,黑质,小脑和新皮质。
P.C.A:大脑后大脑后动脉
P.Co.A:后交通动脉 Pit.Stalk:垂体柄
Thal.Perf.A:丘脑穿动脉
V.Of Galen:Galen静脉
鞍区重要结构底面观
鞍区以及周边重要结构矢状位观察
1.2 鞍区重要结构以及功能
1.2.1 垂体:
1.2.1.1 垂体解剖: 垂体是人体内的重要内分泌器官。成人 垂体大小约为1×1.5×0.5厘米,重约0.5-0.6 克,妇女妊娠期可稍大垂体可以分为垂体 前叶、垂体后叶和垂体柄,垂体前叶又称 为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主要作用于各种腺 体,影响腺体的分泌。垂体后叶后又称为 神经垂体,储存催产素和加压素,影响人 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垂体柄是连接下丘脑 和神经垂体的重要结构,下丘脑的核团发 出纤维通过垂体柄至神经垂体储藏。
d. 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少见,导致甲亢。 e. 卵泡刺激素腺瘤:非常少见,只有个别 报告临床有性功能减退、闭经、不育、精 子 数目减少等。 f. 黑色素刺激素细胞腺瘤:非常少见,只 有个别报告病人皮肤黑色沉着,不伴皮质 醇增多。
2). 激素水平低下:无功能性垂体腺瘤
导致各种垂体激素水平下降,最常见 促性腺激素水平低下导致的性功能减退、 性腺萎缩;生长激素水平降低导致身材矮 小;甲状腺激素降低导致畏寒,粘液性水 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导致阿狄森病; 促黑素水平低下导致乳晕、腋窝以及会阴 部色素缺失。

蝶鞍的解剖

蝶鞍的解剖
按垂体上缘的形态和垂体高度将正常垂体分为 3 型: A 型:垂体上缘轻度上凸或平直; B 型:垂体上缘轻度下凹, 垂体高度 > 3mm; C 型:垂体上缘明显下凹, 垂体高度 < 3mm, 称为“ 空蝶鞍”。
随着年龄增长,垂体的形态有从 A 型向 B 型演变的趋势,在老年人 C 型比 例增加, 这种由 A 型向 B 型及C 型演变的趋势属于正常生理性老化过程。
(1)
1.蝶窦 2.前床突 3.侧脑室 4.大脑前动脉 5.视神经
(2)
1.蝶窦 2.颞极 3.前床突 4.侧脑室 5.大脑前动脉 6.视神经
(3)
1.蝶窦 2.颈内动脉 3、颞极.4.大脑中动脉 5.侧脑室 6.透明隔 7.大脑前动脉 8.视神经 9.前床突
(4)
1.鼻咽 2.蝶窦 3.颈内动脉 4.视交叉 5.侧脑室。6.大脑前 动脉 7.大脑中动脉。8.颞极
(9)
1.蝶骨 2.颞极 3.外侧裂 4.视束 5.蝶窦
(10)
1.美克氏腔 2.颞角 3.下颌骨 2.侧脑室 3.颞角 4.鼻咽
(12)
1.下颌骨 2.海马 3.侧脑室 4.颞角 5.斜坡
(1)
(2)
(3) (6)
(4) (7)
(5) (8)
二、影像解剖
常规 T1WI、T2WI 上,正常垂体前叶组织表现与大脑皮质相同的信号强 度;垂体后叶组织表现为短T1、等T2 信号, 与脂肪组织表现近似,但 T1 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不受影响。增强MRI 扫描垂体组织明显均一强化,不 能区分前、后叶。垂体柄是自第三脑室的下丘脑到垂体上缘中部间的线状结 构,在常规 T1WI、T2WI 上信号强度同垂体;增强明显均一强化。
鞍膈
垂体
垂体借漏斗连于下丘脑,垂体高度测量是诊断微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垂体高度是指冠状面上鞍底上缘至腺体上缘的最大距离。目前认为垂体高度 的标准应依性别和年龄不同而分别制定。腺体平均高度女性>男性,年轻妇 女垂体最高,以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变低,这与月经周期及更年期有关。女 性以垂体高度+(年龄×1/20)计算,此值>9.0mm为可疑,>10.0mm为异 常。男性垂体高度>6.5mm为可疑,>7.7mm为异常,一生变化不明显。男性 垂体内局部低密度罕见,若出现,应高度怀疑垂体病变。

蝶鞍区应用解剖

蝶鞍区应用解剖

况。
癫痫预防与处理
03
对于有癫痫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充分评估风险,术后密切观察
并及时处理癫痫发作。
THANKS
感谢观看
熟练掌握蝶鞍区解剖结构
对于手术成功至关重要,需要熟悉垂 体柄、海绵窦、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 的解剖关系。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根据病变的性质、位置和大小选择合 适的手术入路,以达到最佳的手术效 果。
注意保护周围血管神经
在手术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保护周围血 管神经,避免损伤导致严重并发症。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
优缺点
CT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能够清晰 显示蝶鞍区的骨质结构和软组织病变,但存在一定的辐射 风险。
MRI检查
扫描序列
常采用T1WI、T2WI及增强扫描等序列进行检查。
扫描方位
以矢状位和冠状位为主,辅以轴位扫描。
参数设置
根据具体病变和检查目的设置合适的参数,如层厚、层间距、FOV等 。
颅咽管瘤
肿瘤起源
颅咽管瘤起源于垂体柄或下丘脑,是一种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
肿瘤增大可压迫视交叉和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同时,由于肿瘤压迫下丘脑和垂体柄,患者可出现 内分泌症状,如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侏儒症,促甲状腺激素缺乏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此外,患者还可出现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等。
生理功能
保护垂体
蝶鞍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垂体 ,避免其受到外伤或疾病的损
害。
维持颅内压稳定
蝶鞍区的结构特点有助于维持 颅内压的稳定,避免颅内压过 高或过低对脑组织造成损害。
参与脑脊液循环
蝶鞍区与脑脊液循环密切相关 ,脑脊液可通过蛛网膜下腔和 脑室系统与蝶鞍区进行交换和 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蝶鞍区正中矢状断面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垂体前叶 垂体后叶
经垂体的横断面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视交叉 垂体柄 脑桥 基底动脉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视交叉 垂体柄 脑桥 基底动脉
经鞍背的横断面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垂体 海绵窦
经垂体的冠状断面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垂体 海绵窦
经鞍背的冠状断面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视束 海绵窦 鞍背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视束 海绵窦 鞍背
蝶鞍区正中矢状断面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垂体前叶 垂体后叶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视神经 颈内动脉 蝶鞍 颈内动脉
Sectional Anatomy
经动眼神经的横断面
Sectional Anatomy
Sectional Anatomy
蝶鞍区是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区域。该区的
主要结构有:蝶鞍、蝶窦、垂体、海绵窦、鞍上池、鞍周血管、 神经及下丘脑等。
Sectional Anatomy
蝶鞍区是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区域。该区的
主要结构有:蝶鞍、蝶窦、垂体、海绵窦、鞍上池、鞍周血管、 神经及下丘脑等。
视神经 鞍背 垂体 脑桥 基底动脉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视的横断面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视神经 垂体 脑桥 基底动脉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视神经 垂体 脑桥 基底动脉
经Meckel的横断面
蝶 鞍
前床突 后床突
鞍结节 垂体窝 鞍背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视神经 前床突
经前床突的冠状断面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视神经 前床突
经垂体的冠状断面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垂体 海绵窦
Sectional Anatomy
关键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