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要点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一、引言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通过对混凝土表面的外观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确保混凝土的外观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工程标准。
混凝土外观质量是衡量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美观度、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加强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提升工程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的目标1.确保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是衡量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养护等工艺环节,确保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
2.保证混凝土表面的色泽一致性:混凝土表面的色泽一致性是衡量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配比、施工过程中的搅拌和浇筑等环节,确保混凝土表面的色泽一致性。
3.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开裂和麻面:混凝土表面的开裂和麻面是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常见问题。
通过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养护周期和养护方式等因素,有效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开裂和麻面现象。
4.确保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度: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度是衡量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控制混凝土的振捣强度、养护周期和养护方式等因素,确保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度符合设计要求。
三、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步骤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比:选择优质的水泥、骨料和掺合料,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配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确保模板的平整度和表面光洁度,避免对混凝土表面造成不良影响。
在浇筑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振捣措施,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3.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
养护的目的是保持混凝土的湿润度和温度,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和养护期内的抗裂性能。
4.混凝土表面处理: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刷涂防水剂、喷涂保护剂等,以提高混凝土表面的耐久性和美观度。
5.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检验和评估: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检验和评估,包括平整度、色泽一致性、开裂和麻面情况以及光洁度等指标的评估,以确保混凝土外观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工程标准。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引言概述: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是建造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外观质量直接关系到建造物的美观度和耐久性。
本文将从混凝土配料、浇筑施工、养护处理和表面处理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混凝土配料1.1 水灰比控制:水灰比是混凝土中水与水泥的质量比,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水灰比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致密性,避免浮现水泥浆会萃和孔隙的现象。
1.2 骨料选择:骨料是混凝土中的填充物,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也有影响。
应选择质量好、颗粒均匀、无毛刺、无腐蚀性的骨料,以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光滑度和均匀性。
1.3 控制掺合料的用量:掺合料是混凝土中的非水泥成份,如粉煤灰、矿渣等。
适量的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但过多的掺合料会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导致表面开裂或者色差。
二、浇筑施工2.1 振捣均匀性: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保证振捣均匀,避免浮现孔洞和空鼓。
振捣可以使混凝土中的气泡排除,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外观质量。
2.2 浇筑层次控制: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高度不宜过高,避免过早的干燥和收缩。
合理的浇筑层次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外观质量。
2.3 控制浇筑速度: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应适中,过快会导致混凝土的分层和空鼓,过慢则会导致混凝土的凝结不均匀。
控制浇筑速度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和强度。
三、养护处理3.1 保持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处理,保持表面湿润。
湿润可以避免混凝土表面的龟裂和脱皮,保证外观质量。
3.2 遮阳避风:在高温和强风的环境下,混凝土的养护处理需要遮阳避风。
高温和强风会导致混凝土表面的干燥速度过快,影响外观质量。
3.3 控制养护时间:混凝土的养护时间普通为7-14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养护时间过短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养护时间过长则会浪费时间和资源。
四、表面处理4.1 清理杂物: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应及时清理表面的杂物,如灰尘、沙粒等。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一、引言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是指对混凝土表面的质量进行监测和控制,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达到设计要求。
混凝土外观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度和耐久性,因此,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控制十分重要。
二、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1. 表面平整度:混凝土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得有明显的凹凸不平、裂缝和麻面。
2. 表面色泽:混凝土表面应均匀一致,颜色饱满,不得有明显的色差和斑点。
3. 表面光洁度:混凝土表面应光洁,不得有明显的毛细孔和粗糙度。
4. 表面无污渍:混凝土表面应无污渍、油渍和水渍,不得有明显的污染和附着物。
5. 表面无腐蚀:混凝土表面应无腐蚀现象,不得有明显的锈迹和腐蚀痕迹。
三、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方法1. 原材料选择:选择优质的水泥、骨料和掺合料,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 配合比设计:根据混凝土外观质量要求,合理设计配合比,控制水灰比和砂浆含水率,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均匀性。
3. 模板安装:正确安装模板,保证模板的平整度和垂直度,避免模板的变形和移位对混凝土表面造成影响。
4. 混凝土浇筑:在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的振捣措施,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5. 养护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表面的龟裂和脱层现象。
四、混凝土外观质量检测方法1. 视觉检测:通过肉眼观察混凝土表面,检查是否存在明显的凹凸不平、裂缝、麻面、色差、斑点、污渍、腐蚀等问题。
2. 光洁度检测:利用光洁度仪器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测试,评估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度。
3. 色差检测:使用色差仪器对混凝土表面的颜色进行测量和比对,判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 毛细孔检测:通过浸渍法或压力法对混凝土表面的毛细孔进行检测,评估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度和密实性。
5. 腐蚀检测:使用腐蚀检测仪器对混凝土表面的腐蚀情况进行测试,判断混凝土的耐久性。
五、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混凝土外观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一、背景介绍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外观质量对于工程的美观度和耐久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对于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标准要求、控制措施和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标准要求1. 表面平整度:混凝土表面应平整,不得有明显的凹凸、坑洼和破损等缺陷。
2. 表面颜色:混凝土表面颜色应均匀一致,不得出现明显的色差和斑点。
3. 表面光洁度:混凝土表面应具有一定的光洁度,不得有明显的毛细孔和粗糙度。
4. 表面质感:混凝土表面应具有一定的质感,不得有明显的粗糙感和不均匀感。
三、控制措施1. 原材料选择:选择优质的水泥、砂子和骨料等原材料,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2. 搅拌过程控制: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 浇筑技术控制:采用合适的浇筑工艺和施工工具,确保混凝土均匀地铺设在模板上。
4. 养护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防止混凝土表面龟裂和起砂。
四、检测方法1. 视觉检测:通过肉眼观察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颜色、光洁度和质感等指标。
2. 光洁度检测:使用光洁度仪器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测量,得出表面光洁度的数值。
3. 颜色检测:使用颜色仪器对混凝土表面的颜色进行测量,与标准颜色进行对比。
4. 质感检测:通过触摸混凝土表面,感受其质感,判断是否满足要求。
五、案例分析以某高层建筑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技术,通过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施工,并采用了先进的控制措施和检测方法。
经过验收检测,该项目的混凝土外观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六、结论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工程的美观度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的控制措施和有效的检测方法,可以确保混凝土外观质量的达标,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施工中,应继续加强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重视,不断完善控制措施和检测方法,为建设更加美观、耐久的工程做出贡献。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措施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措施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措施一、引言混凝土作为建造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外观质量对工程的美观程度和持久性具有重要影响。
为确保混凝土外观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混凝土配合比、施工环境、施工工艺和施工人员等方面,详细介绍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控制措施。
二、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1. 设定合理的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使用要求,确定水灰比、水胶比等参数;2. 确保骨料搭配合理,骨料种类、粒度分布符合设计要求,避免浮现孔洞、骨料分离等问题;3.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掺合料和外加剂的使用,避免超量使用或者混用不同品牌的掺合料和外加剂。
三、施工环境的控制1. 控制施工温度和湿度:根据混凝土材料的性质温和候条件,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过大导致混凝土开裂或者表面饱和;2. 确保施工现场的清洁和无污染: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施工现场的清洁,防止灰尘、泥浆等杂质附着在混凝土表面;3. 控制光照条件: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光照条件,避免直射太阳光造成混凝土表面干燥过快。
四、施工工艺的控制1. 搅拌过程的控制:搅拌时间、搅拌速度、搅拌顺序等参数应严格控制,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2. 浇筑过程的控制:采用适当的浇筑方式和工具,避免混凝土分层、漏筋、渗水等问题;3. 养护过程的控制:及时进行养护操作,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避免龟裂和色差的产生。
五、施工人员的控制1. 培训和技术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施工技术;2. 质量监督和检查: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岗位,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3. 相关规范和标准的遵守: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像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混凝土外观质量符合要求。
扩展内容:1、本所涉及附件如下:-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表格- 混凝土施工环境控制记录表- 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图- 施工人员培训记录2、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水灰比:指混凝土中水和水泥的质量比值。
现浇混凝土质量验收要点——外观质量控制

现浇混凝土质量验收要点——外观质量控制外观质量是现浇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
通过对混凝土外观质量的验收,可以评估混凝土的施工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混凝土表面平整度、色泽和裂缝等方面介绍现浇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控制要点。
一、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的控制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是指混凝土表面的平直程度。
合格的混凝土表面应平整、光滑,没有明显的凹凸、麻面和波浪状。
为了控制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模板的安装:模板应平稳牢固地安装在预定位置,并经过严格的水平和垂直检查,以确保混凝土浇筑后表面的平整度。
2. 浇筑方式:浇筑混凝土时,应采用适当的浇筑方式和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混凝土流动不畅或堆积过多,影响表面平整度。
3. 振捣操作:振捣是保证混凝土密实性和表面平整度的重要步骤。
振捣应均匀、有序,覆盖全面,避免出现振捣不到位或振捣过度的情况。
4. 养护措施:养护期间应及时采取保湿措施,避免混凝土过早干燥,导致表面龟裂和不平整。
二、混凝土色泽的控制混凝土的色泽是指混凝土表面的颜色和光泽度。
合格的混凝土色泽应均匀一致,没有色差和明显的斑点。
为了控制混凝土色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骨料的选择:选择颗粒形状良好、质地均匀的骨料,避免使用含有腐蚀性物质或有色骨料,以免对混凝土色泽产生不良影响。
2. 水灰比的控制: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避免水灰比过高或过低导致混凝土颜色不均匀或发白。
3.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使得混凝土中的水泥、骨料、矿粉等成分比例合适,以获得理想的色泽效果。
4. 养护条件的控制:养护期间应避免混凝土受到强烈阳光暴晒或大风吹袭,以免导致混凝土表面色泽不均。
三、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和使用寿命。
为了控制混凝土裂缝,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控制温度应变:在混凝土浇筑后,应根据气温和混凝土特性合理控制温度应变,避免温度变化过大引起的热裂缝。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一、引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其外观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美观度和耐久性。
因此,对混凝土外观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文本。
二、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要求1. 表面平整度混凝土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得有明显的凹凸、麻面、起砂等缺陷。
平整度的要求可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调整,但一般不得超过规定的允许偏差范围。
2. 表面颜色混凝土表面的颜色应均匀一致,不得出现明显的色差。
颜色的一致性可以通过使用相同的原材料、相同的施工工艺以及严格控制混凝土配比来实现。
3. 表面光泽度混凝土表面应具有一定的光泽度,不得过于粗糙或过于光滑。
光泽度的要求可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调整,但一般应能够反射一定的光线。
4. 表面缺陷混凝土表面不得有明显的裂缝、麻面、起砂、气孔、蜂窝等缺陷。
如有缺陷,应及时修补或重新浇筑。
5. 表面清洁度混凝土表面应保持清洁,不得有泥浆、灰尘等附着物。
清洁度的要求可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进行调整,但一般应能够满足建筑物外观的要求。
三、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方法1. 原材料选择选择质量可靠的水泥、砂、石料等原材料,并按照规定的配比进行搅拌,以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 施工工艺控制严格按照混凝土施工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包括搅拌时间、浇筑方式、振捣时间和振捣方式等。
确保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过程中能够均匀分布,排除气泡,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3. 表面处理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表面处理。
可采用刷涂、喷涂等方式,使表面光滑、平整,并确保混凝土的养护条件良好,避免表面干燥过快导致开裂。
4. 检测和修复定期对混凝土外观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
如发现裂缝、麻面、起砂等缺陷,应采取相应的修补措施,确保混凝土外观质量符合要求。
四、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1. 美观度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度,对于高档住宅、商业建筑等对外形象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尤为重要。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是指对混凝土表面的质量进行监控和控制,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的一系列措施。
混凝土外观质量是评价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美观度、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为了确保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控制,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施工前准备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保施工现场的环境整洁,清除杂物和污垢。
其次,要检查模板的安装情况,确保模板的平整度和垂直度符合要求。
最后,要检查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包括水泥、骨料、砂浆等,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2. 浇筑过程控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控制浇筑速度、浇筑高度和浇筑温度等因素,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要控制浇筑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混凝土的分层或堆积现象。
要控制浇筑高度,避免过高或过低导致混凝土的坍落度不符合要求。
要控制浇筑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导致混凝土的收缩或开裂现象。
3. 表面处理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以提高其外观质量。
可以采用机械抹光、人工抹光、喷涂等方法进行表面处理。
机械抹光是利用机械设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研磨和抛光,使其呈现出光滑、平整的效果。
人工抹光是利用手工工具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抹平和打磨,使其呈现出细腻、光亮的效果。
喷涂是将特殊的涂料喷洒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提高其耐久性和美观度。
4. 质量检测和验收在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工作,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
可以采用目视检查、测量检测、取样检测等方法进行质量检测。
目视检查是通过肉眼观察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颜色、纹理等特征,判断其外观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测量检测是利用测量工具对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平整度、厚度等进行测量,判断其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取样检测是将混凝土表面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判断其强度、硬度、耐久性等是否符合要求。
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外观质量,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二次衬砌混凝土控制点衬砌是隧道施工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衬砌施工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隧道的工程质量评优意义重大,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施工单位的形象和水平,因此各工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衬砌混凝土讲究内实外美,内实主要是指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能等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外美即外观质量整洁美观,没有大的缺陷。
衬砌的外观质量经常会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如平整度和光洁度较差,水泡、气孔、蜂窝、麻面较多,错台明显,局部有施工缝或颜色不一致等。
导致以上质量通病既有混凝土材料方面的原因,如原材料质量不佳,或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坍落度过大等;也有施工方面的原因,如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过大,或振捣不到位,以及其它原因导致混凝土离析等。
此外,模板台车的平整度和刚度对衬砌的整体外观质量影响也很大,选用不同的脱模剂对混凝土光洁度也有很大影响。
以下针对各种外观质量缺陷分别说明。
一.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常见通病1、蜂窝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明显的不密实以及大小不一的孔洞。
产生的原因有:(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滑槽、串筒、溜管等辅助器械致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6)对钢筋混凝土衬砌而言,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2、麻面、气孔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产生的原因有:(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2)采用组合摸板时拼缝不严,局部漏浆;(3)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4)由于振捣不足,气泡未能完全被排出,还有一部分气泡留在模板表面,形成混凝土表面麻点;(5)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导致混凝土离析和泌水,多余水份上升至起拱线以下时,受模板所阻而产生大量水泡;(6)混凝土入仓时倾落高度过大,混凝土下落后,一些砂粒随稀浆溅起落到较高处的模板上,提前结成小硬块,造成混凝土脱模后出现小的坑点。
3、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产生的原因:(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混凝土内掉入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4、砂纹(水线)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坍落度过大,或振捣过度,混凝土表面出现明水聚集在模板内壁,而浇注混凝土时的高强压力导致模板台车轻微变形,水就沿着模板流下来,出现泪线一样的砂纹。
5、混凝土表面不平整主要原因与模板的拼装精度和结构刚度有关。
特别是在使用组合模板的情况下,有的模板本身已明显变形或内凹,导致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或在组合时模板之间的缝隙控制不好,导致出现板缝。
采用整体模板台车时,设计时必须保证台车整体的刚度。
光洁度问题主要与模板表面刷涂的隔离剂有关,一般来说,使用脱模剂的,混凝土光洁度较好,使用废机油的则混凝土光洁度较差。
6、错台主要与台车就位时的偏差有关。
另外浇筑混凝土时必须台车左右对称浇筑,均衡上升,否则台车受到偏压也会导致错台。
7、衬砌颜色不一致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所用水泥品种较多,导致颜色不一;二是在产生了蜂窝麻面的地方进行修补,修补所用材料和方法掌握欠佳,导致修补后衬砌颜色与未修补处有较大差异,通常修补处明显发黑;三是以废机油作脱模剂时,刷油厚度及浓度不均匀,导致衬砌颜色深浅不一。
8、裂缝主要与养护有关,必须保证足够的养护时间和湿度。
另外,衬砌脱模时间过早也会引起开裂。
二.混凝土和易性与外观质量的关系混凝土和易性的好坏对其外观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指混凝土在拌好后至凝结硬化前,便于施工操作的性能,一般通过三个方面对和易性指标进行综合描述,即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
其中流动性表示混凝土是否易于流动的性能,用坍落度值定量表示。
一般来说坍落度小于100mm时不易流动;120~160mm时流动性较好,且不易离析和泌水,最适于泵送;180~200mm 甚至更高时,为大流动性混凝土,但容易离析。
粘聚性表示混凝土抵抗离析能力的大小,一般为定性描述。
粘聚性差,则混凝土产生离析,表现为石子与砂浆相分离。
保水性表示混凝土抵抗泌水能力的大小,可用泌水率比来定量描述。
保水性差,则混凝土产生泌水,表现为水分从混凝土中析出。
只有这三方面均较好的混凝土才是和易性好的混凝土。
在采用泵送施工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混凝土的坍落度满足泵送要求,甚至过大,但粘聚性和保水性较差的情况,这时要么混凝土容易离析,导致混凝土不密实甚至出现空洞或露筋情况,要么混凝土发生泌水现象,混凝土表面会出现大量水泡、水线、砂纹,甚至大面积的翻砂。
外观质量问题与混凝土施工用砂石料质量有密切关系,砂石料的质量越差,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也就越差。
砂石的级配、含泥量(或石粉含量)对混凝土和易性影响很大。
宜选用中砂及连续级配碎石,并控制碎石的最大粒径和针、片状含量。
碎石的最大粒径必须严格控制,否则,一是容易在泵送时发生堵管,二是混凝土容易离析,造成外观质量下降。
当使用粗砂时,由于砂中小于0.3㎜的颗粒比例较少,不利于润滑泵送管道,且混凝土的保水性也很差。
其外观质量(气泡、水泡数量、平整度、光洁度等)明显不如使用中砂施工的混凝土。
加入粉煤灰可以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主要是因为粉煤灰是由大小不等的球状玻璃体组成,其表..面光滑致密,在混凝土拌合物中能起滚珠作用,在新拌混凝土中水泥颗粒容易聚集成团,而粉煤灰的掺入可有效分散水泥颗粒,释放更多的浆体来润滑骨料,因此在达到同样流动度要求的前提下,可减少用水量,使混凝土的水灰比可以降得更低,因此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泌水和离析倾向。
流动阻力明显减小,同时粘聚性和保水性均明显改善。
另外由于加入粉煤灰后混凝土中的浆体增多,则混凝土光洁度也因此而明显提高。
三、混凝土施工控制混凝土外观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过程的控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计量不准,特别是加水量和外加剂掺量不准确,导致水灰比波动;(2)搅拌时间不够,混凝土不均匀;(3)混凝土坍落度波动大,尤其是当坍落度过大时混凝土明显离析或泌水;(4)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时落距过大,混凝土入仓后离析,局部地区混凝土密实性下降;(5)振捣不充分,局部漏振。
现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和细节阐述如下:1.准备工作:在开盘前,应准确地测定砂石料的含水率,并依此换算出施工配合比,填发施工配料单。
开盘前还应检查各原材料的检验状态和储量、计量器具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复核计量是否准确等。
2.模板清理:模板的清理、涂(或喷)隔离剂要认真操作,保证模板清理干净、隔离剂均匀分布。
3.搅拌:混凝土配料的称量允许偏差,应控制在表1规定的范围以内。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搅拌时间对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和易性均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在掺用外加剂和粉煤灰的情况下,若搅拌时间不足,则外加剂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明确规定每盘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从所有材料均进入搅拌机内开始计时)。
表1:每盘混凝土材料的称量允许偏差4.运输:混凝土从搅拌机中卸出后,应尽快运至浇筑地点,路途中边走边搅拌,若运输过程延续时间过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不能灌注时,应另行处理,不得随意加水,可加入适量高效减水剂,在浇筑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搅拌。
5.泵送:泵送混凝土之前应先泵送1:2水泥砂浆(或同配合比砂浆)或与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相同但粗骨料减少50%的混凝土来润滑混凝土泵和输送管内壁。
6.浇筑:..在浇筑混凝土时,应先从模板台车的底层窗口处开始从下往上,左右对称的进行,两侧混凝土高差不得超过50cm,以防止台车受偏压而发生变形。
开始入模时每边均应先浇筑一车砂浆,然后再浇筑混凝土。
浇筑时混凝土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米,当超过2米时,应采用滑槽、串筒、溜管等辅助器具进行浇筑,若不采取任何措施,则将造成混凝土下落后石子明显分离,导致混凝土离析,出现蜂窝麻面。
7.振捣:振捣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振捣的原理:混凝土是由水泥砂浆和各种粒径的粗骨料组成的混合物,在刚刚浇筑入仓之时,呈松散不密实状态,其中水泥砂浆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且它的密度小于粗骨料,因此粗骨料有依靠自身重力克服砂浆的浮力,排开砂浆自行下沉并排列得更加紧密的趋势。
阻止骨料下沉的不仅仅是砂浆的浮力,还有骨料间的磨擦力、砂浆的粘滞力以及毛细管张力等阻力。
在振捣前,这些阻力都较大,足以阻止骨料下沉,于是混凝土中的骨料互相架空,内部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空隙。
为了消除这些空隙,排除其中的空气和多余的水分,并使骨料间互相挤紧,通常用振动器作振源对混凝土进行振动捣实。
其中插入式振捣器和平板式振捣器最为常用。
振捣器的作用迫使粗细骨料以及砂浆产生往复的相对运动,这种相对运动使阻碍骨料下沉的上述各种阻力,尤其是骨料间的磨擦力大大减小,于是,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大,这种现象通常称为振动液化。
振源的振动越强烈,引起相对运动的骨料颗粒越多,上述各种阻力就越小,混凝土液化越明显。
当振动强烈到一定程度时,骨料就依靠自身重力,克服各种阻力,排开砂浆向下沉降或流动到相互挤紧的位置,而空隙中的空气和水分则受到挤压,被迫向上,并从混凝土表面排出,于是混凝土就从原来的松散堆积体捣实成均匀排列的密实体,即达到了捣实效果。
混凝土入模后要认真进行振捣,既不能漏振或欠振,也不可过振,要既达到振动密实的效果,又能避免离析和泌水。
若振捣不充分,则混凝土中的气泡就不能排出,会导致混凝土不密实,轻则在混凝土表面出现气孔、麻点,重则出现蜂窝麻面。
但若振捣过度,混凝土将离析,对于大坍落度混凝土则容易产生泌水,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水泡和水纹。
一般以下面四个条件来衡量混凝土是否已经振捣密实:(1)不再出现气泡;(2)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3)表面泛浆;(4)表面形成水平面。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振捣时间宜为20~30秒;(2)移动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中的深度宜为5~10cm;(3)与模板保持5~10cm的距离,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件;(4)当振捣完毕需变换振捣棒在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边振捣边竖向缓慢提出振捣棒,不得将振捣棒在拌合物内平拖,做到快插慢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