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抒情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抒情手法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含义:不需借助其他手段,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作用:①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②淋漓酣畅,一吐为快,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例句赏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震撼人心。
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含义:触景生情是作者先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景物往往是作者无意中遇到的的。
作用:使情感抒发得更含蓄隽永,富有诗意。
例句赏析: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本诗运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诗人无聊而望,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钭、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使诗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含蓄隽永,富有诗意。
【借景抒情】含义:借景抒情指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怀。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根据情感来选择对应的景物加以描写,从而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既见景物,也见感情。
作用: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
例句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诗人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
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寓情于景】含义:指作者带着自己强烈的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寓情于景是只见景不见情,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新课标版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片有一字笼罩全篇,你认为是哪一字?说说它的好处。
2.请对全词的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略作赏析。
【答案】(1)“狂”,狂字总起,且贯穿全篇,突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2)(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苏词的豪迈之风。
词开篇由“狂”而起,从举止神情(上阕),到壮志豪情(下阕),皆由“狂”而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结合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爱国情感来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的含义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学科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学生问题】1、几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及结构形式的掌握2、没有掌握相关题目的答题技巧,答题格式不规范。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手法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象征、抑扬、白描、工笔、对比、 烘托、渲染、衬托、联想与想象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结构形式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命题揭秘】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课件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28
答案
⑵诗的第二、三联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请作简要赏析。
⑵答:诗的第二联借景抒情。用“遥隔”两字, 表明作者离家很远,山川阻隔,不能归去,含蓄 地透露出思乡之情。
第三联上句直抒胸臆,用游子乡泪直接表达诗人 的思乡之情;
下句借助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帆”,思 念自己的情形,巧妙地表达出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24
2、用典抒情
姜夔 《扬州慢》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25
E借人抒情:对写/移情于人/想象(虚写)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对写法/想象或虚写,使得诗人刻骨铭心的 忆妻之情,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 更突出彼此间的无限思念。
F 无理之妙
G 铺陈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1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 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2
直
登幽州台歌
接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抒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情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
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
诗歌鉴赏抒情手法
22
1、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史抒情)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借古讽今,怜贾生实亦自悯,讽汉文帝实刺唐帝。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 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 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 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 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抒情方式

3
下面将间接抒情的常见方式加以说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忆江南》中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水乡魂牵梦绕般的深情。《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恋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品格。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4)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期,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高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教案

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抒情与结构【教学目标】1、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2、理解并能辨析诗歌构思的抑扬、照应及其作用3、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点4、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重点】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方法】练习、讲授、归纳【教学步骤】一、诗歌景与情的关系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方式古诗词以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
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
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诗句。
一般来说,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都要把握这些抒情诗句。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缘情写景。
):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犹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抒情方式

2019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抒情方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常见题型及命题规律,赏析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和习惯,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晚春韩愈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答案】【小题1】(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小题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精妙字的能力。
奖赏这个字时,先要弄明白“斗”这个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表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
(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小题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1)理解诗句的内容。
(2)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的特点。
(3)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 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
②白发唱黄鸡:出自白居易的《醉歌》,喻指黄鸡每晨能报晓,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更催人老。
1.词的上片写景,景色如画,请从意象的角度简要分析。
★2.下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5分)上片以兰芽、小溪、暮雨、子规等意象,(1分)描绘出一幅优雅清新(澄澈明净、充满生机、优美宁静)的山林春景图。
(1分)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艺术技巧之抒情方式复习课件

【参考答案二】寓情于景。 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 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 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 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 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托物言志,用蝉来警戒自己,要 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 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注释:
1、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 疾苦、怨愤。 2、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 《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 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 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3、天质:天生的性质。森森:树 木茂盛繁密貌。 4、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 寻。 5、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 了云霄
参考答案: 托物言志1分。诗人借“孤桐” 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 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 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 1分;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 越坚1分;为了天下苍生,不 惜粉身碎骨1分。
练: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 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 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的? 请作简要分析。(4分)
画堂春
答案:借景抒情1分。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 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 鹃1分等残春凄凉景象1分,表现伤春(惜春) 的无奈之情1分。含蓄深沉1分。
诗歌鉴赏艺 术技巧之抒 情方式
讲解重点之一: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 ③借事抒情 ④以景结情
2019诗歌鉴赏-抒情方式—新

融情于景
触景生情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试分析本诗抒情的方式。 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 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 色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 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的后两
面对同一个历史事件,杜牧和王安石 各自表达了怎样的观点?为什么?
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 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 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 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认为民心 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2、以哀景写哀情:
闻白乐天左迁汀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中以残灯暗风、冷雨寒窗等意象,营 造一种凄冷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 仕途挫折的同情悲伤,以哀景写哀情。
3、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 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情”“景”关系
1.借景抒情
2.触景生情
3.寓情于景 4.以景结情 5. 以景衬情
“借景抒情”又称“由情及景”“缘情写景”, 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为表达感情而选 择景物,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传情达意。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 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强烈感情(如欢乐、 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 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 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 托感情,也叫“融情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2.(6分)艺术手法:①使用反问,谁说人生没有再次年轻的时候,加强语气。
②使用借喻(或类比),以“流水”喻指时间(或把流水与时间进行类比),流水“尚能西”,人也有再年轻的时候,形象生动,给人启迪。
③使用借代,以“白发”代指年老,形象简练。
④用典,以“休将白发唱黄鸡”发出感叹,劝说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委婉表意。
(每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人生哲理:①表现了词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②表达了词人虽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奋发、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学科问题】
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形象;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或作者的观点。
【学生问题】
1、表达方法以及结构形式的掌握
2、没有掌握相关题目的答题技巧,答题格式不规范。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描写手法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象征、抑扬、白描、工笔、对比、
烘托、渲染、衬托、联想与想象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
问、反问、反语等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
结构形式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命题揭秘】表现手法的考查一般以抒情方式和描写手法为主,抒情方式考察的难点则是分辨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
1、常见问题设置:
(1)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表达(技巧/艺术)上有何特点?/有何写作特点?
2、注意事项:概念+句义描述+手法分析+意境+情感
(1)答题时着眼于整体上的表现手法,兼顾修辞。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注意诗歌的结构层次。
(4)学会使用专业术语。
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
1.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
自己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
“飞难进”“响易沉”,既是刻画蝉的生态形象,同时也喻写自己内心的痛苦。
“飞难进”,喻仕途受阻,赴诉无门;“响易沉”,喻有志难伸,心迹难明。
尾联主要写己,但仍切合写蝉。
这两句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从而点明诗的主旨。
从蝉的角度看,是说蝉高居乔木,餐风饮露,本是清廉高洁的;自己与蝉一样有着高洁的品性,却不被人理解。
这样,人格化身之自然物的“蝉”又与品格高洁的“予”相契合了。
答案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蝉的高洁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表现了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
错误分析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3)颔联写景高妙,请从中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3分)
答案:
17(1)答: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答案的核心是思乡与厌倦了漂泊)
(2)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诗中描写了暮色苍茫之时的“残雪”“断雁”“新月”“潮生”这些景致(假如考生能把颔联的景致描述成一幅画面也可以),营造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意境(或渲染了一种凄迷忧伤的氛围),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只答乡愁也可以)。
(答题要点:描述景1分,点出什么情1分,点明融情于景的手法1分,简单的分析内在的联系1分)
(3)可以选择的字:残、断、新、生。
答案示例一:“残”在此有“残留”“残落”之意,残雪本是天气转暖春将至的信息,应该是喜讯,而诗人却有家不能归,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不能归家的无比痛楚。
(如果考生答残字给人心理残缺不完美的感受也可以,练字的答题要点在于对字的解释,结合诗句的描述及从中传达的情感,一点一分;假如不解释字,只结合诗句描述,描述时能抓住该字的核心词意并点出其中体现的情感也可以。
)
示例二:“断”在此有“阻断”“断绝”之意,诗人不仅不能归家,就连传递家书的大雁都断绝了,作者以此来传达心中的无奈和绝望。
示例三:“新”在此有“新生”之意,本给人愉悦之感,但此处用以修饰“月”,明月一个是蕴含相思的意象,而用明月寄相思在古诗中更为常见和频繁,作者目睹刚刚升起的月亮,心中的愁思不禁油然而生,借此传达对家乡的思念。
示例四:“生”有“生长”之意,令人想到“海上明月共潮生”,而且“潮生”比“潮起”更有表现力,随着潮水的涨起(考生答随着月亮的升起也可以),心中的愁思似乎在逐渐加浓加重,像在生长一般,非常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思乡的愁苦。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抒情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案】
(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
(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根据理解很容易能写出“暮”字结合枫林能够点明季节是深秋。
然后结合语言描绘画面即可,注意意境
【考点定位】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根据文中对景物的描写,结合题目分析,又是一首送别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采用了借景抒情表现手法。
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
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
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