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1)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蜀府将①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解析B项,“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误,应是“蜀府将”。
答案 B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6分) 答:答案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
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
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书事[宋]赵鼎①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②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桧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绝食而卒。
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
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综合性选择题)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首联写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
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解析:C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
答案:C(2)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
答:答案: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
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
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②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朝天子薛昂夫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
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
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伯牙,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有高洁之志。
善琴,琴曲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为其知音。
B.“自与松风话”,将松风拟人化,仿佛俞伯牙自己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暗隐知音稀少。
C.“高山流水”二句表明俞伯牙将自己的心思和琴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显其生活清淡。
D.“欲铸”二句是说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想念他,想用黄金铸造他的像,凸显思而不得之情。
E.作者最后总结,既然没有了知音,那就放飞山林、浪迹江湖,去过逍遥的焚琴煮鹤的日子吧。
【答案】BE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高雅情趣、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韵雅”二字双关,既指琴曲,又指俞伯牙的情志。
②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友谊的肯定: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烧琴煮鹤,终身不复鼓琴。
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问答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以来被方家厚爱,请你谈谈该句妙在何处?【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答案】《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区别,首先根据所学内容答出“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然后根据此诗中的“亦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分析李白借菊花表达对具有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的哀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宋]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
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
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说乌云堆压山头时正酝酿着一场大雪,而说“云”和“山”在“商量”下雪的事;不说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即将来临,而说“柳”会睁开眼睛、“桃”会展开笑颜“领略”春光。
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作者奉诏还朝时高兴的心情。
【试题分析】解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词义,颈联中的“容”“意”“商量”以及“眼”“腮”“领略”等词,都是人的形貌和动作特征,这里却用来写“云”“山”和“柳”“桃”,据此分析可知,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宋]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试题分析】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即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比拟修辞格可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包括两种:(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诗后各题。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
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答案】B【解析】B项“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
它与世无争,胸怀坦荡,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
诗人以“群花”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各题。
早雁①杜牧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
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十五从军征[汉]佚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②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③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④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②窦:洞穴。
③旅:野的。
④持: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生旅葵”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公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项,“侧面写出”的说法不正确。
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①“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
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乱窜;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
③孤苦无依、内心哀伤;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给谁。
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可以从诗歌的描写入手进行分析。
老兵十五从军,八十始得归,说明久经沙场;回家途中询问路人,得知家破人亡,结局悲惨;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孤苦无依,生活悲凉。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渡黄河范云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汤汤”意为水势浩大,“不可陵”意为不可渡过,本诗起笔状写黄河气势以及水流特征,暗示渡河之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浔阳陶氏别业(唐)刘昚虚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
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
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
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
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
〖注〗白衣:指晋王弘遣白衣使送酒给陶潜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前两句紧承题目而来,写陶渊明效法昔日的隐士,把柳树栽种在长江边。
B.“种柳长江边”“白衣来几年?”均采用用典的手法,分别写出陶渊明的归隐时间之长和隐居之志。
C.诗歌五六句,通过霁云、孤岭、秋水、寒天等意象,描绘了陶渊明旧宅明丽、澄澈的环境。
D.“明宰非徒然”,“明宰”指陶渊明,“非徒然”通过双重否定,进一步肯定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
E.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他既想当官守住俸禄,又想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答案】1.BE2.①“物象自清旷”写出景物明丽澄澈的特点,承接上文,对前面的景物描进行总结。
②“野情何绵联”直接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绵绵不断的羡慕向往之情。
引出下文,为下文进一步抒发情感作铺垫。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诗歌前两句“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
朝夕浔阳郭,白衣来几年?”紧承题目而来,写陶渊明效法昔日的隐士,把柳树栽种在长江边。
“种柳”、“白衣”,化用典故,分别写出陶渊明的隐居之志和归隐时间之长,诗人抒写了向往归隐的情怀。
“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
”这两句通过霁云、孤岭、秋水、寒天等意象,描绘了陶渊明旧宅明丽、澄澈的环境。
“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
”这两句诗在内容上写出景物明丽、澄澈的特点,直接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情。
在结构上,既是承接上文,对前面的景物描进行总结,又引出下文,为下文进一步抒发情感作铺垫。
“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萧萧”:冷落凄清的样子。
“明宰”:以光明主宰天下,指月亮。
“徒然”:这里指偶然。
意思是冷冷清清地在山中赏月,能以光明主宰天下并非偶然。
这两句诗人进一步肯定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
诗歌的最后两句“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反映出政治的清明、生活富足的盛唐之风,也表现了诗人想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
本诗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陶氏先祖隐居在明丽、澄澈、清旷的生活环境中的艳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融为一体。
B.诗歌中“照我满怀冰雪”句生动形象写出作者的失意和无奈,将内心凄凉和感伤充分表现了出来。
C.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D.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E. 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4.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3.BE4.①这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
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诗句的作用,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从结构、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句在此的下联中间,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从内容上看结构上全词的主旨句,写出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裙带诗韩希孟①我质本瑚琏,宗庙供蘋蘩。
一朝婴②祸难,失身戎马间。
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
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
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
(注)①韩希孟:襄阳贾尚书子贾琼之妻,聪颖有诗才。
元兵攻破岳阳,掳之欲献其主司。
在押解途中,她赴水而死,裙带中被发现一诗,是为“裙带诗”。
②婴:缠系,引申为遭受、身陷。
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瑚琏”,本是宗庙祭器,这里借此比喻出身高贵或才质不凡。
诗人借“瑚琏”表明自己高贵的身份。
B.“蘋蘩”,古代女之将嫁,必采蘋藻合鱼为牲,先礼于宗庙。
此句照应首句中的瑚琏祭器,又说明自己已结婚。
C.第二联写这位出身高门的新婚贵妇,竟陷身虎口,遭此厄难,而不能被国家庇护,这岂不是人可悲,国也可悲吗?D.“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两句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入敌人之手,宁可血染刀刃死去也决不叛变投敌的报国之志。
E. “汉上有王猛,江南无谢安”两句用了前秦王猛和东晋谢安两人的典故,是说元朝和南宋皆因得良将兴邦,遇权奸误国。
6.诗歌最后两句“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5.DE6.①照应第三联“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使全诗在结构上显得非常完整。
②抒发诗人的悲愤之情。
自己遭到的祸难,十分痛苦;想到家国之痛,更使她满腔悲愤,满腔怨恨。
③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试题分析:题干是“诗歌最后两句‘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诗句作用能力。
诗句的作用可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答。
本诗首联说明自己是出身高贵才能不凡,且已经结婚。
第二联写自己作为出身高门的新婚贵妇,竟陷身虎口,遭此厄难,而不能被国家庇护,这岂不是人可悲,国也可悲吗?第三联联写自己虽然身入敌人之手,宁可血染刀刃死去也决不叛变投敌的报国之志。
第四联运用前秦王猛和东晋谢安两人的典故,说元蒙政权得良将兴邦,南宋没有谢安这样的人才,国家没落走向灭亡,第五联写自己遭到的祸难,十分痛苦;想到家国之痛,更使她满腔悲愤,满腔怨恨。
痛哭投身洪流。
根据以上分析,最后一联“长号赴洪流,激烈摧心肝”作用,内容上,写诗人遭到的祸难,十分痛苦;想到家国之痛,更使她满腔悲愤,满腔怨恨,抒发诗人的悲愤之情,有力地突出了诗人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结构上,照应第三联“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十二首(遥遥从羁役)陶渊明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泛东逝,顺流進时迁。
日没星与昴①,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緣。
关梁难亏替②.绝音寄斯篇。
注:①星与器(mǎo):二十八智之二宿,星宿与昂宿。
这里泛指星空。
②亏替:损坏;废除。
“难亏替”指因损坏面难以逾越。
7.下列对于诗歌内容与表达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泛东逝”是指在东去的江河之上泛舟远行,“掩泪”意同《离骚》中的“掩涕”。
B.太阳落山了,星辰也被西山遮蔽,天色暗淡,景中蕴含了作者的痛苦与压抑之情。
C.“萧条”景中含情,“惆怅”直抒胸臆,“天涯”并非写实,更多表现的是心理距离。
D.诗人每当想起南归,就情绪激昂,但是没有闲暇,也没有缘由回家,因而内心痛楚。
E. 末句点明了本诗的写作缘由,是因为长时间与家人断绝音信,就写了此诗寄回家乡。
8.诗的开头两句是什么意思?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概括。
【答案】7.DE8.远离家乡去做官,一颗心在回乡和宦游之间徘徊。
(2分)表现了诗人内心时刻处在为官与恋家的矛盾之中,引出下文的抒情;“羁役”和“一心处两端”的痛苦为全诗的抒情奠定基础,统率全篇。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试题分析:该题要求考生理解诗的开头两句的意思,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全诗的内容和情感。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意思是远离家乡去做官,一颗心在回乡和宦游之间徘徊。
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为官与恋家两难,“羁役”和“一心处两端”的痛苦为全诗的抒情奠定基础。
开头这两句的内容为下文写与家人音信断绝,宦游生涯的艰辛和寂寥,常常使人想起温暖的家作了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示客陆游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只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斤壁记》。
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换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领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E. 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10.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9.CE10.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整联虚实结合,卒章显志,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感情。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特征的题目。
要求分析最后一联的特征,注意从遺词造句,艺术手法、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从句子选用的角度看,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从手法的角度看,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高情山水的生活,整联虚实结合;从情感抒发的角度看,卒章显志,表达诗人对官场生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