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复习总结题.docx
2006年中国地质大学层序地层学基础试卷A_评分标准、参考答案

课程号: 0601111 《层序地层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A)评分标准、参考答案考试形式:开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论述地震相分析中的形态标志:名称,特征与地质意义。
(20分)通过研究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及其空间展布,可以了解总的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外部几何形态可以分为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形和充填型等等。
(3分)1.席状(或板状) (2分)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于平行,厚度相对稳定,一般出现在均匀、稳定、广泛的前三角洲、浅海口、半远洋和远洋沉积中。
2.席状被盖 (2分)反射层上下界面平行,但弯曲地盖在下伏沉积的不整合地形之上,它代表一种均一的、低能量的、与水底起伏无关的沉积作用。
席状披盖一般沉积规模不大。
往往出现在礁、盐丘、泥岩刺穿或其它古地貌单元之上。
3.楔状 (2分)也是常见的外形之一,其特点是在倾向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厚,而后地层突然终止,在走向方向则常呈丘状。
楔状代表一种快速 、不均匀下沉作用,往往出现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大陆斜坡侧壁的三角洲、浊积扇、海底扇中。
4.滩状 (2分)其特点是顶部平坦而在边缘一侧反射层的上界面微微下倾。
一般出现在陆架边缘、地台边缘和碳酸盐岩台地边缘。
5.透镜状 (3分)特点是中部厚度大,向二侧尖灭,外形呈透镜体。
一般出现在古河床、沿岸砂坝处,有时在沉积斜坡上也可见到透镜体。
6.丘形 (3分)丘形的特点是凸起或层状地层上隆,高出于围岩。
上伏地层上超于丘形之上,大多数丘形是碎屑岩或火山碎屑的快速堆积或者生物生长形成的正地形。
不同成因的丘形体具有不同的外形。
根据外形上的差别,可以分为简单扇形复合体或复杂扇形复合体(如水下扇、三角洲朵叶)、重力滑塌块体、等高流丘、碳酸盐岩岩隆(礁和滩)。
7.充填型 (3分)充填型主要特点是充填在下伏地层的低洼地形之上。
根据外形的差别可划分为河道充填、海槽充填、盆地充填和斜坡前缘充填等等。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层序地层学复习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层序2.准层序3.缓慢沉积段4.沉积体系5.T-R 旋回6.相对海平面7.可容空间8. 进积式准层序组9.层序地层学10.准层序组11.不整合12.体系域13.深切谷14.II 型层序15.敞流湖盆16.沉积基准面17.海泛面18.深切谷19.成因层序20.闭流湖盆21. 退积式准层序组
二、论述题
1.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它们使用的资料和分析项目各包括那些?2.比较I 型层序和II 型层序在层序边界、体系域组成以及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
3.在层学地层学研究中,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有哪些?4.层序地层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认识?5.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控制?6.图示分析不同类型断陷盆地中可容空间的增加方式有哪些差异?7.陆相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有哪些差异?这决定了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应有什么特点?8.陆相断陷湖盆中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主要有哪几种?
三、作图题
下图是某剖面地层分布形式示意图,它是根据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给变量计算后用地质年代线绘制的,每条线上的数字代表时间顺序,间距为10 万年。
做出:(1)识别出层序边界,进行层序划分。
(2)做出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划分出体系域并确定层序类型。
(3)做出0—24(×10 万年)时间段里海平面绝对变化曲线示意图。
层序地层学复习材料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以不整合面及与之相当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框架内的)地层分布形式、沉积环境和岩相展布的成因关系的一门学科。
2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既有地表侵蚀和削蚀(在某些地区也有相应的水下侵蚀),同时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标志。
3海泛面:是一个把新老地层分开的面,它的形成是因为海水深度急剧增加的结果,因此,跨过这个面有水深突然增加的证据。
4首次海泛面:分布在整个陆架上,位于层序内第一个明显的海泛面,又称海进面,是低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
5最大海泛面:朝陆方向延伸最远的海泛面,是高水位体系域与水进体系域的分界面,通常是个下超面,由上覆高水位体系域内前积斜层的趾部下超在海进体系域上。
6密集段:代表可容纳空间达到极大值时的沉积。
由薄的半远海或远海沉积相组成,是沉积物聚集速度很慢,经历时间很长,代表在陆架上的陆源沉积物饥饿的沉积。
7体系域:是一连串同期的沉积体系。
用作称呼每个层序内部三个次一级的小类。
Ⅰ型层序中低水位、海进、高水位体系域,Ⅱ型层序可分为陆架边缘、海进和高水位体系域。
8沉积体系:一串现在仍积极作用的(现在的)或推测的(古代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三角洲、河流等)从成因上联系到一起的岩相组合。
9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
是由沉积环境(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
各地震层序的总体沉积特征所形成的地震响应。
10准层序:是以海泛面及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相对整一的层或层组构成。
一般厚度为几米至几十米,分布范围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延续时代一百年至一千年,是层序构筑的基本单位。
11准层序组:是由一系列成因上相关的准层序组成的,叠加在一起并具有明显的叠加特征的地层组合,一般以大的海泛面和与可与之对应的面为界面。
12全球海平面:仅指海平面相对于一个固定基准面的位置,例如地心,与局部基准面是无关的。
层序地层学考试题和答案

层序地层学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层学中,层序地层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岩石B. 地层C. 化石D. 构造答案:B2. 层序地层学中,一个完整的层序通常包括()。
A. 一个海进体系域和一个海退体系域B. 一个海退体系域和一个海进体系域C. 两个海进体系域D. 两个海退体系域答案:A3. 层序地层学中,体系域的划分依据是()。
A. 岩石类型B. 沉积环境C. 地层厚度D. 地层的相对年龄答案:B4. 在层序地层学中,海进体系域通常对应于()。
A. 沉积物供应减少B. 沉积物供应增加C. 相对海平面上升D. 相对海平面下降答案:C5. 层序地层学中,海退体系域通常对应于()。
A. 沉积物供应减少B. 沉积物供应增加C. 相对海平面上升D. 相对海平面下降答案:D6. 层序地层学中,一个层序的顶界通常由()定义。
A. 一个不整合面B. 一个整合面C. 一个侵蚀面D. 一个平行不整合面答案:A7. 层序地层学中,一个层序的底界通常由()定义。
A. 一个不整合面B. 一个整合面C. 一个侵蚀面D. 一个平行不整合面答案:A8. 层序地层学中,最大海泛面(MFS)是指()。
A. 海平面最高点B. 海平面最低点C. 沉积物供应与海平面变化相平衡的点D. 沉积物供应与海平面变化不相平衡的点答案:C9. 层序地层学中,层序边界(SB)是指()。
A. 一个整合面B. 一个不整合面C. 一个侵蚀面D. 一个平行不整合面答案:B10. 层序地层学中,体系域的识别主要依赖于()。
A. 地层的厚度B. 地层的岩性C. 地层的生物地层特征D. 地层的沉积相特征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层序地层学中,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体系域的划分()。
A. 沉积速率B. 海平面变化C. 沉积物供应D. 气候条件答案:ABCD12. 层序地层学中,以下哪些是层序边界的特征()。
层序地层学重点考点

层序地层学重点班1..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基准面;可容纳空间;最大海泛面;密集段等。
(背诵)(2)I型层序地层学的经典模式、构成及特点。
(要理解)(3)I型层序的判别方法及形成过程。
(要理解)(4)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准面旋回与A/S比值、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体积分配、相分异作用。
(背诵)2.地震部分(实习过程的主要内容,考试应该占的比重不大,但要会判别地震相,如冲积扇,扇三角洲,河道,水下扇等一些典型的地震相。
具体看ppt关于地震相的课件,打印出的效果不行看不清楚,假如看不懂问周围的同学)(1)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2)地震层序界面的闭合解释;(3)地震相的概念、地震相的解释;3.钻井部分(1)钻井层序界面的识别;(2)钻井层序旋回的划分;(前面的话: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理解+背诵的模式下效率更高,效果会更好。
所以文中图件可能比较多,主要是辅助进行理解。
本次总结是在班级上一份重点的基础上完成的,着重是对I型层序结构体系域划分进行了补充,其中黑体部分是很作者认为很重要的内容。
楷体字是作者自己加上去的,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2011-1-12 gjw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新年愉快)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三个阶段)1.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2.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P.R.V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3.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1988至今)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 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对整个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总结,了解)1.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建立三大不同学派层序及层序边界的概念三大体系域概念的建立全球海平面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可容纳空间概念2.三大理论体系(即三大学派,三个观点)Exxon公司以P.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以陆上剥蚀面作为层序边界)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最大洪泛面为层序边界)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水进水退旋回划分层序)3.五大方法体系地震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地震部分)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钻井测井部分)(以下三个方法老师未讲述)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模拟分析、地化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原理的隐含两个重要条件 源源不断恒定大物源供给;构造控制下古地形对层序分布的影响;在整个层序地层学学习过程中,主要围绕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来讨论,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不完全适用于我们所学的经典的层序学理论。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低水位体系域(2)下切谷(3)T-R层序(4)新增可容空间(5)进积式准层序组:(6)密集段(7)高水位体系域(8)整合(9)I型层序(10)层序地层学(11)准层序(12)敞流湖盆(13)可容空间(14)不整合(15)层序(16)Ⅱ型层序(17)陆架边缘体系域(18)绝对海平面(19)湖侵体系域(20)体系域(21)海浸-海退旋回(22)海泛面(23)基准面(24)凝聚(缩)层二、填空题1.层序地层学中主要有四个控制变量,它们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沉积作用和岩性,它们是:,,,。
2.当海平面相对上升并且低速物源供应时,形成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底界为,顶界为,其准层序组多为。
3.层序是所组成,其顶、底界为。
4.I型层序边界是在海平面期间形成,在地震剖面上可见明显的反射结构;具有等地表暴露标志。
5.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或下降控制了新增可容空间的变化,海平面相对上升, 可容空间,相反可容空间。
6.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因素有;;;等。
7.低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
低水位体系域则由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构成。
8.在典型的向上变粗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砂岩、泥岩比例;在向上变细的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薄,砂岩颗粒变,砂岩、泥岩比例。
9.根据沉积速率与新增空间速率之比,可将准层序组中的准层序叠加模式分为、和三种类型。
准层序组的形成条件为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
10.依据粒度变化,准层序的类型有及;在典型的中,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粗,砂岩、泥岩比例向上增加。
11.陆架坡折边缘型盆地发育一个理想的型层序,具有、和体系域。
12.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和。
13.层序地层学发展简史可以划分为,,等3个阶段。
14.地震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或消失现象划分层序。
反映层序底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和;反映层序顶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15.高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层序的边界。
层序地层学(理论部分)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复习资料层序地层学支撑学科体系:地震地层学生物地层学(与以岩性相似性为依据的岩性地层学无关)年代地层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贡献/为什么说层序地层学时地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层序地层学的重要作用:1、消除了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命名混乱的现象;2、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3、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4、提高了对地层分布预测的能力;5、将地球科学的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阶段: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Sloss、Krumbein和Dapples(1948)同时提出的地层层序概念标志为当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提供了概念基础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P.R.V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理论系统化阶段(1988年-现至)——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给沉积学和地层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三大层序学派:1、Exxon公司以P.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被广泛应用)2、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3、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方向:提高精度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增加预测性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拓宽应用范围是潜在的发展方向陆相盆地与海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差异性:盆地类别海相盆地湖相盆地控制因素全球海平面变化,盆地沉降,沉积速率,气候构造沉降,物源供给气候,古地形水动力条件海底火山等,波浪,潮汐,海流,风暴。
大陆水流,波浪,湖流沉积范围海岸带,陆架,陆坡,深海区冲积扇,河流沉积区,湖泊沉积区沉积层横向连续性横向延伸距离大,连续性好横向延伸距离较短,连续性差构造影响大范围影响,相对较弱频繁影响,相对较强层序厚度及变化层序厚度大,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厚度较稳定层序厚度相对较小,一般为数十米至百余米,厚度变化较大沉积相变化沉积相连续,稳定,相变逐渐过度沉积相变化快,相的突变常见体系域特征海侵海退幅度大,体系域特征明显湖水进退频繁,幅度较小,体系域特征不明显预测难易程度相对较易相对更复杂,困难层序地层学的经典定义:“研究以侵蚀面或沉积间断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地层学课程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层序: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而为界的地层单元。
3、体系域:体系域是指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沉积体系是指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空间组合。
4、准层序:准层序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和序列。
准层序组是指由成因相关的一套准层序构成的、具有特征堆砌样式的一种地层序列,其边界为一个重要的海泛面和与Z可对比的面。
5、首次海泛面:首次海泛面是I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响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超对应的界面。
6、凝缩层:凝缩层是指沉积速率很慢、厚度很薄、富含有机质、缺乏陆源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侵最大时期在陆棚、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沉积形成的。
7、I型层序:I型层序是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8、陆棚坡折带:9、低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是指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1并口开始缓慢上升吋期形成的。
在具陆棚坡折的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
10、并进型沉积:在正常的富含海水的陆棚环境,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较慢,足以使得碳酸盐的产率与可容空间的增长保持同步,其沉积以前积式或加积式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准层序为特征,并且只含少量海底胶结物,这种沉积方式为并进型沉积。
11•海泛而:是一个新老地层的分界而。
他们常是平整的,仅有米级的地形起伏, 但穿过这个界面会有证据表明水深的突然增加。
这种水深的突然增加常伴随着小规模的水下侵蚀作用和无沉积作用,表明存在小规模的沉积间断。
12•可容空间:指可供沉积物潜在堆积的空间。
2•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答:(1)海平而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层序地层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海平面相对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面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木原因。
(2) 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儿何形态和岩性。
一个层序中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受构造沉降、全球海平而升降、沉积物供给速度和气候变化等4 个基本因素的控制。
其屮,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度控制了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了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
3•图示并说明三种准层序组序列特征。
1•进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较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盆地中央方向推进。
尽管进积准层序组屮的每个准层序都是在一个向上粒度变粗、水体变浅的沉积序列,但是对于整个进积式准层序组来说,在盆地的某一个位置,自下而上,砂岩厚度不断增大,泥岩厚度不断减薄,砂泥比值加大,总体上构成一个向上水体变浅的准层序堆砌样式。
2.退积式准层序组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所以年轻的准层序依次向陆方向推进。
尽管每个准层序都是进积作用的产物,但就整个退积式准层序组垂向序列而言,自下而上,砂岩单层厚度减薄,泥岩厚度增大,砂泥比值降低,沉积水体向上变深,整体构成水体向上变深的准层序堆砌样式。
3.加积式准层序是在沉积物沉积速率基本等于可容空间变化速率是形成的,所以相邻的准层序Z间没有明显的沉积岩相侧向移动。
对于整个加积式准层序组垂向序列而言,砂泥岩沉积厚度和砂泥比值没有明显变化,整个构成每个准层序沉积水深基木不变的地层堆砌样式。
4•对比具陆棚坡折的碎屑岩I型层序与具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I型层序之间的特征(含成因、边界特征、体系域构成及LST、TSTx HST特征、主控因素)低位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以及其后的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其底为I型不整合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其顶为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初始海泛面。
低位体系域常由盆底扇、斜坡扇和低位前积楔状体组成。
海侵体系域是具有陆棚坡折边缘的I型层序中部的一个体系域。
它是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期间,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的情况下形成的,其底界为最大海泛面。
该体系域由一系列较薄层的,不断向陆呈阶梯状后退的准层序组构高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速率不断降低时形成的,它广泛分布陆棚之上,其下部一加积式准层序的叠置样式向陆上超于层序边境之上,向海方向下超于海侵体系域界面Z上。
其上部在明显的河流作用下,沉积物以一个或多个具前积斜层形态的前积式准层序组向盆地中央推进。
体系域的形成和发育与海平面变化曲线的特定时段密切相关,不通体系域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升降旋回变化的不同阶段。
5•图示并说明不能确定首次湖泛面的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某些坳陷型盆地屮,由于缺少地形坡度的明显变化以及缺乏确定初次湖泛面的其它标志,只能在该类盆地中确定出最人湖泛面,该类盆地中的一个层序划分成水进和水退体系域或称为湖侵和湖退体系域。
一般来说,与最大湖泛面对应的凝缩层常是由质纯、粒细、色暗的深水环境沉积物构成的,它富含有机质和生物,化石,发育页理或季节纹理,可见自生黄铁矿等矿物。
在地震剖面上,它不仅对应于滨岸最远的向陆上超点,而且向盆地中央方向具有明显的下超反射结构。
在测井曲线上,凝缩层表现出高伽马值泥岩等。
水进体系域底界为层序边界,顶界为最大湖泛面,以湖泊水体不断扩张为特征;水退体系域底界为最大湖泛面,顶界为层序边界,以湖泊水体不断收缩为特征。
6•叙述利用钻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的步骤①进行关键井岩性序列、沉积旋冋和沉积相研究,并建立岩性及其序列与电测曲线的响应关系。
②依据风化壳、底砾岩、古土壤、生物化石的断带和岩性、沉积相的垂向突变以及地层产状的不一致性确定层序边界,并进行多井层序边界对比,通过古生物组合和同位素测年等方法,确定层序的年代,建立盆地覆盖区年代地层框架。
③识别不同级别的界面,包括不整合面、海泛面与侵蚀面,最大海泛面或湖泛面, 确定体系域类型。
④通过测井资料的时频分析,确定层序旋回周期的规律,探讨形成层序的主控因素。
⑤建立测井一地质岩相知识库,实现地质资料与测井资料的沟通。
⑥识别关键井岩相序列。
⑦建立多井关键对比沉积层序剖而。
⑧通过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详细分析,编绘单井和多井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图以及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图单元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图,为确定有利的桂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分布区作准备。
⑨建立岩性序列、沉积相类型、层序和体系域与地震反射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作好准备。
⑩预测有利的烷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分布。
7、你认为目前中国层序地层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一、面临的问题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是迅速的,但它的理论和方法也和任何新兴的学科分支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成熟完善的,它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也面临着支持和反对,以及不同意见的争论和挑战。
除了Vail、Hap等为主流的层序地层学学派以外,还存在着Galloway(1989)6tJ成因地层层序、Frazier( 1974)的沉积幕、walker(1990)的外源地层和Rmbry(1990)的海进一海退旋回等学说或观点。
这说明在地质学家之间述存在着意见分歧,如Miall(1991, 1992)对Haq海平面升降曲线的精度提出质疑, Allen(1991)认为构造运动可能比海平而升降在层序形成上具有更大的作用,SchlaBer(1992)强调淹没事件对碳酸盐岩层序研究的重要性等。
1.关于层序地层学的某些概念Schlager(1991)发表文章认为,Exxon公司定义的沉积层序概念,由于重新厘定了不整合的含义而使沉积层序边界不整合与其他地质学家定义的不整合概念存在显著不同,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还有人认为,Exxon公司地质学家所创立的层序地层学没有讨论不整合的规模,没有定义“相对不整合”,没有解释“成因上有联系的”真实含义,有时难以区分准层序边界与层序边界,难以将层序边界不整合和海泛面应用到非海相沉积地层屮等等。
2.关于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层序地层学的核心就是全球性海平面旋回变化是形成层序的主要驱动机制。
Haq(1977, 1987)建立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是综合了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出的,他认为该曲线可以作为全球对比或勘探程度不高的盆地年代预测的重要工具,但是,仍有部分地质学家(Miall等人)对全球海平面旋回变化曲线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精度持怀疑态度。
这是因为在许多盆地中,生物地层确定的层序年代不足以达到海平面升阵曲线上所标定的时间精度,况且牛物地层划分的标准处于不断修正之中,所以生物地层资料的修订必然造成层序地层年代的变化;依据海岸上超来解释全球海平面变化往往忽略了不同沉积盆地构造背景的影响;制作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曲线的实例是有限的;未充分考虑沉积速率变化对不整合面以及海岸上超的影响;因此,N・A. Morner(1990)认为,不能用Hap海平面升降曲线来解释陆架不整合,也不能用海平面变化来解释海相的沉积间断,所以海平面变化曲线是不可靠的。
总之,构造基底沉降、沉积速率、古水深变化以及差异压实作用等因素,不但影响层序边界和体系域边界出现时间的准确确定,而且述会影响层序扣体系域结构的精确表达。
3.关于海平面升降旋冋级别与层序海平面变化旋回级次的研究表明,一级海平面变化旋问由多个二级旋回组成,二级海平面变化旋间乂由多个二级旋回组成,并依此类推下去。
根据物理原理,目前人们见到的地层记录是不同级别海平面旋固变化叠合的结果,如何分解它们并找到与实际地层记录相符合的、地球固有的各种不问频率海平面变化周期Z间的关系以及无周期构造运动对海平面升降旋冋的影响均是困难的。
在实际上作中,能将海平面升降变化三级旋回向四、土级旋回,甚至六级旋回区别开来?由三级海平而变化旋回形成的沉积层序能否同外观类似的、由更高频率海平而升降变化旋回形成的层序区分开来吗?对于上述问题,不同的地质学家仍存在分歧。
vajl等认为,三级海平面升降变化(周期1—10 Ma)形成一个沉积层序,而Wagoner 则主张用四级海平面变化旋回(0.2〜0.5Ma)来划分层序,更有人主张用五、六级旋回来划分层序某些人认为,既然层序的属性是相似的,那么地层的高分辨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沉积物的供给。
高沉积速率的四级或五级层序可能会与低沉积速宰的三级层序具有相似的地震响应。
因此.不同级别的层序实际上是无法区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