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的定义是
水土保持学 绪论

需要研究的重大基础课题有:泥石流滑坡形成机理;泥石流滑坡动力学和成灾 机制;山地灾害于生态环境耦合作用机制。
2.2 水土保持关键技术方面: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动态监测评价关键技术。
(2)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
(3)坡地整治与沟壑坝系优化建设技术。
(4)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与建造技术。
(5)林草植被自我修复技术。 (6)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与调控技术。 (7)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开发技术。 (8)在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方面,主要内容有:泥石流滑坡 预测预报技术体系和业务平台;泥石流滑坡监测技术和警报器研制; 山地灾害减灾决策机制与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 水土保持学
是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发展过程,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 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 科学。
◆主要研究内容:
(1) 各种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小流域径流的形成与损失过 程;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的自然特点和土壤侵蚀的特征。
(2) 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即研究在不同的气候、地形、地 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流失发生和发展的 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因素在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为制 定水土保持规划和设计综合防治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 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提供理论根据;研 究各项措施的技术问题;
(2)与地貌学的关系 地形条件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水蚀及风蚀等水土流失作用又对 塑造地形起重要影响。各种侵蚀地貌是水土保持学研究的对象。
(3)与地质学的关系 水土流失与地质构造、岩石特性有密切的关系。滑坡、泥石流等大规模的水土 流失形式和水土保持工程涉及的地基、地下水等问题的研究与解决,都需要运用 第四纪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专业知识。 (4)与土壤学的关系 土壤是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破坏的主要对象,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贮水、 渗水和抗蚀能力。因此,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与防止水土流失关系密 切。同时,水土流失地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也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
《水土保持学》概念部分(脑残版word2003版)..

《水土保持学》概念部分(脑残版)1.水土保持学: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降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
2.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
3.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4.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
5.系统论: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6.系统工程学:是系统科学的应用科学.是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运筹学以及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特别是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其目的在于研究和建立最优化系统。
7.黑箱:黑箱作为科学概念,是指系统内部结构尚不能够或不便于直接观察到的,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现实系统。
8.黑箱方法:是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其动态过程,而不通过直接考察其内部结构,来定量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功能特性、行为方式,以及探索其内部结构和机理的一种科学方法。
9.大系统控制论:大系统控制论是控制论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它研究各种不同领域(生物生态、社会经济、工程技术)中大系统控制过程的共同规律和方法。
10.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11.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为前提。
12.生态脆弱带:指生物链简单、易断裂、容易发生生态破坏、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较差的地区。
13.小流域:指二、三级支流以下以分水岭和下游河道出口断面为界集水面积在100km2以下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自然汇水区域。
14.流域治理:是根据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基本农田优化结构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件

某地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估实例
评估目标
对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的效益进行评估,为今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评估内容
根据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前后的情况,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 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结果
经过科学评估,该地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显著,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 显改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该评估结果也为今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水土保持工程规划,有效控制水 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 济发展。
经过科学规划和精心实施,该地区水 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 明显改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力保障。
规划内容
根据当地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 制定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水土流 失调查、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方 案设计等。
水土保持工程学
REPORTING
• 水土保持工程学概述 • 水土流失及其影响 •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 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 • 水土保持工程实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水土保持工程学概述
REPORTING
水土保持工程学的定义
总结词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通过工程措施有效保护、改 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土地 生产力的综合性学科。
PART 04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REPORTING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是指通过种植植物 ,利用其根系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 失的方法。
作用
保持土壤稳定,减少水土流失,改善 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
水土保持植物的种类和特性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营力以及不合理人为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侵蚀和水的损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1)威胁生态安全,危及人类生存空间;(2)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3)滑坡、泥石流严重,影响公共安全;(4)毁坏耕地,影响粮食安全;(5)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威胁饮水安全;(6)恶化人居环境。
内营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外营力: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流水。
地下水,重力,波浪,冰川,风沙。
风化作用: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
加速侵蚀: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速率,导致土地资源的的损失和破坏。
正常侵蚀:指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的形式:击溅侵蚀、面蚀、沟侵蚀、山洪侵蚀按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生程度不同,面蚀分为: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细沟面侵蚀。
沟蚀四个阶段及其特点:(1)浅沟侵蚀。
特点:在初期与细沟侵蚀相同,下切深度在0.5m以下,逐渐加深到1m。
沟宽一般超过沟深,以后继续加深加宽。
浅沟侵蚀是侵蚀沟发育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没有形成明显的沟头跌水,正常的耕翻已不能复平,不妨碍耕犁通过,但已感到不便。
由于耕犁作用,沟壑斜坡与坡面无明显界限。
(2)切沟侵蚀。
特点:横断面呈“V”字形,沟头有一定高度的跌水,长宽深三方面的侵蚀同时不同程度地进行,即因水流的不断冲刷,使沟头前进和沟底下切。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1.水土保持学: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阐明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据以制定规划和运用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江河与风沙、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
(水土保持学是一门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
)2.水土流失是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
3.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善等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的水土资源,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4.水土流失的危害:破坏土地资源,吞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泥沙淤泥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5.水土保持的原则:①把防止和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②提高土地抗蚀能力;③重视植被的环境保护作用;④把保护土地与改良土地综合起来;⑤采用综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⑥因地制宜;⑦生态—经济效益兼优原则;⑧以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区域的综合整治与经营。
6.规划经营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水土保持农牧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法律性措施。
7.①高温多雨地区,化学风化居显著,地块物质由于水分多而很活跃,水力侵蚀因植物茂密而较软弱;②高温少雨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风蚀最突出,流水侵蚀次之;③中部湿润地区,物理化学风化同等重要,水力侵蚀较突出,最强烈,块体运动也具有一定强度;④低温少雨的干旱地区,只有风的作用;⑤寒冷但是有一定降水,若有冰川覆盖,则以冰川侵蚀为主;若无冰川覆盖,冰融风化突出,冻融泥石流活跃。
8.水分循环:包括降水、径流和蒸发三个阶段。
水土保持科普知识读本

水土保持科普知识读本水土保持是保护地球资源、防止土地退化、促进生态恢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篇文章将从水土保持的定义,成因和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科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水土保持的相关知识。
一、水土保持的定义水土保持是指利用技术措施,保护土地不被水、风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侵蚀,预防水土流失,并促进土地的生态保护和生产利用。
通俗来说,就是人们采取的各种措施,保护水和土地资源不被因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危害所破坏。
二、水土保持的成因和影响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水文因素等。
在强风、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条件下,会导致水土流失。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们在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水土保持的问题,将造成沙漠化、荒漠化等现象。
3. 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系统破坏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会形成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的问题等。
4. 民间习俗民间习俗如盲目开荒、焚烧留茬等习俗都会成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生产活动难以开展,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的质量。
三、应对措施水土保持是人们为保护水和土地资源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为了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保持水土的常见方法。
植树可以有效地防止洪涝灾害、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增加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的影响。
2. 建设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建设水库、塘坝等可以有效地防止洪涝灾害、节约水资源。
保持水源,有效节约水资源。
3. 实行合理耕牧合理的耕牧活动可以保持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农民朋友们也要遵循行业规范的要求,采取科学技术种植、耕作,参加土地改造和土地保护工作,减少土地流失和土地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有效改善土地资源状况。
4. 管理人口数量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数量过度增加也会是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沿海防护林一、名词解释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学: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发生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基本原理,据以制定规划和运用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江河与风沙,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应用科学。
土壤侵蚀: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在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生产潜力减低,甚至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二、填空1、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福建土壤侵蚀现状的特征:以低强度侵蚀为主,极强度和剧烈侵蚀的面积和比例小;东南沿海地市比中西部山区地市严重;局部地区侵蚀很严重。
3、20世纪30年代,美国贝内特(H.H.Bennet)创立了“土壤保持学”。
4、水土保持学与基础性自然科学的关系:气象学、水文学、地貌学、地质学、土壤学。
5、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特点: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比率下降,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减轻。
6、海岸防护林其他效应:减轻旱、涝与沙埋灾害,提供木材及燃料,绿化,美化,国防。
7、基岩海岸(基岩港湾海岸)包括侵蚀性基岩海岸、堆积型基岩海岸。
8、沙质海岸(沙砾质海岸)由沙砾质的海滩和流动沙地构成。
9、第二道防线——防潮防浪林10、改良土壤的绿肥和耐盐植物:咸水草、大米草、细绿萍、苕子、田箐、紫穗槐、耐盐树种。
三、选择1.防治水土流失是研究和的综合措施。
(B)A、土壤保持、土壤侵蚀B、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C、水土保持、土壤保持D、水土保持、土壤侵蚀2.水土保持是学科。
(A)A、应用型B、实用型C、理论型D、基础型3.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分布和危害;研究水土流失的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以及研究。
水土保持

特点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 一是其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 等。 二是其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 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 三是其综合性,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 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 取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四是其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
水土保持 - 工作特点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 特点: 一是其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 法律等。 二是其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 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 三是其综合性,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 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 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四是其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
姓名:崔学勤 学号: 专业:11水土保持
水土保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水土保持 英文名称: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定义1: 防治水土流失、对水土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 定义2: 对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主要有植物措施(如水保 造林、水保种草、水保耕作等)和工程措施(如坡面工程、沟道工程、挡墙工程等)。 应用学科: 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定义3: 通过各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经营管理措施,防止水分和土壤流失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应用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4: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 事业。 应用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学总类(二级学科) 定义5: 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应用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土地资源学(二级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水土保持学的定义是: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阐明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据以制定规划和运用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江河与风沙,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由水土保持学的根本任务和当前学科发展状况来看,它的基本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
即研究地表土壤及其母质、基岩受水力、风力、重力、冻融和化学等作用所产生的侵蚀形式,以及被侵蚀物质的搬运、堆积形式及危害;研究径流的形成与损失过程;研究水土流失的分布情况,包括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特点和水土流失特征;研究水土流失对国民经济,包括对农业生产、江河湖泊、工矿企业、水陆交通、城镇居民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危害。
2、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原理。
即研究在不同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流失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因素在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3、研究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及水土保持区划;研究合理利用土地,组织和运用工程、林草、农业耕作等措施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的规划原则与方法。
4、研究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评价
(2)
(3)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进行稳定生态系统的建设,以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水土保持
基本原理的一部分。
(4)
(5)水土流失关联着生态系统,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中国的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的危害更严重。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处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地位,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
只要水土保持住了,保持好了,许多环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水土资源是生物赖以生存与繁衍的重要地质资源,保护好水土资源,就是保护生物群落,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为此,我们应当去尽力修复好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