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及原理

合集下载

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及原理

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及原理

清洁剂和酶净剂
清洁剂
用于清除物品表面的污垢和脏物,一般不对 微生物产生直接杀伤作用。
酶净剂
含有酶,可分解有机质,是一种辅助清洁剂。
过滤灭菌
原理
在特定材料的滤器上过滤, 将细菌滤掉,达到灭菌的效 果。
应用
适用于纯化、分离、过滤产 物灭菌,如生化制品、医用 液体等。
缺点
一般无法过滤病毒和微生物 内的内毒素。
消毒剂的选择原则
• 有效杀灭目标微生物 • 不损坏被消毒物品 • 易于使用、操作和储存 • 在短时间内达到消毒效果 • 经济、环保无污染
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先清洁表面污垢 • 按说明书比例配制消毒液 • 浸泡法、喷雾法、拖地法等不同应用方法 • 安全操作、避免误食、误伤
消毒剂的注意事项
• 注意消毒剂的有效期、储存温度、密闭程度 • 不能直接使用未稀释过的浓缩消毒液 • 注意个别人的过敏反应,戴好手套和口罩 • 不内服,外敷注意用量控制
3 注意事项
操作必须有专业人员,慎重操作。
气态灭菌
原理
应用 优点
通过气体灌注灭菌,让灭菌剂均匀弥散在 被灭菌物体表面,使病原体失去生长繁殖 能力。
适用于微小或不透明的物体灭菌,如医院 医疗器械薄膜包装袋、静脉输液袋等。
速度快、温度低、不会损坏物品。
吸附型灭菌
原理
通过吸附灭菌剂杀死病原 体,杀菌后再通过吸附剂 脱硝。
紫外线灭菌原理与应用
1
原理
紫外线通过破坏微生物的DNA和核酸结构,使它们丧失繁殖和生存能力。
2
应用
适用于小区域的消毒灭菌,如空气净化器、冰箱、水龙头、键盘、手机等。
3
优点
安全,环保,消毒效果强。

消毒灭菌的原理

消毒灭菌的原理

消毒灭菌的原理
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的过程。

一、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破坏微生物的结构或改变其生存条件而达到灭活目的。

1.高温灭菌法:利用煮沸、辐射、烘烤等方法杀死微生物。

2.干燥法:利用水蒸气或二氧化碳将微生物干燥至死。

二、化学法:利用化学药剂破坏或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而达到灭活目的。

常用的有季铵盐类、有机酸类、过氧化氢类和双链季铵盐类等。

其作用机理是改变细菌表面蛋白,使之失去活性,达到杀灭和抑制微生物的目的。

常用的有过氧乙酸、甲醛、双氧水等。

它们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和刺激作用,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问题。

1.氧化剂:是指具有强氧化性,能破坏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所必需的酶系统,使其失去活性或活性丧失殆尽,从而达到灭活微生物的目的。

常用的有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 1 —1 —。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灭菌是指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物体中的微生物杀灭或去除,以达到无菌状态的过程。

在医疗、食品加工、实验室等领域,灭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6种灭菌方法,包括高温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辐射灭菌、化学消毒、滤过灭菌和辐射灭菌。

首先,高温蒸汽灭菌是指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耐热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器皿等。

其原理是高温蒸汽能够迅速渗透物品表面,将微生物迅速杀灭。

在医疗设备灭菌中,高温蒸汽灭菌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其次,干热灭菌是指利用高温干热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耐热但不耐潮湿的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器皿等。

其原理是高温干热能够将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达到灭菌的效果。

在实验室中常常使用干热灭菌对器皿进行消毒。

紫外线辐射灭菌是指利用紫外线的辐射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不耐热的物品,如实验室的工作台面、空气中的微生物等。

其原理是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使其失去生殖能力,达到灭菌的效果。

化学消毒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对物品进行消毒。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不耐高温、不耐紫外线的物品,如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实验室的工作台面等。

常见的化学消毒药剂包括酒精、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

其原理是化学药剂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滤过灭菌是指利用微孔滤膜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液体物品,如药品、培养基等。

其原理是微孔滤膜能够阻隔微生物,使其无法通过,达到灭菌的效果。

在生物制药领域,滤过灭菌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最后,辐射灭菌是指利用辐射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特殊的物品,如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某些食品等。

常见的辐射包括γ射线、X射线等。

其原理是辐射能够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达到灭菌的效果。

总的来说,不同的灭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物品和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以确保物品达到无菌状态,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灭菌

灭菌

二、灭菌原理——各类微生物存活的环境

酵母菌
酵母菌的生长条件必须有充足的氧气和较高的湿度,在含糖量较高,pH 中性或偏酸性的培养基中, pH高能抑制酵母菌生长。在抗生素生产 中易于存活在如下环境: (1)种子制备过程中的无菌室环境、空间、无菌器材以及操作者本人消 毒不彻底,造成种子制备过程中倒瓶、合瓶移种等操作中带菌。 (2)无菌糖液贮罐及补料罐、计量罐、无菌补料管路等设备的渗漏,造 成酵母菌侵入,同时还涉及含糖量较高的物料消毒不彻底等因素。 (3)含糖较高的培养基中以及寄生于这种原料所使用的设备之中,如贮 糖罐、计量罐、补料罐。 (4)发酵罐本身搅拌密封处的泄漏,使发酵液外溢,使酵母菌繁殖,有 可能通过搅拌的泄漏点,把酵母菌带入发酵罐内。 (5)各种物料和发酵液倒流空气管路,造成空气系统的污染构成死角, 同时在管路中培养,繁殖大量酵母菌。
几种饱和蒸汽
序号 1 2 3 4 5 饱和温度(℃) 127.2 133.3 138.8 143.4 147.7 饱和压力(MPa) 0.25 0.3 0.35 0.4 0.45
二、灭菌原理
灭菌效果 取决于蒸汽的温度及单位时间内放出热量。温度越高,灭菌 效果越好;单位时间内放出热量越大,细菌升温速度越快,其致 死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热量释放速度大,灭菌效果好。 蒸汽放热量:汽化潜热+显热。 汽化潜热:蒸汽变为同温度与压力的水时所放出的热量。热量值很 大。 显热:由于物料温度发生变化(降低)所放出热量。其值相对潜热 而言很小。 灭菌程度 灭菌的彻底与否是以能否杀灭热阻大的芽孢细菌为标准的。10-3 的概率。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 形或柱形结构,对不良环境及条件有较强抵抗能力的休眠体。

芽孢杆菌

有关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及其主要杀菌机制的叙述

有关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及其主要杀菌机制的叙述

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及其主要杀菌机制随着人们对健康卫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消毒灭菌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消毒灭菌的目的是杀死或去除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微生物,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及其主要杀菌机制。

一、物理消毒灭菌方法1. 高温消毒:高温消毒是指将物品放入高温环境中,通过高温杀死微生物。

高温消毒的主要机制是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脂肪等结构,使其失去生命活力。

常见的高温消毒方法包括蒸汽消毒、干热消毒和沸水消毒。

2. 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消毒是指利用紫外线照射物品,通过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杀死微生物。

紫外线消毒的主要机制是破坏微生物的DNA分子,使其失去繁殖能力。

常见的紫外线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灯消毒和紫外线箱消毒。

二、化学消毒灭菌方法1. 氯化物消毒:氯化物消毒是指使用含氯化合物的消毒剂对物品进行消毒。

氯化物消毒的主要机制是氯离子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膜,使其失去生命活力。

常见的氯化物消毒剂包括漂白粉、次氯酸钠等。

2. 过氧化氢消毒:过氧化氢消毒是指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对物品进行消毒。

过氧化氢消毒的主要机制是过氧化氢可以氧化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膜,使其失去生命活力。

常见的过氧化氢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溶液、氧化亚银等。

三、生物消毒灭菌方法1. 生物消毒:生物消毒是指使用一些生物制剂对物品进行消毒。

生物消毒的主要机制是利用生物制剂中的微生物或酶类分解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膜,使其失去生命活力。

常见的生物消毒剂包括酶类消毒剂、微生物消毒剂等。

2. 离子消毒:离子消毒是指使用离子化合物对物品进行消毒。

离子消毒的主要机制是离子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膜,使其失去生命活力。

常见的离子消毒剂包括银离子消毒剂、氢氧化铜等。

总之,消毒灭菌是保障人们健康的重要措施。

在选择消毒灭菌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物品和场合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消毒灭菌效果。

杀菌消毒的原理

杀菌消毒的原理

杀菌消毒的原理
杀菌消毒的原理是通过破坏和灭活病原体、细菌和病毒,以防止传播和感染。

杀菌消毒方法的实施通常借助物理方法或化学药物。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杀菌消毒原理。

1. 物理杀菌消毒原理:
- 高温灭活:利用高温(通常在100摄氏度以上)对病原体
进行灭活,破坏病菌的细胞结构,使其失去生活繁殖能力。

常见的高温灭菌方法包括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

- 紫外线消毒:利用紫外线的辐射作用,破坏病菌的核酸结构,使其失去生物活性。

紫外线消毒通常用于空气和水的消毒处理。

- 过滤消毒:利用微孔过滤器材过滤掉病原体,防止其传播。

常用于水处理,如饮用水和药品生产中。

2. 化学杀菌消毒原理:
- 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通过氧化反应破坏病
原体的细胞结构和代谢途径,达到杀灭的效果。

- 氯类化合物:如次氯酸钠、氯己定等,通过氯离子与病原
体细胞内的酶和蛋白质进行反应,造成细胞蛋白质的脱活和破坏。

- 乙醛类化合物:如戊二醛、辛己醛等,通过与病原体细胞
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结合,破坏其结构和功能,从而杀灭病原体。

综上所述,杀菌消毒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对病原体进行灭活和破坏,以防止其传播和感染。

不同的杀菌消毒方
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目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杀菌消毒方法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5种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

5种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

5种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
物理消毒灭菌是指使用物理特征(温度、湿度、光照、压力等)
来杀灭病菌,净化环境的方法。

物理消毒手段有很多种,下面介绍五
种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消毒灭菌。

热消毒是把适当的温度加以控制,在一定的时
间内杀死病菌的方法。

生活中有很多热消毒方法,如烤、烧、熬、卤、煮等。

热消毒灭菌对对抗病菌效果很好,但温度不能太高,以免损害
物质本身。

2、光线灭菌法。

在室内我们常用的是紫外线灭菌。

紫外线是一
种高能物理波,可以穿透物体表层细胞膜,分解和氧化细菌,从而达
到灭菌的目的。

3、压力消毒灭菌。

压力消毒是把物品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加压
或者是因压缩到较高的压力状态,来得到消毒的作用,从而得到灭菌
的效果。

4、干消毒灭菌。

指的是将物品放在50~60摄氏度、湿度室内,
放置一段时间内杀菌的方法。

干消毒灭菌比较方便,可以消毒木器、
布艺等,广泛用于家具、家电杀菌消毒使用。

5、高压水灭菌法。

是把高压的纯净水分散在物体表面消毒的一
种方法。

高压水灭菌法有温效应,高压水灭菌消毒有杀菌作用,同时
也可以从外面洗去各种污染物,是当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消毒灭菌方法
之一。

以上就是五种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法,各有其特点,又能有效灭菌,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比较无害的灭菌方式,物理消毒灭
菌方法被大量使用,极大地减少了有害物质及有毒物质的污染,提高
了社会生活质量。

物理消毒灭菌方法、原理和应用

物理消毒灭菌方法、原理和应用

物理消毒灭菌方法、原理和应用(一)干热消毒灭菌干热的杀菌机制是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氧化、变性、炭化,以及使其电解质脱水浓缩,最终导致微生物死亡。

适用于耐高温忌湿的物品、湿热不易穿透的物品以及废弃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常用的方法有干烤、红外线照射、烧灼、焚烧等。

干热对物品的穿透力与杀菌作用不及湿热,所需温度高(>160℃),时间长(1~3h)。

1.干烤法:将待消毒的物品放入特制的烤箱中,依靠热空气对物品加热升温,最终达到消毒或灭菌的目的。

2.红外线照射法:物体吸收红外线可直接转化为热能,不需经空气传导,加热速度快。

通常在特制的红外烤箱中实施消毒与灭菌处理。

人在红外线照射环境中停留时间较长,可使眼睛疲劳和头痛;长期照射眼睛晶体可产生浑浊(热内障),甚至引起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永久性损伤。

所以,工作人员应佩戴防红外线的护目镜。

3.烧灼:直接用火焰加热物品以达到消毒或灭菌要求。

可通过控制火焰的温度和烧灼时间,而不损伤被处理物品。

4.焚烧:是将污染物品用火烧毁,使其变为灰烬,是一种最彻底的消毒灭菌处理方法,多用于处理污染的医院垃圾或疫源地垃圾。

焚烧需在焚化炉内进行,常用天然气、柴油等助燃使燃烧充分。

(二)湿热消毒灭菌湿热是以水或蒸汽作为热的传导介质,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凝固,从而使微生物死亡。

热力灭菌湿度愈高,蛋白质的变性和凝固愈快,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愈好。

湿热灭菌的优点是:对物品的热穿透力强;湿热蒸汽存在潜热,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品的温度;灭菌效果比干热强,干热灭菌160℃需60min左右,而湿热121℃仅需5min。

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法、流通蒸汽消毒、巴氏消毒、间歇灭菌和压力蒸汽灭菌等。

各种方法要求的温度不同,适用的对象也不同。

不耐高热的物品选用巴氏消毒法或低温蒸汽法,一般物品可采取煮沸或流通蒸汽法,能耐受高温高压的物品选用压力蒸汽灭菌。

二、紫外线紫外线(ultraviolet,UV)指位于紫光和X线之间的光波,波长为100~380nm,主要来源于太阳、热物体和激发气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未来工作中的各种消毒杀菌方式
(1)天然消毒法:利用日光等天然条件杀灭致病微生物,达到消毒目的,称为天然消毒法。

①日光曝晒法:日光由于其热、干燥和紫外线的作用,而具有一定的杀菌力。

日光杀菌作用的大小受地区、季节、时间等因素影响,日光越强,照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越好。

日光中的紫外线由于通过大气层时,因散热和吸收而减弱,而且不能全部透过玻璃,因此,必须直接在阳光下曝晒,才能取得杀菌效力。

日光曝晒法常用于书籍、床垫、被褥、毛毯及衣服等的消毒。

曝晒时应经常将被晒物翻动,使物品各面都能与日光直接接触,一般在日光曝晒下4~6小时可达到消毒目的。

②通风:通风虽然不能杀灭微生物,但可在短时间内使室内外空气交换,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

通风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门、窗或气窗换气,也可用换气扇通风。

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通风时间一般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物理灭菌法:利用热力等物理作用,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变性凝固,以达到消毒、灭菌目的,称为物理灭菌法。

①燃烧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迅速彻底有效的灭菌方法,但对物品的破坏性大,多用于耐高热,或已带致病菌而又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被某些细菌或病毒污染的纸张、敷料,搪瓷类物品如坐浴盆,也可以用火焰燃烧消毒灭菌,应先将盆洗净擦干,再倒人少许90%酒精,点燃后慢慢转动浴盆,使其内面完全被火焰烧到。

应用此法时,要注意安全,须远离易燃或易爆物品,以免引起火灾。

②煮沸法:是一种经济方便的灭菌法,一般等水开后计时,煮沸10—15分钟可杀死无芽胞的细菌。

可用于食具、毛巾、手绢等不怕湿而耐高温的物品的消毒灭菌。

③高压蒸汽灭菌法:利用高压锅内的高压和高热释放的潜能进行灭菌,此法杀菌力强,是最有效的物理灭菌法。

待高压锅上汽后,加阀再蒸15分钟,适合消毒棉花、敷料等物品。

(3)化学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细菌体内,破坏其生理功能,抑制细菌代谢生长,从而起到消毒的作用。

家庭常用化学消毒灭菌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擦拭法:用化学药液擦拭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常用于地面、家具、陈列物品的消毒。

如用0.5%-3%漂白粉澄清液、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现市场都出售,要看好有效期及使用方法),擦拭墙壁、床、桌椅地面及厕所。

②浸泡法:将被消毒物品浸泡在消毒液中,常用于不能或不便蒸煮的生活用具。

浸泡时间的长短因物品及溶液的性质而有不同。

如用1%-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餐具、便器需1小时,用0.5%“84”消毒液浸泡需15分钟,而用0.02%高效消毒片浸泡只需5分钟,就可以达到目的。

若浸泡呕吐物及排泄物,不但消毒液浓度要加倍,而且浸泡时间也要加倍。

③熏蒸法:是利用消毒药品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消毒。

常用于传染病人居住过的房间空气及室内表面消毒。

福尔马林(甲醛)+高锰酸钾:每立方米加入福尔马林25—40毫升,高锰酸钾15—30克,两种药放置在一起即产生气体,可达到消毒目的。

消毒时,必须将门窗紧闭12-24/小时,消毒后再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此法对各种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均有效。

食醋:每立方米用3-10毫升食醋,加水2~3倍加热熏蒸,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对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有效。

气体灭菌法
本法系指用化学消毒剂形成的气体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气态过氧化氢、甲醛、臭氧(O3)等,本法适用于在气体中稳定的物品灭菌。

采用气体灭菌法时,应注意灭菌气体的可燃可爆性、致畸性和残留毒性。

本法中最常用的气体是环氧乙烷,一般与80%~90%的惰性气体混合使用,在充有灭菌气体的高压腔室内进行。

该法可用于医疗器械,塑料制品等不能采用高温灭菌的物品灭菌。

含氯的物品及能吸附环氧乙烷的物品则不宜使用本法灭菌。

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时,灭菌柜内的温度、湿度、灭菌气体浓度、灭菌时间是影响灭菌效果的重要因数。

可采用下列灭菌条件:温度(54±
10)℃相对湿度(60±10)% 灭菌压力 8*10〈5〉
Pa 灭菌时间 90min
灭菌条件应予验证灭菌时,将灭菌腔室先抽成真空,然后通入蒸汽使腔室内达到设定的温湿度平衡的额定值,再通入经过滤和预热的环氧乙烷气体。

灭菌过程中,应严密监控腔室的温度、湿度、压力、环氧乙烷浓度及灭菌时间。

必要时使用生物指示剂监控灭菌效果。

本法灭菌程序的控制具有一定难度,整个灭菌过程应在技术熟练人员的监督下进行。

灭菌后,应采取新鲜空气置换,使残留环氧乙烷和其他易挥发性残留物消散。

并对灭菌物品中的环氧乙烷残留物和反应产物进行监控,以证明其不超过规定的限度,避免产生毒性。

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时,应进行泄露试验,以确认灭菌腔室的密闭性。

灭菌程序确认时,还应考虑物品包装材料和灭菌腔室中物品的排列方式对灭菌气体的扩散和渗透的影响。

生物指示剂一般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

过滤除菌法
本法系利用细菌不能通过致密具空滤材的原理以除去气体或液体中微生物的方法。

常用于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或原料的除菌。

除菌过滤器采用孔径分布均匀的微孔滤膜作过滤材料,微孔滤膜分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种。

滤膜材质依过滤物品的性质及过滤目的而定。

药品生产中采用的除菌滤膜孔径一般不超过0.22um。

过滤器不得对被滤过成分有吸附作用,也不能释放物质,不得有纤维脱落,禁用含石棉的过滤器。

滤器和滤膜在使用前应进行洁净处理,并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或作在线灭菌。

更换品种和批次应先清洗滤器,再更换滤膜。

过滤过程中无菌保证与过滤液体的初始生物负荷及过滤器的对数下降值LRV (log reduction value )有关。

LRV系指规定条件下,被过滤液体过滤前的微生物数量与过滤后的微生物数量比的常用对数值。

即:
LRV =lgN0-lgN
式中 N0为产品除菌前的微生物数量; N为产品除菌后的微生物数量。

LRV用于表示过滤器的过滤除菌效率,对孔径为0.22um的过滤器而言,要求每 1cm2有效过滤器面积的LRV应不小于7。

因此过滤除菌时,被过滤产品总的污染量应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

为保证过滤除菌效果,可使用两个过滤器串连过滤,或在灌装前用过滤器进行再次过滤。

在过滤除菌中,一般无法对全过程中过滤器的关键参数(滤膜孔径的大小及分布,滤膜的完整性及LRV)进行监控。

因此,在每一次过滤除菌前后均应作滤器的完整性试验,即气泡点试验或压力维持试验或气体扩散流量试验,确认滤膜在除菌过滤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除菌过滤器的使用时间应进行验证,一般不应超过一个工作日,否则应进行验证。

过滤除菌法常用的生物指示剂为缺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iminuta)。

通过过滤除菌法达到无菌产品应严密监控其生产环境的洁净度,建议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过滤操作。

相关的设备、包装容器、塞子及其他物品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灭菌,并防止再污染。

勾丽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