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1)

(一)项目名称 (1)

(二)项目背景 (1)

(三)项目建设村主要环境问题 (3)

二、工程建设指导思想 (4)

三、工程建设实施原则 (5)

四、工程建设内容及标准 (6)

(一)项目建设规模 (6)

(二)工艺流程 (7)

(三)建设内容 (7)

(四)建设标准 (8)

五、工程建设运作方式 (10)

(一)机构设置与职责 (10)

(二)建设动作机制 (11)

(三)项目建设与管理 (12)

六、工程建设工期计划 (15)

七、资金筹集与管理 (17)

(一)资金筹集 (17)

(二)资金管理 (18)

八、工程建设保障措施 (21)

1、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 (21)

2、强化监督,保证资金安全 (21)

3、抓好验收环节,认真核实检查 (21)

4、用好用足政策,落实责任奖惩 (21)

九、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23)

(一)环境效益 (23)

(二)社会效益 (23)

(三)经济效益 (23)

一、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1、项目名称

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工程

2、项目主管单位

***

3、承办单位

***

4、建设地点

***

5、建设时间

***

(二)项目背景

***位于***西南部,东邻***,南与***毗邻,西接***,北靠***,对***呈半包围状,地处城郊。全乡有9个村,58个自然屯。

***是波状起伏的冲积平原,境内地貌单元为低岗和低地两种,高处多平缓漫岗,低处是沼泽,水泡子之间的低平地是广阔农耕区和放牧区。

该乡土壤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层厚一般为10-15m。该区域土壤类型有黑钙土、草甸土、盐碱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pH 8-9,含盐量较高。永合村周围主要为农田,农作

物以玉米为主;草原植被以羊草群落为主,村庄附近为严重退化的盐碱草地,本区域严重次生盐碱化的土地面积较大,其上分布有碱蓬、星星草和虎尾草等耐盐碱植物;个别地势较高地段上有零星分布的天然榆树,村庄周围和道路两侧有较多的“四旁林”,绿化树种主要以杨树为主。

***地处北温带亚欧大陆东缘,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常为势力较强的蒙古高压所控制,严寒而干燥;夏季由于太阳照射度角的增大,升温较快,降雨集中,光照时间长,雨热同季,加上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春季多偏南大风,降水较少,易出现旱情;秋季降温急剧,常有早霜危害。

气温:日平均温度低于、等于5度时天数203d/a,年采暖期为10月15日至次年4月15日,共计183天,4392小时。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2.3m。

风向: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冬季平均风速3.8m/s;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西南风;静风频率为7%,平均风速为4.2m/s。

年平均降雨量为440.2mm。

***总户数***户,总人口***人,现有耕地***亩,农业生产以大田种植、棚室生产、畜牧养殖为主。***年人均收入***元,大田种植的作物主要为玉米和少量的杂粮,畜牧

养殖为农户散养为主,主要饲养牛、猪和鸡。近几年棚室生产发展较快,作物为果蔬,提子和桃由于上市季节和品质的优势而远近闻名,由于地缘优势兼营农业观光和采摘旅游项目。

(三)项目建设村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本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污染源的增加和环

境治理投资不够,生活垃圾导致的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造成村内垃圾到处堆积,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同时随意堆放导致污染源较多,夏天臭气污染严重。

(2)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裸露堆埋方式造成周围环境二次污染。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的医疗或其他传染性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中,进入垃圾场,有引起严重交叉污染的危险。

(3)生活垃圾中含有和产生的有害成分对大气、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威胁了居民的身

体健康。

二、工程建设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另外,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十分严重,已经成为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设施建设,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避免农村水体、土壤和农产品污染,确保农村环境安全和农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了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并将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检验标准,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重视与加强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工作,避免因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乱放而对农村地区的水体、土地等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确保农村水源安全和农民身体健康,既是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

进村庄整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所要解决的最急需、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工程建设实施原则

贯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现统一布局、优化配置和区域共享的原则,在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注重对区域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强调资源的合理、高效、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环境无污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

1、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执行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规范和标准。

2、工程建设与农村规划的发展相协调,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效益。

3、建立垃圾分类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进行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物集中安全处理。

4、工程建设必须考虑近、远期结合,全面规划,通过深入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方案,确保合理建设,根据资金筹措情况分期分阶段逐步实施,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减少基建费用和运行成本。

5、节地、节能和统一规划原则

开发配套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具有超前性、先导性、示范性、实现高起点、高标准。

6、生态优先原则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2006 2006-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20号 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2006,自2006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年3月26日 1 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I、Ⅱ、Ⅲ、Ⅳ、V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及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l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l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及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型,或Ⅰ、Ⅱ、Ⅲ、Ⅳ、Ⅴ五小类。 表 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他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3及相邻建筑间隔自转运站边界起计算。 4对于邻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其陆上转运站用地指标可适当上浮。 5以上规模类型Ⅱ﹑Ⅲ﹑Ⅳ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Ⅰ类含上下限值。 2.2.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井综合城市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 2.2.3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 2.2.4转运站的设计规摸可按下式计算: Q D=K s·Q c (2.2.4) 式中Q 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K s—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 Q c—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1.3~ 1.5。 2.2.5无实测值时,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可按下式计算: Q C={n·q/1000}(2.2.5) 式中n—服务区内实际服务人数; q—服务区内,人均垃圾排放量[k g/(人·d)],应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0.8~1.2。 2.2.6当转运站由若于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应及总规摸相匹配。转运站总规模可按下式计算: Q r=m·Q u(2.2.6-1) m=[Q d/Q u](2.2.6-2) 式中Q r—由若干转运单位组成的转运站的总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m—单个转运单位的转运能力,t/d; []—高斯取整函数符号; Q d—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2.2.7转运站服务半径及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l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 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 1.0k m。 2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 3.0k 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 5.0k m。 3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 4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 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必要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系统)。 3总体布置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案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 方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1.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案 生活垃圾采取:“户粗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处理方式,整个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地点由各县统一部署。 垃圾分类 各户将生活垃圾粗分为三大类:一是金属、塑料、玻璃、废纸等可回收垃圾,如废金属、饮料瓶、废纸、废旧家电等可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二是不可利用垃圾,如皮革、废电池、农药瓶、塑料袋等进入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三是厨余垃圾、农作物秸秆、植物枝叶等可堆肥垃圾,如:剩饭菜、菜叶、果皮、卫生纸等。有条件的住户可以自行堆肥,以节省有机肥料,无条件的住户可将这类垃圾并入第二类处理 垃圾收集运输 (1)户粗分 村民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进行垃圾粗分类,其中的不可利用垃圾存储于各户自备的垃圾桶中。当天各户的垃圾桶于当天放置于自家门口,次日清晨由保洁员统一收集。 (2)村收集 村委会购置机动垃圾收集车(机动三轮)并配置保洁人员进行垃圾收集工作。保洁员于每日7:30之前收集村中所有垃圾,送入乡镇中转站。其中保洁员可以对生活垃圾进行进一步的筛选,能回收利用的部分筛选出送到废品收购站,作为保洁员的生活补贴。垃圾收集工作每日不能间断,若保洁员某日无法进行工作应提前向村委会请假,由村委会安排其他人进行垃圾收集工作。保洁员白天可以利用收集车开展其他运输工作,以车养人,减少运行费用。 (3)镇中转

有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进行垃圾的中转工作。中转站中配置垃圾脱水装置,对垃圾进行脱水,减量后送到县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最终处理处置。 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村委会将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管理和监督。(2)强化宣传,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让村民自觉的进行垃圾分选,对公共环境卫生自觉维护。 W

生活垃圾收运方式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 随着国民经济得持续高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得快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得产出量也在以惊人得速 度增长。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原有设备较低得处理能力与日趋增大得城市人口之间得矛盾,落后得垃圾收运设备作业效果与城市环境越来越高得要求之间得矛盾,以及原有设备得处理方式与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得处理理念之间得矛盾日益明显。 因此,对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得完善与优化,使生活垃圾综合管理系统高效运行有着重大意义。 相关政策与标准摘要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05)对转运站得设置要求: (1)垃圾收集点得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在规划建造新住宅区时,未设垃圾收集站得多层住宅每4幢应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并建造垃圾容器间,安置活动垃圾箱(桶);容器间内应设给排水与通风设施。 (2)道路两侧或路口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得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废物箱应美观、卫生、耐用,并能防雨、抗老化、防腐、阻燃。废物箱得设置间隔宜符合下列规定: 商业、金融业街道:50~100m; 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得快速路:100~200m; 支路、有人行道得快速路:200~400m 。 (3)收集站得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km。收集站得规模应根据服务区域内规划人口数量产生得垃圾最大月平均日产生量确定,宜达到4t/d以上。收集站得设备配置应根据其规模、垃圾车箱容积及日运输车次来确定。建筑面积不应小于80m2。收集站内应配置给排水设施。 (4)垃圾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站;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站;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垃圾转运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 ---转运站规模(t/d);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资料时,一般可取1、13~1、40; n ---服务区域内人口数; q ---人均垃圾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无资料时,可采用(0、8~1、8kg/人?d)。 (5)转运站得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小型转运站每2~3km2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宜小于800m2。②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 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1、2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要求: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宜为0、4~1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4km;采用大、中型机动车收运得,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服务范围。 不同得垃圾收运模式 垃圾收运系统一般由收集、运输与中转3个环节构成,可表示成: 由于运距得不同,垃圾收运系统可分为有中转收运模式(1次或多次中转)与无中转收运转模式,同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 术规范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 47- -1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420号 现批准《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JJ 47-,自 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7.1.1、7.1.3、7.1.4、7.2.2、7.2.3、7.2.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CJJ 47-91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3月26日 1 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转运站(以下简称“转运站”)的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转运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转运站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选址与规模

2.1选址 2.1.1转运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 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 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 2.1.2转运站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1立交桥或平交路口旁。 2大型商场、影剧院出人口等繁华地段。若必须选址于此类地段时,应对转运站进出通道的结构与形式进行优化或完善。 3邻近学校、餐饮店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 2.1.3在运距较远,且具备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条件时,宜设置铁路或水路运输转运站(码头)。 2.2规模 2.2.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I、Ⅱ、Ⅲ、Ⅳ、V五小类。新建的不同规模转运站的用地指标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转运站主要用地指标 注:1表内用地不含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其它功能用地。 2用地面积含转运站周边专门设置的绿化隔离带,但不含兼起绿化隔离作用的市政绿地和园林用地。

垃圾转运站施工组织设计

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序言 远安县洋坪镇人民政府同意我公司参加《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项目的投标,我公司在此对业主表示由衷地感谢。在认真阅读招标文件、熟悉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并经实地考察施工现场后,编制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以此作为该项目的投标文件内容之一。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 本施工组织设计作为《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施工作业的纲领性文件和规划本工程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全局性和控制性文件。目的是对整个建设项目施工进行通盘考虑,全面规划,用于指导整个现场的施工过程。有计划地运用施工力量,开展施工活动。用于确定拟建工程的施工期限、施工顺序、主要施工方法、各种临时设施、各种机械设备及物资以及施工现场总体布置等。 本施工组织设计体现了我公司对本工程施工的总体构思与部署;并为业主选择施工企业提供参考。若我公司有幸中标,我们将以本施工组织设计为骨架,严格遵循我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图纸会审后,编制更为详细的施工方案,并以此指导该工程的施工及现场管理,确保优质、高速、安全、文明、低耗地完成本工程的建设任务,向业主及社会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编制依据

1、《远安县洋坪镇垃圾转运站项目工程》施工图纸。 2、该招标文件及图纸答疑内容。 3、工程现场实地勘察。 4、我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标准。 5、国家现行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的有关规程、规范及验收标准(主要目录如下): a、《工程测量规范》(GBJ201-83) b、《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c、《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d、《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e、《砼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f、《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g、《屋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h、《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 i、《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9-2002) j、《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 k、《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JGJ/T27-2001) l、《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m、《砼质量控制标准》(GBJ50146-92) n、《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o、《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88) p、《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管理制度(优.选)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管理制度 1.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与生活垃圾收运作业应符合《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CJJ205的规定。 2.生活垃圾收集容器逐步按分类收集方式设置。新建居民小区应按分类收集方式设置分类收集点和分类收集容器、设施。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应与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分别收集。 3.生活垃圾实行定时定点收集,日产日清。每个垃圾收集点的垃圾每天至少收集两次,垃圾应不满溢、无积压、无曝露、不遗漏、不得随意堆放在路边。生活垃圾收集时间宜为每天早晨4:00-7:00、白天9:00-16:00、晚上19:00-22:00。 4.打烊垃圾宜在每天4:00-7:00时段进行专门收集,并应采取定时定点、按片巡回、上门收集的方式,收集至转运站点暂存。对临街门店关门时间不统的道路,应增加收集次数或就近设置垃圾贮存点。打烊垃圾应及时收集,做到垃圾不落地、无暴露和堆存、临街垃圾容器无漫溢。 5.距离生活垃圾处理场(厂)运输距离小于10km的地区可采用-次收运模式。距离生活垃圾处理场(厂)运输距离大于10km的地区可采用二次转运模式。 6.垃圾收集转运站应按《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 C1J179、《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建标154.《生活垃圾

转站技术规范》CJ47、《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17.《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II109的要求建设、运行、维护与管理。 7.有害垃圾运输应采用密闭专用运输车辆进行运输。 8 .收集转运站点正式开始工作前,操作人员应对转运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无故障,再开启设备进行垃圾转运,并开启监控设备对转运站点车辆、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监控,保证站点运转有序。 9.生活垃圾的运输主体应当遵守下: (1)定期清运生活垃圾; (2)对已经分类的生活垃圾分装运输,不得混装混运; (3)采取密闭等措施防止运输过程中丢弃、扬撒、遗漏垃圾以及滴漏污水; (4)及时清理作业场地,保持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房(点)和周边环境干净整洁; (5)充分发挥运输车辆料斗、压缩腔的容积效率,尽量降低车辆带功压缩等作业频率、避免空转; (6)法律、法规的其他规定。 10.垃圾收运作业时,应采取措施尽量降低作业噪音污染。垃圾转移过程中作业人员对垃圾容器应轻推、轻挂、轻放,禁止作业人员大声喧哗。

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工程实施计划方案

目录 一、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1) (一)项目名称 (1) (二)项目背景 (1) (三)项目建设村主要环境问题 (3) 二、工程建设指导思想 (4) 三、工程建设实施原则 (5) 四、工程建设容及标准 (6) (一)项目建设规模 (6) (二)工艺流程 (7) (三)建设容 (7) (四)建设标准 (8) 五、工程建设运作方式 (10) (一)机构设置与职责 (10) (二)建设动作机制 (11) (三)项目建设与管理 (12) 六、工程建设工期计划 (15) 七、资金筹集与管理 (17)

(一)资金筹集 (17) (二)资金管理 (18) 八、工程建设保障措施 (21) 1、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 (21) 2、强化监督,保证资金安全 (21) 3、抓好验收环节,认真核实检查 (21) 4、用好用足政策,落实责任奖惩 (21) 九、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23) (一)环境效益 (23) (二)社会效益 (23) (三)经济效益 (23)

一、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1、项目名称 ***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工程 2、项目主管单位 *** 3、承办单位 *** 4、建设地点 *** 5、建设时间 *** (二)项目背景 ***位于***西南部,东邻***,南与***毗邻,西接***,北靠***,对***呈半包围状,地处城郊。全乡有9个村,58个自然屯。 ***是波状起伏的冲积平原,境地貌单元为低岗和低地两种,高处多平缓漫岗,低处是沼泽,水泡子之间的低平地是广阔农耕区和放牧区。 该乡土壤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层厚一般为10-15m。该区域土壤类型有黑钙土、草甸土、盐碱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pH 8-9,含盐量较高。永合村周围主要为农田,农作物以玉米为主;草原植被以羊草群落为主,村庄附近为严重退化的盐碱草地,本区域严重次生

备案项目网上申报-生活垃圾中转站项目(申报大纲)

备案项目网上申报-生活垃圾中转站项 目 项目申报指导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以法律手段规范和引导规模庞大的企业投资活动,国务院日前公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专家们指出,条例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在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巩固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为进一步加快政府转变投资管理职能、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条例将建立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写入其中,以行政法规形式确立了在线平台的法律地位,有利于在线平台的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在线平台的建设应用,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政府主动转变投资管理职能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线平台实质上是政务服务大厅的延伸和深化,依托在线平台推进投资项目“一门式一网式”办理,实现企业“一站咨询”、审批“一门受理”、流程“一图导引”、项目“一码贯通”,力求打造便捷、高效、阳光的政府服务新机制。 “通过‘制度建设+技术支撑’,在平台的建设应用中落实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成果,通过加强投资领域法治建设巩固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切实转变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 实行备案管理的项目,企业应当在开工建设前通过项目在线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在线平台)将下列信息告知备案机关:

(一)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名称:XXXXXXX 2、注册地址:XXXXXXX 3、注册时间:XXXXXXX 4、注册资金:XXXXXXX 5、注册类型:XXXXXXX 6、经营范围:XXXXXXX 7、法定代表人:XXX (二)生活垃圾中转站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 1、项目名称:生活垃圾中转站 2、建设地点:XXXXXXX 3、建设规模:XXXXXXX 4、建设内容:XXXXXXX (三)生活垃圾中转站项目总投资额;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与运输

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 1生活垃圾产生 1.1生活垃圾特点 农村生活垃圾有以下几个特点: 1、面积广,产生源分散:农村生活垃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产生源分散。由于农村地域宽广,居住空间分布不集中,哪里有人居住,哪里就有垃圾产生,导致垃圾产生源也随之分散,再加上村镇交通落后的特征,给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造成不便。 2、数量大: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均在逐年递增。尽管农村人口密度小,生活垃圾的产生比较分散,但我国农村数量大,农村居民人数多,导致其垃圾产生量也多。据卫生部2007年调查表明,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86kg/(d*人),年产生总量约3亿吨,其中约1/3的垃圾被随意堆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3、垃圾成分复杂:农村生活垃圾的基本构成与城市生活垃圾相似,垃圾成分复杂,垃圾组成受生活习惯、收入水平、燃料结构、消费结构等因素影响。一些以燃煤为主的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为无机成分,但在燃气区,无机成分所占比例则很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垃圾中有机垃圾和可回收废品的含量持续增长,而无机垃圾含量则大幅降低。 1.2生活垃圾产生量 随着我省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日产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垃圾产生系数指居民日均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包含居民在家庭、工作、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量(煤渣除外)。对我省农村进行随机抽样表明,生活垃圾系数为0.68kg。 生活垃圾年产量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生活垃圾年产量(吨)=365天x农村居住人口x生活垃圾系数x0.001 1.3生活垃圾类别 由于生活环境与生活水平的不同,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生活垃圾存在着一些不同。农村生活垃圾分可分为四类:一是厨余垃圾、泥土尘灰、植物枝叶等可堆

垃圾中转站施工方案设计

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说明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总说明 二、一般说明 第三章施工准备 一、组织准备 二、施工现场准备 三、技术上的准备 四、生产准备 第四章、技术人员和劳动力配置计划 第五章、主要施工机械及检测计量器具配置 一、主要机具设备的配备及进场时间 二、主要工艺检测计量器具配备 第六章、关键部位施工方案 一、施工部署 二、施工方案 第七章、质量保证措施 一、技术保证措施及违约处罚 二、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第八章、安全保证措施 一、建立安全施工的保证体系 第九章、公司宗旨及保证措施 一、公司宗旨 二、组织措施 三、物质措施 四、技术组织措施 五、经济措施

六、有关强制性条文的保证措施 七、现场文明施工保证及管理措施 八、降低环境污染和噪音的措施 九、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十、工程质量保修承诺及违约处罚 十一、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进度的措施 十二、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上地下设施的保护加固措施 第十章、工期保证措施 一、工期保证措施 二、进度计划 第十一章、降低成本措施 一、材料节约 二、技术措施 三、施工管理措施 第十二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及进度计划表 一、施工临设布置 二、施工平面图的科学管理 第十三章、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附件:劳动力计划表 平面布置图 第一章、编制依据说明 一、编制依据:

1.本工程施工图纸及图纸答疑 2.现行的国家有关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政策法规 3.现行的地方有关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政策法规 4.我公司对本工程、质量、成本控制的目标要求 5.我公司对工程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和公司承接的相关类似工程的实际管理和施工技术经验 6.我公司颁发的《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和《项目管理文件》 二、本工程执行的主要规范有: 1、《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93)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91) 3、《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7、《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快建筑技术规程》(JGJ/T14-95) 8、《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9、《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办法》(JGJ95-99) 1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案前技术规程》(JGJ46-88) 12、《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13、《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303-2002) 14、其它现行各有关《规范》。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总说明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 项目建设标准 新建标000-2015 (征求意见稿) 2015 乌鲁木齐 1 / 1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自治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合理确定自治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项目的统一标准,是确定和审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项目的依据之一,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检查的基本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生活垃圾收集运输技术规程》 第四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项目建设应按规划先行、城乡统筹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建管并重,政府引导,公众参与,部门联动,协调推进。同时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劳动保护、水土保持和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第五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工艺技术选择应以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并应考虑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按服务范围和人口规模合理确定,做到安全卫生、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六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应坚持“分类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可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或“适当集中、区域共享”的垃圾收集运输及处理的模式。 第七条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的项目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 15

生活垃圾转运站管理制度(改)

生活垃圾转运站规章制度 安全消防管理制度 一、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和突击事件的应急处理训练,并做好记录。 二、站区重点部位应设置醒目警示标志。 三、发生事故时,管理人员应立即上报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 四、站区内严禁烟火。 五、认真贯彻落实消防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要将消防工作纳入保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做好经常性的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消防责任制和消防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七、按照规定标准配足消防器材,固定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 垃圾转运站管理制度 一、垃圾转运站清运工作实行定人、定岗专人管理负责制。 二、垃圾转运站垃圾,必须做到日产日清按时将垃圾倒入填埋场。 三、及时清理地面,确保地面干净无果皮纸屑、无污水。及时清洁垃圾转运站内墙面、天花板,应无积灰污迹、蛛网、无乱涂乱画墙面光洁外墙面整洁。 四、垃圾转运站工作人员要在规定时间到岗,不得迟到、早退、脱岗。

五、集装箱内垃圾要衬匀、摊平。 六、操作间严禁外人进入。 七、爱护垃圾转运站设施如检查中发现设施损坏,要负责赔偿。 八、保持垃圾转运站周围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站区卫生消杀管理规定 一、进场人员和车辆必须遵守场内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 二、垃圾收集车进场必须按指定位置倾倒垃圾,严禁随意倾倒。 三、垃圾运输车运走垃圾时,密闭设备必须齐全,防止垃圾抛洒,保持站区环境卫生。 四、垃圾运输车应严格按照站内规定操作,严禁酒后开车,杜绝事故发生。 五、根据气候变化和蚊、蝇密度,适当调整药理和消杀次数。 六、做好消毒记录,每日对消杀面积、药品用量进行详细记录。 七、药品管理要远离办公、生活场所,严格药品领取手续和管理制度,任何人不得私自动用,剩余药品要及时入库。 八、消毒结束后,必须将消毒设备冲刷干净,及时保养。 九、非工作人员和车辆严禁入内。 车辆管理制度 一、车辆操作实行定人、定岗,做到职责分明。 二、每周中应有一天定为设备保养日,根据设备保养要求,定期更换机油及“三滤”使车辆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垃圾中转站施工合同书

***垃圾中转站施工合同书 发包方(以下称甲方): 承包方(以下称乙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就本工程建设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内容 垃圾中转站设计图纸所列的地基处理、房屋院墙建设、内部设施等和所有机器设备的安装。 二、承包价格 本工程承包价格为元(大写:)。 三、工程工期 本工程总工期天,自签订合同时起至2011年月日止完成全部合同工程的施工。 四、工程质量要求 1、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图纸、技术规范和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文明施工。 2、各建设环节必须保证全部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以及国家现行的房屋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五、工程结算 开工时,甲方付给乙方工程总价款的60%作为启动资金;待工程完工质量检验合格后再拨付工程款的35%;留5%作为工程质量保证金,质保期为2年。 六、甲乙双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委派质检人员对乙方的工程施工进行监督,对不符合技术规范及质量要求的操作,有权要求乙方改正或停工整顿。 2、乙方保证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施工,严禁“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七、违约责任 1、甲方应按照工程和合同约定,在乙方提出申请、组织验收、完善各类手续后10天内研究拨付乙方工程款;逾期不拨付,每超一天,赔付乙方工程总价款2%的违约金。 2、乙方建设达不到合同要求和质量标准,乙方必须返工和修复,其费用由乙方承担;不能按时完工,每超一天扣除工程总价款的2%。

八、合同生效与终止 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订后生效,工程正式验收合格,双方结清帐款即告终止。 九、其它 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存档一份。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调解决。 甲方:(签章) 法人代表: 乙方: 法人代表: 2011年月日

生活垃圾收运方式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产出量也在以惊人的速 度增长。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原有设备较低的处理能力与日趋增大的城市人口之间的矛盾,落后的垃圾收运设备作业效果与城市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原有设备的处理方式与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理念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因此,对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完善与优化,使生活垃圾综合管理系统高效运行有着重大意义。 相关政策与标准摘要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05)对转运站的设置要求: (1)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在规划建造新住宅区时,未设垃圾收集站的多层住宅每4幢应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并建造垃圾容器间,安置活动垃圾箱(桶);容器间内应设给排水与通风设施。 (2)道路两侧或路口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废物箱应美观、卫生、耐用,并能防雨、抗老化、防腐、阻燃。废物箱的设置间隔宜符合下列规定: 商业、金融业街道:50~100m; 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100~200m; 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400m 。 (3)收集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km。收集站的规模应根据服务区域内规划人口数量产生的垃圾最大月平均日产生量确定,宜达到4t/d以上。收集站的设备配置应根据其规模、垃圾车箱容积及日运输车次来确定。建筑面积不应小于80m2。收集站内应配置给排水设施。 (4)垃圾转运量小于150t/d为小型转运站;转运量为150~450t/d为中型转运站;转运量大于450t/d为大型转运站。垃圾转运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 ---转运站规模(t/d);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资料时,一般可取1、13~1、40; n ---服务区域内人口数; q ---人均垃圾产量(kg/人?d),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无资料时,可采用(0、8~1、8kg/人?d)。 (5)转运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小型转运站每2~3km2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宜小于800m2。②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 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1、2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要求: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宜为0、4~1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4km;采用大、中型机动车收运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服务范围。 不同的垃圾收运模式 垃圾收运系统一般由收集、运输与中转3个环节构成,可表示成: 由于运距的不同,垃圾收运系统可分为有中转收运模式(1次或多次中转)与无中转收运转模式,同

DB11 T 271-2014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管理规范

ICS13.030.40 J 88 备案号:43214-2014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11/ T 271—2014 代替DB11/T 271-2005 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管理规范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code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transfer station

目次 前言 ...........................................................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一般规定 (3) 5 工艺运行 (3) 6 设备车辆 (6) 7 计量信息 (7) 8 在线监管 (8) 9 环境保护 (9) 10 安全运行 (9) 11 节能减排 (11) 12 对公众开放 (11) 附录A(资料性附录)转运站设备台账 (13) 附录B(资料性附录)转运站运行记录 (14) 附录C(资料性附录)转运站运行工作日志 (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代替DB11/T 271-2005《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管理规范》,与DB11/T 27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资源回收和工艺调整的工艺过程及技术要求(见5.9和5.10); ——修改了计量器具的相关要求(见7.1.2,2005版7.1.1); ——修改了厂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允许浓度应符合的标准(见9.3,2005版8.3); ——增加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要求(见10.1.3); ——增加了启动电气设备、维修机械设备时应遵守的相关规定(见10.1.5); ——增加了防火、防爆、防雷电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见10.2.3); ——增加了在线监管、节能减排和对公众开放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见第8、11和12章)。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北京环卫集团环境研究发展有限公司、海淀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通州区生活垃圾转运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坦、杨跃金、周凯音、赵克、任一、陈芳、刘惠惠、陈浩、吕志强、何亮、刘晓光、尉俊、高靖、张志永、王建平。 本标准代替DB11/T 271-2005。

垃圾中转站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第一章:编制说明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实施目标 第四章:管理组织机构 第五章:施工部署 第六章:主要分部分项施工方案 第七章:施工进度计划、工期保障措施第八章: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第九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十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十一章:文明施工及环保措施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主要依据目前国家对建设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生产、文明施工、降低噪声、保护环境等一系列的具体化要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家现行建筑工程施工与验收技术规范》、《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住宅楼招标文件》、《施工招标评定标办法》,《住宅施工图》、《答疑会纪要》以及根据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现行工程等有关配套文件,结合本工程实际,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编制。 我公司非常感谢建设单位对我方的信任,有幸参加本工程的投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按照建设单位招标会通知精神和内容要求,经公司专题会议研究后,进行了认真而详细的编制,未提之处均按照施工图纸设计、国家现行技术规范、质量评定标准以及有关文件等要求的具体规定进行施工。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名称:丰县常店镇垃圾中转站 2.2、建设单位:丰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办。 2.3、设计单位:徐州市城乡建筑设计研究院 2.4、工程地点:丰县常店镇 2.5、工程简介:本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28.96平方米。一层框架结构,檐口高度为6.5米,本工程建筑设计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6、工程特点:本工程包括了建筑、装饰等工程。 2.7、承包范围:包工包料。 2.8、质量要求:合格。 2.9、工程主要施工难关及特点 本工程的施工工期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显得较为紧张,必须提前做好施工前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合理组织各工序、各专业进行穿插作业,确保工期。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实施目标 3.1、指导思想:我们施工组织的指导思想是:以质量为中心,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族系列标准,建立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编制项目《质量计划》,强化项目质量管理,信守“质量第一,服务周到,业主满意,不断地把最优秀的建筑安装工程产品贡献于人类与社会”;选配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及现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按照国际惯例实施项目管理,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优质、高速、安全、低耗地完成本工程的建设任务。 3.2、实施目标:发挥我公司优势和成熟的厂房、办公楼建筑施工工艺,科学地组织承建范围内各工种、工序的交叉流水作业。精心施工,严格履行合同,以一流的项目管理、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文明施工、一流的安全措施、一流的效率、一流的服务,确保实现如下目标:

生活垃圾收运方式

.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产出量也在以惊人的速 度增长。作为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原有设备较低的处理能力与日趋增大的城市人口之间的矛盾,落后的垃圾 收运设备作业效果与城市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原有设备的处理方式与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理念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因此,对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完善和优化,使生活垃圾综合管理系统高效运行有着重大意义。 相关政策与标准摘要)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1)对转运站的设置要求:(《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05幢应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并建造垃4超过70m。在规划建造新住宅区时,未设垃圾收集站的多层住宅每)道路两侧或路口以及各类交通2 (圾容器间,安置活动垃圾箱(桶);容器间内应设给排水和通风设施。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废物箱应美观、卫生、耐用,并主 100m;能防雨、抗老化、防腐、阻燃。废物箱的设置间隔宜符合下列规定:商业、金融业街道:50~)收集站的(3 200~400m 。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100~20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收集站的规模应根据服务区域内规划人口数量产生的垃圾最大月平均日产生量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8km以上。收集站的设备配置应根据其规模、垃圾车箱容积及日运输车次来确定。建筑面/d确定,宜达到4t为小型转运站;转运量为/d4)垃圾转运量小于150t(积不应小于80m2。收集站内应配置给排水设施。 Q 式中为大型转运站。垃圾转运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d/d为中型转运站;转运量大于450t/~150450t ;1.13~1.40); δ---垃圾产量变化系数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资料时,一般可取t/d---转运站规模(),按当地实际资料采用,若无资料时,可采用dkg/人?n ---服务区域内人口数; q ---人均垃圾产量(设置一座,用地~3km2)转运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小型转运站每2d(0.8~1.8kg/人?)。(5《城市环境卫生设施 1.2 ②垃圾运输距离超过 20km 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面积不宜小于800m2。;1km0.4~2003规划规范》(GB50337-)要求: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宜为;采用大、中型机动车收运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4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 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其服务范围。不同的垃圾收运模式个环节构成,可表示成:垃圾收运系统一般由收集、运输和中转3 次或多次中转)和无中转收运转模式,1由于运距的不同,垃圾收运系统可分为有中转收运模式( 同时结合运距和垃圾量的大小,在中转环节会利用中转站或压缩车对垃圾进行压缩处理,提高中长途运输的经济性。中转收运模式常用收集设备:三轮收集车、电动收集车、小型垃圾收集车、小型车厢可卸式垃圾车和桶装运输车等。常用转运设备:地坑式收集站和摆臂式垃圾车组合、吊装站和自卸式垃圾车组合、垂直转运站和密封自卸. . 式垃圾车组合、水平转运站和密封自卸式垃圾车组合、移动站和大型车厢可卸式垃圾车组合,以及大型转运站和大型车厢可卸式垃圾车组合等。作业特点:①以高密度、大吨位的方式运输,经济性较好;②减少对众多居民收集点周围环境的影响(噪声、粉尘、滴液等)。③一些对噪声等污染控制要求适用情形:①距离垃圾处理厂较远;②人口密度高、 区内道路窄小的城区;较高的城区。收集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