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练习

合集下载

小升初古诗词习题含答案

小升初古诗词习题含答案

小升初必背古诗词80首练习题1、(),红掌拨清波。

《咏鹅》骆宾王2、天似穹庐,()。

天苍苍,野茫茫,()。

《敕勒歌》北朝民歌3、(),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4、儿童相见不相识,()。

《回乡偶书》贺知章5、(),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6、日出江花红胜火,(),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7、慈母手中线,(),(),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孟郊8、(),桂树何团团。

(),问言与谁餐?《古朗月行》李白9、(),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元日》王安石10、(),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11、(),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李白12、两岸猿声啼不住,()。

《早发白帝城》李白13、黄四娘家花满蹊,()。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14、(),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15、(),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16、昼出耘田夜绩麻,()。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17、(),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

《悯农》李绅18、(),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贺知章19、接天莲叶无穷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20、(),春风花草香。

(),沙暧睡鸳鸯。

《绝句》杜甫21、(),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22、(),一岁一枯荣。

(),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3、空山不见人,()。

《鹿柴》王维24、(),欲饮琵琶马上催。

《凉州词》王翰25、(),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26、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王昌龄27、(),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李白28、停车坐爱枫林晚,()。

《山行》杜牧29、阳春布德泽,()。

常恐秋节至,()。

百川到东海,()?(),()。

《长歌行》汉乐府30、(),一行白鸳上青天。

《绝句》杜甫31、(),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竹里馆》王维32、墙角数枝梅,()。

遥知不是雪,()。

《梅花》王安石33、(),烈火焚烧若等闲。

二年级回乡偶书

二年级回乡偶书

shuāi
衰 老
yīn
乡 音
绿树成阴
因为

客 人
上课 立刻

何 处
小河 荷花

日 立 格
各 荷



韵 音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
课后练习:
1、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爸
爸妈妈听
2、我会写的字各写三遍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理解题意
偶然
回乡偶书
作者辞官回到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五十多年的家乡后, 感受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
ǒu
偶 然
bì n
鬓 毛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考题)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考题)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考题)一、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回乡偶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孩童的笑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感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寻觅四季的踪迹。

从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知道了春的容颜;从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知道了秋的绚烂。

4.《童年》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_(国家)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轻烟散入五侯家。

2.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夜望月》中委婉表达作者思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的同学李明经常以自己还小为借口不好好学习,你会用《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他。

5.《腊八粥》一文的作者是______,课文主要写了八儿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的内容。

6.我国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风民俗,就汉族而言,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从民族戏剧来讲,有能演三五天还没结束的__________,有堪称国粹的____________等;古诗里也有对习俗的描写,《寒食》描写的是____________节_____________的习俗。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少年闰土》选自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写出了“我”和闰土的深厚友谊。

2.由《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所引申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

古诗之《回乡偶书(其二)》练习附答案

古诗之《回乡偶书(其二)》练习附答案

古诗之《回乡偶书(其二)》练习附答案
回乡偶书(其二)
唐代:贺知章
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练习
1.默写题。

(1) 少离别家乡岁月多, ( )。

(2) 惟有门前镜湖水, ( )。

(3)描写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的诗句是( )。

2.选出错误的一项。

A、此诗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B、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喜悦了。

C、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D、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3.说说你对本诗所采用反衬写法的理解。

练习答案
1.默写题。

(3)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B“喜悦”改为“伤感”。

3.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部编六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练习(含答案)2

部编六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练习(含答案)2
15.烈火焚烧若等闲( )
A.平常。B.随便,轻易。C.无端。
16.任尔东西南北风( )
A.承受。B.无论。C.任凭。
17.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粉”的意思是粉末。
B.《石灰吟》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
C.“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锤”的意思是用锤子敲打。
(2)____________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3)春风又绿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4)昼出耘田夜绩麻,____________各当家。(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5)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总是春。(朱熹《春日》)
(2)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游园不值》)
(3)_______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4)根据下图表达的意思,默写古诗。(不写题目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根据题目,默写古诗。
竹石
[清] 郑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填空。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_______,_______代书画家、诗人。本诗第一句用一个“_____”字充分表现了竹子的_______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的_______;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进一步表现了竹子____________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古诗词阅读练习(含答案)(课内期中复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古诗词阅读练习(含答案)(课内期中复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古诗词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一.阅读《宿建德江》,完成后面的题目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横线上填写所缺的都诗句,并说说这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

(70字左右)3.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4.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5.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二.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完成后面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乌云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便好似珍珠一般乱蹦乱跳地蹿入船中的情景。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3诗歌分别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4.“黑云翻魔”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5.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6.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2分)7.试从该诗色彩角度简要赏析。

(2分) 8.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9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答:10.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答:三.阅读诗句,完成后面的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西江月:词牌名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C.说:通“悦”,高兴D.见:通“现”,出现2.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六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真题

六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真题

六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诗文赏析,韵无穷。

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作者)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这是第二首,除了这两首诗,我还知道他写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通过诗人归乡后发现改变的“________”和不变的“_________”之间的对比,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 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由______代词人_____所写的一首词。

“________”是词牌名,______是词题。

[2]首词中“见”字的读音为_________,它的意思与“_______”相同。

[3]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色,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可以看得出来。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嗅觉和听觉描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表达了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的喜爱,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B.表达了词人旅途的忧愁孤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阅读。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解析:选BE B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与诗文不符。

E项,“令人迷惘”错,这些词主要营造了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的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伤感。

第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