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历史。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2. 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知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较为模糊,有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不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2.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提高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历史,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 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活动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真实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历史材料,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资料等。

2. 教师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场地。

3. 教师设计好讨论问题和实践活动方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材料,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巩固(5分钟):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4.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课件 (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4.21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课件  (共24张PPT)

《新水《浒宫》》剧剧照照
三、H—How怎样学习历史? How to study history?
招募历史课堂达人



历学史学习习方方法法



合作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能够通过 什么途径来了解历史?
历史影视节目
历史文物兵、马遗俑址
历史图片
历史书籍
课后作业
1.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 有代表性帝王的作为。 2.家有宝物:找一件家中的老物件 ,了解其历史。
………
范“掌如冰果冰握赶想上一当抗定“日刘战的争胡历时兰代”史,我知识 一拼定死会保成卫为国刘家胡”兰式的人物能,提高个人修养
史实:刘胡兰非抗日英雄 刘胡兰生于1932年,曾任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妇救
会干部,积极领导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线的革命活动。 1947年1月12日,军阀阎锡山所在部队发动袭击, 刘胡兰被捕后就义,时年仅15岁。
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老是摸着石头过河, 更要研究历史,认识国情,制定科学的方针政策,才 能迅速发展。从历史的沧桑中走出,让我们痛切地感 受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必要性。从中外当代历 史的对照比较中,我们清醒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迫切性。
二、W──why?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why should we learn history?
第21课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一、W──what什么是历史? what is history?
过去的你
芜湖的印记
一、W──what什么是历一系列人 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 门学科 2. 沿革,来历 3. 过去的事实
一、W──what什么是历史? what is history?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以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活动:Activity 1: 历史人物扮演、Activity 2: 历史场景再现、Activity 3: 历史文物展览。

这些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数停留在课堂知识的记忆上,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此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和文物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历史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和文物的知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五. 教学方法1.活动教学法:通过历史人物扮演、历史场景再现和历史文物展览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2.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和文物的资料,以便在活动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3.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为活动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通过活动来感受历史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一、教材分析《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是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21课,属于历史学科中的活动课。

本课旨在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在互动中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分组活动,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和领袖,同时分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进一步了解历史,理解历史,激发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和领袖2)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3)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活动前准备1)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每组不少于四人。

2)设计有关历史时期、文化、思想、领袖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素材,发放给各组。

2.活动进行1)选择代表发言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分配的素材进行发言。

2)小组交流各个小组内部自由交流,准备好下一项活动。

3)小组互动各个小组之间开始互动。

4)小组汇报各组发言人对学习、交流、互动的情况进行总结,向全班汇报。

3.活动后反思1)回答问题教师提出历史知识问题,学生进行回答,检验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2)学习感受学生展示自己思考、表达、合作和互动的感受。

并结合历史知识,自由发言。

3)活动评价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步骤:1.引言通过简短的讲解,呼吁学生们要对历史保持好奇心,要学会感受历史。

2.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每组不少于四人。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并进行自由交流和互动。

最后,向全班总结本次活动。

3.回答问题通过提出历史知识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4.学习感受学生们展示自己思考、表达、合作和互动的感受。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是一节活动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二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资料,还有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知识。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掌握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参观博物馆等途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特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课堂。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第21课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1.活动内容本课内容是一节活动课,要求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感受历史的途径很多,比如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身边的事物都有历史,都可以作为话题进行探究。

而身边的历史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去感受身边的历史,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根据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活动重点确定为:【活动重点】黄石市名溯源;华新水泥厂的沿革;家族的变迁。

2.活动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历史学习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历史知识、技能,还要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因此,确定活动目标如下:【活动目标】1.通过本课的活动,使学生了解黄石市名的由来;华新水泥厂的历史沿革;同学们家族的变迁。

2.通过小组的展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

3.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3.活动过程一、课前收集整理1.教师提出活动主题《让我们来共同感受历史》2.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三个小组:“黄石市名溯源”;“华新水泥厂的沿革”;“家族的变迁”。

让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探究的内容。

3.给学生介绍资料的搜集方法。

搜集资料形式多样,可以是查阅书籍,网络搜索,也可以是咨询老师和父母介绍等。

4.小组成员在一起对有关材料进行研究、讨论,并确定本小组探究内容的呈现方式,如文字说明,课件展示等。

二、课中展示探究(一)学生展示探究成果黄石市名溯源组:首先,展示小组搜集、整理的有关黄石市名由来的资料。

然后,由小组成员给大家介绍黄石市名的由来。

1.历史悠久早在1亿6千年前,中生代燕山运动对地质构造产生了深刻影响,经过大约七万年的地质运动作用,孕育了独特的黄石山水和丰饶的矿产资源。

30万年前,古人类在河口章山石龙头一带栖息劳作,钻木取火,繁衍生息。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2024版新教材)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2024版新教材)

小组成员共同对有关材料进行研究、讨论,并确定选定主题的研究成果展示形式,如文字报告、展板或课件展示等。各小组将成果在班上进行汇报。
活动评价
全班同学在观摩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组的研究所得进行评议,选出“最佳故事奖”“最佳编辑奖”“最佳演示奖”“最佳合作奖”等。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活动导入
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我们是可以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的。我们只要认真地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会发现“历史”就在身边。
活动内容
以“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为题,通过多种方式考察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变化,并通过搜集反映历史的各种资料,如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图像资料等,对身边的“历史”进行叙述和分析。
选择事件作为考察对象,可以选本地区在历史上或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了解其来龙去脉,撰写对事件的介绍和评论。选择物品作为考察对象,可以选生活当中的用品,如服装、家具、农具、钟表、电话等。通过搜集材料,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它们的历史演变。
活动过程
根据同学的兴趣,组成若干小组,确定选题。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分工,分别对选定的题目及研究对象进行调查了解。运用各种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如调查、观察、访谈、查阅图书、查找图片、网络搜索等,进行相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有着自身的历史,初步理解学习历史有助于对事物发展的认识。通过对有关材料的搜集、阅读、整理,以及运用调查、访问等手段,初步了解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活动建议
从周边可以接触到的人物、事件、物品中选择可以了解和调查的对象。选择人物作为考察对象,可以是本地区的历史名人、现在的社会知名人士,也可以是自己家庭中的人物。了解选定人物的经历,撰写人物小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一)活动课开展的背景初中历史学习的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在六册历史课本中,系统介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大国的发展历程,对乡土历史涉及较少。

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乡土历史,身边发生的历史往事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

然而,广州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创造了早期的岭南文明。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也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国民革命的策源地和现代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党的十八大后,广州鉴于“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最大‘红利’”,更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作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作为广州人,只有更好的了解、认识家乡才能更好的爱家乡、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的发展与进步。

经过思考与学生讨论,我最终选定《学历史、玩游戏、游广州》作为历史活动课的主题。

(二)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的第一环节——历史寻踪,让学生“亲近”家乡的历史,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创建家乡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态度;理解“历史即生活”,“历史就在身边”,学会“用心发现身边的历史足迹”;初步培养收集、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一个长期性的平台。

2.通过活动的第二环节——中国历史和乡土历史知识的竞赛,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个大概的回顾和复习,从而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三)活动过程:1.活动准备(1)老师课前与学生讨论并明确活动目的和意义,选出活动课主持人,制定活动计划。

由学生代表组成历史兴趣小组,敲定研究的主题,并通过实地参观、查找资料等方式收集并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出名的历史遗迹材料。

安排好1到2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展示成果。

老师课前指导小组长完成本组活动的编排。

(2)老师印发相应的竞赛内容,让全班同学都共同参与并且自由分好竞赛时候的活动小组。

2.课堂展示:(略)见课堂实录和后面的竞赛内容附文(四)活动总结:我觉得本堂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让学生呈现了自己的研究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用思路构建课堂、用思维激活课堂、用思想引领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据此,设计本课时我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紧扣学情特点,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创设“览宜昌之全貌”、“探屈原祠之魅”、“寻宜昌抗战之影”、“悟历史之价值”、“叹宜昌之巨变”五个教学情境,用“览”架构历史时空、用“探”还原历史真相、用“寻”觅求历史踪影、用“悟”体味历史真谛、用“叹”升华历史情感,从而串起本课教学的主线。

结合学生已经参加过的“参观屈原祠”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亲历体验,说感悟、谈收获,从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寻”,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有效推动学生探究、分析和思考,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原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屈原及其诗歌,感悟其爱国精神;知道屈原祠的修建和搬迁;举例说出宜昌民间的端午习俗;知道“宜昌大撤退”;知道挫败日军的石牌保卫战。

理解一定地域的历史、人物与传统是历史上该地区地方人文素养的积淀。

2、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结合宜昌本地的教育资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览”、“探”、“寻”、“议”、“叹”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将知、情、意融为一体,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使课本成为促进学生成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2)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相关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在与父母、亲友的交流中,在搜寻相关书籍资料中,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拓展课程的范围。

(3)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乡土历史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历史课堂上的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感悟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传承、宜昌大撤退、石牌保卫战。

突破方案:通过“探屈原祠之魅”这一中心教学环节的设计,把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历史,用心灵去感悟历史,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本课重点知识。

教学难点:屈原的诗歌、如何让学生理解屈原爱国求索精神的发扬和传承之深远?突破方案:通过学生讲述《楚辞》、朗诵《离骚》的教学设计,使课堂呈现可视化特点,从而突破“屈原的诗歌”这一教学难点。

通过让史料开口说话来印证历史,使课堂呈现故事化、场景化的特点,让学生去面对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事物,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细察其变静悟其道,从而突破本课第二个难点。

三、学情分析优势:七年级学生实地参观了屈原祠,对教学内容有亲历体验,很容易在教室的引导下回到历史现场,在历史的细节中体会历史的丰满,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保障。

同时,七年级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欲强,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参与性好,有助于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劣势:课外知识的储备不充分,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大多停留在表层。

对策:挖掘乡土资源中与教科书相关联的内容,用乡土历史丰富课堂教学,开发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注重活动的体验和问题的梯度,既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活”化教材,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中,去探究、去实践。

从教学立意,到课堂设计,再到教师的语言表述,都紧紧围绕着“屈原”这一人物展开,并以此为课堂教学主线,深入分析,彼此关联,互为因果,使教学目标与教学主题融合,使学生与课程融为一体,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问题教学法:用有价值的问题驱动教学,始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通过基于材料的设问、学生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追问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补充与阐释,构建民主、平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达到新的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精彩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设感知历史的新视角,为课堂融入教材之外的鲜活内容,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分析、评价历史,以熏染、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达成育人的目的。

五、学习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情,指导学生采用实地考察法、课前调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讲解法等来学习本课。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准备1、学生实地考察、确定本组合作学习主题、收集资料、完成本组的历史小论文。

2、学生分组,确定各小组组长人选。

3、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关文字资料。

八、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九、教学过程环节一:师生对话,激趣导入创设话题:请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描述你对家乡宜昌的印象。

学生:谈宜昌印象。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

大家对宜昌印象的形成,有的来自于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有的来自于书本的介绍,有的来自于媒体的宣传,有的来自于口耳相传等。

这些也是我们感受历史的重要途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宜昌的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情境的创设,渲染教学气氛,迅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将学生思维带入本课学习主题。

环节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探究一、览——宜昌之全貌创设情境,引导参与课件:视频《宜昌》教师:宜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前不久,学校组织大家到屈原故里秭归参观了屈原祠。

请看大家的活动照片。

课件:《学生参观屈原祠照片》设疑:参观屈原祠,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谈参观屈原祠的感触。

过渡:在参观屈原祠以后,我们各小组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新思考,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在课后展开了探究学习,今天将给大家汇报学习成果。

问题驱动,融入情境探究二、探——屈原祠之魅1、四个小组分别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第一小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第二小组:屈原与《离骚》。

第三小组:对屈原祠牌楼额枋上题写的“孤忠”两个字的理解。

第四小组:屈原祠的修建和搬迁。

2、问题探究:为什么屈原祠历经多次搬迁依然保存下来?学生:分组完成探究任务,并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

教师小结:屈原死后他的精神已化为一颗明亮的星辰,为各个时代那些勇于求索的心灵指路。

而屈原祠历经无数世事变幻,一直保留至今的意义也在于此。

过渡:屈原的精神一直在宜昌闪耀和传承。

抗日战争时期,在宜昌涌现出无数像屈原一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人,他们在西陵峡口演绎了中华民族面对外侮不屈不挠,团结血拼的抗战精神,为深远厚重的宜昌文化增添了独具光彩的篇章。

探究三、寻——宜昌抗战之影课件:《宜昌滨江公园“宜昌大撤退”纪念碑》、《西陵峡中的石牌抗日纪念馆》探究:(学生阅读和分析导学案上提供的相关史料,完成以下学习任务)第一组:介绍“宜昌大撤退”纪念碑。

第二组:讲述宜昌大撤退的史实。

第三组:介绍石牌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第四组:讲述石牌保卫战的史实。

过渡语:石牌不保,重庆危险,中国抗战就危险。

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位在石牌保卫战和宜昌大撤退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人。

探究四、悟——历史之价值课件:视频《胡琏写给妻子的家书》、视频《宜昌大撤退》探究:1、看完两段视频后你想到了什么?请提出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2、你认为屈原、胡琏、卢作孚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在闪耀和传承?教师小结:岁月能褪去伤痕,却抹不掉整个民族的抗战记忆。

穿越历史硝烟,重温宜昌抗战史,于我们,不仅是历史的铭记,更是精神的洗礼。

过渡语:历经数次迁移的屈原祠,像它所供奉的诗人一样,看尽了世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也见证了宜昌的巨变。

请看题板探究五、叹——宜昌之巨变课件:不同时期的宜昌图片学生: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变,思索家乡发生巨变的原因。

教师:屈原所魂牵梦萦的三楚大地如今旧貌换新颜,今天我们能看到宜昌大城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屈原爱国求索精神始终在荆楚大地闪耀和传承,我们才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

【设计意图】以“览”、“探”、“寻”、“悟”、“叹”为教学明线,勾勒出课堂不断深入的知识学习路径。

用“览宜昌全貌”来架构时空;用“探屈原祠之魅”来发其幽微,叩问真相;用“寻宜昌抗战之影”来纵横古今,觅求踪迹;用“悟历史之价值”来挖掘价值、体味真谛;用“叹宜昌之巨变”来引领学生从现实回溯历史,在纵向比对中领悟历史价值。

以爱国和上下求索精神的提升为暗线,借助丰富的史料,构建富有思辨的历史课堂。

使课堂变得灵动与智慧,从而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情智素养的养成。

环节三:拓展延伸,追求卓越课件:“宜昌十大文化符号”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宜昌十大文化符号”唤醒了宜昌优秀的文化基因。

今天我们学习了屈原、石牌保卫战,请在课后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和感受宜昌历史。

【设计意图】乡土资源是连接历史知识与学生经验的金桥,引入“宜昌十大文化符号”,丰富课堂教学,开发课程资源。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历史探究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将实体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前移、在空间上拉近,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激活新思维,得出结论,做到内心澄明、视界敞亮,从而升华了本课学习主题。

【结束语】宜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

在这样文化积淀深厚的氛围里,我们应拿出自己的气势,把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在自己的血液里,拼出当代宜昌学子的风采。

板书设计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访宜昌历史遗迹一、览宜昌之全貌二、探屈原祠之魅三、寻宜昌抗战之影1、宜昌大撤退2、石牌保卫战四、悟历史之价值五、叹宜昌之巨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