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混战不乱战_人生故事

合集下载

无川不成军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无愧一个军人荣誉

无川不成军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无愧一个军人荣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无川不成军川军在抗日战争中无愧一个军人荣誉
导语:抛开之后的战绩不论,1937年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糕的军队”。

很难想像一支部队会因为军纪差、武器差、战斗力差等
抛开之后的战绩不论,1937年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国“最糟糕的军队”。

很难想像一支部队会因为军纪差、武器差、战斗力差等等因素而被排斥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之外。

但在抗战初期,川军的名声的确如此。

然而,就是这支“最糟糕的军队”,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开始,几乎无役不从:川军二十六师参加淞沪会战,是战绩最好的5个师之一;南京保卫战,川军二十一军防守南线,一四五师弹尽援绝,师长饶国华不愿做俘虏,举枪自戕殉国;3次长沙会战中川军是骨干兵团,全师4000余官兵,到撤离战场时仅存600多人;豫中会战川军第三十六集团军在掩护友军时,司令部直属队与日军遭遇,总司令李家钰当场中弹身亡……
到抗战后期,曾经“最糟糕的部队”得到的评价是“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20世纪初的中国在经历过无数次内战的蹂躏后,存在着这样一个难以忽视的事实是:军人只知有大帅而不知有国家。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他们也很难有一些“理性的精英”那样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间关系的感悟。

生逢乱世,军人不过是一些人为一己之私欲而组织的私人卫队,他们之间或以利益或以情感来维系,他们没有使命也没有荣誉感,甚至于他们曾经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也许一个军人也曾有保家卫国的豪情,但二十年的内战则完全击碎了他们的
生活常识分享。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

铁血川军抗日故事作者:张凌云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09期八年抗战,350余万名川渝将士,前赴后继出川参战,共伤亡64万多人。

川军参战人数之多、作战之勇猛、牺牲之壮烈,居全国之首。

在川军老兵杨应全的记忆中,草鞋川军作战全不靠武器,而是用整个肉体来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卫国防线。

在成都市档案馆里,至今留存着一批没有发出去的川籍将士抗日阵亡通知书。

抗战八年,近30万份阵亡失踪将士通知书陆续从前方发回四川,送达遗属手中。

但因为战时混乱,很多都没能送达。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无名英雄。

据统计,八年中共有350余万川军先后充实到抗战队伍中。

也就是说,大约每15个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线;全国抗日军人中,每5个中就有1个是四川人。

川军伤亡总人数约64万,这意味着在八年中,川军每天牺牲200人。

冬天里只有草鞋穿的川军,曾被称为最糟糕的军队。

但八年抗战中,他们几乎无役不战,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最终赢得了“无川不军”的称号。

肉搏南京光华门1937年11月13日,悲壮的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失利宣告结束。

从11月8日开始,中国军队分两路向南京撤退。

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

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率第二十三集团军及时赶到支援友军。

这支川中精锐不但阻挡了进攻南京日军的主力部队,还掩护了南京守城部队的撤退,为中国军队西撤和再部署赢得了时间。

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一二四师七四〇团团长何煋荣的儿子何允中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停薪留职,开始研究川军抗战史。

历时十年完成了《抗日战争中的川军》一书。

何允中说,川军是以血肉之躯,以“每牺牲一人,拖延一分钟”的惨痛代价,来拱卫南京城的。

浙江泗安、安徽广德是通往南京的咽喉,奉命阵守此地的川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师长饶国华深知责任重大。

在此和一四五师遭遇的是日军侵华主力部队牛岛增雄的第18师团,拥有4000多步兵,30多架飞机和上百辆坦克。

由于武器装备的巨大悬殊,只有川造和汉阳造步枪的“草鞋军”川军只能使用“人海战术”。

川军团故事

川军团故事

《川军团血战到底》故事大纲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

国共两党为了民族解放大义,摒弃前嫌,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川军教导队学员李德明因未婚妻在出川之前成了被缉拿的“共党嫌疑”,军籍难保。

团长林修然为了保住“外甥”的性命,将人头押在了军长手里。

李德明却得寸进尺乞求“舅舅”给自己一官半职。

林修然撤换了三营二连一排长孙和的职务。

凶狠霸道的孙和因此异常暴怒。

一怒之下负气而别……老排长无辜被撤,激起了众士兵对李德明憎恨和仇视。

面对老兵们的排挤和刁难,桀骜不驯的李德明一反常态动了狡黠的“心眼”……在川军远赴山西战场途中,多日不见踪影的孙和趁着夜色“混进”了行军队伍中。

言不由衷地给李德明“低头服软”……晋绥军连长柴万红由于屡当“逃兵”变得心灰意冷。

撤退中与增援的川军狭路相逢。

李德明的一番尖酸嘲弄和谩骂。

使不堪受此侮辱的柴万红决计跟随川军一起重返战场……初上战场的李德明被炮弹震昏,受尽了柴万红的羞辱和嘲骂。

孙和等一伙手下士兵也围上来恶言秽语纷纷声讨。

李德明当夜独闯日军营地,拎回了鬼子少佐的首级……日军前来劝降,李德明同意了鬼子的条件。

决定组织敢死队一举干掉最让川军士兵恼火的鬼子的炮兵。

不料,敢死队出师不利,没有完成偷袭日军炮兵阵地的重任,却付出了巨大伤亡。

只剩九名战士的敢死队在归建途中遭遇一队“日军”。

一番误会之后得知,这群“日军”真实身份是第八路军129师独立团的侦察队。

八路军杨队长邀请敢死队员友军们到自己营地暂作休整。

闻知八路军准备在小雪村伏击鬼子。

李德明等敢死队员们纷纷请战……八路军独立团奉命撤离,川军敢死队也要归建,几天来由冲突到融合再到如今的依依不舍,敢死队员们百感交集。

八路军侦察队奉命护送川军归建,在途中却遭遇奉命接运战俘修建军火库的鬼子。

一场假扮“俘虏”强行通过敌群的好戏竟然“假戏成真”……八路军火速增援冒着孤军深入的危险夜袭营救。

七十多个八路军战士,为了解救战俘掩护友军撤离虎口,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李德明率领敢死队一路艰险继续归建,阴差阳措营救了被鬼子包围的川军总司令。

川军:坚韧与勇气的瑰宝

川军:坚韧与勇气的瑰宝

标题:川军:坚韧与勇气的瑰宝在中国军队的历史长河中,川军显然是一块瑰宝。

他们的坚韧和勇气,足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川军,这支深受人民爱戴的军队,其英勇善战,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进。

川军的成立,源自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

在那个乱世之中,四川的人民在历经磨难后,决定自组武装,以保卫家园。

川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他们以其勇猛和坚韧,抵抗外侮,保卫家园,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敬爱。

川军的战斗力,是他们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

他们善于利用地利,采取游击战术,让对手感到极度的疲惫和迷茫。

他们不畏强敌,敢于挑战,勇往直前。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川军的身影,他们在各个战场上,都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坚韧。

川军的坚韧和勇气,也体现在他们对于家乡的热爱上。

他们视家乡为生命,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家乡的安宁。

这种深深的家乡情怀,让他们在战场上更加坚定,无比强大。

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历史记住,被人民颂扬,也成为我们今天的精神寄托。

川军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悲壮与豪情的史诗。

他们的坚韧和勇气,既是他们面对战争的无畏精神,又是他们对于家乡深深的热爱。

他们的事迹,无疑是一部部激励我们前进的故事。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坚韧和勇气,坚定我们的信念,勇往直前。

川军的英勇善战,坚韧不拔,他们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他们的事迹,就像一面旗帜,始终高高飘扬,激励着我们向前。

他们的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我们的道路,指引我们前进。

总的来说,川军的坚韧和勇气,是他们的瑰宝,也是我们的瑰宝。

他们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在向前的道路上,让我们始终记住川军的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为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国家,奋力前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如川军那样的坚韧和勇气。

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决不退缩,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赞美川军的文章

赞美川军的文章

川军——铁血壮志,矢志不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支军队,他们来自四川,被称为“川军”。

他们以坚韧的毅力和无比的勇气,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深深铭记和赞美。

川军的崛起,始于辛亥革命时期。

那时的四川,处于封建势力与新文化思潮交织的时代,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种背景下,川军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川军更是表现出了无畏的英雄气概。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他们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省共出兵350余万人,占全国出兵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是全国出兵最多的省份。

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川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川军的精神风貌,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他们身上体现了忠诚、勇敢、坚韧、团结的品质。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始终坚守着这些原则。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川军并非只有热血和激情,他们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川地处西南,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

川军在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地方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他们的歌曲、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川军是一支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鲜明个性的军队。

他们的存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川军,你们的铁血壮志,矢志不渝,是我们永远的骄傲!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我们铭记在心。

在此,我要向你们致敬,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川军,你们是我们的英雄,你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川军抗战故事演讲稿

川军抗战故事演讲稿

川军抗战故事演讲稿1937年日本策划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全民抗战的序幕。

对于中国来说,那是一段血泪史,一部沉重的灾难”,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今天,我将要演讲的是有关于川军抗战的故事。

战争之始,也就是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在川军第41军军长的带领下,中央军校的学员们主动请缨加入抗日战争。

尽管伤亡人数为之全国之首,但他们一直承受着各种超负荷的负担,也毫无怨言。

经过几次大会战后,军队兵额需求愈来愈多,四川成为最大的兵源基地。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台儿庄战役中,第二十二集团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苦守滕县。

日军主力矶谷师团以重炮飞机猛攻。

弹尽粮绝,王铭章在县城中心指挥残部顽强抵抗,腹部中弹踉跄倒地。

部下扶他,王铭章叫道:“不要管我,老子死在这里痛快!”。

周身血糊糊的王铭章,挣扎着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他用枪口对准自己脑门,“砰”一声枪响……受重伤的300多川军官兵,不愿被俘受辱,他们大叫:“小日本必亡!”这些战衣破裂、伤痕累累的中国军人,以手榴弹爆炸,消失在烟雾中……指挥“徐州会战”的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完成了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毛泽东挥毫写挽联哀悼王铭章:“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川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种忠诚、信念坚定的时代精神。

是一种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奉献精神。

战争硝烟已经散去,川军英魂千古,抗战精神永放光芒。

我们回首战争,因为珍爱和平。

在无数英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在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中,让我们缅怀,让我们反思。

好在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是光明的。

我们中华民族在未来将再次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川军最出名的一句话

川军最出名的一句话

川军最出名的一句话川军最出名的一句话: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面对凶残的日军,国军节节败退。

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来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尽快把日寇赶出国门,成为所有中华男儿迫切愿望。

危急关头,川军出川了。

抗战期间,川军参战人数之多、装备之简陋、牺牲之大,居全国之首。

正如军阀刘湘临死时说的那样,“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是一句让山河都为之变色的誓言,川军在抗战对贡献也真正诠释了这一点。

在四川建川博物馆里,有这样一面名为“死”字的旗帜,是四川一位父亲送给参军出川的儿子的。

一块白布正中写着个大大的“死”字;右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左侧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分。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父手谕。

这是一位普通老人给上战场儿子的临别之言,没有依依不舍之情,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抵得上雄文万丈,被认为是“川人从未负国”的经典写照。

刚开始,这面“死”字旗被认为是无主之物。

经过川军抗战史专家的调查,最终找到了这面旗的主人,四川安县曲山镇小学教员王建堂。

据王建堂的侄子王烈勋回忆,别看伯父是教书先生,但却是一个热血青年,加上教师身份,在当地颇有威望。

卢沟桥事变后,王建堂满怀悲愤,立即组织了一支近200人的队伍,命名为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

当时任四川省主席刘湘发出川军出川抗战的号召后,王建堂立即率领青年杀敌队参加。

当时四川处处都有青年参军的欢送会,家家都有主动参军的热血男儿。

王建堂的家乡也是如此,欢送会结束后,王建堂跟年近六旬的父亲王者成辞行。

直到此时,王者成才得知儿子要上战场保家卫国,于是临时写下了这面“死”字旗,让儿子背在身上浴血杀敌。

王建堂上了战场后,历任排长、副官、连长、司令部参谋、副营长等职,多次充当敢死队一员。

川军浴血奋战的作文应该三年级

川军浴血奋战的作文应该三年级

川军浴血奋战的作文应该三年级说起川军,那可是一群英勇无畏、让人敬佩的战士。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川军的身影活跃在各个战场,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

我曾在一本书里看到过关于川军的详细记载,那一幅幅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有一次战斗中,川军接到了坚守一座战略要地的任务。

那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敌人的兵力和武器都远远超过了他们。

川军的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迅速进入阵地,做好了战斗准备。

当时正值寒冬,天气冷得让人直打哆嗦。

战士们身上穿着单薄的军装,很多人的鞋子都破了,脚指头露在外面,冻得又红又肿。

可他们谁也没抱怨,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战斗打响了,敌人的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阵地瞬间被硝烟弥漫。

川军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利用地形巧妙地躲避着敌人的攻击,同时狠狠地回击。

有个年轻的小战士,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他的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但眼神却异常坚毅。

他扛着枪,不停地射击,嘴里还喊着:“老子跟你们拼了!”一颗炮弹在他不远处爆炸,掀起的尘土把他整个埋住了。

等尘土散去,他晃晃脑袋,又爬起来继续战斗。

敌人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川军的伤亡越来越大。

但他们依然坚守着阵地,没有一个人后退一步。

有个排长,肚子被弹片划开了一个大口子,肠子都流了出来。

他用手把肠子塞回去,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又继续指挥战斗。

他大声地喊着:“兄弟们,死也要死在阵地上!”川军的弹药越来越少,粮食也快吃完了。

可他们没有放弃,战士们相互鼓励着:“咱们川军,啥时候怕过!”他们甚至从死去的敌人身上搜集弹药,继续抵抗。

在战斗的间隙,战士们抓紧时间抢修工事。

有的人累得直接躺在地上睡着了,可只要一有动静,立马又跳起来准备战斗。

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川军终于等来了增援部队。

当他们撤离阵地的时候,很多战士已经走不动路了,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川军的这种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

他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浴血奋战,毫不退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军混战不乱战
近代史上川军军阀割据的特点。

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民国时期,四川内战举国有名,每年都有好多场战事,打个没完,一锅粥,一团浆糊。

但打来打去,这么多军阀派系,却没见谁真的被消灭了。

原来有多少军阀,到内战打得差不多了,还是那么多军阀。

战争的结果,只是彼此的势力此消彼长,排头大哥换了人而已。

四川军阀,要说起家,要归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前,四川先来了个保路运动,各地保路军蜂拥而起,军人、民团、袍哥、土匪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各显威风。

革命成功,都变成了革命元勋,更加威风。

民初的整顿,也不过是小整合,稍微大一点的团伙,都成了正规军,但谁也不听谁的。

蔡锷讨袁,云南军队一进入四川,点燃了内战的引
线,从此就打起来没完了。

每场战事,都起的快,打的更快,稀里哗啦,一边就败了,败者肚皮立刻瘪了,肚子里的东西,都进了胜者的肚囊。

这东西,不是钱财,而是人马。

原来,川中各派大点的军阀,都是由小军阀拼接起来的。

这些小军阀是墙头草,随风倒,哪个势头大,就跟哪个。

小军阀,守着自己的家乡,无论是出身袍哥还是土匪,别的不讲,守护自己的乡土、父老乡亲的心劲儿都蛮强的。

归顺于哪个,不过是挂名而已,没有哪个哈儿(四川话傻瓜)会当真效忠卖命。

所以,战争中只要不是双方或者多方的嫡系部队碰了面,一般不会死打。

像川外动辄围城围上三个月的苦战,川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一般来讲,即使是所谓的大战,过程也不过是这样的;一场认真一点的战役过后,胜者就会势如破竹,因为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城市,都会望风而降。

民国十三年,熊克武和杨森大战,绿林出身的小军阀杨春芳守泸州,算是杨森的人,熊克武的部将吕超来攻,杨春芳见势不妙,
召开泸州绅商大会,宣布要欢迎吕超进城,因为,他在归顺杨森之前,就是被熊克武招安的。

把吕超迎进来之后,杨春芳就由杨森的师长变成了熊克武的师长。

自己扎了两个牌坊,一个写着“义旗重举”,一个写着“还我本来”。

过十几天,杨森打回来了,杨春芳趁吕超不备,把吕超的部队缴了械,软禁了吕超几天,然后搭上一大笔钱,把人送走。

这样,他又成了杨森的师长。

再扎两个新牌坊,还是写那八个字:“义旗重举”“还我本来”。

他的本来是什么?就是他自己。

在四川,能招降纳叛的军阀,才能做得大,杨森原来也是肚大能容之辈,后来肚量小了,把部队的机枪都锁起来亲自掌握,格局也就小了。

而原本川军中看起来最没用最忠厚的刘湘,却成了最终的胜利者。

四川军阀每次打仗,打赢的一方,从来不做穷寇之追。

川军最牛的刘湘手下的财神刘航琛说过,四川军阀混战,打赢的一方,在战胜之后必定会做三件大事,第一,拜望败将的父母,把他们安顿好;第二,打电报给失败者,不要跑了,因为自己已不再追赶;同时又告诉失败
者,他的家人平安无恙,说“伯父母大人,当小弟侍奉”一类的话;第三,进城安抚百姓,赐予恩惠。

所以,民国时期,四川大小战事400多起,但对地方的破坏并不大。

只有外来的军队,才会大打出手,每逢这种时候,四川的各种势力就会联合起来,一起驱逐外来势力。

正因为战争的烈度不大,所以,四川的闲人们,有时候居然会去观战,观战跟后来看足球比赛一样有瘾,起哄架秧子的劲头,比对阵双方的士兵打仗的劲儿还大。

就这样,从北洋时期,打到国民党当家,川中原来最不起眼的刘湘,变成了势力最大的军阀。

在刘湘的提议下,川军罢战了。

各个军阀,依照自己的势力大小,划成防区,而川中最大的财源自贡盐井的收益,刘湘也不独吞,而是大家依照份额分润。

连势力最小,原本可以被轻易吞掉的刘存厚,也分了一块川北的穷地方安身。

从那以后,大家就不再打了,各守各的地盘,安稳地过日子。

前一段有川人说,四川人,是天下的盐。

盐倒未必,不过,四川人,还真就是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