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化脓性球菌

合集下载

化脓性球菌ppt课件

化脓性球菌ppt课件

▪ 阴性
DNA的相关性程度
2019
-
11
Staphylococcus
❖ 抵抗力 ▪ 强于其他无芽胞菌 ▪ 干燥脓汁、痰液中存活2-3个月 ▪ 加热60℃1h或80℃30 min才被杀死 ▪ 耐盐性强 ▪ 对碱性染料敏感 ▪ 对青霉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株
2019
-
12
Staphylococcus
❖ 抗原结构 ▪ 荚膜抗原 ▪ 多糖抗原 ▪ 葡萄球菌A蛋白(SPA)
2019
-
18
Staphylococcus
❖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 表皮剥脱毒素 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
肠毒素检查
幼猫试验
ELISA法
2019
-
28
Staphylococcus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细菌形态、排列、染色性
标本
观察菌落性状、溶血性、色素
血琼脂平板
涂片、染色、镜检
培养 挑取可疑菌落 生化反应测定
纯培养
致病性测定
(凝固酶、耐热核酸酶)
2019
-
29
Staphylococcus
五、防治原则 ❖ 注意个人卫生,改善环境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 选用敏感抗生素,根据病情及药敏合理用药。 ❖ 医务人员工作中应严格注意无菌操作,防止医院内感
染。 ❖ 反复发作的疖病患者可试用自身疫苗。
2019
-
30
第二节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医学微生物学化脓性球菌

医学微生物学化脓性球菌
化脓性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机制主要包括产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外排泵机制等。
抗菌药物研究
针对化脓性球菌的抗菌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抗生素的发现和已有抗生素的 改良,以克服细菌耐药性问题。
新型疫苗与免疫治疗研究
新型疫苗
针对化脓性球菌感染的新型疫苗研究,旨在通过激发机体免疫反应,预防和治疗 感染。
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 的建议来确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防止耐药性的 产生。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应用多种抗菌药物 来治疗化脓性球菌感染。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 谨慎,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05
化脓性球菌研究进展
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研究
耐药性机制
治疗。
综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 休息,遵医嘱治疗,同 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和饮食习惯。
防止传播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 防止感染传播给其他人
或动物。
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
1 2 3
根据病菌类型选择抗菌药物
不同类型的化脓性球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敏感程 度不同,因此应根据具体的病菌类型选择合适的 抗菌药物。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对化脓性球菌的 清除能力。
感染机制与防治策略研究
感染机制
深入了解化脓性球菌的感染机制,有助于为防治策略提供理 论依据,降低感染风险。
防治策略
针对化脓性球菌的防治策略研究,包括预防措施、早期诊断 和有效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表现与疾病类型

疖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 ,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可形

化脓性球菌

化脓性球菌

2~4mm
链球菌
致病力强
不溶血
丙型链球菌
无致病性
α溶血
β溶血
(狭窄草绿色溶血环 ) (宽大透明溶血环)
草绿色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多为条件致病菌
致病力强
不溶血链球菌
无致病性
2)根据抗原构造分类
多糖抗原,分为A、B、C、D…… 20个群
对人致病的90%属A群 多数呈现乙型溶血
5. 抵抗力
化脓性球菌
化脓性球菌 (coccus)
少数对人类致病,病原性球菌 化脓性球菌:感染人体引起化脓性感染 种类较多:G+/G-
G+: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G-: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G+ 球菌 分布广,大多是正常菌群:腐物寄生菌和表皮葡
分离培养: 与甲链鉴别
胆汁溶菌试验 Optochin敏感试验 动物试验
四、防治原则
预防 治疗
多价肺炎球菌荚膜多糖菌苗 抗生素:药敏试验
第四节 奈瑟菌属
G-双球菌,无鞭毛、芽胞,有菌毛。 奈瑟菌属对人有致病性的有脑膜炎奈瑟菌 和淋病奈瑟菌,其余均为人类呼吸道正常菌群。
脑膜炎奈瑟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菌 1.形态与染色:肾形或豆形G-双球菌,凹面相对
以体液免疫为主
脑膜炎奈瑟菌
鼻咽腔繁殖 繁殖入血
菌/败血症
突发寒战高热、恶 心、出血性皮疹等
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侵犯蛛网膜
暴发型脑膜炎
微循环衰竭、内毒素休克、DIC
儿童和成人的脑膜炎症状
• 症状不是同时发生
痉挛
淋病奈瑟菌
俗称淋球菌,人类淋病的病原菌 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粘膜的急性或

医学微生物学9、化脓性球菌(人卫 )

医学微生物学9、化脓性球菌(人卫 )

直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为主的食物中毒 气雾剂吸入造成多器官损伤,重者休克或死亡
5)表皮剥脱毒素

与表皮棘状颗粒层的GM4糖脂样受体结合 发挥丝氨酸蛋白酶功能,裂解细胞间桥小体,使表 真皮脱离

引起剥脱性皮炎(皮肤烫伤样综合症)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I(TSST-1)


前噬菌体基因编码的外毒素 可引起机体发热、休克、脱屑性皮疹 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血平板可形成圆凸、针尖大小、
S型、灰白色菌落,多数菌株可见溶血现象
3、生化反应: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这两特
性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链球菌与葡萄球菌不同,不产生触酶。
4.抗原结构
荚膜 蛋白质 多糖
据蛋白抗原进一步 分型
分 20 个群, A 群为主 要致病菌
β溶血;杆菌肽敏感 β溶血;杆菌肽不敏感 不溶血;不耐6.5%溶血;胆盐不敏感
龋齿,心内膜炎
一、A群(化脓性)链球菌
本属细菌的代表群,致病性强, 对人致病的链球菌有90%属此群。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G+球菌,链状排列 含透明质酸的荚膜和含型特异M蛋白的菌毛

与细胞表面的纤连蛋白结合,介导粘附
3)M蛋白:
介导粘附,抗吞噬及杀灭 具有交叉抗原性,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
4)透明质酸酶
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病菌易扩散 5)链道酶(SK) 降解脓液中高粘度的DNA,促进病菌扩散 6)链激酶(SD) 溶解血凝块或阻止血液凝固,利于扩散
7)链球菌溶血素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

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
产生红色即为阳性,则该菌为A群链球菌;否则,该菌非A群链球菌。
A群链球菌的防治原则
A群链球菌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应对病人和带菌者及时治疗,以减少传染源。另 外,还应对空气、器械和敷料等消毒。对急性咽喉炎和扁桃体的病人, 尤其是儿童,须彻底治疗。以防止急性肾小球炎、风湿热和亚急性细菌 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
葡萄球菌的鉴定
2.生化反应检测
2.1 血浆凝固酶试验
原理:金葡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可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 蛋白原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结合型血浆凝固酶附着于细菌 表面,在玻片上形成凝块;游离型的血浆凝固酶则可使试管中 的血浆发生凝固;
方法步骤(玻片法):在在玻片两端各滴生理盐水1d,取肉 汤培养菌液与生理盐水混匀,在其中一端的菌液中滴加兔血浆 1d混匀,观察结果。因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可 凝固兔血浆,故如血浆中明显小凝块出现,而生理盐水中无此 现象者为阳性,若血浆中无凝块时为阴性。
A群链球菌的鉴定
3.2 吡咯烷酮试验(PYR)检验方法
原理:特异检验A群链球菌氨基肽酶 方法步骤: • 用PYR缓冲液A液浸润PYR测试条末端滤纸; • 用接种环从适合的琼脂培养基上挑取可疑待测菌落,在末端滤纸上
涂抹开或直接蘸取菌落; • 放置于密闭容器;35℃±2℃,孵育5min~10min; • 滴加一滴PYR缓冲液B液至末端涂抹细菌处,观察是否有红色产生。
化脓性炎症是临床上常见病。但是除了 病原性球菌外,其他微生物也可以引起化脓 性感染。
常见的标本有脓汁、咽拭子、痰液、血 液、脑脊液等。
本次实验以脓汁标本进行病原性球菌的 分离鉴定。
脓汁中病原球菌的查程序
涂片: 革兰氏染色
血琼脂平板 (分离培养)

3.化脓性球菌

3.化脓性球菌

球菌:个体形状呈球形或椭圆形的一类细菌病原性球菌:球菌种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球菌葡萄球菌属:G+链球菌属:G+肠球菌属:G+奈瑟菌属:G-化脓性球菌:其中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葡萄球菌属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球菌,呈现葡萄串状排列,G+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平板;产脂溶性色素。

颜色有:金黄色;白色;柠檬色3.生化反应致病菌株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过氧化氢酶阳性,与链球菌区分。

4.抗原构造1)多糖抗原:型特异性A型:N-乙酰葡萄糖胺核糖残基B型:N-乙酰葡萄糖胺甘油残基2)葡萄球菌A蛋白(SPA)胞壁表面蛋白;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IgG Fc结合SPA-IgG复合物:抗吞噬作用快速诊断:IgG:Fc-SPA(协同凝集);Fab-Ag(待检测抗原)3)荚膜多糖黏附作用5.分类:根据色素和生化反应等不同分三类6.抵抗力为无芽孢菌中抵抗力最强者耐热:加热60℃1h或80℃30min才被杀死耐干燥:干燥脓汁中存活2-3月抗生素敏感性:青霉素;红霉素;甲紫;碱性染料二.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因素:细胞表面结构,毒素,酶类毒素:溶血素—人致病作用主要物质,为外毒素杀白细胞素—膜通透性增加,杀死白细胞成脓肠毒素—可抵抗胃蛋白酶水解作用,吸收入血刺激呕吐中枢表皮剥脱素—表皮剥脱性皮炎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酶类凝固酶—鉴别菌株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标志游离凝固酶:分泌到菌体外结合凝固酶:结合于菌体表面葡激酶—纤维蛋白溶酶,血浆纤维蛋白溶解耐热核酸酶—致病菌株产生。

降解核酸透明质酸酶—扩散因子脂酶—分解脂肪和油脂所致疾病三.微生物检查法标本—脓汁;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直接涂片镜检—G+葡萄球菌分离培养—生长现象:色素;溶血生化反应:血浆凝固酶/发酵甘露醇/耐热核酸酶毒素检查:小猫试验药敏实验动物实验:对食物中毒患者四.防治原则链球菌属A群(化脓性)链球菌(S pyogenes)生物学特性1.形态染色球菌;链状排列,初期有荚膜,G+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需要血液等3.抗原构造:较复杂多糖抗原(C抗原):群特异性,A-H群蛋白抗原(表面抗原):型特异性,其中M抗原和致病性相关核蛋白抗原(P抗原):无特异性4.分类链球菌分甲乙丙三类,其中乙类分A,B,C,D等·20个群,其中A群是主要致病群。

医学微生物学9、化脓性球菌(人卫 )ppt课件

分布广,种类多,对人类致病的主要 是A群链球菌及肺炎链球菌。
分 类
1)依据溶血现象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狭窄的草绿色溶血环(溶血)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宽大的全透明无色溶血环(溶血) 丙型链球菌 无溶血现象,也无致病性

2)依据抗原结构
据细胞壁多糖抗原分 20 群,对人致病的多属 A群。 A群根据其M抗原分成100个型。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血平板可形成圆凸、针尖大小、S
型、灰白色菌落,多数菌株可见溶血现象
3、生化反应: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这两特性
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链球菌与葡萄球菌不同,不产生触酶。
4.抗原结构
荚膜 蛋白质 多糖
据蛋白抗原进一步 分型
分20个群,A群为主 要致病菌

导致多器官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征
2. 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
以脓肿为主的化脓性炎症
2)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 剥脱性皮炎:病死率约20% 毒性休克综合征
三、免疫性

人有一定天然免疫力 病后能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难防止再感染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脓汁,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
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 革兰阳性葡萄球菌 生长现象 生化反应 毒素检查 色素,溶血 血浆凝固酶 发酵甘露醇 耐热核酸酶 动物实验 ELISA,PCR

核蛋白P抗原 多糖C抗原:群特异性 表面蛋白抗原:型特异性
5.抵抗力
一般。对青霉素、红霉素、杆菌肽和 磺胺药均较敏感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M蛋白、F蛋白、LTA等表面结构蛋白

化脓性球菌


是最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化脓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空气、 水、土壤、人及动物的体表与体内均有存在,多数不致病,有些人的皮 肤和鼻咽腔带有致病菌株,一般带菌率为(20~50)%,医务人员的带菌 率可高达70%,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
①革兰阳性,典型的细菌呈球形,直径0.5~1.5μm; ②繁殖时沿多个平面不规则分裂,堆积成葡萄状;脓汁或液体培
⑵多糖抗原:是半抗原,存在于细胞壁内,有型的特异性。 4.抵抗力:为无芽胞细菌中最强的,可概括为“四耐一敏感”: ①耐干燥,在干脓汁、痰液中可存活2~3个月;
②耐热,在60℃ 1h或80℃ 30min以上仍能存活;
③耐盐, ④耐药,目前对青霉素耐药以达90%以上;
⑤对碱性染料敏感,1:1000~ 1:2000龙胆紫能抑制其生长。
一般致病菌株较非致病菌长。
③一般无特殊结构,幼龄时有荚膜。
2.培养特征和生化反应:
(1)兼性需氧;
(2)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加入 血清、全血或葡萄糖; (3)生长温度:最适为37℃, (4)菌落特征:
在液体培养基中混浊,管低有絮状沉淀; 在血平板上可有α、β、γ三种溶血,菌落细小,灰白色,表面
三、免疫性:
1.抗M蛋白的抗体 2.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型别多—反复感染
3.链球菌致热外毒素抗体(SPE抗体)
终身免疫,但无交叉免疫
4. ASO试验(antistreptolysin O test)
用SLO检测血清中的ASO抗体,常用于风湿热、急 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2019/2/12 26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脓汁,血液,咽喉拭子
与金葡菌的鉴别

化脓性球菌


五、防治原则
• 预防为主 • 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注意耐药菌株 • 都应以1%硝酸银或其它银盐溶液滴入两
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眼炎的发生
※ 丙型链球菌( γ-streptococcus):无溶血环,一般不 致病
根据抗原结构的分类
按多糖抗原,可分成A、B、C、D、E、F、 G、H、K、L、M、N、O、P、Q、R、S 和T群,近年又增加U、V群,共20群。对 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90%左右属A群
链球菌的群别与溶血性间无平行关系,但对 人类致病的A群链球菌多数呈现乙型溶血
* 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系群特异性抗原, 是细胞壁的多糖组分
* 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
5、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 称甲型溶血或溶血,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 全溶解。多为条件致病菌。
※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 称乙型溶血或溶血,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 解,致病力强
助诊断。
五、防治原则
• 减少传染源 • 注意消毒 • 治疗患者以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须治疗彻
底,防止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概述
• 分布广泛 • 引起疾病
– 化脓性炎症、猩红热、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 心内膜炎
– 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S. pneumoniae)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球形或椭圆形,典型排列呈葡萄串状 ➢无鞭毛,无芽胞,体外培养时一般不形成
荚膜 ➢革兰染色为阳性
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2、培养特性

9、化脓性球菌


3、M蛋白: 蛋白:
介导粘附,抗吞噬。 介导粘附,抗吞噬。 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 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
4)、链球菌溶血素 )、链球菌溶血素
溶血素O SLO): 溶血素O(SLO):含-SH的蛋白质,对氧敏感, ):含 SH的蛋白质 对氧敏感, 的蛋白质, 抗原性强— 抗原性强—抗“O”的测定。 的测定。 能破坏 中性粒细胞、对多种组织细胞 中性粒细胞、 有毒 (心肌细胞和红细胞最敏感)。 心肌细胞和红细胞最敏感)。 溶血素S SLS):小分子糖肽, O2稳定 溶血素S(SLS):小分子糖肽,对O2稳定, ):小分子糖肽 稳定, 无抗原性。溶血作用慢于SLO。 无抗原性。溶血作用慢于SLO SLO。 菌落周围的β溶血由它所致。 菌落周围的β溶血由它所致。
链 球 菌
2、培养: 营养要求高, 需O2或兼性厌O2, 培养: 营养要求高, 或兼性厌O2 O2, T37℃, T37℃, PH7.4PH7.4-7.6 菌落: 圆凸、针尖大小、灰白色、 菌落: 圆凸、针尖大小、灰白色、S型, 有不同溶血现象。 有不同溶血现象。
3、生化反应: 生化反应: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这两特 性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毒素检查
五、防治原则
注意 消毒隔离
防止 医源性感染
防 治
抗菌素 药敏试验 自身菌 苗疗法 防止 耐药性产生 注意 个人卫生 个人
1、耐药菌株质粒上具有能编码β-内酰胺 耐药菌株质粒上具有能编码β 酶的基因,该酶能水解β 内酰胺环。 酶的基因,该酶能水解β - 内酰胺环。 破坏青霉素的活性。 破坏青霉素的活性。 2、耐药菌株还具有mecA耐药基因,能编码 耐药菌株还具有mecA耐药基因, mecA耐药基因 PBP2’ PBP2’,与PBP竞争结合青霉素。 PBP竞争结合青霉素。 竞争结合青霉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荚膜、磷壁酸等菌体表面结构
2.侵袭性酶:血浆凝固酶等
3.毒素: 葡萄球菌溶素
杀白细胞素
表皮剥脱毒素
go
肠毒素
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
侵袭性酶-----血浆凝固酶
v 使加入抗凝剂的血浆发生凝固的酶 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v 致病机理:导致细菌周围血浆凝固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 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使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
细菌学各论
v 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染色、培养、抗原、抵抗力) v 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v 免疫性(类型、持续时间) v 微生物学检查(熟悉/了解) v 防治原则(一般了解,厌氧芽孢杆菌要求掌握)
第17章 化脓性球菌 (coccus)
v 少数对人类致病,病原性球菌 v 化脓性球菌:感染人体引起化脓性感染 v 种类较多:G+/G-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I. 金黄色色素 II. 溶血 III. 凝固酶阳性 IV. 耐热核酸酶阳性 V. 分解甘露醇 VI. SPA
防治原则

抗生素 药敏试验
防止 注意
医源性感染 消毒隔离
防止 食物中毒

防止
注意 个人卫生
耐药性产生
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3) 肠毒素(enterotoxin)
v 约50% 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 v 引起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 v 耐热,抗胃肠液中蛋白酶 v 作用机制: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
状的食物中毒 v 还具有超抗原(superantigen)作用
(4)(表皮)剥脱毒素
ü 水解表皮颗粒层细胞间的桥粒 ü 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血浆凝固酶
+
-
-
甘露醇
+
-
-
溶血性
β溶血
-
-SPA+--耐热核酸酶
+
致病性

-
-


5、抵抗力
v 抵抗力强(无芽胞中最强) v 耐干燥 (2-3月) v 耐热 (60℃1h、80℃ 30min) v 耐盐 (10-15% NaCl) v 抗生素敏感 (易形成耐药):
耐甲氧西林菌株(MRSA)--------院内感染最常见
抗原
葡萄球菌聚集在一起 出现凝集现象
SPA的作用:抗吞噬作用
抗体IgG
巨噬细胞
IgG Fc受体
Fc段 SPA
葡萄球菌
3.抗原构造
2)荚膜多糖(多数金葡菌在体内可形成):抗 吞噬、利于细菌粘附
3)磷壁酸: 存在细胞壁,具群特异性,粘附 4)肽聚糖:促进炎症反应
4.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
(1)根据色素与生化反应 表皮葡萄球菌(白色)
v 存在部位:90%金葡菌细胞壁表面 v 化学成分:蛋白质 v 作用:SPA可与IgG的Fc段非特异性结
合,IgG的Fab段仍可与相应抗原 结合(体外)。
SPA
葡萄球菌
医学上的意义:
I. SPA与IgG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等作用 II. SPA 协同凝集试验
SPA的应用:协同凝集试验
Fab段
SPA与IgG分子 的Fc段结合
v 金葡菌:引起化脓性感染(80%),最常见的化 脓性细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形态:球菌 排列:葡萄串状 特殊结构:无 染色性:G+
青霉素作用下
L型
葡萄球菌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v 需氧或兼性厌氧 v 易培养:普通平板、血平板 v 最适pH为7.4,最适温度37℃ v 培养基上的特点
普通琼脂平板:金黄色、白色、柠檬色 血琼脂平板: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β溶血) 耐盐性强,10-15%NaCl
syndrome,SSSS):多见新生儿、幼儿、免疫功 能低下者
ü 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和水疱形成,继以表皮上层 大片脱落,受损部位的炎症反应轻微
(5)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
v 引起机体发热,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 v 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引起微循环紊乱导致休克 v 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或毒性休克综合
腐生葡萄球菌(白or柠檬色)
(2)根据有无凝固酶分型:凝固酶+/-
(3)根据生理、生化、DNA:32种
葡萄球菌分类
按照色素不同
表皮葡萄球菌 (白色)
腐生葡萄球菌 (柠檬色)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
性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菌落色素
金黄色
白色
白色或柠檬色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三、免疫性
v 人体有一定天然免疫力 v 皮肤损伤、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 v 感染后能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强
四、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 脓汁,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
直接涂片镜检 G+葡萄球菌
分离培养
生长现象 致病性鉴定
药敏实验
色素,溶血
凝固酶 发酵甘露醇 耐热核酸酶
动物实验:对食物中毒患者
G+: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G-: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化脓性感染 指由化脓性细菌所引起的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疾病。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v G+ 球菌 v 分布广,大多是正常菌群:腐物寄生菌和表皮葡
萄球菌; 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色素
v金黄色 v脂溶性色素
β溶血 v血平板上 v完全透明溶血环
生化反应
v 触酶(+),区别链球菌属
触酶 2H2O2
2H2O+O2
v 多数菌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
产酸不产气
致病菌
v 致病菌分解甘露醇
(-)
(+)
甘露醇发酵试验
3. 抗原结构: 葡萄球菌A蛋白、荚膜多糖、
磷壁酸等
1)葡萄球菌A蛋白 (SPA)
征(TSS)
(6) 其他:耐热核酸酶、透明质酸酶等
(二)所致疾病
感染类型 所致疾病
侵袭性
局部感染 (疖、痈、毛囊炎、蜂窝
组织炎、伤口化脓)
脏器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
全身感染:败血症、脓毒血症
毒素性 肠毒素----食物中毒
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肤综合 征
TSST-1---毒性休克综合征
毛囊炎

毒素------
(1)葡萄球菌溶素(αβγδ):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 v 外毒素,抗原性好,脱毒可制成类毒素 v 损伤细胞膜:RBC、WBC、 platelet、肝细胞等 v 与组织坏死、脓肿形成有关
(2)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v 细胞毒素----破坏白细胞 v 攻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v 抵抗宿主吞噬细胞,增强细菌侵袭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