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错题记录及分析
三年级下册数学数学易错题+必考题

一、概念理解不清楚(一)计算题(1)500÷25×4=500÷(25×4)=500÷100=5(2)34-16+14=34—30=4错误率:46.43%;35.71%;错题原因分析:学生在学了简便运算定律后但还不太理解的基础上,就乱套用定律,一看到题目,受数字干扰,只想到凑整,而忽略了简便方法在这两题中是否可行。
例如第1题学生就先算了25×4等于100;第2题先算16+14等于30;从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错题解决对策:(1)明确在乘除混合运算或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不具备简便运算的因素,就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强调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a仔细观察题目;b明确计算方法:能简便的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能简便的按正确的计算方法计算。
并会说运算顺序。
(3)在理解运算定律及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目的。
对应练习题:14.4-4.4÷0.5;7.5÷1.25×8;36.4-7.2+2.8;(二)判断题1、3/100吨=3%吨(√)错误率:71.43%错题原因分析: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
而学生正是由于对百分数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所以导致这题判断错误。
错题解决对策:(1)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找一找生活中哪儿见到过用百分数来表示的,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错误率:64.29%错题原因分析: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学生主要是对角的概念没有正确理解。
还有个原因是审题不仔细,没有深入思考。
看到有两条射线就以为可以组成一个角,而没有考虑到顶点!错题解决策略:(1)根据题意举出反例,让学生知道组成一个角还有一个必不可少条件是有顶点。
(2)回忆角的概念。
强调要组成一个角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一个顶点、两条射线。
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分析

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分析口算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口算题的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三年级口算题的练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的错题。
本文将对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加法运算的错题分析在三年级口算题中,加法运算常常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法运算错题及分析:1. 错题:7 + 6 = 12分析:这是一个常见的进位错误。
学生将7和6直接相加得到12,没有意识到7和6相加的和应该是13而不是12。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进位加法练习题,引导学生注意个位和十位的概念,加深对进位运算的理解。
2. 错题:9 + 5 = 15分析:这是一个对加法运算规则的误解。
学生将9和5相加得到15,没有意识到个位数相加不可能得到十位数。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巩固个位数与十位数的概念,教导学生加法运算时要按位数相加,并鼓励他们在心算过程中进行反复思考。
二、减法运算的错题分析除了加法运算,减法运算也是三年级口算题中容易出错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减法运算错题及分析:1. 错题:10 - 6 = 6分析:这是一个常见的借位错误。
学生在个位上减6后,直接写下了6,没有意识到需从十位借1。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借位减法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借位的方法和原理。
2. 错题:10 - 14 = -4分析:这是一个对负数概念的误解。
学生没有理解减法结果可以是负数的情况,直接写下了-4。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负数概念,并提供更多的负数减法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结果可以是负数的情况。
三、混合运算的错题分析在三年级口算题中,混合运算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混合运算错题及分析:1. 错题:6 + 4 - 3 = 9分析:这是一个运算顺序错误。
学生在计算6+4的结果后,没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减法运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常见错题及分析

第一单元时、分、秒错例1、眨一下眼是1分钟。
(√)错因分析:对1秒时间的长短认识不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对1秒做出准确的判断。
正确答案:(×)2、1分=10秒(√)错因分析:误以为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和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一样,都是10。
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60。
正确答案:(×)3、2时=200分(√)错因分析:忘记了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误认为是100。
正确答案:(×)4、小明7:30离家去上学,7:45到校,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45分+30分=75分=1小时15分(√)错因分析:要求小明从家到校所用的时间,就是用到校时刻减去离家时刻,而不是用到校时刻加离家时刻。
正确答案:(×)5、在百米赛跑中,李佳用了11秒,王伟用了13秒,所以王伟跑的快。
(√)错因分析:在用时间记录成绩时,错误的认为用时越长,成绩就越好。
其实不然,在用时间记录成绩时,用时越短,成绩就越好,用时越长,成绩就越差。
正确答案:因为11秒<13秒,所以李佳跑的快。
6、1时25分+45分=1时70分。
(√)错因分析:时间的计算是相同的时间单位相加减,但是相邻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即满60分就是1时,所以上题中的70分应转换成1时10分,则1时10分与原来的1时相加,结果为2时10分。
正确答案:2时10分。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1个小格(√)错因分析:对钟表的分针和时针不了解,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时针走1个小格是12分钟。
正确答案:(×)8、分针从数字9走到数字12,经过了3分钟。
(√)错因分析:分针从数字9走到12是经过了3个大格,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所以是经过了15分钟。
正确答案:(×)9、北京大学1:10上课,每节课2小时40分钟,第一节课1:30下课(√)错因分析:求结束的时间用开始的时间加经过的时间。
就是1时10分+2时40分=3时50分。
三年级数学错题集及分析精选

3
3 7 0
+18 6
1 2 5 6
(金伊琦、李仕艳、陈佳妮、李楚婷)
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后,个位和十位上都没加错,而在百位上相加时却用3+8+进上的小1=12.我一开始纳闷,这个数怎么出来的?问学生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才明白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了乘法就把加法的运算也依葫芦画瓢似的做乘法了.在教乘法时,适当出一些乘法和加法题使两种运算比较练习.
3 7 0
+11418 0
2 3 5 0
(李仕艳、林舒宁等)
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后,个位和十位上都没加错,而在百位上出现3与4相乘了,千位上计算也没错.
1、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的.
2、理清每种的计算方法.
3、加强训练.
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后,中下部分学生做加法运算的题,竟然把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混在一起算.从这里,又让我得到启示:在学习乘法的同时,还得要学生每天练习一两道加、减的计算题,使他们更清晰乘法的计算方法不同于加、减,同时又巩固加、减的计算技能.
学生错例集(三年级)
病号
病例
病因
改进教学方法的方案
1
96 0
三年数学错题集及分析
1 2 8 0
(刘祥)
学习“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影响,连0+7都得0了.
1、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题混合训练.
2、让学生在做之前说说每中运算算法,再让学生练习.
2
37 0
+ 8 6
1 2 3 0
(李静)
学习“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后,竟然连加法照样这样做.
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完整版

解决问题
退位减法
低
便宜了(200)元。
这些学生审题有误,填了估算的结果;“先估一估”指口头估算,而要填的是计算的结果。
8
803-495=
计算
退位减法
中
803-495=408
这些学生在计算退位减法时,个位、十位相减都正确,但百位相减时,忘了被减数已经退了1。
9
805-397=397
805 验算: 805
中
17÷3=5个……2根
5
3 /1 7
1 5
2
商5应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14
7 / 4 3
竖式计算
有余数除法(二)
低
5
7/4 3
35
8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小于除数,这些学生没有检查余数与除数的大小,
15
三(1)班共有29人,每节车厢坐3人,小明最后一位上游览车。小明坐在几号车厢?
解决问题
有余数除法(四)
32
有50本书,至少需要增加( )本,可以刚好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
解决问题
总复习
中
50÷9=5本……5本
至少需要增加(5)本。
题意没有弄清,这些学生解答的是至少减少5本,可以刚好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50本书平均分给9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到5本,还多了5本,9-5=4本再需要增加(4)本,每位小朋友又可以分到1本了。
三年级小朋友生活经验少,他们认为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
所需时间较少,从一楼走到三楼花费时间较多。
39
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也一定相等。 ( )
判断
总复习
中
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也一定相等。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错题库及分析编错题题型配套教学难错误情况及归因分析号内容度1填一填毫米的认中不少学生填了 3 厘米 7识分米;学生只注意回形针的一头对准了 3 厘米 7分米 . 却忽视了另一()厘米()毫米头没有对准 0 刻度线。
23000 米- 2 千米填一填千米的认中有的学生填了=()千米识( 1000) .这些学生注意了算式中两个量的单位不同 . 要统一单位 . 但要统一成什么单位呢 .要根据要填的量的单位 . 即化成千米再计算;显然这些学生解题方法不对。
3所有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判断题长度单位低有的学生填了(√);率都是 10。
()练习平时说话不严密 . 考虑问题简单 . 判断题就要鸡蛋里挑骨头 .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判错。
4 1 千克铁比 1 千克棉花判断题吨的认识低有的学生填了(√);重。
()“铁比棉花重”这是生活常识 . 其实这也是一句错句 . 学生受此影响;既然都是 1千克应该一样重。
546列竖式进位加法低46+ 75计算+7 1511 1个位相加正确 . 十位相加时 . 忘了加上个位进了 16电饭煲: 168 元;解决问进位加法中买电饭煲和电话机需电话机: 259 元;题要多少元?微波炉: 505 元;168+ 259=427 元电磁炉: 320 元。
答:买电饭煲和电话如果你有 500 元. 可以买机。
哪两器?明理些学生会解决由。
. 但一提得多余 . 看来教要注意范学生的解格式。
7先估一估 . 再算一算。
解决退位减法低便宜了( 200)元。
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些学生有 .元?填了估算的果;“先手机:原价 924 元估一估”指口估算 .价 745 元而要填的是算的便宜了()元。
果。
8803-495=算退位减法中803- 495=408些学生在算退位减法 . 个位、十位相减都正确 . 但百位相减 . 忘了被减数已退了 1。
9805-397=397式减法的低把算的果 397 当805算: 805算 . 并算做算的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错题分析

二、判断题。
2、把一个苹果分成5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5
1。
( ) 3、由4条直的线段,一定会组成四边形。
( )
学生这两道题的错误率很高。
2题是没有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是平均分,这里少了“平均”二字,学生却认为是对的;3题也是定义理解不准确,4条直的线段首尾相接,才可以组成四边形。
三、选择题。
2、把一个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 )。
A 、相等
B 、不相等
C 、无法确定
这道题的错误依然是对周长定义的认识不清,周长在四边形的反应就是四条边的长度的和,这里四条边并没有变,所以周长相等。
六、动手操作(每题5分,共10分)
1、(1)画出两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
(2)求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这道题的错误在(2)题,求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组成新图形的周长。
这个时候学生普遍的做法就是把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加起来,完全没有想周长的定义是怎么样的,又是对定义的理解偏差。
三年级下册数学错题小报

三年级下册数学错题小报
一、错题回顾
(1)问题描述
本小报将回顾一些在三年级下册数学中常见的错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2)错题示例
1.在计算100-20+10时,有些同学会得到110的结果。
这是因为在计算过程中,他们
先计算了20+10=30,然后再从100中减去30,得到70。
但是正确的计算方法是先减去20,再加上10。
2.在比较数字大小的时候,有些同学会弄错比较符号的方向。
例如,在比较56和39
的大小时,他们会错误地认为56<39。
正确的比较方法是56>39。
二、错题分析
(1)原因分析
以上错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同学们在计算时没有仔细阅读题目,或者对数学符号的理解不够准确。
(2)解决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细心,并且在做题时要反复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
同时,同学们还需要加强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三、小贴士
(1)在计算时,一定要先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后再进行计算。
(2)在做比较大小的题目时,要正确使用比较符号,注意箭头的方向。
(3)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做练习,加强自己的计算能力和符号理解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同时提醒大家在做数学题时一定要细心、认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错题记录及分析
错误,未必都是不好的, 有时错误真的就是一种美丽。
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了它,我们离成功就又近了一步!!
四年级数学错题记录及分析
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合理、有效利用,相信它能给我们的课堂画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相信它能给我们老师,给我们学生带来一笔无形的财富。
个点引出两条射线,另一幅是从两个点引两条射线,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
6 课堂
练习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
是一条射线。
(√)
学生把角的概念忘
记了,角是由一个
点引出两条射线所
组成的角,而直线
上没有点,也就不
存顶点。
让学生回
忆角的概
念,用概
念来判断
正误。
7 作业
本1、画120°的角。
学生把“0”刻度线和
射线对齐后,直接找
120°,没有从右边找
起,所以把60°当成
了120°。
让学生找到
射线所对的
“0”刻度线,
再从0°开始
找120°。
8 作业
本
160×60=960
1 6 0
× 6 0
9 6 0
学生对“因数”中有几
个零中“因数”一词的
理解不到位,漏数了一
个零。
提醒学生注
意两个因数
中的0,不可
以漏掉。
9 作业
本205×67=1675
2 0 5
× 6 7
1 7 5
1 5 0
1 6 7 5
学生对因数中间有0
的计算方法忘记了,把
0漏乘了。
一要学生学
会估算,可以
知道积的围,
根据围来判
断答案是否
正确;二药提
醒学生不要
把0漏乘了,
相同数位要
对齐。
10 练习
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
行线。
(√)
学生缺少空间想象力,
对平面的认识不够,只
能认识到一个平面。
用两把尺演
示不同平面
的两条线的
位置,可以发
现它们既不
平行,也不垂
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