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

合集下载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先生《太极拳术十要》在1925年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中,杨澄甫先生口述了太极拳的十点要领,成为近代太极拳技术发展的重要规范。

这些要领是: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太极拳十要》解析根据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观察,对杨澄甫先生《太极拳十要》有以下认识和理解。

1.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杨澄甫把太极拳称做“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艺术”。

太极拳要求柔而不软,沉而不僵,立身中正,处处有搠劲。

掤劲就是舒展饱满,支撑八面。

“顶头悬”不仅是掤劲立身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起精神、气势充盈的体现,虚灵顶劲可以使动作轻灵,姿势优美,起到提神亮相的效果。

正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中要注意头容正直,提神贯顶,切不可低头缩脖,精神不振,老态病容。

2.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太极拳是一项松静柔化的武术运动。

“用意不用力”就是告诫人们不要紧张用拙力,生硬拼搏。

在武术运动中有的拳种以明快有力、放长击远为特点,比如长拳动作要求挺胸收腹,转肩直臂,而太极拳却要沉肩坠肘,含胸展背,表现劲力随曲就伸、松顺柔化的特点。

所以我们打太极拳要松柔沉稳,含蓄自然,不可挺胸直臂,大开大合。

如果说长拳美在刚健挺拔,像一个戎装少男,太极拳则美在自然松柔,像个典雅少女。

3.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松腰”是立身中正的保证,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我们常见一些初学者打拳时腰胯紧张。

比如弓步时前倾,后坐时仰身,转身时左右歪斜,其原因是没有松腰松胯。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其病多在腰腿。

”如果能松腰、落胯、屈腿,就会保持端正的身型。

要做到松腰松胯,需要加强桩步力量。

如果两腿力量不够,应该姿势放高一点,不要蹲得过低,力不从心,造成腰胯紧张,上体歪扭。

4.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太极拳要求步法轻灵平稳,迈步如猫行,如履冰。

练习太极拳松身功法的要领

练习太极拳松身功法的要领

练习太极拳松身功法的要领简述松身是学习太极拳的重要门路,只有做到松身,才能把太极拳全部都掌握好,才能更深入的学习太极拳要领。

松身功法是轻沉兼备的整体性松功动作,把动作相对较慢的站桩功、松腰胯功、松肩肘功练习到位了,才好练习动作相对较快的松身功法。

如果说热身基本功是松筋舒骨的粗活,桩、腰、胯、肩功是重活的话,那么,松身功则是松筋舒骨活肉的细活。

松身功法有利于人体血气和顺,能使周身筋骨较快松开,皮肉也较快放松,进一步提高松、沉、柔、刚、软、韧的质量。

拳架的练习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但是练习拳架不仅要做到周身放松,意和形也要结合。

练起拳架和推手就会觉得更加顺遂、流畅、协调。

具体的松身功练法请看我的教学视频讲解,在此说的是练功要领。

松腰转胯1、两脚与肩同宽、身体中正的自然站立。

2、胸椎、腰椎上下对拉松开竖直。

松腰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腰是承接着上身和下身的枢纽,因此,腰部的力量对练习太极拳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前松腹股沟,后松尾闾和臀部。

4、从上往下松沉到脚底成为腿脚稍屈的开立步桩时,同时转胯带动一手掌心往身前肩关节上面拍去,另一手掌背往身后肩胛骨松去。

5、顺着地面反座弹力而起带动两手各自在侧身往上抬起至稍低于肩的高度,掌心向下。

松沉弹手1、两脚与肩同宽、身体中正的自然站立,两手各自在身侧松肩、垂肘、松腕的虚虚握拳。

2、胸椎、腰椎上下对拉松开竖直。

3、前松腹股沟,后松尾闾和臀部。

3、从上往下松腰塌胯沉到脚底成为腿脚稍屈的开立步桩时,同时沉肩垂肘往地面方向松去,初练到位时,松开肘关节有似乎脱开的感觉。

4、顺着地面反座弹力而站起,同时腰胯带动两手往上弹起来。

两手往上弹起的幅度与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成正比,腰胯松得好一点,地面反座弹力大一点,两手往上弹起就会自然高一点。

如果地面反座弹力大大,而两手往上弹起较高,这样是手上故意动作的毛病。

松胯捋堋1、站一个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的弓步,不讲究是正弓步,但不能是侧弓步。

怎样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松功方法

怎样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松功方法

怎样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松功方法要掌握好太极拳的松,就要掌握练习太极拳松的正确方法,这样对于练习太极拳是非常有利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怎样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松。

欢迎阅读!正确练习太极拳的松的方法第一,顶头悬也叫头部“松”。

就像是头顶有绳悬着一样,感觉自己头部有悬空的感觉,要找到让头坐到脖子架上,舍掉脖子肌肉的感觉。

在脖子僵硬时,“松”颈部肌肉,摆正头颅,把头放在颈椎架子上。

有这个位置,可让头颅不偏不倚,仿佛悬空,轻盈灵活。

练拳时,最容易紧张的还有脸部,而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脸部真正做到“松”了,精神就能真正的“松”。

关键做法是头颅要放正,眼睛平视,下巴处分开两股力量沿着两脸颊骨下侧紧贴两耳后根上行至两耳正上方,再由双耳正上方上行至百会穴,练习时找到这两股力量并在百会穴汇集。

如此,就能很容易做到顶头悬,此时,不但能反观内听,且能耳听后方。

第二,松肩也叫沉肩。

要松肩,先体会胳膊的“松”感觉,两腿站直后弯腰,两臂自然下垂,感受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在练拳中始终保持这种感觉。

检查肩关节,想象着这两条胳膊不属于自己,而像两件身外物挂在肩上,手指就会慢慢有肿胀的感觉,如果微微把手指张开,感觉更强,如此长时间练习,就可以将胳膊“松”透。

在练习中,注意肩膀不能上提,注重上肢梢节的“松”,手指千万不要用力,寻找或者保持“松”透的感觉,即涨、热、麻的感觉,仿佛有细绳拴在手腕处,来牵动两臂上移,长期如此练习,胳膊松透指日可待。

经过上述方法练习,肩关节好“松”开,肩胛骨不容易“松”,但只要肩关节由着肘尖的动作方向外展,不久肩胛骨也会“松”开。

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内劲贯通,含胸后形成拔背,含胸拔背、劲由脊发就是这个道理。

但如果肩胛骨没“松”开、内劲没贯通,而是仅仅用意念执著妄想,往往会引起后背、脖子僵硬,身体不能中正,练到肩胛骨“松”开后,自然一点即通、一说就明,这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一点。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杨澄甫口授的《太极拳术十要》(收录于陈微明著《太极拳术》一书),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

无论是太极拳初学者,还是经年习拳者,都将它作为必读的学习指南。

即使是功夫已有所成的拳家,也把这“十要”作为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可见其在拳论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研习心得,专文对《太极拳术十要》的技术内涵进行一些分析阐释。

—、虚灵顶劲“虚灵顶劲”说的是头部的要领和状态。

张三丰《太极拳经》开篇便讲“顺项贯顶两膀松”,所谓“顺项贯顶”,指的就是“虚灵顶劲”。

将“虚灵顶劲”作为“十要”的首句,可见其在太极拳修炼中具有提纲携领的作用。

太极拳是武术,武术就是技击。

要技击首先就要提起精神,而头部姿势对技击时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以自然界的动物相搏为例,猫捕老鼠时,在将捕未捕之际,它四肢是屈的,身是俯的,头是伸的,眼是专注的,全身劲势专注一方,这种头部状态和神态,就似“虚灵顶劲”。

人在相搏技击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

行功走架虽不是直接搏击,但它的技击内涵却始终存在。

因此,练拳时“虚灵顶劲”这一要领是首要的,也是要贯穿于始终的。

杨澄甫对“虚灵顶劲”这一要领解释说:“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这就明确指出了这一要领的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微收提,同时头顶(百会穴)上提,使颈椎拔起,头部自然端正,随即便产生周身虚活、精神凝提的感觉。

它的功用是,主精神,生气势,提携周身,以达“满身轻利”“劲力专注一方”之功效。

我认为,要做到“虚灵顶劲”,首先要做到“顶劲”。

“虚灵”是对做到顶劲后的进一步要求或做到顶劲后所达到的理想状态。

“顶劲”是将颈椎骨节上拔,使其与胸椎、腰椎、尾椎各骨节连成一体而节节拔开,周身一体,形成一个整劲。

我们老家有句土话,把“顶劲”形象地比作“马梗子”,是说马在拉车的时候,特别是在将重车启动的那一瞬间,马头、马脖子一定要向前“顶”,加上它的四肢配合用力,使周身形成一个整劲儿向前拉动。

什么是太极拳“九松十要”(2)

什么是太极拳“九松十要”(2)

什么是太极拳“九松十要”(2)太极拳的“十要”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

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

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

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

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

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

外家之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十要一要虚灵顶劲,不要无精打采;二要松活自然,不要紧张拼搏;三要立身中正,不要俯仰歪斜;四要步法轻灵,不要拖泥带水;五要势正招圆,不要手足舞蹈;六要上下相随,不要散乱分家;七要连贯圆活,不可毛碴断劲;八要虚实互变,不可死水一潭;九要气力相合,不可怒气憋气;十要树神韵、重气势,不停留于表面外形。

太极推手练习推手:一要弄清棚、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几种劲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二要体悟在推手中如何听劲、喂劲、化劲、发劲、上下绞劲,如何体现搭手即拿,使五个手指都干活;三要感受在挽花中如何沾连、粘随、环环相扣、顺逆缠丝;四要通过推手来检验矫正拳中的毛病。

太极拳术十要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自如阶段:太极拳最终要求是重意不重形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肩、胯、肘、膝、手、足、上下斜线均相合之意。

拳谚:拳无功一场空,力不敌法,法不敌功。

十三式: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练拳要领:1、身法:上身端正、松肩坠肘、五指抓地、重心稳定;2、手型手法,注重方位变化;3、步型步法,注意起落方位;4、胸腰开合,以腰为轴旋转方向和角度;5、起承转合,每个动作的起点、运行路线、角度、方位变化、落点;6、重心倒换,裆走下弧,重心偏左或偏右是四六开、三七开、二八开,以及左右臂随着重心变化的;7、眼神注视的方向;8、呼吸:内呼吸、外呼吸,拳式的配合;9、放松:逐步做到体松心静。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黄震寰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黄震寰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黄震寰太极2008-09-10 19:11:43 阅读127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又练功道艺两相丰太极泰斗吴图南老师说:“根据我的体会,太极拳的功可概括为四种:一、松功;二、着功;三、劲功;四、气功”。

吴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好太极拳松功”。

因此,松功是太极拳的基础。

松功修炼就是说要集中练养“神形”,“放松,入静”,而后练养“沉气,通空,圆融,虚灵”。

通过这样用功,就可心定气和,周体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无不柔和,无不松沉,无不轻灵。

“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

太极拳要求一松到底,放松入静,毫不含糊地进行“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空)”。

只要神虚领(灵)不丢,就不会懈、塌和丢。

松要先心松、神松、意松、气松。

而后形松。

形松要达内松(五脏六腑)和外松(筋骨皮)。

全体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如九曲珠,又要节节贯串,通体无间,无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松的意义是松展、松开、松柔、松软、松沉、松圆、松通、松空、松灵,这样练法就不会松懈,松塌和松瘪。

松要排除身上刚气、躁气、浮气、僵气而存积真气、元气、中气。

从而能卸僵、弃木、化柔、转活、轻灵而富弹性。

松功的目的要排除病气、养炼神气、积储内气、增长内功。

本功法的特点要求气沉涌泉,神领到顶,养时神气相合,练时神气相分,一举一动立足消除“力学效应”,而求内气鼓荡。

全套功法可以集中练,分散练,也可选择一式练,每一式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要想功夫长得快,就要下苦功。

身形要求神虚领,脊正,沉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相分,动静相间,开合相寓,阴阳相生,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八面支撑。

本套功法总结实践了十几年,对防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低血压,五脏失调,关节炎,腰椎,颈椎,肩周炎,腰肌劳损等有效。

对沉气通络获得“定功”来得较快。

主要贯彻了“动静相兼,养练结合,形神双修,内外兼练”的养生练功法,同时遵循“养生中寓有技击基础,技击推手中求养生”的宗旨。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1 静松:静松是取站、坐、卧等三种练功姿势,具体要求,九松十要一虚灵。

九松:从脚(脚趾)往上关节一节一节放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放松九大关节,且节节贯串。

放松十要:要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松腰,收吸左右胸窝,空胸,圆背,放松脖颈。

“一虚灵”指顶上虚灵,不要刻意去立顶、悬顶,顶上自然虚灵为好。

九松十要摸得着,有感觉,资深练家可以看得见,初学者看不见,渐渐可以在接触部位有所感觉。

2 动松:动松是行动中,如练拳、行走、技击中放松,不易操作。

其实,坚持规范行功,定能功成。

3 拳中的阴松、阳松,拳式以先后动作划分1、2、3、4、5、6……单动为阴,双动为阳,简单说,阴动,从皮毛到肌肉收敛入骨;阳动,从骨筋肌肉皮毛往外舒展。

空,是《授秘歌》中提到的“全体透空”。

太极拳内功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点”的功夫。

太极功夫指周身全体,大可以理解很大,周身那么大,小到一个点,多么小的点也是一个空点,手指触摸对方身体的部位,是一个指尖的点,拳、掌的接触部位也称谓接触点,接触部位大一些。

接触点轻摸是松空的,用力按或推,这个点将变得坚刚。

用筷子头、圆珠笔尖、小到牙签端头,那么小的部位,是一个空点,用力去捅这个点,有一种坚刚的感觉,具有松空内功的太极人,周身全体空,亦可以半边身子空,小的一只胳臂松空,大臂松空,小臂松空,个人接触点都是空的。

这个松空点,在技击上用处大,是制敌取胜的法宝。

虚:虚是虚灵,轻灵,虚松,是练拳虚手,虚脚的虚,是周身虚空的虚,是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太极八法的虚,在拳和技击,揉手(推手)中实来虚接,打虚不打实,制敌取胜不可少的虚虚实实的虚。

李道子《授秘歌》第一句的“无形无象”。

曾有人解释为气,不全面。

无形无象在双方较技中,在接触点上瞬间突变成空点,虚是技击中高境界的功夫。

说到此,讲一个松空故事:2008年5月,以香港弟子为主,有纽约、加拿大华人传统太极拳爱好者组成“武当山寻根拜祖团”寻武当太极的根,朝拜三丰祖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黄震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又练功道艺两相丰太极泰斗吴图南老师说:“根据我的体会,太极拳的功可概括为四种:一、松功;二、着功;三、劲功;四、气功”。

吴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好太极拳松功”。

因此,松功是太极拳的基础。

松功修炼就是说要集中练养“神形”,“放松,入静”,而后练养“沉气,通空,圆融,虚灵”。

通过这样用功,就可心定气和,周体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无不柔和,无不松沉,无不轻灵。

“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

太极拳要求一松到底,放松入静,毫不含糊地进行“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空)”。

只要神虚领(灵)不丢,就不会懈、塌和丢。

松要先心松、神松、意松、气松。

而后形松。

形松要达内松(五脏六腑)和外松(筋骨皮)。

全体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如九曲珠,又要节节贯串,通体无间,无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松的意义是松展、松开、松柔、松软、松沉、松圆、松通、松空、松灵,这样练法就不会松懈,松塌和松瘪。

松要排除身上刚气、躁气、浮气、僵气而存积真气、元气、中气。

从而能卸僵、弃木、化柔、转活、轻灵而富弹性。

松功的目的要排除病气、养炼神气、积储内气、增长内功。

本功法的特点要求气沉涌泉,神领到顶,养时神气相合,练时神气相分,一举一动立足消除“力学效应”,而求内气鼓荡。

全套功法可以集中练,分散练,也可选择一式练,每一式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要想功夫长得快,就要下苦功。

身形要求神虚领,脊正,沉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相分,动静相间,开合相寓,阴阳相生,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八面支撑。

本套功法总结实践了十几年,对防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低血压,五脏失调,关节炎,腰椎,颈椎,肩周炎,腰肌劳损等有效。

对沉气通络获得“定功”来得较快。

主要贯彻了“动静相兼,养练结合,形神双修,内外兼练”的养生练功法,同时遵循“养生中寓有技击基础,技击推手中求养生”的宗旨。

以“用意不用力”的法则来修炼“神气相合和神气相分”,从而能够卸僵化柔,积柔蕴刚,调柔堪能。

第一法:无极桩静功――要求两会(百会、会阴)一点(涌泉联线中点)一垂线(中垂线)。

第二法:松肩带腕功――起于涌泉,气贴背。

第三法:沉气荡手功――气沉涌泉,荡双手。

第四法:擎指功1.单指擎天理脾胃2.双指擎天理三焦3.双指前擎通大椎4.双指横擎气贴背第五法:太极开合功――心开胯开形于手第六法:太极腰转功――练腰补肾在立轴第七法:丹田内砖功――丹田圆转手抱球第八法:阴阳胯圈功――以胯带膝并带踝第九法:膝松功――弯腿摩膝通热气第十法:转底功――气沉涌泉神到顶收功法―松到底祛万病太极拳抽丝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黄震寰一、?抽丝功(劲)概念太极拳抽丝功(劲)在现有的太极拳著作和杂志中论述不多,历史上对抽丝劲与缠丝劲的讨论有过不同的看法。

但抽丝功修炼是太极拳练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杨式太极拳大师田兆麟(注一)先生在教功中极重视抽丝功(劲)的讲解和示范,他指出:“抽丝者,即运劲如抽丝之谓也”(注二)。

就是说太极拳劲在身内运行要如浮云若流水,缓细绵长,又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

吴式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注三)先生在教功中也非常注重抽丝功的修炼,他经常告诉学生:“抽丝两个字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行功心解》里,这是个比喻”。

他说:“练太极拳运劲就同抽丝一样,你如抽猛了丝就断了,你抽得不合适时,丝又抽不出来。

这是比喻练太极拳劲,不能够过强,也不能过弱,要恰如其分”(注四)。

这说明练太极拳劲要像抽丝一样,出丝绵绵,入丝微微,缓徐绵长,细微流畅,绝不能像努气鼓劲,运气贯劲般地猛练硬练。

这是说只有行气才能似抽丝,实际上练劲即练气,运劲为行气。

行气如九曲珠,运气如抽丝。

我们把这种行气运身,运气如抽丝的功法称为“抽丝功”。

所以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说:“运劲(气)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二、抽丝功(劲)内涵拳论《太极拳行功心解》为抽丝功(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一)田兆麟先生进一步阐述抽丝功说:“按抽丝二字,非仅指缓徐直拉而出,因直拉而出,弗论如何缓徐绝不能绵绵不断。

其实抽丝二字,乃指旋转出入,如来复线之螺旋形也,出为顺抽,入为逆抽,一切运劲,概不外乎此顺逆二抽,即两仪之谓也。

其顺抽乃由足至于手指之抽,其逆抽乃由手指回归足之抽,其路线即左足右手,右足左手,凡太极拳之运劲,无一不在此顺逆抽丝之中。

以方位言之,即为十二抽丝,倘无之,即外形虽圆走圈动,而内中之劲仍是直劲,有失太极之义,不能发生以小胜大,以轻制重之功用。

”由知:1、抽丝要缓徐和绵绵不断是“以心行气”之说。

《行功心解》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

说明抽丝不在外面而在内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行气若抽丝,运劲即运气,练气即练劲。

2、《行功心解》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断续处,无使有凸凹处”。

说明太极拳的每一动作要神敛气聚,轻灵而内气鼓荡,且一线贯串,要处处气势饱满,即左抽无缺,右抽无陷,进抽不凸,退抽不凹,大抽有续,小抽无断,这样才能产生以小胜大,以轻制重的功用。

3、《行功心解》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说明抽丝之根源于脚而又归于脚。

其顺抽由脚而腿而腰而手,逆抽由手而腰而腿而脚。

内气既鼓荡而又旋转出入,形成螺旋形。

其动作非双顺即双逆,或一顺一逆。

如果有一动作,既非顺又非逆,则此动作为直来直去,不能称为太极拳之运劲。

实际上顺抽为阳、为开、为吐、为放。

逆抽为阴、为合、为吞、为收,即太极两仪之谓也。

4、《行功心解》进一步说:“运若抽丝处处明,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说明更高层次的修炼不能着在“气”上和“劲”上,因为有劲者僵,有气者滞,无劲无气者纯刚。

此时的太极拳运劲(气)可达到似百炼钢,又有似绕指之柔。

(二)田兆麟先生又说:“抽丝为太极拳之基本动作,无之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也,如左抽右抽,大抽小抽,进抽退抽,里抽外抽,上抽下抽,顺抽逆抽,此即十二抽丝也”。

意思是说太极拳的一切运劲,无不在此顺逆抽丝之中,一切行功走架均无不在此十二抽丝之内。

例如太极拳十三势中的才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与进、退、顾、盼、定五行,在推手中必须灵活应用,但均在十二抽丝之中。

田兆麟先生继续分析:“才朋,为八法之首,太极拳走架子及推手无一时离开此才朋劲,即谓太极拳为才朋劲拳亦无不可也,才朋为向外向上之动作,乃顺抽丝,居于上面而向圈外,位在人手之下为进、为攻、为开、为放,属于阳。

考才朋劲之根本,系生于弹劲,而弹劲之由来,又生于气功,气能贯串膨勃于内,如橡皮之带,则有弹性方可为才朋。

如才朋劲不充乃内气之不足,则无弹性,自缺节节贯串之功,故才朋劲为太极拳之主要之劲也”。

“捋为才朋劲反方向之劲,捋劲往下而向圈内,故才朋劲居于人手之下时为多,捋劲居于人手之上时为多,捋为向内向下之动作,乃逆抽丝,为退、为守、为合、为收,属于阴。

故才朋捋两劲应随时倒换,捋中亦应有才朋,方不至将对方之劲捋入自身”。

可以看出,其他六法,五行等也不外乎此顺逆两抽。

通过这一段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发,才朋劲应表现为形于手而才朋于内,实乃内气之充足才有弹性。

察现在社会的推手,比赛双方两手强劲如棍,强杵、硬推,互相顶牛就是因为没有获得深厚的内功修为。

又例如在杨式和吴式太极拳架中,无一式不在这十二抽丝之内,如:1、左右云手,为左右顺抽丝,其方位为左抽右抽;2、左右倒撵猴为左右先逆后顺,先退后进之抽丝;3、左右野马分宗为先左外顺抽,右内逆抽,再转为右外顺抽,左内逆抽,其方位为大抽小抽,外抽里抽。

其他则可举一反三。

三、抽丝功修炼太极拳的抽丝功修炼是最好的养生修炼法之一。

抽丝功修炼可以用来沟通人体全身经络,加速气血循环,提高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摄氧能力,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实现吐故纳新,增强肺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五脏六腑功能,实现养气养神修炼,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延年益寿。

抽丝功修炼的前提首先要求放松入静,要“致虚极,守静笃”。

然而气沉涌泉,万念俱无,则两脚底立即会微微发热、发麻,实现了脚底自我按摩。

大家知道足底反射区的经常按摩可以防治多种疾病。

以心引气,以气运身循经运行,由脚而腿而腰再至手,气丝微微,如滔滔之流水绵绵不断,取之不竭,用之不完,所谓起于涌泉,源于涌泉而又回于涌泉,归于涌泉。

这就是拳经所说的:“运劲如抽丝”,“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抽丝功修炼的步骤应先站无极桩:1、无极站桩功(静站功)无极桩功为静功,主要获得充足的底气,充实的内气。

无极桩要求放松入静,顺应自然,无思无虑,无欲无求,虚虚空空,混沌中有一点真气,微微沉入涌泉。

久而久之可感到自己“松静虚无”,“泉清水静”,“飘飘欲仙”,此时就能达到精充、气足、神全,愉快长寿(注五)。

静站时要身正、体静、气顺,立身中正安舒,两脚平行与肩同宽,身体重心线和中线要重合,两会一点要在一垂线上:即百会、会阴、两涌泉联线中点要在一垂直线上。

然后根据庄子《坐忘》要求:“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为指导。

就是说:只要把身体放松,四肢尤以两手肢自然往下堕落(决不能摆三体桩,混元桩等举手桩步),达到没有肢体的感觉,然后废黜脑中妄想杂念、聪明才智,感到全身透空,而内观其心不知其心,外观其身不知其身的状态,则可以与太虚大通浑然一体了(注六)。

入静做到静定,我们称为“五大”即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空)。

大静指心静、身静、心定、身定,到能心虚、身虚为最佳,但这要一步步提高。

第一步要身不动,第二步要心不动,第三步要忘了一切(注七)。

太极拳中,涌泉非常重要。

涌泉穴位于全身诸穴的最下部,乃肾经的起穴。

《黄帝内经》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易曰:“天一生水,如泉之涌”,即肾经之气犹如涌泉之水,涌之而取之不尽。

中医曰:“肾能生髓,髓养骨,骨藏髓,髓通脑”。

所以修炼时要以涌泉穴为秘要,先气沉涌泉穴,待底气充足后,就可运周天,练内丹,气贴背而运抽丝。

2、顺抽丝和逆抽丝修炼锻炼和修炼的区别在于:凡由外形形体之动而带动拳式进行的,任一动作皆锻炼,其结果是双重的,练法是后天的。

凡由神和内气作主导而带动拳式进行的,任一动作皆修炼,其特点是“神主行,气主动,腰主形”,表现为身不妄动,念不妄意。

所以首先要求放松入静,至虚极,守静笃,在无极静桩功的基础上进行顺逆抽丝修炼(注八)。

1)双顺双逆抽丝修炼两脚平行站立,两上肢沉肩坠肘,竖掌,劳宫穴朝前,两眼平视,神内敛,神虚灵,两会一点一垂线,立身中正安舒,松胯松腰,正项竖脊之后,静定片刻,太极静极而动,周身之气下沉涌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