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地理《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及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学生)读图、勾画,思考、笔记
(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图和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总结强调:西北地
(学生)笔记
(教师展示)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图,对照四大地理区域图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划分依据。
2.“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展示)我国典型地区的景观(学生活动)感受我国的地理差异
(启发提问,明确教学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国分为那四个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展示)随堂练习
(学生)完成习题
(学生推导总结、笔记)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气候
(教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对照四大地理区域图
(学生推导总结、笔记)青藏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划分依据是地形地势,青藏高原的突出特征是:高寒。
(教师展示)总结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范围、划分界线的图
(学生)记录、补充、背诵笔记
(教师展示)秦岭-淮河的位置,一系列地图中秦岭-淮河的位置
(展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温度带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学生)总结并笔记,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师展示)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的视频
(学生)总结我国南北方地区的差异并填写表格,思考其中哪些方面属于自然地理,哪些属于人文地理,两者有怎样的关系。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说出其分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2023届中考地理专题复习: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秦岭—淮河一线在地理分区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照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通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就曾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案例导入“秦岭—淮河”的学习。
认真观看视频,通过前面预习明白地理分界线是哪一条分界线,让学生明白这是一条过渡带通过有趣的案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
讲授新课【承转】由导入引出“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和走向、流向的特点。
由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引出一月份0℃等温线一、气温分界线。
【0℃等温线提出】每年一月分是北半球最冷的时候,这时候0℃等温线就在秦岭--淮河经过的地方。
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高于0℃,因而河流不会结冰,没有结冰期。
而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能被冻得瑟瑟发抖。
观察地理图册,在课本上找出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并用铅笔进行描绘;找出地理位置后,标出“秦岭—淮河”所处的地理位置、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及流向产生的原因。
学生在地理图册上自主寻找并用笔描绘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的印象。
【预设答案】一月份0℃等温线和秦岭—淮河的走向基本一致。
【承转】由一月份0℃等温线引出我国温度带划分。
二、温度带分界线温度带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的,这条分界线刚好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该线以北属于暖温带和中温带,该线以南则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橘子就是典型的亚热带水果,所以柑橘种植在秦岭--淮河以北,就成了不能吃得枳了。
【承转】由800mm等降水量线引出我国降水和干湿区的划分。
三、降水和干湿区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与年800mm等降水量线相吻合,该线以南降水丰富,在800mm以上,为我国的湿润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初中地理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地理《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分区等三部分内容。
这一节涉及的地图比较多,主要是综合复习前面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
把前面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读图找出其他的地理界线让同学能清晰的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分区,为下面分区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及界线。
(4)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5)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分析秦岭——淮河南北两侧地理特征的显著差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秦岭—淮河景观图片的课件,看同学们能从图片中读出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读出的秦岭—淮河地理信息。
二、合作探究(一)秦岭——淮河1、淮河为什么会称为“害河”“夺淮入海”?①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②“夺淮入海”:1128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南岸破堤决口后,黄河水侵夺了淮阴以下的淮河河槽,与淮河合流入海。
直到1855年,黄河又在北岸决口改由利津入海。
更为严重的是,1938年国民党政府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南流,再次侵夺淮河流域。
从决口到堵口的9年中,造成了54000平方千米的黄泛区。
②分组讨论:学生搜集的有关淮河称为“害河”的原因③师生共同总结:成为“害河”的原因:在黄河夺淮的700年中,黄河多次泛滥,携带大量的泥沙。
淤高了淮河的河床,使中游的河槽变成了半地上河、下游的入海出路淤塞。
每遇汛期,上游来水大增,下游有无通畅泄水渠道,一直破堤决口,泛滥成灾。
(过渡)秦岭—淮河到底在哪里?让我们从图中找到它。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秦岭—淮河线》教案

B黄河 冬季不 结冰
C秦岭—淮河以北的农 作物一般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D油菜、甘蔗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
8、秦岭和淮河的南北两侧没有明显差异的是:
A、自然环境;B、农业生产方式;
C、人们的生活习惯;D、民族和宗教信仰;
9、跨我国四大分区的省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淮河成为“害河”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淮河水质日趋恶化的趋势,树立治理和保护淮河以及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①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②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
①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在地图上的落实;
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原因。
教
学
过
程
引入新课(1分钟)
由“橘生淮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导入 。
A、四川;B、甘肃;C、宁夏;D、青海;
课堂小结(1分钟)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 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地理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调整,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下节课我们将对南 方地区 和北方地区作专门的学习。
教
学
反
思
新课推进
自学自测(12分钟)
一、秦岭与淮河
1、秦岭山脉呈东西走向,与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2、淮河自西向东流,主流经高邮湖南入长江,另一支东入黄海。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与我国1月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线的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线》的教学设计《秦岭―淮河线》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分界线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填图等活动完成认知,让学生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通过探讨更深层次的把握秦岭―淮河线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了解我国地理区域的同时,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为将来建设祖国时能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办事。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①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在地图上的落实;②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学习设计(学生用)一、秦岭与淮河认知:识图:图4-1秦岭――淮河线示意图、p7页图1-5中国行政区划、p21页2-2中国主要山脉分布、p42页图2-28 中国主要河流分布 1、秦岭山脉的走向为走向,为水系和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其主峰是,北侧是,南侧是。
2、淮河发源于,流向是。
主流是经高邮湖南入,另一支东入。
3、秦岭山脉穿过、、等省级行政区,它们的省级行政中心分别是、、。
淮河了流经的省级行政从西到东依次是、、。
资料一、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
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
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
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
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
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
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资料二:淮河本来属于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终将由陆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
初中地理 《秦岭——淮河》教学设计

多媒体展示“秦岭以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短视频教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图中有云的一侧代表的是南方的高空还是北方的高空?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岭阻挡了南方的湿润气流北上,在南方的高空,云雾翻涌,而北方的高空,晴空万里。
秦岭南北两侧,景观差异明显。
在“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秦岭居于榜首,这也说明了秦岭的重要地位,那么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它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岭——淮河。
一、找秦淮1、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东西绵延约1500千米,平均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高大的海拔为它阻隔气流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淮河发源于河南,全长约1000千米。
秦岭——淮河一线东西连接,形成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我国有极其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2、秦岭:东西走向淮河:自西向东流3、秦岭——淮河一线经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过渡语:成语南橘北枳出自故事《晏子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橘子树因淮河南北的环境条件不同,结出味道不同的果实,也反映了秦岭——淮河两侧的差异。
那么秦岭——淮河两侧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4、秦岭之“力”过渡语:秦岭之“力”主要表现为对季风的阻挡作用。
①降水——教师:来自于海洋的暖湿气流自南向北推进,而秦岭像一面“挡风墙”一样,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北上,使秦岭以南降水充足,秦岭以北降水明显减少;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该线大体一致教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充当小老师,顺着老师的思路,从冬季风的风向、性质角度分析,秦岭是如何阻挡冬季风的呢?(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补充)②气温——教师:冬季风是自北向南推进的冷空气,秦岭阻挡了寒冷的冬季风南下,使秦岭南北冬季气温差异显著1月0℃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线一致过渡语:秦岭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了天然的大屏障,时常以一山之“力”阻挡北上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的步伐,使秦岭两侧气温、降水存在明显区别。
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张家界市永定区沙堤乡中心学校欧昭戎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秦岭与淮河、秦岭与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等三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起点低,分析推理事物的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1、知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及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2、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界线和范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岭—淮河两侧的地理差异。
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界线和范围。
教学过程:一: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
秦岭—淮河线自西向东通过的省区:甘肃、陕西、河南、安徽和江苏。
二:秦岭—淮河线南北的地理差异。
<一>、气温1、1月份0c等温线2、日均温>103积温4500 C等值线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二>、降水4、年降水量800mm 等降水量线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三>、气候6、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四>、农业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五>、植被9、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六>、河流10、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有结冰期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11、秦岭(和巴颜喀拉山)还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七>、地形12、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
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八>、区域13、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总结: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南) 的分界线。
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 的分界线。
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 C 等温线经过地区。
11 、年降水量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
《秦岭--淮河线》教学案例

《秦岭--淮河线》(湘教版)教学案例一、教学思想: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对学生们来说理应是个实用性强,能引起学习兴趣的学科,但是我们的教学普遍缺少实践,地理成为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学科,学生普遍觉得地理抽象难学。
我们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经历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了解地理学习是对生活有用的,是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用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只注重结果,轻视了学习过程和体验,学生难以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增长才干,各种技能也没有得到培养,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地理没什么用。
但秦岭对宝鸡的学生来说就是乡土地理,知识储备较充足借此能够拓展学习内容,围绕它设计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层层展开,逐步增大难度,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感知理解世界。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分区等三部分内容。
这节涉及的地图较多,主要是综合复习前面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读图找出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特征的差异,把前面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读图找出其他的地理界线让学生能清晰地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分区,为下面的分区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对于地理学习方法已经初步掌握,对各种地图的使用也较为熟练,对地理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都已经习惯,能够在课堂中熟练的应用,学习小组之间能够积极地实行讨论、展示,并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所任教的学校以农村学生为主,家庭中报刊杂志、电脑等方面的配备较为欠缺,所以学生在知识的储备量上明显不足,知识面比较狭窄。
所以,与秦岭淮河相关的信息材料都需要教师给予补充。
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岭、淮河的位置及地理特征。
2、了解秦岭-淮河线重要的地理意义。
3、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分界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岭—淮河线教学设计
张家界市永定区沙堤乡中心学校欧昭戎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秦岭与淮河、秦岭与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等三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起点低,分析推理事物的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1、知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及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2、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知道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界线和范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岭—淮河两侧的地理差异。
难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界线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
秦岭—淮河线自西向东通过的省区:甘肃、陕西、河南、安徽和江苏。
二:秦岭—淮河线南北的地理差异。
<一>、气温
1、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降水
4、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三>、气候
6、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四>、农业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五>、植被
9、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六>、河流
10、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有结冰期
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无结冰期
11、秦岭(和巴颜喀拉山)还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七>、地形
12、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
该线以南地形破
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八>、区域
13、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
总结: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
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
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
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
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14、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三、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根据气候和地形的差异,同时兼顾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的不同把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区域。
2、界线:在中国地图上,将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地理线结合起来。
3、划分的主导因素: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导因素是气候,划分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主导因素是季风,划分青藏地区和其他三个地区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教学反思:
1、秦岭—淮河线南北的差异,并不绝对。
如小麦的种植在我国很
普遍
2、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的北段和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体一致,但不是第二、三阶梯分界线。
学习时要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