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和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汕头大学汕头大学新闻新闻与传播专业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一、专业简介汕头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界拥有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力量,是广东省内仅有的6所、粤东唯一一所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重点高校。

至今为止,已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四个本科专业,建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专业建设成熟,学科布局完善,办学条件良好,师资力量雄厚,具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性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现有学科发展平台包括:广东省新闻传播实验示范中心、广东省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广东省“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试点。

本专业非常重视与媒体开展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

,学院与汕头特区报社合作创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粤东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委托,承担“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指数研究”项目,并就此项目成果举行全国报告会,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王司长、赵处长、省出版署领导、39家报业集团的高层领导及学界知名人士前来参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二、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以实践应用为教育定位,以融合媒体应用能力训练为教学特色,并辅以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人文学科基础教育和新闻传播法规、伦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是:具体培养目标是:1.热爱祖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德优良,遵纪守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

050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050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传播学(代码:0503 )二级学科名称:新闻学(代码: 050301 )二级学科名称:传播学(代码: 050302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专业领域带头人及梯队人员情况:本一级学科现拥有教授9名,副教授10名;拥有博士学位者6名,另有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专业方向分为:舆情研究;影视与新媒体传播;媒介文化与批评;新闻生产和发展传播学。

各专业方向带头人分别为:王首程教授、戴剑平教授、纪德君教授、田秋生教授和徐晖明博士。

专业领域研究的特色优势:1、舆情研究主要关注党和政府的舆论应对以及大众舆论发展走势与规律。

目前已形成一支由3名教授领军的团队,先后承担了中宣部等多项委托课题,撰写分析报告逾800篇,带头人王首程教授是广东省委宣传部特聘舆情研究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公开表彰的优秀审读专家。

2、影视与新媒体传播主要研究全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及其网络媒体的实践价值。

近年来,该方向启动了“影视传播系统研究”项目,重点研究流动性背景下各类媒介之间的交叉性、联动性和媒介发展的整体性。

带头人戴剑平教授是国内较早提出“整合影视”并倡议建立影视新学科的代表人物,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香港回归以来粤港两地电视剧的比较研究》在华语传媒研究领域内已引起高度关注。

3、媒介文化与批评侧重从大众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及其社会影响展开研究。

带头人纪德君教授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省级)、第二、三届广州市思想战线优秀人才,第十二届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是广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广州市人文历史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我国古代大众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丰厚。

4、新闻生产以跨学科方法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市场化媒体的新闻生产。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3)适用学科:050301新闻学、050302传播学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学位持有者可以在传播媒体、新闻机构和宣传出版部门从事特定的新闻传播工作,可以在高校从事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研究,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和公共关系工作。

二、研究方向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2.网络传播3.媒体与舆论4.平面媒体(出版)传播5.新闻传播史三、多年的学习基本学制为2年。

四、授予毕业学分和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当修满至少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7学分,包括学校开设的公共学位必修课7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三门课)、专业主干课不少于6学分(三门课)、发展方向课不少于8学分,开题报告与学位论文3学分。

修满上述学分、学位论文进行的各个环节符合要求、学位论文取得合格成绩,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五、培训模式1.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培养单位,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方式。

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内完成师生互选。

2.课程学习以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二级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及发展方向课程为基础习为主,辅之以其他专业的课程或全校公选课程、经典文献阅读。

根据本专业确定的经典文献阅读书目、按照考核要求提交至少2份读书报告。

3.学术活动。

答辩前,硕士研究生应当在省级以上出版物(含省级出版物)上发表至少一篇(含一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并作为第一作者署名;或者作为主旨发言人在学院的硕士演讲厅做学术报告。

在书博演讲厅参加10场以上的学术讲座(一位主旨演讲人相当于5场讲座)。

六、课程学习1.课程和学分要求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公共100020001001基础课100020001002-x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国语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开课学期第二学期第一学期学时学分备注603804需从4门课程中选择2门第二学期104020212001104020802001语言文化哲学新闻理论研究西方传播学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论第一学期第一学期第一学期第一学期第一学期第一学期402402402402402402需至少选择3门共不少于6学分的课程,其中含一门2学分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学科基础课104020802002104020802021104020802021104020802021(二)专业课程和发展方向课程课程类别专业104020803001新闻传播与舆论研究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学时分备注第一学期402需选择3门共6学第一学期402分的课程第二学期402第二学期402需选择2门共4学或第三学主干课104020803002中外报纸编辑比较研究104020803003大众文化传播研究104020804001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专业方104020804003平面媒体传播研究104020804002网络传播研究期分的本专业方向课第二学期或第三学402程期第二学期或第三学402期第二学期或第三学402期第二学期或第三学402期第二学期或第三学402期发向展课方向课104020804004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104020804005文学传播研究104020804006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公选需选择2门共4学分的跨二级学科专业课程或全校公选课程课、跨专业课补修课程如果学生是具有相同学术水平或跨学科的硕士生,则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本学科的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和两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基础课作为补充课程。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和基本要求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和基本要求

一、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和媒体的学科,是以新闻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规律、传播理论、传播政策和传播效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

新闻传播学涉及新闻业的实践与理论、技术与管理、市场与文化,其研究范围涉及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传媒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网络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新闻传播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效果,探究传媒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规律、传播理论和传播效果等,为媒体从业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准则。

新闻传播学还需要关注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提倡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和大众利益。

二、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基本要求1.研究生培养目标本学科旨在培养掌握新闻传播核心技术、传播规律和传播效果的高级专门人才,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交流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新闻传播行业、传媒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新闻采编、新闻传播、新闻宣传、公共关系、广告策划、网络运营、传媒管理和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工作,也能在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新闻传播教育与教育管理方面开展工作。

2.学科培养目标(1)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学科知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传媒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网络传播学等相关知识;(2)具有较强的媒体素养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具有熟练的新闻采编和传播技能;(3)具备新闻传播学的较强研究能力和教育能力,可以从事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4)了解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展前沿学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5)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可以承担新闻传播领域的技术、管理和研究任务,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媒体机构、企事业单位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3.培养要求(1)具有较强的新闻采编和传播技能,掌握新闻传播业务的各个环节和各种工具,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了解媒体行业和传媒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3)具备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能够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展前沿学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4)具有较强的交流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新闻传播行业、传媒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编、新闻传播、新闻宣传、公共关系、广告策划、网络运营、传媒管理和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工作;(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能够承担新闻传播领域的技术、管理和研究任务,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媒体机构、企事业单位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汕头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界拥有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力量,是广东省内仅有的6所、粤东唯一一所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重点高校。

至今为止,已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四个本科专业,建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专业建设成熟,学科布局完善,办学条件良好,师资力量雄厚,具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性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现有学科发展平台包括:广东省新闻传播实验示范中心、广东省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广东省“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试点。

本专业非常重视与媒体开展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

2013年,学院与汕头特区报社合作创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粤东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委托,承担“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指数研究”项目,并就此项目成果举行全国报告会,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王司长、赵处长、省出版署领导、39家报业集团的高层领导及学界知名人士前来参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培养目标以实践应用为教育定位,以融合媒体应用能力训练为教学特色,并辅以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人文学科基础教育和新闻传播法规、伦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是:1. 热爱祖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德优良,遵纪守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

2. 勤奋学习,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技能知识,具备独立从事新闻与传播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3)一、学科简介1.一级学科简介: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

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

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

2.学科方向简介:(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新闻理论研究: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新问题、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第二,新闻业务研究: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而且信息搜集、分析、整合、呈现等综合创造能力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第三,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都面临着新的任务。

(2)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

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作为文化的传播技术、跨文化传播等;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

(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科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主要包括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类型、制作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受众、收视(听)率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二,新媒体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新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汕头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界拥有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力量,是广东省内仅有的6所、粤东唯一一所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重点高校。

至今为止,已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四个本科专业,建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专业建设成熟,学科布局完善,办学条件良好,师资力量雄厚,具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培养新闻传播学专业应用性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现有学科发展平台包括:广东省新闻传播实验示范中心、广东省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广东省“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试点。

本专业非常重视与媒体开展合作,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

2013年,学院与汕头特区报社合作创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粤东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委托,承担“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指数研究”项目,并就此项目成果举行全国报告会,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王司长、赵处长、省出版署领导、39家报业集团的高层领导及学界知名人士前来参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培养目标以实践应用为教育定位,以融合媒体应用能力训练为教学特色,并辅以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人文学科基础教育和新闻传播法规、伦理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是:1. 热爱祖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德优良,遵纪守法;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

2. 勤奋学习,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技能知识,具备独立从事新闻与传播实务工作的能力,达到有关部门相应的任职要求。

050302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09修订) -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050302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09修订) -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附件3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传播学专业名称传播学专业代码050302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2012年5月14日修订日期:2012年5月14日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1 新闻传播以新闻传播、网络传播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具有“理论素养·新闻实践·新媒体传播研究”的特色;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强,具有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董小玉(博导)韩敏刘丹凌2 文化与发展传播以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方式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具有跨学科,即综合运用传播学、文化学、艺术学等进行研究的特色;培养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虞吉(博导)袁智忠陶红3 新媒体传播以新媒体传播理论、应用实践、研究方法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融传播学、信息科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研究为一体的特色;培养高水平媒体应用和管理的综合型新媒体人才。

涂涛阮建海(博导)赵剑4 编辑出版以编辑学、出版学、选题与策划、出版与发行、著作权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编辑出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为现代传媒机构、书刊报纸、文化部门等培养能掌握多种媒介的编辑出版规律的高级人才。

周安平(博导)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该学科的培养理念是“开中外视野、扬时代精神、塑人文素养、炼科技能力、育传媒人才。

”其研究具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传播学知识、熟练的业务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传播业务和传播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的学生能在新闻、出版、报业集团、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影视制作、大型企事业单位、教育战线等领域以及从事新闻采写、宣传、编辑、影像设计、现代媒体技术、教学以及管理等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所属门类:文学一级学科名称:新闻与传播学专业代码:0503二、培养目标本学科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培养:1、能够在新闻与传播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熟悉和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

2、能够系统深入地掌握新闻与传播学的知识和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善于对各种社会传播观念进行观察和思考,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

3、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

坚守职业道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健康开朗,积极进取。

三、研究方向(一)新闻学1、新闻史论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运用新闻学理论重点关注、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媒介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民营大报的研究。

2、新闻业务系统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理论和业务技能。

注重强化研究生综合报道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注重对名记者、特别是湖北省的名记者研究。

(二)传播学1、传播理论全面深入地掌握传播原理和方法。

注重对传播理论研究前沿的关注,注重对传播理论的发展及运用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研究。

尤其是对社会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传播实务全面学习和掌握有关传播实务的理论和技能。

注重强化研究生的创意策划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重点对广告传播、品牌传播、文化产业发展进行考查和研究。

四、学习年限学制为三年。

第一、第二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三年是社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学生研修的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有:公共学位课为7学分,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4门为8学分,二级学科专业课(研究方向课)2门为4学分。

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

新闻与传播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课程体系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备注(开课单位)必修公共学位课0000A0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 36 1讲授讨论考试学校统一开设0000A0014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182讲授讨论考试0000A0004第一外国语41081, 2讲授考试一级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0503B0005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2 54 1讲授讨论考查由培养单位按一级学科至少开设3门,不低于8 学分0503B0006媒介发展史研究 2 54 1讲授讨论考查0503B0003新闻报道研究 2 54 1讲授讨论考查0503B0004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2 54 2讲授讨论考查二级学科专业课(研究方向课)新闻学0503C0009媒介文化批评 2 36 2讲授讨论考查由培养单位按二级学科开设2门,不低于4学分0503C001中国民营报业研究2 36 2讲授讨论考查传播学0503C0011政治传播研究 2 36 2讲授讨论考查0503C0012广告与媒介经济发展研究2 36 2讲授讨论考查专业3(此处可加行)选修综合素质课学校统一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相关培养单位开设本科课程选修课培养单位开设专业选修课0503E0009电视传播方法研究2 36 3讲授讨论考查培养单位开设0503E001新时期新闻思潮研究2 36 3讲授讨论考查0503E0011当代时政期刊研究2 36 3讲授讨论考查0503E0012 新闻媒介规制研究2 36 3讲授讨论实验考查0503E0013 广告与品牌传播研究2 36 3讲授讨论考查0503E0006 媒介产业发展研究2 36 3讲授讨论考查0503E0007 跨文化传播研究 2 36 3讲授讨论考查0503E0008 传播学研究方法 2 36 3讲授讨论实验考查补修补修课2门,不计学分,可选本科相关课程六、实践环节本学科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为:1、专业实习;2、教学实习;3、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4、学术交流。

其中社会调查实践环节需在1-4学期内完成,其他实践环节安排在第4~5学期完成。

七、学位论文学生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不低于30学分,同时达到学校规定要求(公开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至少一篇,英语达到六级水平要求),才可进行学位论文开题。

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写作。

论文要求选题新颖、文本规范,能够体现本专业研究生所应该达到的学位论文水平。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安排在第五学期,论文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

八、培养方式1、导师负责制与专业培养小组相结合的方式。

2、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开发其智力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加强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变能力。

九、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课程内容]本课程要以专题的方式,从多元视角讲授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文本、受众、效果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解析所涉及到的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螺旋理论、受众研究理论、新闻框架理论、话语理论等传播理论,并引导学生能够结合各种传播现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考查并作出深入探讨,强化学生理论运用及分析的能力。

课程注重对大众传播过程的生产、加工与传播过程研究,同时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理论的应用及变迁,探讨在社会转型的语境下传播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特别是与相关学科理论交叉、兼容的互动性,从而使学生对传播理论的范式能够动态地理解、掌握和运用。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英)沃纳·塞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5.(英)利萨·泰勒:《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英)约翰.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英)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9.(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美)丹尼尔·戴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名称]媒介发展史研究[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新闻传播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学位课)。

旨在对既有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作规律性的解释、判断,对既有的新闻思想进行历史价值分析,要求学生懂得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不同时期媒介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获得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一种独特视角,对当下新闻实践做出自己的判断,对当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解释。

在系统梳理中国新闻史上传媒业演变的基础上,不仅跟踪当下新闻事业发展,并对各种新闻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分析,而且以既有的新闻活动、新闻思想为研究对象,从而探寻新闻发展的规律,揭示新闻的本质,对新闻的价值规律作理性把握,为今后自己独立从事与传播媒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上、中、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7、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陈平原、夏晓虹:《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10、张友鸾:《世界日报兴衰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

[课程名称]新闻报道研究[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讲授。

第一讲:新时期新闻报道改革与实践概观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界的发展状况,以期获得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宏观的把握。

第二讲:新时期新闻文体创新的历史演进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文体变化进行梳理、并探讨新闻写作与时代及受众接受心理的关系。

第三讲:新闻报道与新闻策划讨论新闻报道与新闻策划的关系、新闻策划的特点、新闻策划方法要领等。

第四讲:深度报道研究研究深度报道的定义、深度报道的特征、深度报道的类型、深度报道的写作要领等。

第五讲:调查性新闻研究部分主要探讨:调查性报道的种类,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点,调查性报道的写作特点等。

第六讲:民生新闻研究探讨民生新闻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时代价值、民生新闻的特征等。

第七讲:新新闻研究探讨新闻的源流、在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美)盖恩斯:《调查性报道》(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7.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潘堂林:《怎样发现新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0.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名称]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授和讨论。

传播学的形成与发展;传播理论学派;传播学与广告学的交互影响;20世纪广告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经典广告思潮研究:软性推广思潮硬性推广思潮USP理论奥格威广告理论伯恩巴克广告理论李奥贝纳广告理论韦伯杨广告理论定位理论品牌理论CIS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广告与品牌传播广告与企业形象传播广告与市场营销广告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必读及参考书目]1. 张金海:《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