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子分析_以邛崃市为例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耕地数量相对变化研究——以焦作市为例

各县 ( 区) 市、 耕地数量生态位熵存在扩大 、 少和波动 3种情形 , 减 表明焦作各县 ( 区) 市、 耕地数 量变化差异性较 大。
关 键 词 : 生 态位 理 论 ; 态元 ; 地 数 量 生 态位 熵 ; 空动 态 变化 ; 作 市 生 耕 时 焦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3 32 0 )6叭 1 —6 0 32 6 (0 6 0 一 20 中 图 分 类 号 :X 7 1l
特征 进行 了分析 。结果表明 :1 焦作 市耕地数量生 态位 熵逐 年减小 , 明焦作 市各年耕地数量 生态位扩 充压 缩度 均 () 表
小于 河 南省耕 地数 量 生 态位 扩 充压 缩 度 , 即焦作 市各 年 耕 地 数 量 减 少速 度 均 大 于河 南省 耕 地 数 量 减 少速 度 。 ( ) 2 焦作
域气候 的蕈要作 = 『。 = } = 『 耕地生态位 的概 念可 表述 为 : 地 生态元 在 区域 耕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0 0 ) 21 5 1 5 作者简 介:牛海鹏 (9 4 )男 , 17 , 河南 南阳市人 , 讲师 , 硕 主
要从事土地生 态和 土地经 济方 而的教学 和科研 工作 , E ma ) i ( i n— 1 u a eg h u eu c。 h i n @ p .d .n p
— —
以 焦 作 市 为 例
牛 海鹏
( 南理工大学测绘 与 国土信息 工程学 院 , 河 河南 焦 作 44 0 ) 5 00
摘要 :生态位理论是 生态学重要 的基 础理 论之 一。 以生 态位理论 为基 础 , 出 了耕地 生态元和耕 地生态位的概 提 念, 并对耕地 生态位 的特征及其 演替规律作 了系统阐述。在此基础上 , 建 了用以量度 区域耕 地数量相 对 变化 的数 构 学模 型—— 耕地数量 生态位熵数 学模型 , 并运用该模 型对焦作 市 19 ~2 0 9 8 0 4年期 间耕 地数量 的相 对 变化时空动 态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第35卷 第12期2021年12月Vol.35 No.12Dec.,2021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参照耕地利用转型的定义[1-4],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是区域耕地绿色利用形态的时序变化,强调“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5-6],追求 “绿色”和“转型”双重目标,是实现耕地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措 施[7]。
但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总体呈现出物质过度依赖化,边际化、粗放化和集约化日益分化等特征[8],面临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9-12],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面源污染等“农村病”突出[5],与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目标背道而驰。
那么,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概念内涵具体是什么?当前我国耕地利用是否实现了绿色转型?阻碍其绿色转型的因素是什么?尽管学术界围绕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从转型形态[13-17]、转型特征[18-19]、动力机 制[20-24],以及转型对粮食安全[25-30]、生态环境[15,31]、社会保障[8,12]、经济发展[32-34]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研究,但尚未给出清晰的答案。
现有研究多强调耕地利用的空间转型和功能转型,对利用模式转型的研究并不充分,且鲜有学者结合耕地绿色利用展开研究;此外,现有研究尚未明确提出判断耕地利用是否实现转型的标准或方法,也很少考虑样本的时空异质性问题。
对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和影响机制缺乏准确认知,导致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推进缺乏理论支撑和政策着力点。
因此,本文面向“绿色发展”“乡doi: 10.11994/zgtdkx.20211115.141330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柯善淦1,崔海莹1,卢新海1,2,侯 娇1,武月琦1(1.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研究目的:以湖北省为例,摸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揭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景观指数的耕地细碎化研究——以四川盆地5个典型村为例

基于景观指数的耕地细碎化研究——以四川盆地5个典型村为例唐文彬; 王佑汉; 李谦【期刊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0)004【总页数】7页(P413-419)【关键词】自然细碎; 权属细碎; 耕地撂荒; 景观指数; 四川盆地【作者】唐文彬; 王佑汉; 李谦【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 610059;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42.4; F323.21耕地细碎化是一种和规模化经营相背离的土地利用格局,是全世界众多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1]。
耕地细碎化受自然、经济、社会、制度和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农户拥有土地块数相对较多、单个地块面积较小且存在差异、肥沃程度不一致、居民点与地块距离不相同等特点[2-5]。
耕地细碎化有两种表现形式,自然细碎化(地形结构、道路、沟、渠等导致的耕地细碎化现象)和权属细碎化(承包土地权属分割导致的耕地细碎化现象)[6-8]。
自然细碎和权属细碎双重叠加,使四川盆地的土地细碎化程度较平原区更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削弱了农民对土地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这也是造成该地区耕地撂荒的重要原因之一[9-10]。
当前,我国许多学者对耕地细碎化做了诸多研究,主要包括耕地细碎化的测度指数计算和改进[11]、空间特征研究[12-13]以及耕地细碎化对农户收入[3,14-15]、粮食产量[16-17]、耕地利用效率[18-20]的影响研究,缺少从自然细碎和权属细碎两种形式进行实证分析,缺乏对耕地细碎化与耕地撂荒现象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
本文选择四川盆地5个典型村作为研究区域,以耕地自然细碎化、权属细碎化为切入点,通过景观指数研究5个村的耕地细碎化特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统计分析,探寻其内在机理,可以为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撑,进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耕地管理条件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区——以湘乡市为例

72--农业经济与管理 引用格式: 周雅茜. 耕地管理条件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区:以湘乡市为例[J]. 湖南农业科学,2024(1):72-78. DOI:10.16498/ki.hnnykx.2024.001.014耕地是人类生存的命脉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1],具有位置不可移动性、可持续利用性和稀缺性等特征[2]。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对比显示,2009—2019年间,我国耕地净减少7 533 333 hm 2,现有127 866 670 hm 2,中低等地占所有耕地面积的70%,优等地仅占30%[3]。
我国明确提出要施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保护形势仍然不容乐观[4]。
近几年我国政府出台多项耕地保护措施,各地推动建立“田长制”,将耕地保护任务落实到责任人[5],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这也为村域的耕地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2021—2022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净增加,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减少势头。
为完善耕地保护措施,根据耕地属性和空间条件进行管理条件评价和分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前我国对耕地的研究已较为成熟,耕地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方面,例如朱振华等[6]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域耕地数量减少的原因,得出了主要的驱动因素;黄凯等[7]扩展了耕地分析的方法,应用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影响该区域耕地数量减少的因素;漆信贤等[8]通过统 耕地管理条件空间分布特征及分区——以湘乡市为例 周雅茜 (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摘要: 以湘乡市2022年耕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AHP 层次分析法构建耕地管理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了湘乡市村域的耕地管理条件,并运用GIS 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空间特征分析与分区。
结果表明:湘乡市耕地管理条件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并且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耕地管理条件较好的村庄主要分布在市域中北部和中南部地区,耕地管理条件较差的村庄主要分布在市域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
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聊城市为例

余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 , 降维并消除各指标 间的相关性 , 利用各组 变量的主成分得分 来表征各组 变量的原始信 息, 回归分析的可 使得
信度 大大提 高。 关键词 : 耕地资源 ; 态变化 ; 动 驱动力 ; 聊城 市
Re e r h o h r c e it n rvn o c so ec l v td l n e o r ec a g s a c n c a a trsi a d d ii g f r e ft u t a e a d r s u c h n e c h i
文献标识码: A
耕地资源 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一 以 聊城市为 例
聂 芹 t 张青霞z 黄凤莲 s , ,
(. 1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山东 聊城 225 ;2聊城大学实验管理 中心;3聊城市外国语 学校 ) 509 . .
摘 要: 究 目的 : 研 合理利 用聊城市耕地 , 制耕地资源快速减 少, 控 揭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机制 。研 究方 法: 文献资料法 , 耕地变化强度 指数 , 耕地 变化空间分异指数 , 关分析、 相 主成分分析和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的结合 , 多元回归模 型。研 究结果 : 1 来聊城市耕地 以 近 O年 减少为特征发生 了很大变化 , 耕地年均减少率为 0 5 且 自2 0 年起 减少的速度大大加 快 ; . %, 5 01 空间上 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正是社会经济 较发达的临清市和东昌府 区; 交通运输的发展 、 口的增长及农业产量的提 高是影响耕地数量 变化的主要驱动 因子。 究结论 : 人 研 聊城市 耕地面积的 变化是社会经济 因素共 同影响的结果; 几种统计方法的结合使 用值得借鉴和推 广 , 相关分析剔除相 关性 不大的变量 , 将剩
成都平原土壤质量评价

成都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提高, 但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今后耕地资源开发管理 的重点仍是加强不同形式的秸秆还田推广力度, 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还应加强农 田基本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另 外,应当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合理补充钾肥, 积极推进精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并大力 发展高新农业与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废弃物资 源化利用,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谢谢观赏
(三)结论与讨论 运用相关系数法、模糊数学法、随机过 程理论等方法技术,开展了成都平原土 壤肥力质量评价,主要评价结果如下。
土壤肥力状况总体水平较高,个别指标呈退化趋 势 与1982年相比,成都平原土壤有机质、大多数养 分含量上升,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上升,由0.37升 至0.44。单因素评价结果显示,成都平原整体土 壤质量状况良好,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及相关土壤 养分等级整体趋向良好,CEC也有明显的上升, 容重、微团聚度等物理性质略有下降,土壤PH下 降明显。
成都平原土壤质量评价
成都平原区域概况
成都平原位于川西盆地西部,又称 盆西平原,介于龙泉山,龙门山和邛 崃山之间,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长,四季分明, 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成都平原农业历史悠久,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 利用率高代90%以上,土地垦殖指数达60%,自然植 被多被栽培植被取代。成都平原栽培植被主要为粮 经作物,如粮油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玉米灯,分 布范围广,面积大。农作物中稻谷播种面积最大, 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0%左右。其次为小麦,为15% 左右。最近几年,油菜籽,药材类,蔬菜等的播种 面积及其比例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土壤肥力评价就是评判和鉴定 土壤肥力的高低。随着土壤肥力概 念外延扩展,其评价指标也发展到 包括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质,土 壤生物化学性质及环境条件等在内 的综合性指标。而决定评价结果准 确性地有取样技术,指标选择和评 价方法等。
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聊城市为例

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聊城市为例聂芹;张青霞;黄凤莲【摘要】研究目的:合理利用聊城市耕地,控制耕地资源快速减少,揭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耕地变化空间分异指数,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合,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近10年来聊城市耕地以减少为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耕地年均减少率为0.55%,且自2001年起减少的速度大大加快;空间上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正是社会经济较发达的临清市和东昌府区;交通运输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及农业产量的提高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聊城市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几种统计方法的结合使用值得借鉴和推广,相关分析剔除相关性不大的变量,将剩余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并消除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利用各组变量的主成分得分来表征各组变量的原始信息,使得回归分析的可信度大大提高.【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耕地资源;动态变化;驱动力;聊城市【作者】聂芹;张青霞;黄凤莲【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实验管理中心;聊城市外国语学校【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211本文以山东省聊城市为研究区域,根据1998~2007年耕地资源变化及其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该区域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以期对该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控制耕地资源减少提供参考。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黄河下游,属于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缓,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微度起伏,岗、坡、洼相间。
该区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13.4℃,年均降水量568~637mm。
全市总面积8 715 km2。
聊城市现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县和高唐县,下辖40个乡、66个镇、28个办事处,6 516个村委会。
耕地土壤肥力因子演变的变化程度分析——以榆中县1987-2006年的变化为例

河南农业科学耕地土壤肥力因子演变的变化程度分析——以榆中县1987—2006年的变化为例赵凡,沈玉梅.何秀云,牛建彪。
,李胜克,张继祖(甘肃省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榆中730100)摘要:对甘肃省榆中县20个乡镇的6个土壤肥力因子1987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和2006年土样检测结果进行了成对数据假设测验,以判定这6项指标的变化程度。
并简要分析了土壤养分变化的原因。
结果表明.6个指标中,pH值、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2006年与1987年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有机质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经过近20a的耕作,土壤全氮含量增加O.22g/kg(P<O.01),碱解氮含量增加33.24m g/kg(P<0.01),有效磷含量增加19.01m g/kg(P<0.01),pH值下降0.32(P<0.05),速效钾含量下降50.73m g/kg(P<0.01),有机质含量下降0.589/kg(P>O.05)。
关键词:土壤肥力l显著性假设测验l土壤养分l配方施肥中图分类号:S5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268(2010)12—0055一04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土壤管理水平的改变,土壤肥力状况也会发生变化,了解这个变化的程度。
直接关系到今后农业发展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深入实施。
对栽培作物获得高产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土壤肥力因素包括水、肥、气、热四大因素,其中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人们较易控制的肥力因素之一,而且是一个动态指标,随着人们耕作栽培活动而变化。
自1987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至今,榆中县种植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农户的耕作栽培及施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对土壤养分长期以来的变化缺乏全面的分析和了解。
施肥还存在着盲目性。
鉴此,结合2006年榆中县开始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及1987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选择了各地普遍采用的土壤6项基础化验项目.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pH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邛崃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邛崃山东麓, 城区距成都 78 km, 介于 103b08c~ 103b46cE、30b12c~ 30b33cN。东介新 津、彭山; 南连蒲江、名山; 西与芦山接壤; 北和大邑毗邻。邛 崃市土地总面 积为 138 400 hm2, 其中耕 地面积 为 32 546 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 23. 5% 。邛崃历代以酒、丝、茶、纸等名 扬于世, 有 /临邛自古称繁庶 0的美称。全市盛产水稻、小麦、 玉米、油菜等多种作物。
0. 428 0. 354 0. 945 0. 488 1. 000
表 2 特征值及主成分贡献率
Table 2 E igenva lue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主成分 P r inc ipa l componen t
特征值 E igenvalue
运用 SPSS17.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相关系数矩 阵、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以及主成分载荷矩 阵如表 1~ 3所示。
表 1 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
Table 1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 atrix of the driv ing force factors of
0. 351
99. 726
6
0. 021
0. 232
99. 959
7
0. 003
0. 029
99. 987
8
0. 001
0. 012
99. 999
9
5. 470E-5
0. 001
100. 000
因子
F acto r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表 3 主成分载荷矩阵
Table 3 Load ing m atrix of principal com ponents
2 邛崃市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驱动因子是指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发生变化的主
要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 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因素。 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和社会经济 2个方面, 对于邛崃来说, 自然因素作用力不明显, 其耕地面积变化的 驱动因子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方面。依据上述定性分析, 耕 地作为农用地的一类, 其动态变化主要受人口增长、经济发 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内部发展等驱动因素影响。笔者依 据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结合邛崃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选取 1997~ 2007年的数据为分析样本, 从中选取 9个指标进行相 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资产, 是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不仅是保证食物安 全的需要, 也是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更有利于维持区 域生态平衡。但目前我国耕地总量不断减少, 因此研究影响 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都平原是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冲积平原, 又称川西平 原 (简称平原 )。平原西北侧是龙门山, 东南侧是龙泉山, 两 山之间的地堑平原由岷江、沱江冲积扇构成, 面积约 7 000 km2。平原地形倾斜, 易灌易排, 气候温和, 土质肥沃, 历来是 四川人口稠密的重要农业区。平原属于典型的水田农业区, 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 是中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籽、 小麦、柑橘、柚子、油桐、茶叶、药材、蚕丝、香樟产区, 享有 / 天 府之国 0的美称。其中, 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 常 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 1 /5和 2 /5, 是四川 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的背景下, 四川城镇化速度加快,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耕地面 积大幅下降。成都平原耕地面积的减少将不利于四川的可 持续发展, 进而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隐患。因此, 重视该 区域的耕地变化研究, 分析耕地变化驱动力因素, 对于四川 未来合理利用耕地资源, 缓解人地矛盾, 实现耕地资源可持 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收稿日期 2009-08-21
口 2007年底已达 65. 06万人, 其中, 农业人口 46. 8万人, 占 71. 8% , 非 农业 人 口 18. 4 万人, 占 28. 2% , 比 1997 年 的 11. 61% 增长了 145% 。邛崃市近年来工业发展迅猛, 工业总 产值由 1997年的 12. 92亿元增长到 2007 年的 60. 78亿元, 增幅达 370% 。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城镇人口增长等原 因, 邛崃市耕地面积正逐渐减少,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从图 1 可以看出, 邛崃市耕地总面积呈一直下降趋势, 从 1997年的 40 131 hm2 下降到 2007 年的 32 546 hm2; 同时, 人均耕地面 积也呈下降趋势, 1997年人均耕地面积为 0. 06 hm2, 2007 年 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 0. 05 hm2, 下降了 0. 01 hm2。
the cultiva ted land. s changes
因子 Fac to rs
X1
X2
X1 1. 000 X2 - 0. 369 1. 000 X3 - 0. 962 0. 299 X4 - 0. 804 0. 824 X5 - 0. 810 0. 750 X6 - 0. 726 0. 748 X7 - 0. 811 - 0. 070 X8 - 0. 849 0. 675 X9 - 0. 664 - 0. 252
安徽农业科学, Jou rn al ofAnhu iAgr.i Sc.i 2010, 38( 2 ): 843- 845
责任编辑 马卫鹏 责任校对 卢瑶
成都平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 ) 以邛崃市为例
黄 好, 朱红波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 选取邛崃市为研究样本区域, 借助统计软件 SPSS, 运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分析了 1997~ 2007年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其 驱动因子, 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邛崃市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耕地数量变化; 驱动因子; 对策; 邛崃市 中图分类号 F 301. 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10) 02- 00843- 03
X3
1. 000 0. 720 0. 815 0. 722 0. 915 0. 851 0. 790
X4
1. 000 0. 916 0. 881 0. 399 0. 914 0. 1 000
0. 973 1. 000 0. 581 0. 503 1. 000 0. 985 0. 959 0. 637 1. 000
图 1 1997~ 2007年邛崃市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动 F ig. 1 The changes o f tota l area of cultiva ted land and per cap-i
ta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Q ionglaiC ity from 1997 to 2007
根据邛崃市实际状况, 笔者选取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 要驱动因子分别为: X1 为粮食总产量 (万 t), X2 为总人口 (万人 ), X3 为国内生产总值 ( GDP) ( 亿元 ), X4 为非农业人 口比重 (% ), X5 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 X6 为工业总 产值 (亿元 ), X7 为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 X8 为农 林牧副渔业 总产 值 ( 亿元 ), X9 为社 会消 费 品零 售总 额 (亿元 )。
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邛崃市耕地数量变化在成都平原具有 较强的代表性。据统计, 邛崃市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77. 04亿元, 比 1997年的 44. 28亿元增长了 75% 。邛崃总人
作者简介 黄好 ( 1988 - ) , 女, 四 川成 都人, 本科 生, 专业: 土地 资源 管理。
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由表 3可知, 第 1主成分与 X3、X5、X8 的 相关程度很高,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934、0. 964、0. 978, 这 3 个因 素代表了邛崃市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状况; 而第 2主成分则 与人口、非农业占人口比重相关程度较高, 说明人口增长及城 镇化发展对耕地变化的影响。 2. 1 经济迅速发展对耕地变化的影响 GDP是反映邛崃市 经济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与第 1主成分的相关度高达 0. 934。近 10 年来, 邛崃市经济 增长较快, GDP 年均增 长 7. 5% 。要加快经济发展, 必须增加固定资产投入, 促使基础 设施不断发展和完善。邛崃市重点建设项目增加、投资增 加、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公共交通建设的大力发展都需要占用 耕地, 使得耕地数量不断下降。据统计, 邛崃市的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从 1997年的 1亿元增加到 2007年的 45亿元, 10年 增长了 44倍, 同时, 由于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 改善住房和生活条件的需求增加, 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就是要 求宽敞的住宅、宽阔的马路等, 这些都使耕地数量减少。 2. 2 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 人口数量 以及非农人口的比重共同构成第 2主成分, 它们反映了邛崃 市人口的增长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对耕地影响。人类是最具 代表性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之一, 人口密度 与土地利用的变化速率正相关, 人口增长越快, 土地利用越 多, 人口对耕地数量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10年来, 邛崃 市人口不断增长, 并且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这表明邛崃市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迅速,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 发展、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物质和精神 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对第三产业用地需求逐渐增加。 因此, 人口的增长, 城镇化的兴起将使人地矛盾更加尖锐, 耕 地负荷越来越重。 3 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