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君子远其子”作简要评析。(附答案)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
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
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
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
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
虽然道家学派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
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
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
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
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
2020年厦门市第一中学高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厦门市第一中学高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儒家君子观在当代的传承与实践张舜清传统儒家君子观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
在当代,儒家君子观在培育理想人格、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美好人生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首先需要我们明确何谓儒家的“君子”,这是我们在当代传承和实践这种观念的基本前提。
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君子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位者”,即指统治阶级的成员。
其次,经孔子转化后,君子的“位”的意义大大降低,而主要成为一个侧重人的德性的概念,所谓“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
最后,在儒家这里,完美的君子形象还必须具有智慧和审美的特征。
一个欠缺智识、外表邋遢之人,任其德性多高,在儒家这里都难以称为君子。
所谓“君子博学深谋”“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总体来说,儒家的君子是一个兼具“位”“德”“智”“美”等多种属性的复合概念,它涉及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道德水准、智慧水平、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评价。
这正如荀子所说:“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不过,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看,儒家的君子主要是一个德性概念,即侧重以道德水准界定何为真正的君子。
而儒家所谓“德”,从其根本来说,乃是一种“生”德,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
而民生问题,则构成“生”的首要问题。
因此,在儒家这里,一个人是否能够体悟上天创生万物之德,是否能够仁民爱物、关心民生,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构成儒家评判君子的一个基本标准。
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做法是,“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也是我们在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当代传承和实践儒家君子观,要把儒家君子观的基本精神与人类的未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结合。
《论语-阳货篇》练习及答案

《论语-阳货篇》练习及答案《论语-阳货篇》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第十七》)注:①讪:毁谤。
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
③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3分)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第十七》)(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虽然强调入世出仕,孔子也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但也还是要看时机合适与否。
孔子不屑与那些一心弄权的人为伍。
B、阳货本为季氏家臣,却以陪臣身份干预鲁国国政,他想拉拢孔子,于是登门拜访,但孔子不肯见他,他送了一只熟小猪给孔子。
C、阳货知道孔子有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就劝他说,既然想做事,就应该把握机会,因为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表示赞同。
D、孔子等阳货走了后,就前去拜见他以示回礼,没想到阳货故意慢行等他,于是他们在路上相遇,阳货趁机向孔子讲了一通道理。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

《论语》高考考点解读(含实战演练题与答案)一.《论语》解读的三个层次《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 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 次的复习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着重是在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二.《〈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 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三、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无序的时代,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的时代,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产生的。
2、孔子是阶级社会的一员,他的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他的“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的爱。
四、分块解读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概述】为政以德的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得百姓信任;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24年汉语言专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3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专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曹操《短歌行》可分几个层次,每层的情感内涵是什么?2.导致司马迁受宫刑的直接原因是()。
A.为李广辩护B.为李陵辩护C.为韩信辩护D.为陈涉辩护3.汉乐府基本艺术特色是擅长()。
A.叙事B.抒情C.绘景D.写人4. 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
峻之以【陛】级攒【植】森拱萝茑【翳】于上5.《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是如何对厉王进行劝谏的?6.《北山移文》通篇所用表现手法是()。
A.夸张B.借代C.比喻D.拟人7.李白《古风》(西上莲花山)属于什么题材?从诗中“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两句,可知写的是什么事件?“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两句,反映了怎样的现实?8.联系作品,分析《侍坐》中孔子四位弟子的形象。
9.简要说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表达人生感喟的特点。
10.这段文字的立意是什么?11.“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裁”的“刘郎”指的是()。
A.刘长癣B.刘义庆C.刘禹锡D.刘过12.下列《登楼赋》文句中,表达不得任用的担心的典故是()。
A.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B.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C.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D.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13.成语“君子远庖厨”出自()。
A.《论语》B.《庄子》C.《荀子》D.《孟子》14.曹植《洛神赋》:“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此处“君壬”是指()。
A.曹操B.曹植C.曹丕D.曹彪15.下列文句,出自李密《陈情表》的有()。
A.翩若惊鸿,婉若游龙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C.华实蔽野,黍稷盈畴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E.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16.江淹《别赋》“桑中卫女,上宫陈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是写()。
A.情侣别离B.富贵者别离C.从军者别离D.夫妇别离17.《曹子建集》的作者是()。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1楚人学齐语【原文】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
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
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
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阅读训练】1、解释:①善:向善,成为善人②明:明白地,清楚地③使:让④挞:鞭打⑤引:带,带着⑥居:居住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滕文公下》阅读及答案参考2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20届淄博市淄川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届淄博市淄川区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在君子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君子文化,孔子的意义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转折性的、根本性的和特殊性的。
转折性,是从孔子对于君子内涵的改变角度来说的。
君子这个概念并非孔子发明的,而大体上是在社会身份和地位意义上使用,指的是那些具有崇高地位的士大夫形象。
将身份君子转变为道德君子,是孔子对于君子文化的转折性意义所在。
在孔子这里,作为身份意识的君子还是存在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君子具有了道德的意义。
对孔子来说,君子重要的不是社会身份,而是能自觉承担道义。
由君子来承担道德的责任,是孔子对于君子形象最为根本性的改造。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是君子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是孔子思维方式最大的成功。
在孔子之前,君子就是有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
既然有社会地位,那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即权利和义务的对等。
其实,儒家的伦理原则也非常强调对等,儒家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讨论道德的,既然是关系,那自然是双向的、对等的。
当孔子把道德的责任置于君子之上时,就清楚地表达出了儒家道德理想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层面:在道德实现方式上,孔子或者说儒家并不是没有任何区别地要求所有人都以道德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要求,而是强调君子必须承担道义。
孔子就很清楚地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样一来,君子的主导、教化意义就非常明显了。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是需要被教化的,而君子是这种教化得以实现的关键。
由此,在儒家这里,对于道德的实现,形成了一个框架设计:君子担当,小人效法,进而实现道德的良性发展。
从道德境界上来说,儒家追求的是圣人,那是最高的理想。
但是,孔子为什么要更多地强调君子?因为君子虽然不是最高的道德形象,却是一个以道德为己任的现实中人。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贾谊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贾谊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⅜才而至不熊什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一心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①,犹日:“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日:“夫子何为不修?”孟子日:“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纾郁闷,超然②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昼:地名,今山东临淄。
②耀然:超然远去的样子。
材料二: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
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弹冲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
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223题。
(5分)
甲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乙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畏,受到威胁。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23.上述两则文字都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1分)
24.对君子远其子作简要评析。
(4分)
参考答案:
23. 两则文字都体现了孔子对礼乐为核心的古代文化的重视。
(1分)
24. 君子远其子表明孔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对儿子和其他弟子一视同仁。
这既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也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答到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教育平等可得2分,答到严格要求爱子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