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课文讲解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黄河颂》赏析

《黄河颂》赏析

《黄河颂》赏析《黄河颂》赏析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黄河颂的课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湖北省光化县人。

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

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1913年11月1日生日,卒于2002年1月28日。

一、课文导读(一)文题诠释“黄河颂”着眼于“歌颂”。

课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

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这就奠定了这首诗直白、豪迈的风格。

(二)谋篇立意全诗按序曲--主体--尾声的顺序对黄河进行赞颂,通过对黄河的描写,抒发学习黄河精神的强烈愿望。

(三)层次划分全诗共两节。

第一节(朗诵词):这是诗的序曲,作者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第二节(歌词):这是诗的主体。

由“望”进入“颂”的阶段,赞颂黄河,并号召学习黄河精神。

此节可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写“望”黄河。

既有写实的部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有近景,有鸟瞰;有纵向,有横向。

着眼于黄河形象的展现。

第二层(从“啊!黄河”到“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写“颂”黄河。

先歌颂黄河对中民族的伟大贡献,然后赞颂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最后歌颂黄河泽被众生,激励着中华民族。

第三层(从“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到结尾):写“学”黄河。

《黄河颂》课文讲解

《黄河颂》课文讲解

《黄河颂》虽然是一首现代诗,但语言浅显易懂,情感豪迈直露,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有太多障碍。

这一课的教学,应当以诵读为主,同时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

诵读前,可以通过背景的介绍、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教师可以利用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朗读的知识和技巧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作者笔下塑造的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奔涌而出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情感。

至于诗中采取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直抒胸臆、呼告、比喻、比拟、反复等,都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不必做过多讲解,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体会,进而模仿运用。

本课的“思考探究”的两道题分别是基于诗歌内容和写法而设计的,比较简单。

“积累拓展”部分专门设计了要求学生学习做批注的题目。

这种方式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使用过,本课则集中设计了一些批注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自行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批注。

学生初学做批注,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但更应该提倡真实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而非千人一面。

此外,做批注不仅仅是一项学习任务,更是一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引导学生把这样的习惯落实到日常的课内外阅读中去。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42张PPT)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42张PPT)
《黄河颂》
光未然
走进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 光年。现代诗人, 文学评论家。1936 年到延安,创作了 歌颂中华民族精神 的组诗《黄河大合 唱》,经冼星海谱 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 共有八个乐章。诗 中雄奇的想象与现 实的图景交织,歌 唱苦难与抗战,刻 画黄河形象,反映 中华民族英雄儿女 抗战的真实画面。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 行雪满山。
—— 李白《行路难》
黄河 我们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里 我们要在你的面前 献一首长诗 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 汹涌澎湃 奔腾叫啸 使人肝胆破裂 它是中国的大动脉 在它的周身 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红日高照 水上金光迸裂 月出东山 河面银光似雪 它震动着 跳跃着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从纵向写黄河的流向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横向展开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近镜头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 向黄河之边;
俯瞰全景 纵向描写
把中原大地
横向展开
劈成南北两面。
“望”统领
读“颂黄河”部分
思考:
啊黄河 你奔流着 怒吼着
《黄河之水天上来》 替法西斯的恶魔
唱着灭亡的葬歌 你怒吼着 叫啸着
痛诉民族的灾难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歌颂时代的英雄 向着祖国的原野
响应我们伟大民族的 胜利的凯歌
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 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 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 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 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 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年级语文下《黄河颂》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黄河颂》全解

《黄河颂》全解《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同时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本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朗诵词部分、歌词部分和尾声。

朗诵词部分是序曲,诗人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这部分语言精练,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层,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第三层,诗人直抒胸臆,代表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尾声部分是对全诗的总结。

诗人再次发出对黄河精神的赞颂,表明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无比自豪的心情,同时号召全民族兴起抗日救亡的烽火。

全诗充满了壮志豪情,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对黄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同时,诗歌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手法,直接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崇敬、赞美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感情。

此外,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注重押韵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更显得真实可信,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总的来说,《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黄河的雄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热爱和关注。

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音乐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河颂》文章赏析及解读

《黄河颂》文章赏析及解读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豪放的抒情风格
《黄河颂》的诗歌风格还表现为豪放的抒情特点。 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如比喻、 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同时,诗歌 中的抒情元素也比较丰富,如对黄河的热爱、对黄 河的感恩等,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朴素的民歌风格
四、《黄河颂》的现实意义?
四、《黄河颂》的现实意义?
黄河文化的重要性
水资源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 要性
四、《黄河颂》的现实意义?黄河化的重要性《黄河颂》是一首讴歌黄河文化的诗歌,黄河作为 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拥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 价值。通过《黄河颂》的赞美,可以让人们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黄河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保护和 传承这一文明遗产。
三、《黄河颂》的文化内涵?
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黄河颂》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诗歌,它体现了诗人 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热爱。在诗歌中,诗人用崇高 的语言赞美了黄河这条神圣的河流,表达了对祖国 的热爱和敬仰。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 美好祝愿,体现了对祖国的无限期望和信心。
{content_image}
4
2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伟大的叙事风格
豪放的抒情风格
朴素的民歌风格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伟大的叙事风格
《黄河颂》是一首具有叙事特点的诗歌作品,通过 对黄河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黄河在中国文化和历 史中的重要地位。诗歌的叙述方式庄重肃穆,语言 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首诗歌从黄河的源 头开始,以流经的地方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描写和 细腻的表现,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和伟大贡献。
《黄河颂》的诗歌风格还表现为朴素的民歌特点。 诗歌中的语言简单朴素,没有过多华丽的修辞和繁 复的句式。这种朴素的风格与黄河这一民族精神的 象征相得益彰,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同 时,这种朴素的风格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记忆。

《黄河颂》文章赏析及解读

《黄河颂》文章赏析及解读

《黄河颂》文章赏析及解读《黄河颂》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史诗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绘了黄河大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崇敬之情。

首先,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黄河颂》采用了史诗的叙事方式,通过描述黄河大地的景象和历史上的事件,表达了对黄河的崇敬和赞美。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更好地引导读者进入黄河的世界,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和神秘。

其次,在诗歌的意义上,《黄河颂》强调了黄河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已经承载了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为中国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黄河颂》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呼吁每个人都应该珍爱黄河,保护黄河。

最后,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黄河颂》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诗歌中描绘了洪水奔腾、黄河波涛汹涌、黄河流淌的声音等,这些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生命力。

同时,诗歌中还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比如把黄河比作一位母亲、黄河河水比作黄金等,这些比喻和象征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而且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黄河的重要性和价值。

总之,《黄河颂》是一首非常珍贵的诗歌,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崇敬之情,同时也呼吁每个人都应该珍爱黄河、保护黄河,让黄河成为永不衰老的文化瑰宝。

此外,从《黄河颂》的内容来看,它不仅是一首歌颂黄河的诗歌,还涵盖了对大地和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

作者通过描绘黄河的滔滔浩荡、见证黄河周边的历史文化遗迹等手法,反映了中国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因此,《黄河颂》不仅是一首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诗歌,更是一首凝聚着人们对家国情感和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颂》有两个版本,一是由信陵君元方所创作,一是由汉代乐府《黄河大合唱》所传承。

两个版本虽然不同,但都传承了民族的感情和基本精神,都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

总之,《黄河颂》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也是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悟,是一首流传千年的诗篇,既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内涵,又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5 黄河颂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诗人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

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二、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5年为抗战歌曲《五月的鲜花》填词,以深怀忧患与悲愤的文字以及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diān: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赞美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团结抗战的坚定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节):朗诵词部分,是序曲。

歌颂黄河的“伟大而又坚强”。

第二部分(第2节):歌词部分,全诗的主体。

描写黄河的豪迈气势,歌颂黄河的英雄气概。

四、思考探究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合作探究
1、诗歌分为几部分? 分为两部分,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歌词分为描绘黄河,赞美黄河。
2、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歌颂,爱国之情。
总结:也就是体现在一个字上的话就是“颂”。黄河颂是对黄河的颂歌,那么我们在读文章的时 候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 (应该是赞美之情激昂,雄健,热情悲壮 自豪 深沉 赞讼 豪迈之情)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浊流(zhuó) 屏障(zhànɡ) 九曲连环(qū)
澎湃(pài) 哺育(bǔ)
狂澜(lán) 山巅(diān)
畅言教育
初读课文,感知歌词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请 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注 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揣摩思想感情。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3、如何把握文章这种感情基调呢?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一节练读,看你所选的这一节该怎样去 读? (练读)
声音洪亮,用心读,把握情感节奏。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领起下文,领起下文的,是英雄气魄,民族精神,伟大坚强,赞歌,(齐读)
5、诵读诗歌应该注意什么?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 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我 希望大家收集资料、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有机会亲自到黄河去看一看,真正的走 进黄河。
畅言教育
课后作业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写一首诗歌。
畅言教育
谢谢观看!
畅言教育二维码 扫一扫,提出你的建议!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畅言教育
知背景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 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随八路军行 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 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 歌。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畅言教育
注意字音
畅言教育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黄河颂
本课时编写:靖宇一中 程老师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畅言教育
简介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 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 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1)理解诗歌内容。在朗读时要通过对文章字词的分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朗读重音和朗 读节奏,读好关键词,把握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在朗读时做到传情达意。
(2)把握诗歌的情感。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3)注意关键词的语气。
(4)把握时代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 对黄河的颂歌,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畅言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品味诗歌
1.小组展示阅读。 2.文章主旨。
作者想借黄河赞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借此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 豪感,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 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畅言教育
课堂延伸
你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