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
隐球菌的实验室鉴定方法

隐球菌的实验室鉴定方法:
隐球菌的实验室鉴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墨汁染色法:取新鲜标本(如脑脊液)少许,置于载玻片上,滴加印度墨汁或优质
国产墨汁并覆以盖玻片,显微镜暗视野下找见圆球形菌体,菌体周围有一圈肥厚荚膜,折光性强,即为阳性。
多次查找可提高阳性率。
2.尿素酶试验:新型隐球菌可产生尿素酶,而白色念珠菌为阴性。
3.糖同化及发酵试验:新型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可同化纤维二糖、肌醇等,但均不
能发酵糖类。
4.酚氧化酶试验:接种左旋多巴-枸橼酸铁和咖啡酸培养基,经2~5d,新型隐球菌呈
棕黑色菌落。
5.真菌培养:将新鲜标本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3-4d可形成肉眼
可见的菌落。
可进一步挑取菌落做质谱鉴定,从而确证是否为隐球菌。
6.血清学检查:由于患者血清中可测到的抗体不多,因此检测抗体阳性率不高,特异
性不强,仅作辅导诊断。
通常检测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体抗原,以乳胶凝集试验灵敏而特异,且有估计预后和疗效的作用。
7.病理学检查:视病期及受累器官而异。
在脑组织内可以无组织反应而仅见胶样黏液
性水肿。
脑膜呈慢性、非特异性化脓性炎症反应,伴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慢性病灶中可见结核性肉芽肿样表现。
组织内可见菌体。
隐球菌的检测方案

隐球菌的检测方案引言隐球菌(Cryptococcus)是一类常见的真菌,可以在土壤、植物和鸟粪中找到。
其中一种称为隐球菌黑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 neoformans)是人类、动物和鸟类的常见致病菌之一。
感染隐球菌引起的疾病被称为隐球菌病,可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中引起严重的肺部和神经系统感染。
为了准确地检测隐球菌的存在以及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隐球菌检测方案。
材料与方法样品采集采集样品的选择是隐球菌检测方案的第一步。
可以选择多种样品来源,包括环境样品、生物样本等。
常见的环境样品包括土壤、植物表面、鸟粪等,而生物样本可以包括人体组织、体液和动物组织等。
样品处理样品采集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提取隐球菌的DNA或RNA。
对于环境样品,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如抖动和离心等,来分离悬浮在样品中的菌体。
对于生物样本,可以通过离心等方式分离出菌落并进行处理。
此外,还可以使用DNA/RNA提取试剂盒来提取样品中的核酸。
PCR扩增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于扩增目标DNA 片段。
在隐球菌的检测中,可以设计引物以特异性地扩增目标隐球菌的DNA。
PCR 反应体系包括隐球菌DNA样品、引物、酶和缓冲液等。
通过PCR扩增可以获得一系列扩增产物。
凝胶电泳分析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析技术,可用于分离和检测DNA分子。
将PCR 扩增产物与DNA分子大小标准品一起加载到琼脂糖凝胶上,并施加电场使DNA分子迁移。
通过观察凝胶电泳图谱,可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隐球菌DNA。
测序与比对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检测结果,可以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利用测序仪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的隐球菌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检测到的DNA是否与隐球菌匹配。
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对于得到的测序结果,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可以比对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物种鉴定,并分析隐球菌的遗传变异情况。
隐球菌病确诊标准

隐球菌病确诊标准
摘要:
1.隐球菌病的简介
2.隐球菌病的确诊标准
3.隐球菌病的诊断方法
4.隐球菌病的治疗和预防
正文: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引起的一种真菌感染病,它会侵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骨骼和内脏器官,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隐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和动物都可能感染。
然而,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如果免疫力低下,如艾滋病患者,就会更容易感染。
隐球菌病的确诊标准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精神异常、皮肤损害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看到肺部、脑部、骨骼等受侵犯的部位。
实验室检查可以从患者的组织、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隐球菌,或者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到隐球菌的抗原或抗体。
诊断隐球菌病,除了上述的确诊标准外,还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结核病、念珠菌病、病毒性脑炎等。
治疗隐球菌病的方法主要是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等,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预防隐球菌病的关键是提高免疫力,避免与隐球菌接触,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总的来说,隐球菌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感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隐球菌病ppt课件

46
治疗隐球菌病并发症
• 复发
◆重新开始诱导治疗(参见“持续感染”)(B-III) ◆测定复发菌株的敏感性(参见“持续感染”)(B-III) ◆补救的巩固治疗(B-III)
53
54
55
56
57
• 初始诱导治疗采用氟康唑,可能会发生原 发及继发性耐药,建议检测MIC(B-III)
• 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6um ,个别 可达20um
• 菌体外围形成荚膜(具致病性,不被墨汁 所染色)
• 不形成菌丝及假菌丝,芽殖,不产生子囊 孢子
• 荚膜的主要成分荚膜多糖
◆确定血清型 ◆与其毒力、致病性及其免疫性相关
5
经由腰椎穿刺的脑脊液,包围新型隐球菌的白色荚膜使新型隐球 菌突出,它的中央是一圆的白的核。这里可见两个隐球菌。
11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 数周或数月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如 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
• 各种眼部征象25% (有视力模糊、眩晕、 复视、畏光、眼球麻痹、震颤、弱视等)。 常伴眼底水肿及视网膜渗出性改变。
12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
• 10%无症状表现; • 15%有神经系统体征出现; • 10%--40%无神经系统症状表现; • 20%检测脑脊液无异常; • 25%产生脑膜刺激症状; • 40%有精神改变; • 65%有发热; • 75%有头痛。
– 慢性毒性
• 最严重的是肾损伤,大剂量时可致肾小管坏死、钙化。
– 可以补充钠盐如用生理盐水输注,并定期监测肾功能以及水 电解质平衡
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

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隐球菌肺炎是一种由隐球菌引起的肺部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中。
隐球菌是一种真菌,存在于土壤、鸟粪和植物中,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对于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来说,隐球菌通常不会引起疾病,但对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来说,隐球菌肺炎可能会成为严重的健康威胁。
隐球菌肺炎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并且需要严密的监测和管理。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来评估痊愈情况,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下面将介绍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帮助病人和医生更好地了解治疗过程和痊愈标准。
首先,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之一是临床症状的改善。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通常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在治疗有效后,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通过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治疗的有效性和痊愈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改善也是评估隐球菌肺炎痊愈的重要标准之一。
隐球菌肺炎患者通常会进行X光、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肺部病变的情况。
在治疗有效后,肺部病变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这些改善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作为痊愈的重要依据。
此外,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还包括真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的阴性转化。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通过真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来监测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
当这些检测结果转为阴性时,表明病原体已经被有效清除,痊愈的可能性较大。
最后,免疫学指标的恢复也是评估隐球菌肺炎痊愈的重要标准之一。
隐球菌肺炎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中,因此监测免疫学指标的恢复情况对于评估痊愈至关重要。
当免疫学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时,痊愈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包括临床症状的改善、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改善、真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的阴性转化以及免疫学指标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和医生需要密切合作,严格遵循这些痊愈标准,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实现痊愈。
隐球菌病诊治课件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隐球菌病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
隔离患者
确诊为隐球菌病的患者应进行隔离治 疗,以防止疾病传播。
开展宣传教育
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进行彻底消 毒,以消灭隐球菌。
注意事 项
关注高危人群
老年人、儿童、身体虚弱者和免疫系 统受损者更容易感染隐球菌病,应特 别关注。
避免自行购药治疗
03
口吐白沫、意识丧
失等症状。
精神症状
如烦躁不安、胡言 乱语、抑郁等。
晚期症状
1 3
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瘫痪
2
由于颅内压增高和脑实质受累,可能出现偏瘫、截瘫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
如肺部感染、褥疮等,可能导致呼吸衰竭、败血症等严重后 果。
03
隐球菌病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症状缓解
针对发热、头痛、咳嗽等 症状,采取适当的对症治 疗。
营养支持
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 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营养 供给。
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物
使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等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辅助药物
根据病情需要,可联合使 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 素等辅助药物。
药物剂量与疗程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 因素调整药物剂量,治疗 时间需持续足够长以确保 疗效。
MRI检查
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病变,有助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
病理学检查
组织活检
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病变组织, 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隐球菌 病的重要方法。
病理组织培养
将病变组织接种于培养基上进行 培养,可分离出隐球菌,有助于 确诊。
04
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法
隐球菌标准

隐球菌标准
"隐球菌" 这个术语通常指的是真菌的一类,特别是球形或卵圆形的真菌,属于隐球菌属(Cryptococcus)。
这些真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鸟粪、树木等地方。
其中,一种特别重要的隐球菌是克氏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它可以引起严重的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
通常,医学和微生物学领域对隐球菌的检测和鉴定会遵循一系列标准和指南。
以下是可能涉及隐球菌的一些标准和指南:
1.ISO 21527-1:2008: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关于微生物学
的标准,其中包括了真菌的检测和鉴定方法。
这个标准可能包括一些用于检测隐球菌的方法。
2.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各国的临床和实验室标准通常包括了检测
和鉴定病原真菌的方法,其中可能包括了隐球菌的检测。
3.CDC 指南: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了关于隐球
菌感染的指南,包括临床检测、诊断和治疗的建议。
4.流行病学研究:对隐球菌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标准和指南,以便
对疫情进行监测和调查。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标准和指南可能会根据国家、地区和应用领域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了解隐球菌的相关标准或在特定情况下进行检测和鉴定,建议咨询当地或国家的卫生部门、微生物学实验室或相关专业组织,以获取最新的指南和标准。
在临床环境中,隐球菌感染可能需要特殊的检测方法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新型隐球菌墨汁染色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新型隐球菌墨汁染色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隐球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真菌,它们可以引起隐球菌病,这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隐球菌墨汁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快速检测和鉴定隐球菌的存在。
通过染色,可以使隐球菌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从而提高诊断效果。
隐球菌墨汁染色步骤主要包括样本制备、染色操作和显微镜观察。
首先,需要采集合适的样本,比如体液或组织切片,然后进行固定和固化处理,以保持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接下来,将样本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是隐球菌墨汁,它可以特异性地染色隐球菌。
在染色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染料浓度和染色时间,以确保染色效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最后,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样本,观察到隐球菌的形态特征,如菌落颜色和形状等,从而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隐球菌。
隐球菌墨汁染色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结果可靠。
然而,也有一些限制,比如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和染色结果的主观性等。
因此,在进行隐球菌墨汁染色时,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确保染色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隐球菌墨汁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快速检测和鉴定隐球菌的存在。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染色效果和准确性。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隐球菌检测方法会变得更加快速、准确和可靠。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长文的组织和布局进行介绍。
它描述了该文本的主要节(章节)的结构和内容,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框架和逻辑顺序。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内容:第一节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将介绍什么是隐球菌墨汁染色以及其在实验或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还会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框架进行简单介绍,为读者提供整个阅读过程的指南。
第二节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新型隐球菌墨汁染色步骤的要点。
其中,2.1节将重点介绍染色步骤的要点1,可能包括准备实验材料、处理样本、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HIV感 染者
• 维持治疗应该在包括诱导治疗和巩固治疗在内的 初始治疗完成后开始进行
• 理想状态下,应从CSF真菌培养阴性开始,持续 到HAART治疗成功后证据显示免疫重建为止
1
HIV感 染者
维持治疗临床研究分析
氟康唑是最有效的维持于 两性霉素B
• 氟康唑维持治疗的复发率低于伊曲 康唑
病例分享(二)
▪ 患者 女性 既往有自身免疫性溶血史,曾服用 皮质激素治疗1年。已停用一年余。
▪ 因反复发热、头痛二十余天,视物不清、反应 淡漠一院由当地医院转入。
▪ 一周前在当地医院行脑脊液检查:压力 300mmH2O WBC 118/uL L 88% 蛋白 2351mg/L 找到隐球菌 培养阳性。
▪ 入院诊断: 颅内感染 病毒性脑膜炎? 肾病综合症 高血压病
入院后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及甘露 醇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十 天后转入我科。
▪ 转入后考虑病毒性脑膜炎可能性不大,但颅内 感染明确:结核性?真菌性?
▪ 患者坚决拒绝复查脑脊液。 ▪ 给予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泰利必妥诊
断性抗痨治疗。 ▪ 体温一度下降至37.5℃左右,头痛有所好转,
1
HIV感 染者
诱导和巩固治疗临床研究分析
▪ 开始治疗2周后的CSF培养阴性可作为杀菌诱导治疗成功的 评估标准,提示预后良好
▪ 联合治疗具有更好的真菌清除率
• 一项较大剂量AmBd(每日0.7mg/kg)及较小剂量氟胞嘧啶(每日 100 mg/kg)联合治疗AIDS相关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研究,结果 显示:
巩固治疗
• 建议使用氟康唑治疗8周, 根据肾功能调节剂量, 继以氟康唑维持治疗612个月
• 不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 大多在6个月内复发,实 体器官移植受者接受至 少6-12个月的抗真菌维 持治疗是合理的
用药注意事项
2 器官移
植者
▪ 绝大部分合并隐球菌病的移植受者所使用的免疫抑 制方案包括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环孢素 或西罗莫司),因此需要考虑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
• 如果患者CD4细胞计数下降到< 100/μL, 和/或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增加,则应考 虑重新开始氟康唑维持治疗
2 器官移
器官移植患者易发生隐球菌感染 植者
▪ 平均2.8%的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可发生隐球菌病
• 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21个月;68.5%的病例发生于移 植后1年以上
▪ 隐球菌病感染部位 :
病例分享(一)
▪ 患者 男性 67岁 ▪ 既往有慢性肾病史 ▪ 服用美卓乐及骁悉治疗已18个月。 ▪ 此次因发热(体温波动在37 ℃ ~38.5 ℃ 之
间)头痛半月于2010年8月以“颅内感染” 收住我院神经内科。 ▪ 查体:T:37.8℃,神志清,精神软,颈项 轻度抵抗,腹稍膨,移浊(+-),双下肢凹 陷性水肿,克氏征、布氏征(-)。
▪ 对于顽固性感染,可考虑采用免疫调 节辅助治疗,体重≥50 kg的成年患 者使用重组IFN-γ100 μg/m(体重 <50 kg患者,给予 50μg/m ),每 周3次,共10周,同时联合使用特定
的抗真菌药物(B-III)
CSF压力升高
▪ 测定基线CSF压力。强烈建议治疗前立即行腰椎穿刺术 ▪ 但若患者存在局部神经系统体征或精神状态异常,在腰椎穿
1
HIV感 染者
诱导和巩固治疗临床研究分析
▪ 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中度有效
▪ 一项对143例患者进行的随机研究,结果显示: AmBd与氟康唑联合使 用较单用AmBd结果更为理想,且推荐使用较高剂量氟康唑
14天治疗成功率(%)
60%
54%
50%
41%
40%
30%
27%
20%
10%
0%
AmBd组
刺前应进行CT或MRI扫描(B-II)。 ▪ 如果患者CSF压力≥25 cm水柱,且在诱导治疗期间存在颅
内压升高的症状,可通过CSF引流来缓解(如果颅内压非常 高,可通过腰椎穿刺术减压50%,或达正常压力≤2 0 cm水 柱)(B-II)。
▪ 如果CSF压力持续升高≥25cm水柱并出现症状,则 应每天重复行腰椎穿刺术,直到CSF压力和症状稳 定超过2天,对于需每日重复行腰椎穿刺术的患者, 可考虑暂时行经皮腰椎穿刺引流或脑室造瘘术(BIII)。
谢谢!
▪ 对于合并机会性感染的HIV感染初治患者,建议推 迟抗病毒治疗2-10周,直到感染得到控制,这主要 针对一些包括隐球菌病在内的机会性感染。
▪ 合并隐球菌病的移植受者进行免疫抑制剂减量需谨 慎。
▪ 不推荐移植受者常规接受抗隐球菌病的预防治疗。
▪ 由于非HIV感染患者中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发病率和 死亡率的持续增高与治疗方案的不理想有关,且单 用氟康唑治疗HIV感染患者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预 后较差,因此目前没有充分证据推荐氟康唑单药或 与氟胞嘧啶联合作为非HIV感染、非移植患者的初 始诱导治疗。
对照试验令人瞩目的结果
III级 证据来自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或专家组报告的权威观点
内容提要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治疗策略
1 • HIV感染者 2 • 器官移植者 3 • 非HIV感染、非移植患者
HIV感染患者的治疗原则
1 HIV感
染者
▪ 主要针对感染部位的高真菌负荷和重度受抑的免疫 系统(即重度CD 淋巴细胞减少)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隐匿,临床表现 复杂,容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TBM) 。
▪ 因此,识别CNM和TBM的临床表现、脑脊 液及影像学的差异,对二者特别是CNM的 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IDSA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指南 (2010年)
背景介绍
▪ 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持续流行,隐球菌 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条件致病菌
隐球菌病症状复发率(%) 隐球菌病症状复发率(%)
P<0.001
1
HIV感 染者
维持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HAART治疗,HIV感染患 者隐球菌病复发危险因素
• CD4细胞计数< 100/μL • 前6个月中抗真菌治疗<
3个月 • 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
1≥:512
• 对于大多数HAART治疗有效且CD4细胞 计数> 100/μL、HIV RNA水平检测不到 或很低维持≥ 3个月、抗真菌治疗至少1 年的患者,在密切随访和监测血清隐球菌 抗原的情况下,终止隐球菌性脑膜炎维持 治疗是安全的
▪ 随着近期HAART的进展,隐球菌病治疗过程中可 实现免疫系统的增强。这些治疗进展可能导致正面 的结果(患者体内真菌得到清除)和负面的结果 (IRIS)。而且,HIV感染者脑膜脑炎的治疗使得诱 导、巩固(清除)和维持(抑制)的概念在重度免疫抑 制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正式形成。
1
HIV感 染者
但2周后症状反复,患者要求转上海。
▪ 在上海华山医院行脑脊液检查找到隐球菌, 培养阳性。
▪ 予二性霉素B脂质体50mg/天+5-FC1.0 qid 治疗及甘露醇等对症处理。
▪ 2周后脑脊液培养阴性转回我科。
▪ 予二性霉素B脂质体100mg/天+5-FC1.0 qid诱导治疗4周
▪ 于2010年12月开始改为氟康唑400mg/天+ 5-FC1.0 qid巩固治疗。
▪ 诱导治疗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AmBd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组的CSF培养阴性 率比单用AmBd组高 9%(P=0.06)
▪ 306例患者被纳入到该研究的巩固治疗期,结果显示:巩固治疗8周后氟康唑组有 72%的患者CSF培养阴性,伊曲康唑组为 60%
▪ AmBd联合氟胞嘧啶,之后序贯氟康唑是首选治疗方案
AmBd联合氟康唑(400mg)组 AmBd联合氟康唑(800mg)组
初始诱导/巩固治疗方案
1
HIV感 染者
应进行个体化调整
▪ 以下情况,联合诱导治疗应持续超过2周:
• 患者持续昏迷
• 患者临床情况恶化 • 患者未出现改善,颅内压持续升高伴相应症状 • 预计诱导治疗2周后CSF培养仍阳性
▪ 上述患者可能需要延长(如1-6周)诱导治疗期;如果诱导治 疗2周后,患者CSF培养仍阳性,则应根据对患者的临床评 估,考虑重新开始至少2周的联合诱导治疗。
隐球菌脑膜炎治疗指南 及病例分享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内科 李骥
隐球菌性脑膜炎
▪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是由新型隐球菌引 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隐脑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 由于早期极易误诊误治,晚期又缺乏有效的药 物治疗,病死率很高。
▪ 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给予氟康唑200mg/ 天治疗症状未见好转。
诊疗过程
▪ 1-2周 二性霉素B逐渐加量至30mg/天+ 氟康唑400mg/天(针剂)+5-FC1.0 qid
▪ 3-5周因出现肝功能损害停用二性霉素B。 氟康唑400mg/天+5-FC1.0 (针剂) qid
▪ 6-10周 二性霉素B35mg/天+5-FC1.0 qid
▪ 隐脑的发病原因不明者有明显增多,且以青壮 年多见 近年来有综述报道,隐脑有半数感染并 无基础疾病且无免疫缺陷证据。
▪ 有文献报道:发病平均年龄为( 38.12±12.18) 岁, 80.17%为青壮年, 73.11 %无基础疾病。
▪ 隐脑多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头痛、发热为最 常见,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者占88%左右。
• 合并隐球菌病的器官移植受者中约25%-54%为肺部感染, 其中6%-33%的感染局限于肺部
• 52%-61%的患者可出现CNS受累和播散性感染(受累部 位≥2个)
• 合并新型隐球菌病的移植受者中约有25%存在真菌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