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合集下载

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父母和家人就给予了无限希望。

于是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好好培养孩子。

然后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开始走路了,开始说话了。

开始入学了,孩子第一次参加考试,自己紧张地不得了。

映入眼帘的分数,要么让你激动地猛亲孩子。

或者怒火中烧,想打他一顿。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首先想到的是老师教得不好,至于家长,最多是监督不力,甚至有些家长还会不问青红皂白地去指责老师,而不是去仔细地发现问题所在。

没有考虑自己有没有给孩子支持和引导呢?作家六神磊磊说,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自家的书房。

他说,从小就喜欢看书,玩的是书,家里到处是书,过节的礼物也是书,父母也带头看书,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差到哪里去呢?反过来,你自己不学习,不读书,天天抠脚打牌,学区房又怎样,就能让你孩子爱学习吗?可以说,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决定着孩子未来的高度家长的认知高度,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认知,也几乎决定了他人生的上半场,影响了他的下半场。

有一位朋友分享自己孩子学英语的经历,发现父母的态度和认知是关键。

有一天,车开到家门口停下,还握着方向盘的我有点生气,语调里带了些责备,忍不住出声问小雨。

“英语有那么难学吗?”女儿红着眼睛,咬着嘴唇,小拳头握紧了裙子,显得很委屈:“爸爸……”小雨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学英语,到现在至少有四五年了。

上三年级后我还给她报了兴趣班,用着号称是海外名校的教材,每周两个小时的课程一直坚持,从没间断过。

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拥有跟外国人正常对话的能力,即便只是简单的交流也行。

可是刚才跟朋友吃饭,席间朋友问我孩子学了什么特长。

我告诉他是英语后,他便笑着问小雨:"How are you?"结果,小雨低着头,半天没有吭声。

朋友有些尴尬,站起来给女儿添了果汁,还向我打圆场说,他的小孩也这样,花了不少钱给他请家教。

结果老师一走,他在家从不主动学英语,也没有主动讲过英语。

2023年家校共育心得体会(通用7篇)

2023年家校共育心得体会(通用7篇)

2023年家校共育心得体会(通用7篇)家校共育心得体会1家长学校的学习使我很受启发!真是父母眼界的高度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成长高度;父母的格局影响孩子的格局。

一味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受一点挫折,以后孩子只能成为沒有敬畏感、沒有担当和责任心的人;只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不说明这样做的后果有多严重,孩子只是照做却不明白意义,相当于只知道个皮毛,一知懂三分,不知道精髓内含;以身做责的家长以行动影响孩子,让孩子明白言行一致,做事要有担当,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退缩,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我们家长力争做的父母亲,努力让自己成为的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关注和教育孩子!家校共育心得体会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采用怎样有效的方式和家长合作教育孩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可以从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

要做到这点,就要善于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

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进步。

要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他们孩子在家的情况。

在学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时,家校可共同鼓励他,表杨他,赞赏他;要是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劝导他。

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对错的辨别能力。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所以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师,更多的还需要家长和我们一起来共同完成。

学校家庭教育怎样才有更有效,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管总结完善,让自己的教育更为有效,让自己获得提高。

家校共育心得体会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形式下,对教育艺术、教育方法有了全新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一张嘴、一支笔那么简单,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去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

适合对孩子说的10句话

适合对孩子说的10句话

适合对孩子说的10句话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拼命工作努力赚钱,但物质只能决定生活水平,父母的高度才决定孩子的未来。

给孩子留下金山银山,不如告诉这些道理:1、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自然就懂道理、明是非,让你有可以选择工作的机会,而不读书只能换来一生的底层和卑微。

看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建筑工地上忍着烈日暴晒挥汗如雨的打工者们,还有寒风中叫卖的商贩们,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自己。

2、可怕的不是别人优秀,而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优秀且努力的人都知道,这个世界比自己优秀的人太多了,若不努力,就会被淘汰,永远在追赶前面的人,永远在走上坡路。

人生总是有挫折的,会让人累觉不爱。

但是优秀的人懂得,现在不累,以后会更累。

优秀的人不愿在别人努力时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3、与学历无关,但一定要上大学因为大学这几年无拘无束,又能染上书香的生活,一旦进入社会,就进入了市场。

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学习更加专业的知识,还会开阔你的视野,让你真正成为一个大人。

4、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是24小时,不要浪费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别人在学习;你在看电视的时候,别人在运动。

到老了,别人在颐养天年、环游世界,你却只能为生计而奔波忙碌。

不要总觉得自己还小,事情放到明天做也来得及。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把希望都寄托在明天,最终将一事无成。

5、坚持运动,身体会记住你的每一次努力别一边说自己忙,没时间锻炼,另一边沉溺于朋友圈、游戏,让自己成为一个瘫在沙发和床上的废人。

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舒缓压力,一个坚持运动的人还有着相当的意志力和遇到困难不放弃,坚持下去的耐心。

用心生活,生活也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6、你可以输,但不可以放弃人生就像过山车,有起有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一次的辉煌也不能代表永远。

竭尽全力做你该做的事,流该流的汗,不要纠结于一时失败,要相信,你若坚持,命运自然会给你打赏。

《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读后感

《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读后感

《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

这本书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书里讲了好多好多爸爸和孩子的故事,就好像我自己也走进了那些家庭里一样。

比如说,有个爸爸自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到处都是书,结果他的孩子也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爸爸要是也能这样,那该多好呀!我就想到我自己的爸爸啦。

我爸爸每天工作都特别忙,回到家总是累得不行。

我有时候想让他陪我玩会儿,他都说没时间。

难道工作真的比我还重要吗?可是书里说,爸爸的高度可不只是工作忙不忙,赚多少钱,而是他的见识、他的思想、他的陪伴。

这就好比一棵树,爸爸是树干,孩子是树枝,如果树干长得又高又壮,那树枝才能伸得更远,看到更美的风景,不是吗?我有个同学叫小雨,她爸爸经常带她去各种博物馆、科技馆,还给她讲好多好多有趣的知识。

小雨每次跟我们讲起来,眼睛里都闪着光。

我心里可羡慕了,为啥我爸爸就不带我去呢?我回家跟爸爸说了我的想法,爸爸沉默了一会儿,说他以后会尽量多陪陪我。

我不知道爸爸能不能做到,心里有点忐忑。

再想想书里的另一个例子,有个孩子想学画画,他爸爸不仅给他买了好多画具,还专门给他找了老师。

这个孩子后来真的画得特别好,还参加比赛拿了奖。

我也有自己的爱好呀,爸爸会像这样支持我吗?读了这本书,我真的特别希望爸爸能明白,他的陪伴和支持对我来说有多重要。

难道爸爸不想看到我飞得更高、更远吗?他要是能多关心关心我的学习,多问问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多和我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那该多好啊!我知道爸爸很爱我,他努力工作也是为了让我们家过得更好。

但我更希望他能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我更多的引导和陪伴。

就像书里说的,爸爸的高度真的能决定孩子的起点。

爸爸要是能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那我就能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我的梦想啦!总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好多道理,也让我更希望爸爸能做出改变。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未来观后感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未来观后感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未来观后感最近看了个关于“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未来”的东西,那可真让我有不少感触呢。

以前老觉得孩子嘛,就像一颗种子,撒到土里自己就会长。

看了这个才知道,父母那可是这颗种子成长的大环境啊。

就好比种一棵小树苗,要是父母这个“园丁”都没什么见识,不知道怎么给小树苗浇水施肥、修剪枝叶,那小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才怪呢。

你看那些有远见的父母,他们自己就像是站在高山上的人。

他们懂得好多知识,知道这个世界的规则,还知道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比如说,有的父母自己就热爱读书,家里到处都是书,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就像小老鼠掉进了米缸,想不读书都难。

而且这样的父母还会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像去博物馆看那些古老又神秘的文物,去科技馆感受科技的奇妙。

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那眼界能不宽吗?未来的路也会越走越顺。

再说说那些不太注重自身高度的父母。

可能自己就整天沉迷于手机,不是刷短视频就是打游戏,对孩子的教育也不上心。

孩子呢,就像在黑暗里乱撞的小虫子,找不到方向。

孩子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还在旁边吵吵闹闹看电视,这就像在小树苗旁边放火,影响孩子成长啊。

不过呢,这也不是说父母要是没达到一定高度,孩子就没救了。

而是说父母要有提升自己的意识。

就像爬山一样,哪怕现在在山脚下,只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孩子也能跟着受益。

父母可以从自己的小改变做起,比如今天开始多读一本书,多学一个新技能,这就像给孩子的未来添砖加瓦呢。

总的来说,看了这个之后,我就深深觉得父母真的是孩子成长路上超级重要的角色。

咱们做父母的,可不能偷懒,得努力提升自己的高度,这样孩子才能在咱们的肩膀上看到更美好的未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咱们得给孩子一个好的起跑点,再把接力棒稳稳地交到他们手上。

教育格局决定高度作文800字

教育格局决定高度作文800字

教育格局决定高度作文800字孩子不仅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更需要父母的教育才能够成就更好的未来,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更是父母们应该从小到大为他们做的事情。

父母的教育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家庭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直接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应该朝那条路走,如果家长没有大格局,孩子将来可能也会目光短浅。

没有远见的父母看不到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往往只顾及眼前,不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教育与陪伴孩子。

而有远见的父母会为孩子想得更远,就算条件有限,他们也会想办法栽培孩子。

有的家长会不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强行将自己的梦想安置在孩子身上,这样做不仅是不尊重更是对孩子未来的破坏。

真正的教育不会急于求成,优秀不是短时间靠金钱就能买到的,而是需要足够的耐心与千百次的尝试累积起来的,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多一些耐心,在足够的沟通和了解基础之上根据孩子的特点发展他们的优势。

要让孩子从小打好基础,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前进,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失败,也有可能会出现问题与挫折,但父母要教会孩子的是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与不轻言放弃的品格,只有教会他们这些,才能够在将来无论有人陪伴与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能够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通过持之以恒的行动来让孩子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父母在教育上能够有大格局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有规划有目标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前进,父母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滋养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明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尊有自信的人,这是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取之不竭的动力。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家长的思维和远见会比现实的家庭条件更具有竞争力,这对他们的成长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大格局的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未来和无限潜能,不一味的溺爱孩子,而是通过教导来让孩子明白做人的界限,不进注重孩子的成绩,而且还对他们的涵养,能力,胆量等全方面综合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1、父母是孩子生命里的第一位良师益友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成长的,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父母能走多远,孩子才能走多远。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很多老师的指导和无数朋友的帮助,但最早遇到的一位老师不是别人,而是父母,父母同时也是孩子最亲密的朋友。

父母是最早培养孩子的人,是孩子人生中最亲爱的人。

因此,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良师益友。

孩子的心灵就如同一张白纸,这张白纸上究竟能画出什么样的图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

有些父母十分认同“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说法,因此时时刻刻都以老师的姿态和孩子相处,却忽略了朋友这一角色。

他们总是像严格的老师一样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应该学什么。

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姿态,使孩子对父母更多的是像对老师一样的遵从和敬畏,而少了一些亲近和平等。

的确,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父母在对孩子的长期观察和不断理解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换句话说,其实,就是父母和孩子每时每刻交流共处的结果,就是给孩子提供每一个环境细节的熏陶引导。

古今中外一些有成就的人,他们的父母总是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1.喜欢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探讨问题2.善良可亲,耐心细致,不会因孩子把东西搞得乱七八糟而大发脾气,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会耐心指导。

3.孩子从事一些稍带危险性的活动,他们一般能允许,有时还会和孩子一起“尝试”。

4.他们会风趣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5.他们会在雨天和孩子一起玩雨,下雪天和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无一例外,他们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因为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孩子虽然幼小,但不要以为他什么都不懂,他们同样有自尊心与想法。

所以,作为父母应尽量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经常与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也可以试着在一些事上采纳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与父母相处起来可能会更融洽,感情也会越深厚。

而心理学家也发现:父母的教育风格,不仅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生活品质和工作质量。

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

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父母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前段时间因辱骂国人被送上头条热搜的许可馨,以及火遍网络的“我爸是李刚”、“李天一案”,都是犯错后因父母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引起了极大公愤,最后“拼爹”变“坑爹”。

“拼爹”,不是拼谁父母有多大的权力、地位,而是看谁的父母眼界高、看的远、会教育。

不会教育的父母终将败给自己的失职。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而最好的教育,便是父母的榜样教育。

言传身教,要传播积极的,而非污言恶行。

还记得我们之前曾经讲过的“虎妈式”教育吗?“虎妈式”的教育并非适用于每一个家长,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家长都不适应。

因为我们理解的“虎妈”和人家的“虎妈”是有出入的。

我们以为严苛、冷漠、惩罚、强势、控制等就是虎妈的特点,其实这是虎妈的外在表现,真正的“虎妈精神”在于“你若想让孩子优秀,你必须变得极度优秀,同时还得得到孩子的认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拥有这两个条件已经比下大部分的家长了,且不说人家的家庭背景深厚,家族的闯荡拼搏精神已经融入到血脉里,这种先天累积的家族精神又是平常人望尘莫及的。

望其项背都很难,先天基础就有差距,别人的教育方法又怎么会适用于你呢。

父母教育孩子什么,孩子就反哺什么。

换句话说,父母给孩子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将来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

即使这个孩子再怎么想方设法地逃避父母的影子,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早已变成他人格的一部分,逃、逃不掉,甩、甩不开。

孩子将来的成就大小,孩子的发展潜力,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格局高度。

所以,家长们应努力提升自己,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积极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不能以权威自居,更不能任性妄为,乱施乱教。

人们天生会生孩子,但却不会天生教孩子。

家庭教育,需要用心、爱心、耐心,启加金小庸提醒各位爸爸、妈妈:想让孩子变优秀,首先让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成为孩子学习的精神榜样,营造幸福有爱的家庭环境,这才是给孩子优质教育的第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育儿是每一位父母都要面对的事情,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做好了准备,许多人以为把孩子生下来了,自己自然就当了父母了,但是为人父母好比走上了“父母”这个岗位,在上岗前如果不接受岗前培训,将是不称职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为人父母,因为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而是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在这个岗位上成长为称职甚至优秀的家长。

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作为父母的我们心里会突然有一种爱由心而生,这是无法言语的、无法控制的一种感情。

此时,孩子的一举一动会令自己觉得无限怜惜,有一种愿为孩子奉献一切的感觉。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烦恼也一天一天的多起来,当初的那一点怜惜之情、甘愿奉献的感觉逐渐被消磨殆尽,剩下的只有烦与累。

这是许多家长的心理变化过程,怎么办?此时,好好学习如何更加理性而长远地爱我们的孩子成为父母们必须要做的事。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许多年经的父母在生下了孩子后,就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来带,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既然能把自己带大,也能把孙子带大。

一方面有些年经的父母玩性未了,自己都还是个孩子的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年经人事业心强,工作至上,无暇顾及孩子。

然而,他们不知道,若干年后,他们会后悔,而且一切已经晚了。

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父母这个重要的岗位是别人不可替代的,而你的工作岗位老板却是能随时找到替代你的人。

最近,网上有一段视频就提到一位妈妈只顾着自己上网,边上的孩子从婴儿车上掉下来都浑然不知,试想这样一位不成熟的妈妈如何能教育出好的孩子?还有许多背着孩子打游戏,甚至带着孩子一起盗窃的就更是不称职的父母了。

而许多年轻优秀的白领们由于工作比较出色,却又无法兼顾家庭,在孩子出生没多久就交给老人带,自己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例如有一位能干的妈妈,十几年辛辛苦苦地经营自己的公司,当公司已经发展到不小的规模时,孩子却已经沉迷网游无法自拔,她后悔的说:我宁愿花去我所有的财产来换取孩子的回头。

然而,这已经不可能了。

由此,我们必须要明白,孩子的教育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而且是从孩子一出生就要开始教育,不要以为等孩子长大了才来教育,这已经太晚了父爱的回归很重要家长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家长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就是在教育,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着孩子。

家长如何对待朋友、怎么样读报、怎么评论社会热点,都是在默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父亲都整日忙于工作应酬,以为每月把生活费交到家里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可孩子是有感情的,他们需要爱,需要在父母的爱的环境中成长,而父亲的爱对孩子的性格品德养成意义重大。

如今社会上盛行的阴盛阳衰现象,恐怕也是父爱缺失的一种结果。

美国教育家杜布森博士认为:父亲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扛大旗,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母亲和老师。

要多拿出时间陪伴孩子,父亲为此可能会牺牲事业与社交,但却能得到更伟大的成就,就是造就一个出色的孩子。

杜布森博士信奉: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就远不会走上邪路。

多年前在网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因为父亲长期忙自己的公司,而母亲又管不了他,荒废了学业,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他的父亲非常后悔,最终下定决心将自己的公司盘出去,带着孩子重走长征路,而且身上只带了很少的钱,自己与孩子一起徒步的走了足足一年多,陪着孩子吃苦、风餐露宿的,最终将孩子从毁灭的边缘拯救回来。

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然而,故事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如果当初做父亲的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只顾自己的事业,就不会出现问题。

当然这位父亲最终作出了沉痛的但是正确的决定,虽然代价有点大了,但至少,孩子能重新回到正轨上,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影响力,这样有助于避免孩子造成性格上的缺陷,父爱是母爱无法替代的,对男孩子能提升阳刚之气,对女孩子能避免性格走向极端。

父亲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如果多采用平行、平等的形式,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少一点发号施令,让孩子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孩子学会社交技能,特别是观察、识别、理解他人的能力,学会运用、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并且以此影响他人的行为。

父亲积极地和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女性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而灵活的理解。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影响最深的老师母亲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命运,最了解孩子的人是母亲,孩子有什么爱好、有什么缺点、需要什么,母亲都最清楚。

作为母亲一定要清楚,在孩子的成长中,自己扮演的是一个决定孩子命运好坏与否的重要角色。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教育来自母亲。

只有最成功的母亲才能让自己的期待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激励作用。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母亲就做到了。

雨果夫人很喜欢看书,所以常常带着小雨果去图书馆。

很快,雨果就被图书馆里的书迷住了,经常趴在书堆里,一读就是几个小时,而且什么书都读。

不管读不读得懂,小雨果都看得津津有味。

再也没有比母亲相信孩子的才华更加高尚的事了。

雨果的父亲想让儿子学法律,可是雨果对法律一点也不感兴趣。

雨果夫人从来不强迫孩子去法律学校上学。

她知道孩子喜欢看书,就尽量满足他的要求,把各式各样孩子感兴趣的书借回家中,以致于图书馆的管理员都看不下去了,对她说:“我说夫人,您应该让您的孩子有选择地读书,这样对他有好处。

”“书总不会有害处的。

”雨果夫人平静地说。

小雨果如饥似渴地读着妈妈借回来的书。

雨果夫人对他说:“爱看就多看吧,能看多少就看多少。

有一天,你会成为大作家的。

”为此,他很感激妈妈。

他逐渐开始尝试写诗,每写一首时他都这么想:“妈妈看了一定会高兴的。

”靠着出色的天赋和博览群书的积累,他十三岁时就在学校的诗歌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参赛的诗歌是他翻译的。

1 5岁那年又参加了一次法兰西学士院举行的诗歌竞赛。

他一口气写下了3 3 4行诗句,风格正是他母亲喜欢的类型。

结果出来了,他的作品排名第九。

学士院秘书在报告中写道:“假如他的年纪果真只有这么大,那么学士院应该给予鼓励,以奖掖青年诗人。

”从此,雨果的一些诗就开始在公共场合朗诵,报纸对这个神童也大感兴趣。

凭着他的声誉,他很快参加了国内最权威的百花诗赛会。

比赛前不久,雨果的母亲患上了气管炎。

雨果放不下他很爱、很感激的母亲,一直守在病床边,直到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天,他还一个字都没写。

母亲为他放弃机会而感到难受,不断地鼓励他参赛。

为了母亲的期待,他守在床边,一夜之间写出了名叫《亨利四世铜像修复颂》的诗歌。

结果,因为这首诗在语言和感情上显示出杰出的驾驭能力,他获得了竞赛的最高奖金“百合花奖”。

从此,雨果信心百倍地踏上了他的写作生涯。

每当他悲观、失望时,他就想到,对于他未来的光荣,对于他的才华,世上至少有一个人不会怀疑——那就是他的母亲。

于是,他又会继续提起笔来。

为着对诗歌的爱,也为着母亲的期待,他终于在文坛留下了不朽的名字。

作为母亲,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就是在对孩子的长期观察和不断理解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就是母亲给孩子提供每一个环境细节的熏陶引导。

然而,有些母亲虽然知道这一点,却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交流。

她们常常会以老师的姿态和孩子相处,却忽略了做朋友的平等。

她们总像严格的老师一样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学这些学那些。

这样的孩子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对母亲更多是遵从而没有亲近和平等。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不会因孩子把东西搞得又脏又乱而大发脾气;能允许孩子做一些稍有点危险性的活动,甚至与孩子一起尝试。

每一个孩子从生出来就是一张白纸,他对于外界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无知的,当他第一次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不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该如何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那么母亲就应该将这些告诉孩子。

比如,当小孩子走路遇到水沟时,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母亲告诉孩子如果想跳过去,就要先衡量自己是否有这种能力,否则就只能绕过去。

如果选择跳,有可能会过不了而掉到水沟里又或者能跳过去;如果选择绕,有可能会走很远、多花很多时间和体力,但是比较安全。

但有许多母亲用了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直接命令孩子绕,因为怕孩子伤到了,当孩子想尝试跳的时候,就严厉地阻止,连拖带拽的将孩子拉着绕过去,甚至于直接自己把孩子抱过去。

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心有不甘,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还是想尝试跳,可能跳了以后会掉到沟里,然后母亲可能会又打又骂一通,孩子哭完后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当这样的情况不断的重复以后,渐渐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就疏远了。

当然,母亲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到提前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有什么后果,如果母亲没有说而孩子又第一次做了,被发现后,母亲不能够发脾气,而是要跟孩子讲清楚道理。

在这里我举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的孩子某天从幼儿园回来后,被我发现说脏话,这时我将孩子叫过来,严肃的问他为什么要讲脏话,孩子用很奇怪的眼光问什么是脏话,这时我知道孩子其实只是在模仿幼儿园的同伴们讲话,而自己完全不懂得去判断什么是脏话。

这时,我很认真的告诉他,有哪些话是脏话,这些话是骂人的不礼貌的话,好孩子是不能讲这些话的。

孩子又问,为什么其他小朋友就可以讲这些话呢?我回答,因为那些小朋友的妈妈没有告诉他这些话不能讲,而你现在知道了,你就比他们懂事点了。

同时教育孩子在与人交流时要多讲“谢谢”、“请”、“对不起”等等的话。

在这一件事情上我没有马上表现出生气,而是平静的纠正孩子的错误,告诉他以后不要再犯错。

如果出现第二次这种现象,我会很严厉的提醒他,第三次就要骂了,第四次还犯,只能用打的办法。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打孩子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在不得已时,打也是一种纠正错误的手段。

好比我们的法律制度,用法律制裁罪犯并不是我们的唯一手段,但却是最终手段。

经过这一件事后,从此,我的孩子在听到一些自己觉得不妥的话时,都会主动问我这些话是不是该讲的,是不是脏话,这让我感觉很欣慰,孩子学会了主动向我请教了,说明他还是愿意听我讲道理的。

无论是做孩子的朋友还是老师,母亲都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热爱孩子教育孩子是母亲的天职,母亲应该把老师、朋友、母亲这三种角色相融合,教育孩子的时候既不要忽视对孩子心灵和情感的关爱,也不要给孩子亲切、平等的时候忘记教育的责任。

因为母亲是孩子终生的良师益友。

当今社会压力大,家长们白天在外工作很辛苦,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特别累,所以常常没办法静下心来观察孩子,耐心的与孩子聊天,甚至会将在外工作中的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记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工作多累、多不开心,在回到家后,都要重新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心态,面对孩子的言行要细心观察、理性的分析、认真对待。

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信服,教育孩子要多看书,自己就应该陪着孩子一起看书,而且还要与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与收获;教育孩子不要只顾着玩,自己就不要当着孩子面老打麻将或者玩其他游戏;教育孩子要有礼貌,自己也要对家人和朋友有礼貌;教育孩子要努力不要放弃,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要迎难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