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合集下载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译文及鉴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

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及注释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鉴赏其一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全诗:
日落斜阳天际处,江畔细雨湿衣裳。

渔家船影远去,垂钓人影朦胧。

江上孤烟细,沙洲牧童低歌声。

野草绿重灯火影,芦苇弯月当河中。

落日渐暮江水色,红尘依旧旧城南。

诗意:
诗人描写了一幅晚霞美景,长江边的渔家船影远去,垂钓人影朦胧,江上孤烟细,野草绿重灯火影,芦苇弯月当河中,落日渐暮江水色,红尘依旧旧城南。

诗人以凄美的诗句,把夕阳西下的景色完美地表现出来,传递出一种苍凉、怅然的情绪。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意思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意思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意思翻译
答案解析: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2)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5)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翻译原文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者:竹林外的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变暖了,是鸭子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

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苏轼因为懂画、会画,所以苏轼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苏轼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苏轼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苏轼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苏轼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

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

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这首诗写下的就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亲见。

首句写下白天的海棠,“和泛崇光”指海棠的高尚美丽。

第二句写下夜间的海棠,苏轼缔造了一个散发出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庞克的境界。

颇为幽寂,与海棠decline孤独的性格相异。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苏轼恐怕花掉睡觉回去,不仅就是把花比作人,也就是把人比作花掉,为花著想,十分感人,说明了苏轼就是一个性情中人。

苏轼咕红烛陪伴、爱护海棠,另一方面缔造了一种气氛,使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觉回去。

后两句极诗赋唯美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指出此诗“造语之工”“天下古今之变小”。

画家介绍:惠崇(?~约) 北宋僧人、画家、诗人。

建阳(今属于福建建阳县)人,一作淮南人。

惠崇擅于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寒汀远渚、洒脱虚旷之象。

王安石《氢铵甫出来僧惠崇画要予作诗》说道:"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来吾最许。

"苏轼、黄庭坚、王庭□等也存有诗赞扬惠崇的画,其中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尤为后人所称颂。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篇1《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前言」《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

原诗共两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注释」(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一」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及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及赏析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及注释: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

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

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全文及分析《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题画诗,全诗如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独特的意境,展现了早春时节的江边美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画面。

竹林之外,几枝桃花已经悄然绽放。

桃花的数量不多,“三两枝”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早春时节桃花初开的景象,既不显得繁茂,也不显得稀疏,给人以一种含蓄而又自然的美感。

这里的“竹外”二字,不仅点明了桃花的位置,也营造出一种层次感,让画面更加富有立体感。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是整首诗的名句,也是最具表现力的一句。

春天的江水开始回暖,而最先察觉到这一变化的是在水中嬉戏的鸭子。

诗人通过鸭子对水温的感知,巧妙地传达出春天的气息。

这种从动物的感受来描写春天的方式,别具一格,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感受。

鸭子在水中欢快游动的场景,仿佛就在读者眼前,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到来所带来的喜悦。

“蒌蒿满地芦芽短”,诗人的目光从江面转向岸边。

蒌蒿长满了地面,芦芽刚刚破土而出,还很短小。

这一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蒌蒿和芦芽都是春天特有的植物,它们的出现,无疑是春天的象征。

满地的蒌蒿和短短的芦芽,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力量。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

在这样美好的早春时节,正是河豚逆流而上的时候。

河豚是一种美味的鱼类,通常在春天洄游。

诗人由眼前的春江晚景联想到河豚的活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增添了一丝趣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河豚并非实写,而是诗人基于对春天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产生的想象,使整首诗更具韵味和意境。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优美。

苏轼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将春江晚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早春的江边,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宋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注释】1、惠崇:北宋的名僧,喜爱作画,苏轼因为其中的鸭戏图而做的诗。

2、蒌蒿(lóu hāo):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也可以入药。

3、芦芽:一种可以吃的芦苇的嫩芽。

4、河豚:一种鱼,但是肝脏有剧毒,主要在春季的时候会逆江而上。

【诗意】苏轼的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虽然说惠崇的原画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从苏轼的诗当中是能够感受到了用形象的语言可以让人想象到一幅美好的意境。

诗中的笔墨将画中的景色描绘的令人心驰神往,这不仅仅是苏轼自己的构思创作,更是因为他的情感而让画中的优美变得更加富有意境。

诗的`前三句是实景,最后的一句可能是因为他看到的这副景象而引起的联想。

但是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对于这首诗寄情与景的,同时也是用景来寓情的。

尤其是第二句的“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话虽然说并不是能够通过画作来观察出来的,但是因为语言艺术的衬托,也让这幅画充满了自由以及对于风景的判断,从而才会有最后的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大家平时会关注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吗?关于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
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

《楚辞》“恋恋兮依依。

”归人:回家的人。

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赏析佚名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
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

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苏轼的学生张
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