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学生版)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过关检测卷(一)【含答案】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过关检测卷(一)(每道题15分,满分30分 ________)一、(广西贺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回A问题。
草有本心彭根成A春天里,我最喜爱的就是小草。
出去散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丛丛青草,我都禁不住俯下身观察它的模样,嗅它散发的清香,赞叹它的生机与旺盛。
就是这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小草,也有人们难知难懂的本心。
A草亦有恨。
“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没有地位、没有庇护的草,被风霜肆意地欺凌,怎能不恨?但它把自己的恨深深地埋没在土里,任冰雪重压也不去呐喊、不去抗争,故野草常被人们认为是软弱的,可以肆意践踏。
它似乎知道,与大自然对抗是徒劳的,忍辱负重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
春天来了,它以豁达大度的情怀,把积蓄的力量,化作翠绿的衣裳装扮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绿草为春天增添了光彩,使春天更加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A草是清高的。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野草不羡慕花的美丽,不嫉妒花的芳香,不仰慕树的高大,只按自己的本性生长,随四季而荣枯,不媚不俗、不求人知,在旷野里自由地生长着、蔓延着。
“一丛香草足碍人”,在耀眼的春光之中,一丛丛带着晶莹露珠、吐着嫩芽的野草,叫人流连驻足,舍不得离去。
春,催生了野草,野草点缀着春,“草不谢荣于春风”,野草如此清高的品性,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A草懂得珍惜生命。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除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之外,还有对生命的珍惜,因为珍惜,所以才顽强。
哪怕被烈火烧为灰烬,也会把根留住。
然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间的错综繁杂,争奇斗艳,最终难逃“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的结局。
“花易凋零草易生”“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当人们怜惜红白满地的时候,可别忘了“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
低回一寸心,不敢怨春风”。
大自然对生命是公平的,就看你珍惜不珍惜。
A草是洒脱的。
“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在和煦的春天,优雅地换上绿装;在炎热的夏天,尽情地舒展着翠叶;在金色的秋天,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在严酷的冬天,不做声息地积蓄力量。
(精编)2020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内容理解与概括题型一:情节梳理方法指导1.审题干。
看清题目要求,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明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找到相关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抓关键。
抓住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关键句,加以提炼整合。
题型二:内容理解与概括方法指导1.合段意。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联要素。
写人记事的文章,弄清楚六要素,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结构。
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结构构成,关注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分别归纳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4.扩标题。
有的文章题目就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语的指代含义方法指导理解指示代词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1)认真阅读代词所在的段落,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出现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数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
因此,首先看代词的位置,先往前找,再往后找。
然后联系文章内容推断含义。
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
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归纳概括。
最后检验答案是否正确,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由近及远,查找释句。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说明,而这些解释说明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因此,解题时可以从下句去寻找答案。
“×”(词)指代的是……,表示……。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题型一:句子理解方法指导1.品析关键词,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结合上下文,分析修辞,探究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
3.联系时代背景、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体会句子的情感或议论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哲理意义。
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项汇编: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解析)

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2023年天津】阅读《水乡寻梦》一文,回答下题。
水乡寻梦申琳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
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
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
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
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就“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
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
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
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
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月光如水。
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
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开始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
208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9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和小说)

对比
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人物或事物 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 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 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营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 楼”的艺术效果 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 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后,下文一定要有呼应
铺垫 伏笔
照应
文章前后内容上关照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 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 主题更加鲜明强烈。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 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使感情抒发一 次比一次强烈
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使之形象化, 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 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即“托义于物”。如 《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 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 以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来突出人 物,强化感情。如《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 塑造就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 愚蠢 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此方法 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 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文章主题 判断小说主人公: (1)看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判断主人公要看主题思想涉及谁。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主要手段,对表现主题起 决定作用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反映的 塑造 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这一主题是 人物 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表现出来的,由此不难 判断菲利普夫妇与于勒谁是主人公 (2)看故事情节和对人物着墨的多少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在情节中占 重要地位的人物就是主人公。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作者 通过对菲利普夫妇语言、行动、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他 们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作品的主题 注意事项:线索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出镜率高的不一定是主 人公,正面人物不一定是主人公,主人公也不一定是个体人物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

记叙文阅读理解与答案5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答案篇一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题(含小说、散文)【中考考点】1、阅读记叙文能掌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
3、理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
4、明白中心和质料的关系相识详略摆设的作用。
5、能辨析记叙、形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明白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心情达意的作用。
6、能够从文段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看法和语言所表达的头脑情感。
7、小说中情况形貌的作用和人物形貌要领的运用。
8、理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考点剖析】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1、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结果和经由;因此我们把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事情的时间、所在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剖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生长的脉络。
如《老山界》人物红军某部的同志;时间从某一天的下战书到越日的下战书;所在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的因由红军总部决议翻越老山界;事情的经由红军战士怎样战胜难题翻越老山界;结果红军指战员战胜了种种难题胜利翻越老山界。
全文把人物、时间、所在、事情的因由、经由、结果都交接清晰了。
2、记叙的顺序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顺叙即根据事情的发生、生长和了局的顺序写。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举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现实是相反的。
(3)插叙在叙述历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务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睁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接纳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热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凌驾“我”耳闻眼见的规模。
以圈外人的职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中小学资料】中考语文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综合训练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考点综合训练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官亦鸣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
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
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依旧是那样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依旧是那样地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是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
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已是充满了年的气味了。
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她那永远是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
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骨的恸哭声却庄重地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懵懂中,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
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是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
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
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克。
守着母亲的灵魂,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
从里到外的重,重得喘不过气来。
是啊,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
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⑤母亲是个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
她深深地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半个多世纪的辛劳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圆满,仓满斗盈。
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生相伴了七十余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
去把她不得不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相倾相诉。
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地了。
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
一、记叙文知识清单(学生版)
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一、散文、小说知识清单
考点一分析标题,拟写标题(答题模板)
1.理解标题的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
考点二概括内容,梳理情节,找准线索
2.梳理故事情节。
考点三明确记叙顺序,分析人称作用
1.明确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2.分析人称作用。
考点四品析重要词语(此考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用。
)
考点五概括主旨,把握情感
考点六赏析句子答题模板
考点七理解段落作用答题模板
模板揭秘
1.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
看设问(什么角度
确认指定句(段)的位置 理解指定句(段)的内容
结合段落位置及作用回答
考点八 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九鉴赏表达技巧
9-1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模板
9-2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9-3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考点十拓展探究(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