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工艺

合集下载

正渗透工艺技术

正渗透工艺技术

正渗透工艺技术正渗透工艺技术,简称正渗工艺,是一种通过将加压要浸渗的物体放入浸入介质(如液体或气体)中,利用其渗透性将介质渗入物体内部的工艺技术。

此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的制造过程中,尤其在金属加工、陶瓷制造和复合材料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正渗透工艺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材料的密实性,提高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金属加工中,通过正渗透工艺可以将金属材料与其他材料(如非金属材料或其他金属)结合,形成高强度、高耐磨、高耐腐蚀的复合材料。

在陶瓷制造中,通过正渗透工艺可以使陶瓷材料变得更加致密,提高其抗冲击性和热稳定性。

在复合材料领域,通过正渗透工艺可以将纤维材料与基体材料结合,形成高强度、高刚度的复合材料。

正渗透工艺技术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几个主要步骤:准备工作、渗透、固化和表面处理。

首先,需要对要浸渗的物体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清洁、去除表面氧化层等。

然后,将物体置于渗透介质中,通过加压使介质渗透到物体内部。

渗透时间和温度是影响渗透效果的重要因素。

渗透完成后,根据需要进行固化处理,通常是通过热处理或化学反应将渗入介质转化为固体。

最后,对渗透后的物体进行表面处理,包括去除余渗介质、抛光、涂层等。

正渗透工艺技术相比于其他材料加工工艺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正渗透可以在低温下进行,可以避免高温对材料造成的变形和热应力。

其次,正渗透可以在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物体上实施,使其得到均匀的渗透效果。

此外,正渗透工艺技术具有较高的加工效率和较低的加工成本,能够实现批量生产和快速加工。

然而,正渗透工艺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正渗透过程中渗透介质需要与物体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否则可能会影响渗透效果。

其次,正渗透的深度和均匀性对于不同材料和形状的物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最后,正渗透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残留介质或污染物,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和清洁。

总之,正渗透工艺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加工工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改进工艺流程,可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正渗透加工,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满足不同行业对材料加工的需求。

复合材料树脂渗透成型工艺(详细)

复合材料树脂渗透成型工艺(详细)

复合材料树脂渗透成型工艺随着行业发展对生产速度提出更高的需求,单依靠传统的手糊成型工艺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加工工艺的自动化是顺应这一潮流的必然趋势。

最常见的自动化成型工艺是树脂传递模塑工艺(-ResinTransferMolding),有时也被称为液体成型工艺(LiquidMolding)。

树脂传递模塑工艺是一种十分简单的成型工艺:其原理是首先在金属或复合材料制成的闭合模具中铺放干增强材料预成型体(preform),然后将树脂和催化剂按照一定比例计量并充分混合,再采用注射设备通过注射口(injectionports)利用压力注入到模具中,使树脂按照预先设计的路径浸润到增强材料上的过程。

树脂传递模塑工艺要求极低粘度的树脂,特别是当预成型体较厚时,较好的树脂的流动性能够确保更及时和更充分的浸润效果。

如有需要,模具和树脂可以进行加热,但是成型工艺的固化无需使用热压釜。

但是,一部分应用于高温的制品通常在脱模后还要进行后固化(postcure)。

大多数的应用程序都采用双组分环氧树脂配方(two-partepoxyformulation):双马来酰亚胺(Bismaleimideresin)和聚酰亚胺树脂(polyimideresin)。

组分的配方过程不会提前太早,通常在注射前进行。

轻型树脂传递模塑工艺(Light)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低成本成型工艺,是树脂传递模塑工的变体工艺。

轻型树脂传递模塑工艺不仅具备工艺的所有特点,还降低了成型工艺对一系列指标的要求,例如,注射压力,真空耦合(coupledwithvacuum),和模具的造价和刚性指标。

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一般来说,在树脂传递模塑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干预成型体和树脂材料的价格都比预浸料便宜,而且还可以在室温下存放。

利用这种工艺可以生产较厚的净成形零件,同时免去许多后续加工程序。

该工艺还能帮助生产尺寸精确,表面工艺精湛的复杂零件。

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施工工艺

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施工工艺

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施工工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施工工艺一、施工准备1、施工环境要求:施工温度应保持在5℃—35℃之间,湿度在70%以下,如果湿度超过85%,应停止施工,并做好防潮措施;2、清理基面:木结构要检查木质结构和木结构的表面是否完整,完整时用螺杆将木结构钉牢,然后用气锤打磨平整,清理掉破损及其它杂物,如木板缝隙处的木屑,给墙面洗净;3、基础涂料处理:基面上的油漆表面处理,油漆应清洁、充分排气,防止底漆在施工中的裂缝;4、刮涂除污:用乙醇稀释鱼鳞膜溶剂将表面污垢除去,然后用干布签擦拭清洁;5、处理裂缝:将已有的裂缝处理平整,用水泥胶密封;6、浇撒传热材料:将传热材料撒在平整无裂缝的基面上,传热材料的厚度一般为2cm—3cm,如果有裂缝的地方,应用足量的沙土密封改善热绝缘效果;7、做标记和检查:对基面上的工程量要进行标记和检查,确保施工要求的厚度及施工工艺的质量。

二、施工涂装1、混合施工:在搅拌机中将渗透结晶防水涂料与聚合物给水剂按照1:1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2、铺刷:用刷子将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涂刷在墙面上,均匀涂刷,不留气泡,厚度一般为3mm;3、滚涂:用滚涂机滚涂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厚度为4mm;4、烘干: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施工完成后,应立即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一般在80℃,烘干时间为每厚度为1mm的时间为20min;5、剥离检查:施工完成后,将剥离剂涂布在渗透结晶防水涂料表面,等待其干燥,若涂层未掉落,则涂层合格;6、保护工作:完成涂装工作后,要将地面覆盖上涂料保护土,以避免外界因素对防水涂料造成损害。

三、维护1、涂料应保持干燥,不得有潮湿环境;2、屋顶和墙壁上的渗透结晶防水涂料要定期进行清洁和维护,以避免污垢的积累;3、严禁渗透结晶防水涂料上布置重物,以免影响防水涂料的使用性能;4、如果发现有破损处,要及时进行维修,以防止损坏更严重;5、在施工中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能挥发有害物质,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渗透工艺

渗透工艺

堆焊层表面着色渗透探伤工艺规程1 适用范围本工艺规程规定了采用着色渗透检测方法检测堆焊层表面开口型缺陷的方法及显示的验收水平。

检测对象为规格Ф89X12+3mm,材质X65+316L的复合管管端堆焊层表面缺陷的检测。

2 编制依据与引用标准2.1 ISO 12095 《承压用途的无缝和焊接钢管—液体渗透检验》2.2 GJB2367A-2005 《渗透检验》2.3 JB/T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验用材料》2.4 JB/T9213 《渗透探伤用材料》2.5 API 5LD :1998 《内覆或衬里耐腐蚀合金复合钢管规范》3. 采用类别渗透剂:Ⅱ类—着色渗透剂去除方法:C法—溶剂去除法显像剂:e型—非水湿显像剂4 一般要求4.1 人员: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具备渗透探伤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并取得权威部门认可的Ⅰ级及其以上本专业资格证书。

签发报告者应获得权威部门认可的Ⅱ级及其以上本专业资格证书。

工作认真责任,责任心强。

4.2 试块应配备B型不锈钢镀铬标准试块,用以对渗透系统灵敏度检测和检测操作正确的验证。

灵敏度须保证2级及以上。

4.3 环境:探伤工作场地应光线适度,便于观察。

不得有影响检验人员可靠观察的因素。

4.4 堆焊层表面:不应有氧化皮、锈蚀、油污、焊接飞溅、油漆等任何影响探伤结果的外来物。

必要时可用砂纸或局部打磨来改善表面状况。

4.5 安全要求罐装渗透剂属易燃、易爆、微毒的化学材料,应注意防护。

5.检验用材料5.1 材料:检验用渗透材料包括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组成。

购买时必须有供货方的产品合格证明。

必须在有效期范围之内。

5.2 目视检测材料的性能:当发现渗透剂有明显的浑浊或沉淀物,色泽明显变化时;清洗剂有沉淀物,洗涤性能下降,粘度上升时;显像剂粒子凝聚,显像能力下降时,该渗透材料不得继续使用。

5.3 试块校验:每月必须用B型不锈钢镀铬标准试块校验一次,目的是校验操作过程是否按工艺规程执行及操作正确与否,和检验渗透材料的性能。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编制要求概要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编制要求概要
③车削、刨削加工面,可选用如下体系: 溶剂性去除型渗透液+ 水基湿式、非水基湿式显象剂; 溶剂性去除型荧光渗透液 + 干式显象剂。
④焊缝及带有缓慢起伏的凸凹面的零件的检查,可选用如下体系: 溶剂性去除型渗透液+ 水基湿式、非水基湿式显象剂; 溶剂性去除型荧光渗透液 + 干式显象剂。
⑤ 检验场所无暗室,可选用如下体系: 溶剂去除着色渗透液 + 水基湿式、非水基湿式显象剂。
2021
4
7、 后乳化型渗透探伤剂体系选用举例: ① 浅缺陷、宽而浅缺陷;深度10微米以下细微缺,可选用如下体
系: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液 + 水基湿式、非水基湿式显象剂;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液 + 干式显象剂(注:缺陷长度几毫米以
上)。 ② 缺陷靠近或集聚,需要观察缺陷表面形貌,可选用如下体系: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液 + 干式显象剂。 ③ 连续探伤小批量零件,可选用如下体系:
20213ຫໍສະໝຸດ 6、 可水洗型渗透探伤剂体系选用举例: ①螺钉及键槽等类似零件,可选用如下体系:
水洗性渗透液+非水基湿式显象剂; 水洗性荧光渗透液 + 干式显象剂。 ②表面粗糙的铸锻件,可选用如下体系: 水洗性渗透液+非水基湿式显象剂; 水洗性荧光渗透液 + 干式显象剂。 ③车削、刨削加工面,可选用如下体系: 水洗性渗透液+ 非水基湿式显象剂; 水洗性荧光渗透液 + 干式显象剂。
干式显像剂的显像分辨力较高。 4、 荧光渗透探伤剂体系选用举例: ① 浅缺陷、宽而浅的缺陷;深度10微米以下细微缺,可选如下体系: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液 + 水基湿式、非水基湿式显象剂;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液 + 干式显象剂(注:缺陷长度几毫米以上)。
2021
2
② 缺陷靠近或集聚,需要观察缺陷表面形貌,可选用如下体系: 水洗型荧光渗透液+ 干式显象剂。 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液 + 干式显象剂。

第七章渗透检测工艺

第七章渗透检测工艺
注意事项进行操作使用。 • 溶剂蒸气除油是清除受检工件表面和开口缺陷处的油和油脂类污染物的较
好方法。但它不能清除无机型污染物(如夹渣、腐蚀、盐类等),也不能清除树 脂类(例如,塑料、涂层、清漆、油漆等)。 若需要将深缺陷中的油脂全部 清除干净时,建议采用溶剂浸泡法。 • 钛合金被检工件容易与卤族元素作用,产生应力腐蚀裂纹,因此,钛合金 应采用添加特殊抑制剂的三氯乙烯进行除油,并且在除油前必须进行处理, 以消除应力。 • 橡胶、塑料及涂漆被检工件不能使用三氯乙烯蒸气除油,因为这些被检工 件会受到三氯乙烯的破坏。也不得使用会对其产生有害影响的溶剂除油。必 要时,应通过试验,确认所使用的溶剂是否会对被检橡胶、塑料工件产生有 害影响。另外,还应注意温度对其的影响。 • 铝、镁合金被检工件在除油后,容易在空气中锈蚀,应尽快浸入渗透剂中。
• 注意,采用碱洗工艺清洗后的被检工件,必须把清洗 剂冲洗干净;并在渗透检测前,将其整体加热干燥;施加 渗透剂时,被检工件温度一般不得超过50℃。
• 蒸汽清洗是一种改进的热碱清洗方法,在容器内进行。 适用于大型被检工件。能够清除被检工件表面的无机污物 和各种有机污物,但无法清除较深缺陷底部的污物。此时, 可采用溶剂浸泡法。
第七章渗透检测工艺
• 2.碱洗及蒸汽清洗
• 碱洗适用于去除油污、抛光剂、积炭等,多用于铝合 金。
• 碱洗液是一种不易燃的水溶液,含有经过特别选择的 洗涤剂。该洗涤剂能够对各类污物起润湿、渗透、乳化及 皂化作用。

热的碱洗液还可用来除锈和除垢,清除掩盖表面缺陷
的氧化皮。
• 碱洗液应按照制造厂的建议使用。
第七章渗透检测工艺
• 7.2.2渗透时间及温度
• 1.渗透时间 • 渗透时间指施加渗透剂到开始去除处理之间的时间。 • 采用浸涂法施加时,还应包括排液所需的时间。这时它是施加渗透剂时间

反渗透工艺流程

反渗透工艺流程

反渗透工艺流程反渗透工艺流程是指利用反渗透技术对水进行处理的一系列操作。

该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反渗透、后处理等步骤。

下面将对反渗透工艺流程的具体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预处理,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水中的杂质,减少对反渗透膜的损害。

预处理的步骤包括混凝和过滤。

混凝是指将水中的胶体颗粒和悬浮物通过加入混凝剂使其凝聚成较大颗粒,方便后续的过滤处理。

过滤则是将混凝后的水通过过滤器去除大颗粒的杂质。

之后是反渗透,反渗透是指将预处理后的水通过反渗透膜进行分离。

反渗透膜是一种半透膜,能够让水分子通过,而拦截溶解固体、胶体、大分子有机物等。

反渗透的步骤主要包括进料、加压、产水和浓水排放。

进料是将预处理后的水引入反渗透膜系统,并通过加压装置使水通过膜的微孔,形成产水和浓水。

产水是经过膜的净化水,浓水则是未经处理的含有溶固体和有机物的水。

需要注意的是,浓水排放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是后处理,后处理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产水的质量。

后处理的步骤主要包括除气、PH调整和消毒。

除气是利用除气装置去除水中的气体,以防止气体对后续工艺的影响。

PH调整是通过加入酸、碱等化学品,调整水的酸碱度,使其符合使用要求。

消毒则是为了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使水具备安全饮用的性质。

总结起来,反渗透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反渗透和后处理等步骤。

通过预处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杂质,保护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

反渗透通过半透膜将水分离,提供高纯度的产水。

后处理则进一步提高产水的质量,保障水的安全使用。

反渗透工艺流程的实施可以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饮用水净化、工业用水等场景,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障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树脂渗透工艺

树脂渗透工艺

复合材料的树脂渗透成型工艺树脂渗透工艺:随着行业发展对生产速度提出更高的需求,单依靠传统的手糊成型工艺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加工工艺的自动化是顺应这一潮流的必然趋势。

最常见的自动化成型工艺是树脂传递模塑工艺(-ResinTransferMolding),有时也被称为液体成型工艺(LiquidMolding)。

树脂传递模塑工艺是一种十分简单的成型工艺:其原理是首先在金属或复合材料制成的闭合模具中铺放干增强材料预成型体(preform),然后将树脂和催化剂按照一定比例计量并充分混合,再采用注射设备通过注射口(injectionports)利用压力注入到模具中,使树脂按照预先设计的路径浸润到增强材料上的过程。

树脂传递模塑工艺要求极低粘度的树脂,特别是当预成型体较厚时,较好的树脂的流动性能够确保更及时和更充分的浸润效果。

如有需要,模具和树脂可以进行加热,但是成型工艺的固化无需使用热压釜。

但是,一部分应用于高温的制品通常在脱模后还要进行后固化(postcure)。

大多数的应用程序都采用双组分环氧树脂配方(two-partepoxyformulation):双马来酰亚胺(Bismaleimideresin)和聚酰亚胺树脂(polyimideresin)。

组分的配方过程不会提前太早,通常在注射前进行。

轻型树脂传递模塑工艺(Light)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低成本成型工艺,是树脂传递模塑工的变体工艺。

轻型树脂传递模塑工艺不仅具备工艺的所有特点,还降低了成型工艺对一系列指标的要求,例如,注射压力,真空耦合(coupledwithvacuum),和模具的造价和刚性指标。

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一般来说,在树脂传递模塑工艺过程中所使用的干预成型体和树脂材料的价格都比预浸料便宜,而且还可以在室温下存放。

利用这种工艺可以生产较厚的净成形零件,同时免去许多后续加工程序。

该工艺还能帮助生产尺寸精确,表面工艺精湛的复杂零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堆焊层表面着色渗透探伤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采用着色渗透检测方法检测堆焊层表面开口型缺陷的方法及显示的验收水平。

检测对象为规格Ф89X12+3mm,材质X65+316L的复合管管端堆焊层表面缺陷的检测。

2 编制依据与引用标准
2.1 ISO 12095 《承压用途的无缝和焊接钢管—液体渗透检验》
2.2 GJB2367A-2005 《渗透检验》
2.3 JB/T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验用材料》
2.4 JB/T9213 《渗透探伤用材料》
2.5 API 5LD :1998 《内覆或衬里耐腐蚀合金复合钢管规范》
3. 采用类别
渗透剂:Ⅱ类—着色渗透剂
去除方法:C法—溶剂去除法
显像剂:e型—非水湿显像剂
4 一般要求
4.1 人员: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具备渗透探伤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并取得权威部门认可的Ⅰ级及其以上本专业资格证书。

签发报告者应获得权威部门认可的Ⅱ级及其以上本专业资格证书。

工作认真责任,责任心强。

4.2 试块
应配备B型不锈钢镀铬标准试块,用以对渗透系统灵敏度检测和检测操作正确的验证。

灵敏度须保证2级及以上。

4.3 环境:探伤工作场地应光线适度,便于观察。

不得有影响检验人员可靠观察的因素。

4.4 堆焊层表面:不应有氧化皮、锈蚀、油污、焊接飞溅、油漆等任何影响探伤结果的外来物。

必要时可用砂纸或局部打磨来改善表面状况。

4.5 安全要求
罐装渗透剂属易燃、易爆、微毒的化学材料,应注意防护。

5.检验用材料
5.1 材料:检验用渗透材料包括渗透剂、清洗剂、显像剂组成。

购买时必须有供货方的产品合格证明。

必须在有效期范围之内。

5.2 目视检测材料的性能:当发现渗透剂有明显的浑浊或沉淀物,色泽明显变化时;清洗剂
有沉淀物,洗涤性能下降,粘度上升时;显像剂粒子凝聚,显像能力下降时,该渗透材料不得继续使用。

5.3 试块校验:每月必须用B型不锈钢镀铬标准试块校验一次,目的是校验操作过程是否按工艺规程执行及操作正确与否,和检验渗透材料的性能。

5.4 试块的保存:应按其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清洗和保存。

或者将试块彻底清洗之后,浸于密封容器内的丙酮与无水乙醇混合液中存放。

混合液按一比一配制。

当发现试块的人工缺陷堵塞、灵敏度下降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6.检验程序
6.1 预处理
按表面的加工方法、表面附着物的种类、零件的情况采用合适有效的处理方法,如溶剂清洗、化学清洗、机械清理等方法。

清洗的范围从检验区域向周围扩展25mm左右。

清洗完后应充分干燥,为渗透检验创造条件。

6.2 渗透处理
采用喷涂的方法施加渗透剂。

焊缝受检表面应全部被渗透剂覆盖,在渗透时间内并一直保持湿润状态。

零件、渗透剂和环境的温度都应控制在5℃~50℃范围内。

温度小于10℃范围内时,渗透时间不少于20 min。

温度高于10℃时,渗透时间不少于10 min。

如果零件在空气中停留时间大于120 min,则应重新施加渗透液,避免渗透剂干结在零件表面上。

6.3 清洗处理
采用溶剂去除型渗透剂。

渗透结束后应使用配套的清洗剂擦洗,去除零件表面多余的渗透剂。

严禁喷洗和清洗过量。

若出现清洗过量时应从预处理开始重新处理。

若需要水洗时,水温应控制在10℃~40℃范围内,水压不大于0.27MPa.喷枪与零件的间距不小于300mm。

采用清洗剂清洗时用洁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洗,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去除后,再用醮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将被检表面上多余的渗透剂全部擦净。

但应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冲洗被检表面。

6.4 干燥处理
采用在室温下自然干燥的方法干燥,干燥温度不高于70℃。

干燥时间不宜超过10min,一般干燥时间为5~10min。

干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零件表面刚干燥为宜。

6.5 显像处理
采用灌装显像剂显像,喷涂一层薄而均匀的白色显像剂,观察时现场环境需保证足够的白
光照度。

显像时间10~15min。

6.6 观察与解释
观察应在显像剂施加后10min~50min内进行。

着色渗透检测的观察评定在白光下进行,显示为红色痕迹。

被检工件表面处白光照度应大于1000lx。

发现显示后首先判断显示的类型: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虚假显示。

用干净的布或棉球沾一点清洗剂擦拭显示部位,如果显示能够再现,可认为是真实缺陷显示。

如果显示不再现,初步认为是虚假显示。

形成伪缺陷的原因有棱边过度部、清洗不够、光洁度差等。

必要时可从预处理开始,重新处理,作出合理解释。

确定为缺陷显示后,可进一步确定缺陷性质、长度和位置,并做好记录。

6.7 验收与评定
对于有相关显示的部位,应借助于显示比较尺等工具,对显示的尺寸和分布进行测量、统计,按验收标准API 5LD :1998”内覆或衬里耐腐蚀合金复合钢管规范”进行评定、验收或拒收。

对于无显示,或仅有假显示和非相关显示的部位应准予验收。

6.8 后处理
渗透检验后焊缝表面应进行处理。

清除堆焊层表面的残留物,防止对零件的腐蚀或对后道工序的影响。

一般可用水洗、擦洗、压缩空气吹拂等方法去除显像剂及渗透剂残留物。

7.检验记录
所有部位渗透检验结果均应有记录。

记录一般包括:
零件名称、图号、材料、状态、规格、数量。

标准号、工艺规程号、工艺卡片号、验收标准号。

检测方法、渗透剂的型号、生产厂家、合格证明编号。

显示的记录(以文字或示意图的形式给出)。

操作和检验人员的签名、等级。

检验日期。

编制:审核:批准:
工艺卡编号:2011PT -001
工艺卡编号:2011PT -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