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合成理论看身体名词的隐喻认知

合集下载

英汉身体部位词_foot_脚_的概念隐喻研究_王晶

英汉身体部位词_foot_脚_的概念隐喻研究_王晶

ISSN1009-8976 CN22-1322/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4卷第2期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3,Vol.14,No.224/4779-81doi:10.3969/j.issn.1009-8976.2013.02.024英汉身体部位词“foot/脚”的概念隐喻研究收稿日期:2013-03-20作者简介:王晶(1985—),女(汉),河南周口,硕士,讲师主要研究认知语言学。

王晶(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语系,郑州451200)摘要:人类的认知始源于身体经验的物质基础,本文根据隐喻概念理论,探讨英汉身体部位词“foot/脚”在空间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投射过程中的相似性,支持了Sweetser“以身喻心”及覃修桂“以身喻身”的上位隐喻具有跨语言性质的观点。

关键词:“foot/脚”;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976(2013)02-0079-03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熟知的始源域投射到陌生的目标域,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

原始人的语言中很少有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汇,他们对世界的描述不可避免地要借用描写人本身活动的词语,如:头、手、脚、口、眼等概念。

它们本来是人体的一部分,当人们将其用于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时隐喻就出现了。

身体名词隐喻很多都已经固话成了词的隐喻义,即常规隐喻。

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中身体名词的寓意有些差异,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它们的形成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Lakoff把身体名词的隐喻归为“物质和实体隐喻”,其功能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范畴化。

一、隐喻理论Lakoff&Johnson根据规约程度的不同将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分为两大类:常规隐喻和新鲜隐喻。

常规隐喻指的是那些自产生以来已被很多语言使用者接受认可,成为日常语言一部分的隐喻,其中很多已经词汇化被收录进词典。

航海类英语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对教学的启发

航海类英语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对教学的启发

航海类英语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对教学的启发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航海类英语中,合成空间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意义建构的过程,对航海英语中出现的隐喻具有很好的解释力,使人们对航海英语隐喻的认知机制理解更为深入和全面,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提高航海英语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隐喻合成空间航海英语一、引言隐喻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我们要认识和描述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力和创新力。

这个认知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知。

航海用语中很多专业词汇都较为抽象,为了更加清晰地描述一个航海概念,就需要运用隐喻的认知机制。

依靠人们了解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通过思维的想象和创造去解释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概念整合理论是阐释隐喻的最强理论之一,本文将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航海英语中存在的隐喻的认知机制,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航海英语。

二、隐喻理论及其多空间阐释模式现代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指出不仅是语言,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

20世纪90年代佛科尼尔和特纳(Fauconnier & Turner)二位学者结合现代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从新的角度对人类思维、行为和语言中的隐喻现象进行认知解读。

Fauconnier 和Turner探讨出的‘多空间’认知模式即概念整合理论--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种心理空间网络映射动态实时认知操作过程(Fauconnier,1985)。

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

一个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至少发生于四个心理空间组成的框架网络中。

合成空间理论下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分析

合成空间理论下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分析

什 么联 系的。 是通 过人样 的 , 充满变化的 ,而且是不可预 知的 , 只有体验 收稿 日期:2 1 —1 —1 01 2 0
合成 空间理论 的基础是 心理空 间理论 。 心理 空间理论 由 是 由著名认知语言 学家F u one; 其著作 心理 空间 中 a cn irE  ̄
fs ih.
者按照 事物本身 的突显性进行描述 的话 , 在言语上就是客观
突显 。
例 如 :T e o kite or h n e oe ol. h o u smetnt l w r b sh n i i h wh d
在 这则 隐喻中 ,两个输 入空间的内容 的分别是 :渔夫、 鱼饵 、用鱼饵钓 鱼 ;另一空间是丈夫 、玫瑰花 、和送玫瑰花
例 如 :L f i ab xo h clt , o e e n w w a i o f o oa s y unvrk o h t es c e
yo r i g t g t u’ego n o e .
美 国的各大银行 、 证券公 司等都坐落在华尔街 , 故而华
尔街成 了美 国金 融中心的代名词 , 是银行 证券公 司的一个突
随着 心理 空间理论 的发展 ,F u one ̄过分析人 的认 知活 a cn i j. r
动, 创建 了概念合成理论 , 包括建立相互 映现 的心理空 间网 络 ,并以各种方 式整合成新 的空 间。 合成 空间理论 由四个 心理空 间构成 :两个输入空间
借助人们 的文化背景知识 , 将组合的 内容进行完善 , 形成完
合成空 间理论下 隐喻和转喻 的认知分析
顾 征
( 山东省工会 管理干部学院 商务外语学院,山东 济南 200 ) 510
摘 要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 一种语 言现 象,更是人类 重要 的认知 方式和思维 方式 。论文通过合成 空间理论 ,分析 隐喻和

汉英表量结构中隐喻的分类及认知解读

汉英表量结构中隐喻的分类及认知解读

间是 人们 在进 行 思考 、 谈 时为 了 达到 局部 理解 与 交 行 动 之 目的而 建 构 的小 概 念包 。 理 空间 的局部 结 心
codo ut lu f s。N1表示计 量单位 与方 式 , 多是 可数 d 大 名词 , 以用复 数形式 . 可 具有 与汉语 量词 相类 似 的功
现 象 。 短语 “ 线希 望 ” 。 句法 角度 看 。线 ” 如 一 中 从 “ 与


为 最 常见 , 二 种 结 构是 汉 语 独 有 的 结 构 , 第 为第 一 种结 构 的倒 装形 式 。 三种 结 构则 多见 于 一些 固定 第 词组 中 , 显得 简 练 , 并 不普 遍 。 但 英语 传统语 法 中虽不存 在专 门 的量词这 个词类 名称 ,但是存 在 独特 的表示事 物 的计量单 位或 方式 的结构 , 常用 两种 方式表 示 :1数 词+ () 零量 词+ 名词 。 这种 结 构 多 见 于可 数 的具 体 名 词 .如 treh r s he os ; e
杯 ” 3 数词 + 。( ) 零量 词+ 词 。如 “ 名 一针 一线 ” “ 草 、一

的隐 喻 用 法 , 构 中的 “ 词 ” 当喻 体 .名 词 ” 结 量 充 “ 充
当本体 , 者之 间形 成 隐 喻或 转 喻关 系 的特殊 语 言 两
木 ” 一 砖一 瓦 ” 。三种 结 构 中 以第 一种 结 构 和“ 等
汉语 中 表示 计 量 单 位 和 方 式 的结 构 常 用 三 种
方 式表 示 : 1 数词 + () 量词 + 名词 。如 : 三 匹马 ” “ “ 、十
和情感 等 的名 词 , 一个 庞大 的系统 。 组成
研 究表 明 , 语 的第 一种 表量 结 构 中存 在大 量 汉

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

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

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
身体复合词是由两个或更多个词组合而成的词汇,用来描述身体部位、器官、疾病等。

对于这类复合词的语义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医学知识。

首先,需要考虑每个组成部分的含义。

例如,“心脏”一词由“心”和“脏”两个部分组成。

在这里,“心”指代人体中的心脏器官,“脏”则表示某个器官或部位。

通过分析每个组成部分的意义,我们可以推断出“心脏”是指人体中的特定器官。

其次,需要考虑复合词的语法结构。

在身体复合词中,通常会出现名词和名词的组合。

这种结构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组合名词的意义来理解整个复合词的含义。

例如,“肺炎”由“肺”和“炎”两个名词组成,我们可以推断出“肺炎”是指肺部发生的炎症。

此外,对于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还需要考虑文化和语境的因素。

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可能会对复合词的含义产生影响。

例如,“胃痛”在中医理论中通常指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不适,而在西方医学中可能更倾向于表示胃部的疼痛感。

因此,在进行语义分析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和语境因素,以确保准确理解复合词的含义。

通过对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医学知识。

这对于医学教育、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都具有重要意
义。

同时,对于广大非医学专业人士来说,了解身体复合词的含义也有助于增加健康意识和促进身体健康。

总之,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需要考虑每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复合词的语法结构以及文化和语境的因素。

通过深入分析复合词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的医学知识,同时提升健康意识,促进身体健康。

合成空间理论和神话隐喻模式

合成空间理论和神话隐喻模式

合成空间理论和神话隐喻模式[摘要] 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遍而又突出的认知过程。

很多学者运用这一理论来阐释隐喻现象,而本文试图以莫里森的《柏油孩子》为例用合成空间理论来分析文本中的隐喻模式。

[关键词] 合成空间理论隐喻隐喻模式柏油孩子一、隐喻西方的隐喻研究历史悠久,其传统大致可归结为两种:一是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派,二是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雪莱和柯勒律治等为代表的浪漫派。

古典派主张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有别与日常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偏离;浪漫派则认为隐喻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否认日常语言与诗歌语言之间有什么区别。

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众多学科都把隐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以拉柯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的观点对隐喻研究的影响最大,即“隐喻普通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是隐喻式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

隐喻的心理基础是意象和意象图式在起作用,也就是说隐喻的两个域之间之所以能发生映射,主要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意象和意象图式。

90年代以来,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弗科尼亚(Fauconnier)与特纳(Turner)创建了合成空间理论(blended space theory)。

二、合成空间理论合成空间理论是在心理空间(mental space)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是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心理空间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counterfactual)、位置、现实等。

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心理空间的建立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

浅谈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

浅谈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

浅谈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的情感隐喻认知阐释论文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合成空间情感隐喻隐喻认知理论论文概念合成理论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

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隐喻的研究长期以来局限在修辞层次,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隐喻这一语言现象从认知层面给予众多关注,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隐喻真正被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标志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性的(P368),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和思考的基本方式,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使我们能通过具体熟悉的事物来理解相对抽象生疏的事物。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的对象包括人类情感这一概念,对人类情感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课题。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又最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心理学把人类的情感体验划分为情绪和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

由于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缺乏物质形象特征和联系,属于抽象的概念范畴,因此,为了准备理解生动表达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它们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

由此可见,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P15-21)本文试以概念整合理论作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谈论情感的常规化语言为工具,对情感隐喻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认知分析,以发现情感概念形成的轨迹和意义构建过程,论证概念整合理论对情感隐喻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一、概述“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的。

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

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 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 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

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

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的。

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

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空间合成理论看身体名词的隐喻认知孔 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不同文化背景下身体名词隐喻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应当经历类似的认知过程。

本文借助Fauconn ier的空间合成理论,从认知角度探讨了身体隐喻的类型。

研究发现,根据类属空间从输入空间纳入基本结构的不同,身体名词的隐喻可以聚合为四种类型:类比型、凸显型、逻辑型和转换型,从而佐证了人类隐喻认知具有共通性的假说。

关键词:合成空间;类属空间;隐喻;身体名词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4)0120031204Abstract:M etapho rs of body noun s take on differen t featu res in differen t cu ltu res,bu t they shou ld share the sam e cogn itive p rocess.T h is paper p resen ts a cogn itive discu ssi on of m etapho rs of body noun s w ith in the fram ew o rk of Fauconn ier’s b lending space theo ry(1995).M etapho rs of body noun s in differen t cu ltu res fall in to fou r catego ries: analogical,raised①,logical and tran sferring,acco rding to differen t structu res in the generic space in suppo rt of the hypo thesis of m en’s sam e m etapho rical cogn itive p rocess.Key words:b lending space;generic space;m etapho r;body noun s 1.引言当代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熟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映射,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人类的概念系统建立在隐喻之上。

人们所熟知的身体名词在人类认知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L akoff(1980)把身体名词的隐喻归为“物质和实体隐喻”(m aterial and en tity m etapho r),其功能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范畴化。

在以往的隐喻研究中,偏重于强调特定文化对隐喻的影响,认为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性,是在特定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进而研究不同语言隐喻中所表现出的特定文化背景因素。

身体名词主要用来例证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差异性,但对身体隐喻共性研究被长期忽略。

Fauconn ier(1995)的空间合成理论(b lending space theo ry)建立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可以对隐喻的推理机制进行细致的、程序化的描述和解释,能够在考虑文化差异的同时研究隐喻的共性,标志了当代认知理论的最新进展。

国内对合成空间理论还处在介绍和描述阶段,利用空间合成理论具体分析隐喻的文章并不多见。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合成空间的理论探讨人类身体名词隐喻思维的共通性,同时试图提供一个利用空间合成理论研究具体隐喻的范例。

2.理论框架Fauconn ier的空间合成理论(1995)可以对隐喻建构过程中的推理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和解释。

Fauconn ier于1985年出版了专著《心理空间》,提出了心理空间(m en tal space)的概念。

合成空间理论正是在心理空间合成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上提出的。

“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 tual packet)”(Fauconn ier&T u rner,1996:84)。

心理空间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位置、现实等。

人们的日常交流就是由话语不断激活的心理空间进行有机联系的结果。

Fauconn ier(1997)认为隐喻过程由两个输入空间开始,进而产生第三、第四空间,即合成空间和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②。

认知和语言过程是在合成空间内完成的,合成空间的核心是其层创结构(em ergen t structu re),它在一定意义上既大于又小于两个输入空间。

小于是因为它只纳入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在将输入空间的结构纳入合成空间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例如“W alls have ears.”作为输入空间的“ear”,本身有很多属性,如形状、大小、位置、功能等。

但此处纳入合成空间的只是它能听声音的功能属性。

大于是因为它同时合并了两个空间。

第四空间是指中间类属空间,它纳入了适用于两个输入空间的基本结构框架。

Fauconn ier 和T u rner认为L akoff的两域映射只是多空间投射的一个特例。

合成空间建立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它在哲学上区别于以往的成分分析和组合,它经常包括现实输入空间中并不存在的成分。

因此在合成空间中可以解释一些两空间映射中看不到或解释不清的现象。

为方便起见,本文将情感经验和文化经验单独列入辅助空间。

下面用图1(见下页)来说身体隐喻的推理机制。

为了清楚理解图1,下面以一常见英文隐喻为例进行说明。

如“T he ch ild is the app le of h is eye.”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是“小孩是他的掌上明珠。

”图1中,人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原域空间,所有外部空间进入目标域空间,人体和外部空[7]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9]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姚小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唐琼玲,广西师范大学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 2003202210责任编校 彩 吟图1.身体名词的隐喻合成间共有的有机结构进入类属空间,原域空间中“the app le ofthe eye ”的部分特征同时被纳入合成空间,包括:1)the app le of the eye is the mo st i m po rtan t part of the eye ;2)it is veryp reci ou s and i m po rtan t to m an 。

目标域空间中小孩的部分特征包括:1)孩子给他的生活带来乐趣和希望;2)孩子活泼可爱。

同时进入合成空间的还有类属空间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空间的情感因素。

如果这句话是一个邻居说的,听者肯定会触发辅助空间并从中纳入“娇生惯养”的情感因素。

类属空间纳入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类比型、凸显型、逻辑性、转换型。

本例属于类比型。

3.分类研究合成空间提供了一个解构隐喻过程的机制,它本身没有提供一个分类的标准。

我们发现类属空间概念和隐喻互动理论具有共通性。

B lack (1962)认为隐喻的两项不是单个的词,而是两个系统,是“相关的常识”。

L akoff 等人认为,在隐喻互动过程中,喻体的结构被映射到本体上,即喻体图式中的位置、关系、特征和知识分别被投射到本体图式上(L akoff &T u rner ,1989:63)。

由此可见,进入类属空间的是两个输入空间的总体相似结构。

下面就身体名词隐喻的四个分类分别作具体分析:3.1类比型类比型隐喻是身体名词隐喻的基本类型,很多都已经固化成了词的隐喻义,即某些学者所说的“dead m etapho r ”。

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认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任何隐喻都将经历一个由创新到固化的过程。

而且,基本隐喻是理解其他各类隐喻的基础,因此具有研究的价值。

原始人的语言中很少有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汇,他们对世界的描述不可避免的要借用描写人本身活动的词语,如头、手、脚、口、眼等概念。

他们本来是人体的一部分,当人们将他们用于人以外的其他事物,如山、树等概念或名称时,就出现了隐喻的表达方法。

世界上许多语言都有类似的表达方法,如针眼、山腰、桌子腿、椅子背等。

人们也经常将一些抽象领域类比为人体,相应地将一些人体器官去投射目标空间中居于同样位置的概念。

如汉语中有国手、国脚、元首、党首等。

英语中有“head of state ”,“head ofdepartm en t”,“head m aster ”,“at mou th of the river ”,“at foo t of the moun tain ”等。

日语中有“头株”(首脑,头目)。

比较特殊的是以“头脑”隐喻“人才”,如“头脑流出”(人才外流),“血肉”隐喻“具体内容”,如“血ももある”(有血有肉,形容人厚道或文章有内容)。

这两个隐喻中也是把整个国家或整篇文章与人体进行类比。

这类隐喻的共同点是类属空间内,人体结构作为一个“容器”,身体名词与处于目标空间相同位置的概念形成投射。

生成图2见右栏上。

图2.类比型隐喻合成根据L akoff 的概念隐喻理论,类比型隐喻是简单的映射关系。

它似乎和构建心理空间无关,但是他们同样经历一个空间合成的过程。

下面我们以“head of state ”为例说明这类隐喻的生成特点。

如图2所示,身体部位投射到目标概念的前提是类属空间对有机结构的纳入;其次,合成空间从原域空间和目标域空间纳入了部分显著特征进行类比。

H ead 有以下属性:1)五官的寓所,人体感知的中心;2)大脑的寓所,人体决策的最高层;3)位于人体的最上部;4)不规则的几何体;5)一般人头上有毛发保护。

特指领导人的主要属性:1)消息灵通,接触多种机密;2)可以执行最高决策;3)倍受关注和保护;4)敌方攻击的重要目标;5)原则上没有性别限制。

合成空间在纳入的过程中具有选择机制,在以上所列的属性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空间属性的前三条进入了合成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类比的过程中,还包含情感因素的介入。

如“PLA is the backbone of the defen ses .”把“backbone ”投射到“PLA ”上,和“head of the state ”隐喻机制类似,但是我们说这句话时满怀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热爱,这就是图2显示的合成空间对情感因素的纳入,它不属于任一个输入空间,而是隐喻形成过程中触发的其他心理空间。

这种情感因素的纳入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受个人因素的制约,如:1)I assign you head of the departm en t .2)H ead of the departm en t w ill com e to receive u s .显然,例1)中附加的是信任和期望,而例2)中附加的是激动和盼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