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二氧化碳的性质

合集下载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2.理解二氧化碳的危害性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1.二氧化碳的危害性与应对方法;2.二氧化碳制备的实验操作;3.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与产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实验或展示二氧化碳的形态和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5分钟)2.1 用途和产生方式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产生方式,如吸烟、火灾、人体呼吸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方式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2.2 物理性质介绍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气味,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其凝固点和沸点。

2.3 化学反应介绍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气泡发生和pH值的变化,理解其化学实质。

3. 探究二氧化碳的危害性(20分钟)3.1 环境污染介绍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和其对环境的损害。

让学生思考应对环境问题的实际方法和手段。

3.2 人类健康介绍二氧化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如室内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为环保出一份力。

4. 探究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25分钟)4.1 食品产业介绍二氧化碳在食品加工、保鲜等领域的应用,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优点和局限性。

4.2 化工产业介绍二氧化碳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如绿色化学、烟囱气体净化等,让学生思考其对环境和人类的益处。

5. 实验操作演示(30分钟)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包括物质的准备、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过程的操作细节。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在实践中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危害性和应用领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详细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2.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3.学生能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制备方法和操作过程。

二氧化碳的性质课件

二氧化碳的性质课件

实验2
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 瓶中加入约一半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 察现象并分析:
塑料瓶瘪了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小结: 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1)
2、增大压强时,二氧化碳的 溶解性会增强。
课题3.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CO2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1)菜窖中含大量的 气体,是由于窖中 的蔬菜在进行 作用时放出的。
(2)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与 深洞前,必须做 试验。
•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跟水反应, 生成碳酸 CO2+H2O = H2CO3

H2CO3 == CO2↑ +H2O
CO2
石蕊溶液
4.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思考:我们平时打开汽水或啤酒盖时,常有大量的 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呢?这是利用哪一 点性质呢?
答:气体是二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大约能 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 生产汽水、可乐等碳酸型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 这一性质。
总结CO2的物理性质
小结: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Ca(OH)2 + CO2
CaCO3↓+ H2O
实验三
变红
醋酸显酸性
不变
水不显酸性不变变红源自CO2不显酸性CO2与水反应后 显酸性
二.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Ca(OH)2+CO2==CaCO3↓+H2O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性质优秀教学案例
2.实验情境:设计二氧化碳吹泡实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如“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的实施:本节课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检查自己对二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作业小结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
2.学生自我评价,检查对二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实践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感受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应用。
4.组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等。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等。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生活中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保鲜、灭火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二、说学情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

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好学教育:(一)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常温下为稳定的分子。

它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温室气体之一,对地球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大气中存在,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燃烧、呼吸和其他生物活动产生,同时也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一些化学反应进行吸收。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稳定性:二氧化碳是一种很稳定的分子,可以在大气中长时间存在而不会分解。

这是因为它的化学键很强,需要高能量才能断裂。

2. 非可燃性: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可燃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过程。

然而,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以对火源形成窒息作用,因为它会将氧气从空气中排除。

3. 可溶性:二氧化碳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与水分子发生反应形成碳酸。

这也是为什么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会形成碳酸饮料的原因。

4. 酸性: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形成碳酸,会使水呈现酸性。

因此,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能够腐蚀金属和其他材料。

5. 冷凝性:当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度降低时,可以通过压缩和冷却使其变成液体或固体。

液体二氧化碳可以用作工业冷冻剂和气体灭火剂。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作用1. 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地球大气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它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向上辐射的长波辐射,使得地球保持温暖。

然而,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会导致过强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 pH影响:二氧化碳通过与水反应形成碳酸,影响水的酸碱度。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导致海洋中碳酸的浓度增加,使得海水变酸,并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3. 有机物的来源: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进而提供能量和生命所需的碳源。

4. 空气污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工业和交通活动的副产品,也是燃煤和燃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物。

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排放被视为一种空气污染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二氧化碳的应用1. 饮料产业:二氧化碳被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的制造过程中,用于增加饮料的起泡效果,并给予饮料一种清爽的口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3.课堂讨论:针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应用等问题,组织全班范围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4.课后任务:布置小组合作完成的课后任务,如制作二氧化碳性质的小报、录制实验操作视频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问题讨论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应用练习:设计一些与二氧化碳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同伴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发现他人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教师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找到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和情景教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一系列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分析实验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2.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方法基于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教学目标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实验活动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实验活动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实验活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化学课程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的具体化。

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经历真实过程,实验教学中要落实实验素养,要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样化探究活动。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

在探究活动之前要依据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以及评价目标,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问题导向初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原料,能够结合反应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通过探究活动,结合生成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试剂检验其性质,能够梳理出设计本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初步建构思维模型。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实验活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些知识为本节实验活动起到了铺垫作用。

在初中化学学生实验内容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简便、易操作的实验装置,对学生完成实验,牢固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制备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对药品的选择、反应原理、制取装置的选用、实验步骤、验满等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及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认识还较表面,停留在课本理论知识上,缺乏实验操作的支撑。

在基本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完成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分组实验,初步掌握了制取气体及对物质性质检验的基本方法。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得到较直观的结论。

但是观察记录与描述表达实验现象、归纳实验方法、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尚显薄弱。

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灵活掌握和应用知识四、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制取装置、收集及验满气体等实验操作,掌握C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一等奖课件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一等奖课件

课后探究
(一)情景导入
误入瑶池仙境
(二)新课教学 探究学习:CO2的性质
气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描述物质性质
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 CO2溶于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呢?
探究实验1
已知:石蕊遇酸变红




湿润的

石蕊小花
设疑
什么物质使石蕊小 花变红?
提出假设:
探疑 实验原水理?:CO2 + H2O = H2CO3
铝片下缘低于下层蜡烛火焰
小花不变色 小花变红
小花变红
CO2与水反 小花不变色 应生成碳 酸,碳酸 能使石蕊 试液变红 色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优点:
1、形成对照组实验 2、在收集CO2的同时就可以完成该实验的验证
湿













五、教 学 过 程
五大 教学 环节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课后小结 巩固练习
说课目录
3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法学法 34 实验改进与创新 5 教学过程
一、教 材 分 析
教材的
地位和作 用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意 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构 承上启下

位 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一节
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 质和用途。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 简单的化学实验,表 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 象,分析实验结论。
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
课题 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和用途。

2.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真观察现象并获取信息,再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逐渐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1. 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过氧气的性质,对物质的性质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在前面的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具有基本的动手能力, 便于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更好的完成相应的实验探究并进行总结反思。

2.二氧化碳的性质较容易通过实验探究直观地掌握总结,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等知识点由于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不易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四、教学策略
这一节课,教师用“引导—探究—实验—观察—归纳”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模拟一些实验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合作交流T归纳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确立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成学生学科知识、实验技能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仪器: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玻璃片)、阶梯型铁皮架、软塑料瓶、镊子等。

药品:醋酸、澄清石灰水、一小瓶雪碧、蜡烛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实验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等。

七、教学过程
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做一组关于纸花的实验。

观察四朵花的颜色变化。

完成课本115页表格。

【小组讨论】
通过四个实验中的纸花的颜色变化说明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将变红以后的第四朵小花烘干,你能观察到什么?这又能说明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然后老师讲解,要求重点掌
握)
八、板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CO2 + H2O = H 2CO3
(3)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 + Ca(OH) 2 = CaCO 3 J + H2O
二、用途:灭火、化工原料、人工降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