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

合集下载

202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33张

202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33张

有一些诗歌的内容和手法都存在反常的现 象,这些是作者整体构思、表达情感和格律 平仄的需要。
1、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2、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3、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4、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请尝试一下用诗家语读懂一首诗
2023年新高考2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2023年全国乙卷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履登山 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 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 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 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 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 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D
“诗家语”的五大“变形”
改变词性 颠倒词序句序 互文见义 空白省略 反常搭配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穿貂裘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下雨
3、沉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贫贱之家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青翠苍绿的山色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瞑》 主语后置
起 描之景、事、物。往往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铺垫意 境等作用。
即承接上句承”句。承接起句而展开,是对“起”

句的延续、补充、深化。同时,它往往对后面的内 容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即承接或者递进。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家语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家语
古代诗歌鉴赏
意与象的结合,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 • 意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人所描绘的生 意境: 活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 境界。
意象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 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 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冰 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 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 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 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①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看,“满”字描绘 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 ②从景情关系看,上述景象反衬下文 “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秋”①表面:写时令。②深层:写心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 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 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 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 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 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 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 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 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 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读懂诗家语诗词鉴赏公开课

读懂诗家语诗词鉴赏公开课
杨玲瑞
初识“诗家语”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5.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读 懂 “诗家语”
一、 理解词性的改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使……变绿;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镜:照镜子
读 懂 “诗家语”
三、 补充省略
竹径通幽处,禅房( )花木深。 山河破碎( )风飘絮,身世浮沉( )雨打萍。 草枯( )鹰眼疾,雪尽( )马蹄轻。
藏于 像 所以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缺主语
我在小楼听一夜春雨,有人明朝在深巷卖杏花
缺介词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天低(于)树
缺谓语
映阶碧草自( )春色 隔叶黄鹂空( )好音
生 有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 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 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试判断一下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病树前头万木春春 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
名作动 名作形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轻万户侯 艰难苦恨繁繁霜鬓
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使动
做一做:找出下面活用的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改变词性的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诗歌鉴赏(一)如何读懂古诗词

请快速辨别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总结方法
•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 知人论世,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 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 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 ①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 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 ②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 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 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注: ① 【宣城】今安徽宣城县。 ② 【子规】一名杜鹃, 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化,暮春而鸣,相传子规鸟的叫声如蜀地 方言 :不如归去。此时杜鹃花亦盛开。 ③ 【三巴】东汉末年 置巴郡、巴东、巴西,合称三巴。泛指蜀地。
“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
【怎样才算读懂?】
1. 明白表层意思
• 能翻译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景物
2. 领会深层意思
•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 营造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词”;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六)看典故和尾句,明感情主旨。
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 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 作者的思乡之情。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第1讲读懂诗家语 课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第1讲读懂诗家语 课件

【成分省略】
1.省略主语
①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分析:前边的“借问”的主语是“路人”,后边“遥招手”的主语是 “小儿”(被省略),因为他“怕得鱼惊”所以对人只是“招手”。
2.省略动词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分析:省略比喻词。山河破碎如风飘絮,身世浮沉似雨打萍。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分析:“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由于字数限制,便把对举两件事的后 一件中的谓语“看”省去。因对举而省略。由于字数、声律的限制, 有的诗句在对举两件相关事物时,往往只在表达前一事物时使用相 关的动词或其它词语,而在表达后一事物时把相同的词语略去。
不合格律押韵的要求
C.主宾换位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 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常式:秋色渐将晚,黄花报霜信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常式: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门户生光彩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常式: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
押an韵,押平声韵 首句押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押a韵,押平声韵,首句不押韵
2.对仗:除首尾二联外,颔联、颈联必须要对仗。对仗要求词性、结 构、意义方面对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结构也对称意义上也 要求是同类词,平仄相对。
D.定语挪位

高中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一:读懂诗家语,寻找解诗法

高中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一:读懂诗家语,寻找解诗法

02读注释
读注释。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 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 抱负、经历等,无不影响着诗人的表 达。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注释,往 往可以知晓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作 品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 目的以及某些词语(典故)的含义。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①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 旨;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 感或写作风格;③介绍疑难词语、地 名→帮助读懂诗句;④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诗歌语言的变形
01 词类活用
02 词语省略
03 语序颠倒
04 互文见义
(一)词类活用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锦帽貂裘:戴锦帽、穿貂裘,名作动。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雨:下雨,名作动。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使……绿,形使动。 4.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府:在府郡;朝:在朝廷。名作状。 5.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灰、烟:像灰、烟一样,名作状。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样飞散消失了。
参考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 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 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 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三、寻找解诗法
01 读标题
读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 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 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 息可以从以下方面“读”:①“读” 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 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 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 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体裁;⑤“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 达技巧。

读懂诗家语

读懂诗家语
酒朋诗侣,香车宝马,来相召,(我)谢 (绝)了他。酒朋诗友坐着香车,骑着宝马,邀我
出去游玩,但,我婉绝了他们,(因为我心中愁闷)。
练习:指出下列诗句的正序读法。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峨眉山半轮秋月
2、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杜甫) 忆曾游寺处,怜再渡桥时
补充省略
临安春雨初霁
省介词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天低树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 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 和人相亲相近。
省谓语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 共饮美酒,(如今)江湖 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 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
着全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云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挂的主语,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 初升了太阳好像挂上了铜钲
絮帽:白丝绵制的头巾,这里以絮喻云, 取其轻软洁白。铜钲:铜锣,这里以钲喻 日,取其圆而明亮。
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
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 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 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 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 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 象(意境)。
•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 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暮日

暮日

暮日篇一:诗歌鉴赏------读懂“诗家语”诗歌鉴赏角度二读懂诗歌正文——理解“诗家语”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简而言之,是一种变形的语言,即我国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诗家语”。

诗歌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

那么,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这里只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

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先说词语在单个诗句内错综颠倒的情形。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我们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因素。

此类例子较多,大家应选取典型的诗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接下来说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

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阕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角度二读懂诗歌正文——理解“诗家语”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简而言之,是一种变形的语言,即我国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诗家语”。

诗歌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

那么,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这里只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

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

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先说词语在单个诗句内错综颠倒的情形。

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

我们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因素。

此类例子较多,大家应选取典型的诗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接下来说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

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

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

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

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

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阕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

“秋色”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但它却获取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

这起首二句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

从这里,我们亦可窥见张孝祥词作的风格应介于苏轼与辛弃疾之间,既有苏的清旷,又有辛的雄豪。

3.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

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学生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

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移行足迹。

4.句子的反常组合。

在古代诗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首联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

按常理,应先说“昨夜”,再说“今朝”。

这里却把朝闻离歌之事置于句首叙说,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

古代诗歌中这类句子的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

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在读懂“诗家语”的基础上,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可以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在“读懂”这一步上,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明诗意,明题意。

2012山东卷:早晨的路上(晓路),细雨潇潇(雨萧萧),空气中有几丝清冷,江南水乡(江乡)正是翻飞黄叶的时候(叶正飘)。

因为都已经深秋了(天寒),大雁怎会不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雁声急),现在已经岁末了(岁晚),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迢不可及(客程遥)。

鸟儿躲避着时而后退的船(鸟避征帆却),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开去(鱼惊荡桨跳)。

独坐孤舟的我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孤舟宿何许)?放眼望去,最佳地点就是一轮霜月下(霜月)那久负盛名的枫桥(系枫桥)角度三读意象、表情词语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等。

“月亮”“鸿雁”是相思的代名词。

“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红豆”“连理枝”“比翼鸟”用以表达美好的恋情。

诗词中有一些词语往往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抓住这些词语,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也有助于读懂诗歌。

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淇上送赵仙舟:短暂的相逢,未及尽情喜悦,却又离别在即,现在又悲伤起来了。

饯别的时候,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独自进城呢。

天凉了,微微的寒风衬着几丝哀伤,远方的山间,依旧是那般明净清幽。

黄昏时节,那急湍的黄河水亦奔腾咆哮着流向远方。

解开那紧系的缆绳,转眼间友人已然远去,只在身后留下一线滔滔的江水,而那远去的身影,在诗人的视线中渐渐模糊,却又是那般清晰,恍若依旧伫立在诗人眼前。

相逢时的欢愉,离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答对后两种即可给2分)①借景抒情,(2分)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2分)②直抒胸臆,(2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2分)③细节描写,(2分)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内心的怅惘以及对友人的不舍。

(2分)(能答对任意一种,并能简要分析,即可给4分)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犹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更好?为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犹”字好。

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

“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不愿意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

示例二:“空”字好。

“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长河。

“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魂落魄的神情,更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观点明确2分,理由分析合理3分)角度四读注释诗歌注释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因为如果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命题者肯定不会加上,加上了就必然会对理解诗歌有帮助,所以这些注释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常见的注释所暗示的内容有:①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②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③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④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⑤提供“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一类的注解——暗示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

生查子.独游西岩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你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住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寒)。

山尖一轮明月早已悄悄升起,我才刚刚发现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了。

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

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词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解析]这首词乍一看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本应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

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

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

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

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解析] 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

“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

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

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

结尾两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

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