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
2,3-二氯吡啶为原料合成氯虫苯甲酰胺的全产业链合成工艺

2,3-二氯吡啶为原料合成氯虫苯甲酰胺的全产业链合成工艺1. 引言1.1 概述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的重要农药,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和环境友好性。
目前,氯虫苯甲酰胺生产工艺主要依赖于2,3-二氯吡啶作为原料进行合成。
因此,研究和优化2,3-二氯吡啶的合成工艺以及氯虫苯甲酰胺全产业链合成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引言、2,3-二氯吡啶的合成、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工艺以及全产业链合成工艺方案设计与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
首先概述了文章的研究目的和结构,随后详细介绍了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及其反应过程与条件控制。
接着,讨论了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工艺中所涉及到的反应机理和路径选择,并阐述了对其工艺进行优化和条件控制以提高产品纯度的策略。
然后,提出了氯虫苯甲酰胺全产业链合成工艺方案设计的要点,包括原料准备与收集流程设计、反应器及设备配置方案设计与优化,以及工艺流程的安全控制方案设计和评估。
最后,总结了主要研究结果并进行分析,并对全产业链合成工艺的可行性和前景展望进行评价。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2,3-二氯吡啶合成氯虫苯甲酰胺的相关内容,探索优化氯虫苯甲酰胺生产工艺,并设计可行的全产业链合成方案。
通过对整个合成工艺过程进行分析和实验验证,旨在提高氯虫苯甲酰胺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为农药生产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2. 2,3-二氯吡啶的合成2,3-二氯吡啶是合成氯虫苯甲酰胺的重要中间体,其合成工艺具有关键意义。
本节将详细介绍2,3-二氯吡啶的合成方法、反应条件与催化剂选择以及反应过程中产率优化策略。
2.1 化学反应原理2,3-二氯吡啶的合成通常采用硫酸铜催化的氧化反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p-氯苯甲酰胺+ 氧气+ 硫酸铜=> 2,3-二氯吡啶+ 苯甲醛+ HCl这个反应是一种多步连续反应,包括中间体形成、氧化和裂解等步骤。
其中,硫酸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2 反应条件与催化剂选择在这个合成过程中,一些关键因素需要考虑,包括温度、压力、溶剂和催化剂选首先,温度对该反应的速率和产率都有着很大影响。
(整理)氯虫苯甲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研究1产品简介1.1中英文名称,分子式,结构式中文名称:氯虫苯甲酰胺英文名称:chlorantranili-prole,Rynaxypyr化学名称:3-溴-N-{4-氯-2-甲基-6-[(甲氨基) 羰基]苯基}-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酰胺分子式::C18H14BrCl2N6O2结构式:1.2物化性质氯虫苯甲酰胺纯品外观为灰白色结晶粉末,比重(对液体要求)1.507g/mL,熔点208~210 o C,分解温度330℃,相对密度 (20℃) 1.51 g/mL,溶解度(20~25下,mg/L):水1.023、丙酮3.446、甲醇1.714、乙腈0.711、乙酸乙酯1.144。
,蒸气压 (20℃) 6.3×10-12 Pa,无挥发性,Henry 定律常数 (20℃) 3.2×10-9 Pa·m3,油水分配系数 LogPow(20℃,pH 7) 2.86,离解常数 pKa (20℃) 10.88。
毒性:大鼠急性经口、经皮LDso均>5 000mg/kg,急性吸入LCso>5.1mg/L;对兔皮肤、眼睛无刺激性;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致敏性)试验结果为无致敏性;原药大鼠90d~'慢性喂养毒性试验最大无作用剂量:雄性为1 188mg/kg,雌性为1 526mg/kg;4项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未见致突变作用。
氯虫苯甲酰胺35%水分散粒剂对虹鳟鱼LCso(96h)>3.2mg/L(该制剂在水中的最大溶解度为3.18mg/L):北美鹌鹑LDso>2 250mg a.i./kg;蜜蜂经口LDso(48h)340.5ug/蜂(>l 19.19lxg a.i./蜂),接触LDso(48h)>285.7txg/蜂(>100~g a.i./蜂);家蚕LCso(食下毒叶法,96h)0.018 2 mg/l。
强力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分析

随着单一类型杀虫 剂的持续使用 ,昆虫对其耐药性 也会 逐渐增强 . 必须要寻找新型的杀虫剂_ l j 。 机体正常的生 理活动主 要受体 内钙 离子浓度 的影 响口 , 因此一 种作用 于昆虫细胞 钙离 子通道 的鱼尼丁受体则 引起 了人们 的重视 。由于邻 酰胺基苯 甲酰胺及其衍生物杀虫剂其 突出的杀虫活性 , 独 特的作用模式 和轻微的环境影响 . 引起 了新型农 业领域重视 。 1 合成 路线 的选 择 1 . 1 路线 1 从 2 , 3 一 二 氯吡 啶出发 , 经 取代 、 成环 、 卤代等 步骤制 得 中 间体 吡唑羧酸 , 再与邻 氨基苯 甲酸反应制 得恶嗪酮 , 再 经 甲胺 氨解开环 即可制得氯虫苯 甲酰胺 。
。
一
路线 1 中吡唑环通过 吡啶肼 与马来酸酯反应得到 ,该合 成方法收率较低 。 并 不适 合工业化生产。路线 2对吡唑环 的合 成进行 了改进 . 提高了反应收率。路线 3在使用二氯亚砜制备 酰氯过程 中。 同时完成了氧化脱氢 , 简化 了操作步骤 , 具有步骤 短、 后处理简单 的特点 , 该路线更适合工业化生产 。 本文采用路 线合成化合物 , 路线如下 :
2 0 1 3 . NO. 1 1
生命科学与农业科学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S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一 。
强力杀虫剂氯虫苯 甲酰胺的合成分析
张 志 霞 王 晓 燕 ( 河北师 范大学 附属 民族学院 , 河北 石 家庄
氯虫苯甲酰胺合成工艺

氯虫苯甲酰胺合成工艺
一、主要原料:亚硝酸、异丙醇、苯甲酰胺、硫酸铵。
二、反应操作:
1.将400mL异丙醇中放入1.76g亚硝酸和41.6g硫酸铵混合,加热浓
缩至蒸发到60mL,相当于异丙醇/水混合物为1:1;
2.将苯甲酰胺通过有机溶剂精分,再溶于上述固体混合物中;
3.继续加热,蒸馏去除余水,收集上游液体,滤渣后即得氯虫苯甲酰胺。
三、其他操作:
1.检查氯虫苯甲酰胺产品情况,合格的可以作为最终产品使用;
2.否则可以进行提纯,使用色谱柱或溶剂萃取等方法来提纯;
3.成品检查,检查成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若不符合,可以进行改善。
氯虫苯甲酰胺合成工艺流程

氯虫苯甲酰胺合成工艺流程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主要包括芳香胺的氯化磺化反应、氯化磺化物的取代反应和酰胺化反应等几个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的工艺流程。
1.芳香胺的氯化磺化反应芳香胺是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原料之一,通常选择间甲酚作为芳香胺的原料。
反应方程式如下:H₃C-C₆H₄-OH + Cl₂SO₂ → H₃C-C₆H₄-Cl + HClO₃S其中,Cl₂SO₂是氯化磺化合物,它是由二氧化硫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得到的。
在反应条件下,将间甲酚和氯化磺加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温度在50-60°C,反应时间为1-2小时,反应结束后得到芳香胺氯化磺化物。
2.氯化磺化物的取代反应将得到的芳香胺氯化磺化物与二氯乙烷进行取代反应,得到氯代芳烃。
反应方程式如下:H₃C-C₆H₄-Cl + ClCH₂CHCl₂ → H₃C-C₆H₄-NH-SO₂Cl + HCl在反应条件下,将芳香胺氯化磺化物和二氯乙烷加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温度在80-90°C,反应时间为3-4小时,反应结束后得到氯代芳烃。
3.氯代芳烃的酰胺化反应将得到的氯代芳烃与氯乙酰氯进行酰胺化反应,得到氯虫苯甲酰胺。
反应方程式如下:H₃C-C₆H₄-NH-SO₂Cl + ClC₂H₃OCl → H₃C-C₆H₄-NH-CO-C₂H₃Cl + HCl在反应条件下,将氯代芳烃和氯乙酰氯加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温度在60-70°C,反应时间为5-6小时,反应结束后得到氯虫苯甲酰胺。
以上就是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工艺流程,通过对芳香胺的氯化磺化反应、氯化磺化物的取代反应和酰胺化反应等几个步骤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过程。
这一合成工艺流程不仅需要控制好反应条件,还需要注意原料的纯度、反应物的比例以及反应釜的密封性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得到高纯度、高产率的氯虫苯甲酰胺产品。
当然,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工艺流程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合成效果。
氯虫苯甲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研究1产品简介1.1中英文名称,分子式,结构式中文名称:氯虫苯甲酰胺英文名称:chlorantranili-prole,Rynaxypyr化学名称:3-溴-N-{4-氯-2-甲基-6-[(甲氨基) 羰基]苯基}-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酰胺分子式::C18H14BrCl2N6O2结构式:1.2物化性质氯虫苯甲酰胺纯品外观为灰白色结晶粉末,比重(对液体要求)1.507g/mL,熔点208~210 o C,分解温度330℃,相对密度 (20℃) 1.51 g/mL,溶解度(20~25下,mg/L):水1.023、丙酮3.446、甲醇1.714、乙腈0.711、乙酸乙酯1.144。
,蒸气压 (20℃) 6.3×10-12 Pa,无挥发性,Henry 定律常数 (20℃) 3.2×10-9 Pa·m3,油水分配系数 LogPow(20℃,pH 7) 2.86,离解常数 pKa (20℃) 10.88。
毒性:大鼠急性经口、经皮LDso均>5 000mg/kg,急性吸入LCso>5.1mg/L;对兔皮肤、眼睛无刺激性;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致敏性)试验结果为无致敏性;原药大鼠90d~'慢性喂养毒性试验最大无作用剂量:雄性为1 188mg/kg,雌性为1 526mg/kg;4项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未见致突变作用。
氯虫苯甲酰胺35%水分散粒剂对虹鳟鱼LCso(96h)>3.2mg/L(该制剂在水中的最大溶解度为3.18mg/L):北美鹌鹑LDso>2 250mg a.i./kg;蜜蜂经口LDso(48h)340.5ug/蜂(>l 19.19lxg a.i./蜂),接触LDso(48h)>285.7txg/蜂(>100~g a.i./蜂);家蚕LCso(食下毒叶法,96h)0.018 2 mg/l。
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

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方法一。
将吡唑酸作为起始原料,在三乙胺的作用下,以乙腈作溶剂,与3-甲基-2-氨基-5-氯苯甲酸,通过甲基磺酰氯氯化,缩合脱掉两个水分子,
得到苯并噁嗪酮;再以THF作溶剂,用甲胺开环合成氯虫苯甲酰胺。
•方法二。
将3-甲基-2-氨基-5-氯苯甲酸和甲胺在三乙胺作用下进行反应合成,获得中间体3-甲基-2-氨基-5-氯苯-N-甲基苯酰胺;再用吡唑酸合成氯虫苯甲酰胺。
•方法三。
以丁烯二酸酐和2,3一二氯吡啶为起始原料经8步反应合成中间体3一溴一1一(3一氯吡啶一2一吡啶基)一1H一吡唑一5一甲酸;
以2一氨基一3一甲基苯甲酸为原料经1步反应合成中间体5一氯一2
一氨基一3一甲基苯甲酸甲酯;再经过酰胺化、磺酰氯氯化两步反应合成氯虫苯甲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研究

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研究1产品简介1.1中英文名称,分子式,结构式中文名称:氯虫苯甲酰胺英文名称:chlorantranili-prole,Rynaxypyr化学名称:3-溴-N-{4-氯-2-甲基-6-[(甲氨基) 羰基]苯基}-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酰胺其他名称:康宽;普尊分子式::C18H14BrCl2N6O2结构式:1.2物化性质氯虫苯甲酰胺纯品外观为灰白色结晶粉末,比重(对液体要求)1.507g/mL,熔点 208~210 o C,分解温度330℃,相对密度 (20℃) 1.51 g/mL,溶解度(20~25下,mg/L):水1.023、丙酮3.446、甲醇1.714、乙腈0.711、乙酸乙酯1.144。
,蒸气压 (20℃) 6.3×10-12 Pa,无挥发性,Henry 定律常数 (20℃) 3.2×10-9 Pa·m3,油水分配系数 LogPow(20℃,pH 7) 2.86,离解常数 pKa (20℃) 10.88。
氯虫苯甲酰胺35%水分散粒剂对虹鳟鱼LCso(96h)>3.2mg/L(该制剂在水中的最大溶解度为3.18mg/L):北美鹌鹑LDso>2 250mg a.i./kg;蜜蜂经口LDso(48h)340.5ug/蜂(>l 19.19lxg a.i./蜂),接触LDso(48h)>285.7txg/蜂(>100~g a.i./蜂);家蚕LCso(食下毒叶法,96h)0.018 2 mg/l。
对鱼中毒或以下;对鸟和蜜蜂低毒;对家蚕剧毒,高风险。
氯虫苯甲酰胺200g/L悬浮剂对虹鳟鱼LCso(96h)>9.4mg/L(1.73mg a.i/L);北美鹌鹑LDso>2 000mg a.i./kg:蜜蜂经口LD50>541ug/蜂(114.1ug a.i./蜂),接触LDso>541ug/蜂(>100~g a.i./蜂);家蚕LCso 0.016 6mg/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 药AGROCHEMICALS 第49卷第3期2010年3月Vol. 49, No. 3Mar. 2010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王艳军,张大永,吴晓明(中国药科大学 药学院, 南京 210009)摘要:以顺丁烯二酸酐、2,3-二氯吡啶为起始原料经8步反应合成中间体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1H -吡唑-5-甲酸(9);以2-氨基-3-甲基苯甲酸为原料经1步反应合成中间体5-氯-2-氨基-3-甲基苯甲酸(10)。
中间体9与10反应生成氯虫苯甲酰胺。
目标化合物经1H NMR 确证。
反应总收率36.3%(以2,3-二氯吡啶计),产品含量(HPLC)不小于95%。
关键词: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剂;合成中图分类号:TQ4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0413(2010)03-0170-04Synthesis of ChlorantraniliproleWANG Yan-jun, ZHANG Da-yong, WU Xiao-ming(School of Pharmac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Abstract: Chlorantraniliprole was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3-bromo-1-(3-chloropyridin- 2-pyridinyl)-1H -pyrazole-5-carboxylic acid with 2-amino-5-chloro-3-methylbenzoic acid.3-bromo-1-(3-chloropyridin-2-pyridinyl)-1H -pyrazole-5-carboxylic acid was prepared by reaction of maleic anhydride with 2,3-dichloropyridine as starting materials in eight steps. 2-Amino-5-chloro-3-methylbenzoic acid was prepared by reaction of 2-amino-3-methylbenzoic acid in one step. The structure of target compound was con fi rmed by 1H NMR. Total yield was 36.3%(calculated with 2,3-dichloropyridine), and purity determined by HPLC was over 95%.Key words: chlorantraniliprole; insecticide; synthesis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 ,商品名Aliaco 、Coragen 、Rynaxypyr)实验代号DPX -E2Y45,是美国杜邦公司2000年开发的一类新型高效、低毒的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对鳞翅目昆虫有特效[1]。
该类杀虫剂通过诱导昆虫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 ,RyR)调控的胞内钙离子释放而表现出杀虫作用[2]。
氯虫苯甲酰胺是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中第1个商品化的品种,其杀虫效果明显高于现有品种,而且作用机理新颖独特,具有广阔的应用开发前景。
1 合成路线的选择文献报道氯虫苯甲酰胺均是由芳环和吡唑环2个中间体偶合成苯并嗪酮图2 2,3-二氯吡啶法路线科研与开发171第3期图4 中间体芳胺的合成路线综合以上文献路线分析和实际试验验证,提出合成氯虫苯甲酰胺的合理合成路线(见图5)。
此法工艺简单,收率较高,但需要使用金属钠,给操作带来不安全因素,也不适宜工业化开发。
路线3:以廉价易得的马来酸单甲酯[7]为起始原料制备吡唑酸(见图3)。
172第49卷农 药 AGROCHEMICALS薄板层析(TLC)采用GF254硅胶(青岛海洋化工集团公司出品),利用CMC(羟甲基纤维素钠)作为黏合剂自涂薄层板,在紫外灯(λ:254 nm)下显色。
2,3-二氯吡啶、33%溴化氢-冰醋酸溶液、三溴氧磷、2-氨基-3-甲基苯甲酸、甲基磺酰氯均为工业品,其余未加注明均为市售化学试剂。
2.2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2.2.1马来酸单甲酯(2)的合成向50 mL单颈瓶中加入顺丁稀二酸酐10 g(0.102 mol)和甲醇4.2 mL(0.102 mol)搅拌升温至50 ℃保温反应1 h,将得到的无色透明溶液减压蒸除溶剂得无色黏稠液12.5 g,收率95%,文献收率95%[10]。
1H NMR(300 MHz,CDCl3)δ:3.86(s,3H,CH3),6.35~6.41(m,2H,CH=CH),11.37(br s,1H,COOH)。
2.2.2 3-溴马来酸单甲酯(3)的合成将16.4 g(33%,5.4 g,0.07 mol)溴化氢-冰醋酸溶液降温至0 ℃后滴加马来酸单甲酯10 g(0.07 mol),加毕保温搅拌,5 min后出现大量黄色黏稠物质,保温过夜反应。
次日将反应液倾入适量水中,乙酸乙酯提取,干燥、浓缩得淡黄色油状物12.9 g,收率80%,文献收率81.8%[7] 。
不需处理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1H NMR(300 MHz,CDCl3)δ:4.52~4.60(m,1H,CH), 3.80(s,3H,CH3),2.95~3.08(m,1H,CH2),3.23~3.38(m,1H,CH2)。
2.2.3 3-溴马来酸单甲酯酰氯(4)的合成将3-溴马来酸单甲酯5 g(0.02 mol)溶于10 mL二氯甲烷中,再滴入5滴DMF,15 min内滴加2 mL氯化亚砜(0.023 mol)溶于3 mL二氯甲烷溶液,加毕,回流反应1.5 h后减压蒸除溶剂得黄色液体5.4 g,收率98%,文献收率100%[7]。
不需处理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2.2.4 3-氯-2-肼基吡啶(5)的合成向50 mL单颈瓶中加入2,3-二氯吡啶15 g(0.1 mol)、乙二醇20 mL,在搅拌下加入85%水合肼25 mL,回流反应4 h,冷却、抽滤得白色固体13.2 g,收率90%,文献收率94.4%[5]。
m.p.:168~170 ℃。
1H NMR(300 MHz,CDCl3)δ:8.04~8.07(dd,H,Py-6-H),7.56~7.59(dd,1H,Py-4-H),6.59~6.64(dd,1H,Py-5-H),4.23(s,2H,NH2),7.56(br s,1H,NH)。
2.2.5 2-(3-氯吡啶-2-吡啶基)-5-氧代吡唑-3-甲酸甲酯(6)的合成向装有干燥管和冰浴的50m L三颈瓶中加入3-氯-2-肼基吡啶3.1 g(0.02 mol)、碳酸氢钠3.4 g(0.04 mol)、乙腈30 mL,降温至0℃后滴加3-溴马来酸单甲酯酰氯5.2 g(0.02 mol)溶于10mL乙腈的溶液,滴毕,自然升至室温反应3 h。
将反应液倾入适量水中,用醋酸调pH值6,乙酸乙酯提取,干燥、浓缩得棕红色油状物,乙醇重结晶,得淡黄色固体4.1 g,m.p.:147~148℃,收率74%,文献收率89.8%[7]。
1H NMR(300 MHz,CDCl3)δ:10.15(s,1H,NH),8.27~8.28(dd,1H,Py-6-H),7.92~7.94(dd,1H,Py-4-H),7.19~7.21(dd,1H,Py-5-H),4.87~4.89(d,1H,CH),2.88~2.93(q,1H,CH2-H),2.36~2.39(d,1H,CH2-H),3.73(s,3H,CH3)。
2.2.6 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甲酯(7)的合成将2-(3-氯吡啶-2-吡啶基)-5-氧代吡唑-3-甲酸甲酯1 g(0.004 mol)和15 mL乙腈加入反应瓶中,在搅拌下加入三溴氧磷0.67 g(0.002 mol),升温回流反应50 min。
将反应液倾入适量水中,用饱和碳酸氢钠调至中性,乙酸乙酯提取、干燥、浓缩得黑色油状物1.17 g,收率94%,不需处理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1H NMR(300MHz,CDCl3)δ:8.07~8.09(dd,1H,Pyridin-6-H),7.65~7.68(dd,1H,P y r i d i n-4-H),6.85~6.89(d d,1H,P y r i d i n-5-H),5.25~5.32(q,1H,CH),3.20~3.49(q,1H,CH2-H),3.39~3.49(q,1H,CH2-H),3.72(s,3H,CH3)。
2.2.7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甲酯(8)的合成向50 mL反应瓶中加入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甲酯7 g(0.022 mol)、乙腈20 mL、浓硫酸4.4 g(0.044 mol),室温搅拌20 min后加入过硫酸钾9.5 g(0.035 mol),升温回流反应3 h后停止反应,抽滤得黄色固体5.6 g,收率80%,m.p.:143~145℃。
1H NMR(300 MHz,CDCl3)δ:8.50~8.51(dd,1H, Pyridin-6-H),7.90~7.92(dd,1H,Pyridin-4-H),7.44~7.45(dd,1H,Pyridin-5-H),7.01(s,1H,Pyrazole),3.79(s,3H,CH3)。
2.2.8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9)的合成将3-溴-1-(3-氯吡啶-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甲酯4 g(0.012 mol)加入到0.074 g氢氧化钠(0.013 mol)溶于3.4 mL甲醇的溶液中,室温搅拌至溶解,1 h后停止反应,加入适量水,用稀盐酸调pH值4,乙酸乙酯提取、干燥、浓缩得黄色固体2.5 g,收率69%,m.p.:195~198 ℃。
1H NMR(300 MHz,CDCl3)δ:8.49~8.50(dd,1H,Pyridin-6-H),7.90~7.93(dd,1H,Pyridin-4-H),7.43~7.47(dd,1H,Pyridin-5-H),7.08(s,1H,Pyrazole)。
2.2.9 5-氯-3-甲基-2-氨基苯甲酸(10)的合成向反应瓶中加入3-甲基-2-氨基苯甲酸5 g(0.066 mol)和冰醋酸50 mL,在搅拌下滴加浓盐酸12.3 mL(0.145 mol),5 min后再滴加30%双氧水4.5 g(0.079 mol)。